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零配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齒輪箱潤滑油管理裝置。
背景技術:
齒輪箱,作為汽車動力傳送的一部分,其不僅要確保動力傳送的穩定性,而且要保證該結構在傳遞動力的過程中,由于開始潤滑油溫度較低,容易造成磨損,而在運行一段時間后其會由于齒輪之間的摩擦產生熱量,使得油溫上升,進而造成磨損加劇,其中會產生大量的顆粒物,使得磨損加劇,而現有技術中并未涉及該方面的技術方案,在申請公布號為CN 104440383 A一種機床主軸和齒輪箱液壓集中潤滑冷卻裝置,其在油冷卻機的供油泵分成兩路,一路供給主軸,一路供給齒輪箱,供給齒輪箱一側增加一個1.5L/min 的調速閥,控制供給量。不需要單獨匹配適合自身使用條件的油冷卻機的裝置。本發明通過對主軸和齒輪箱使用條件的分析,將主軸視為密閉管路對流量無嚴格要求,齒輪箱視為敞開管路對供油有嚴格要求,將冷卻后液壓油一分為二,分別供給主軸和齒輪箱,并通過在供給齒輪箱一側增加調速閥控制供給流量滿足其使用要求。自動化程度高且一機多用,除去單獨增加供給增加油冷卻機,節能環保;但是該裝置結構復雜,不能保證齒輪箱時刻處于最佳工作溫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不僅結構簡單且穩定,并能夠實現自主對溫度進行調整,確保時刻處于最佳溫度進行工作。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齒輪箱潤滑油管理裝置,包括齒輪箱本體,設置在所述齒輪箱本體上的溫度控制機構,以及設置在所述齒輪箱本體側部且與所述溫度控制機構相連接的潤滑油調整機構;
所述潤滑油調整機構包括連通齒輪箱本體下部的出油管,與所述出油管相連接的過濾罐,所述所述過濾罐相連通的緩沖罐,所述緩沖罐通過進油管與所述齒輪箱本體上部相連通,且所述進油管上設置油泵;
所述緩沖罐內設置溫差發電模塊,與所述溫差發電模塊與所述電源相連接,且所述電源通過溫度控制機構與設置在所述進油管上的加熱模塊電聯接。
所述加熱模塊包括設置在所述進油管上的磁通管,設置在所述磁通管上的的繞組導線,且所述繞組導線與所述溫度控制機構電聯接。
所述溫度控制機構包括水銀溫度計,設置在所述水銀溫度計的側壁上設置多個觸點管道組,所述觸點管道組的端部設置導電觸點,且所述導電觸點與控制單元信號互聯。
所述觸點管道組斜向上設置,且在所述觸點管道組的中部設置導電觸點。
所述控制單元為CPU或PLC。
所述溫度控制機構設置在用于緩沖的減震模塊內,所述減震模塊包括減震殼,設置在所述減震殼內的溫度控制機構,所述減震殼與所述溫度控制機構之間的多個減震簧,且所述溫度控制機構周側設置硅膠保護層。
所述硅膠保護層表面設置散熱鏤孔。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齒輪箱不能通過溫度的變化很好的實現快速冷卻與快速升溫,來確保齒輪箱時刻處于最佳工作狀態的現象,采用在齒輪箱下部設置出油管將潤滑油引出,從而確保對潤滑油過濾的同時,確保當溫度太低時及時加熱,當溫度太高時及時降溫,并將溫度轉化成電能儲存起來,以便于在需要升溫時,及時進行加熱升溫,確保時刻處于最佳工作狀態,而采用減震模塊將溫度控制機構包裹起來,以此對該機構進行保護,使其處于最佳工作狀態,避免損傷與振動。
另外,采用的潤滑油調整機構包括連通齒輪箱本體下部的出油管,與所述出油管相連接的過濾罐,所述所述過濾罐相連通的緩沖罐,所述緩沖罐通過進油管與所述齒輪箱本體上部相連通;通過過濾罐對潤滑油進行過濾,實現再生,也減少了雜質在齒輪箱內的存在造成的持續磨損,在過濾后經過緩沖罐對潤滑油進行緩沖,能夠充分利用其中的熱源進行發電,提高了熱效率,并通過油泵將其中的潤滑油進行循環進入齒輪箱本體內,而在潤滑油進入齒輪箱的過程中,根據溫度計溫度變化,來分析出是否進行加熱。
另外,緩沖罐內設置溫差發電模塊,與所述溫差發電模塊與所述電源相連接,且所述電源通過溫度控制機構與設置在所述進油管上的加熱模塊電聯接;使得高溫的潤滑油能夠對通過溫差發電模塊將溫度轉化成電能,而采用的加熱模塊包括設置在所述進油管上的磁通管,設置在所述磁通管上的的繞組導線,且所述繞組導線與所述溫度控制機構電聯接;通過電磁加熱來確保高效的加熱,而采用的溫度控制機構包括水銀溫度計,設置在所述水銀溫度計的側壁上設置多個觸點管道組,所述觸點管道組的端部設置導電觸點,且所述導電觸點與控制單元信號互聯;這種結構在溫度上升時,其中的水銀柱上升并填充觸電管道組處,并填充在其中使得其兩端的導電觸點相互連通,且在溫度升高接觸到最上部的觸點時,則啟動發電模式,切斷電磁加熱模塊并加快油泵的循環速度,來進行快速降溫,而采用的控制單元為CPU或PLC;能夠高效的進行數據處理。
另外,溫度控制機構設置在用于緩沖的減震模塊內,所述減震模塊包括減震殼,設置在所述減震殼內的溫度控制機構,所述減震殼與所述溫度控制機構之間的多個減震簧,且所述溫度控制機構周側設置硅膠保護層;能夠使得高效的進行溫度檢測的同時,避免震動的發生,而采用的硅膠保護層表面設置散熱鏤孔,能夠確保其能夠快速散熱,確保溫度計的測量的準確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水銀溫度計處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加熱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附圖1-3,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一
一種齒輪箱潤滑油管理裝置,包括齒輪箱本體,設置在所述齒輪箱本體1上的溫度控制機構,以及設置在所述齒輪箱本體1側部且與所述溫度控制機構相連接的潤滑油調整機構;
所述潤滑油調整機構包括連通齒輪箱本體下部的出油管,與所述出油管相連接的過濾罐7,所述所述過濾罐7相連通的緩沖罐5,所述緩沖罐5通過進油管2與所述齒輪箱本體1上部相連通,且所述進油管2上設置油泵4;
所述緩沖罐5內設置溫差發電模塊6,與所述溫差發電模塊6與所述電源13相連接,且所述電源13通過溫度控制機構與設置在所述進油管2上的加熱模塊3電聯接。
所述加熱模塊3包括設置在所述進油管2上的磁通管,設置在所述磁通管上的的繞組導線,且所述繞組導線與所述溫度控制機構電聯接。
所述溫度控制機構包括水銀溫度計14,設置在所述水銀溫度計14的側壁上設置多個觸點管道組15,所述觸點管道組15的端部設置導電觸點16,且所述導電觸點16與控制單元9信號互聯。
所述觸點管道組15斜向上設置,且在所述觸點管道組15的中部設置導電觸點16。
所述控制單元9為CPU。
該實施例中針對現有齒輪箱不能通過溫度的變化很好的實現快速冷卻與快速升溫,來確保齒輪箱時刻處于最佳工作狀態的現象,采用在齒輪箱下部設置出油管將潤滑油引出,從而確保對潤滑油過濾的同時,確保當溫度太低時及時加熱,當溫度太高時及時降溫,并將溫度轉化成電能儲存起來,以便于在需要升溫時,及時進行加熱升溫,確保時刻處于最佳工作狀態,而采用減震模塊將溫度控制機構包裹起來,以此對該機構進行保護,使其處于最佳工作狀態,避免損傷與振動。
另外,采用的潤滑油調整機構包括連通齒輪箱本體下部的出油管,與所述出油管相連接的過濾罐,所述所述過濾罐相連通的緩沖罐,所述緩沖罐通過進油管與所述齒輪箱本體上部相連通;通過過濾罐對潤滑油進行過濾,實現再生,也減少了雜質在齒輪箱內的存在造成的持續磨損,在過濾后經過緩沖罐對潤滑油進行緩沖,能夠充分利用其中的熱源進行發電,提高了熱效率,并通過油泵將其中的潤滑油進行循環進入齒輪箱本體內,而在潤滑油進入齒輪箱的過程中,根據溫度計溫度變化,來分析出是否進行加熱。
另外,緩沖罐內設置溫差發電模塊,與所述溫差發電模塊與所述電源相連接,且所述電源通過溫度控制機構與設置在所述進油管上的加熱模塊電聯接;使得高溫的潤滑油能夠對通過溫差發電模塊將溫度轉化成電能,而采用的加熱模塊包括設置在所述進油管上的磁通管,設置在所述磁通管上的的繞組導線,且所述繞組導線與所述溫度控制機構電聯接;通過電磁加熱來確保高效的加熱,而采用的溫度控制機構包括水銀溫度計,設置在所述水銀溫度計的側壁上設置多個觸點管道組,所述觸點管道組的端部設置導電觸點,且所述導電觸點與控制單元信號互聯;這種結構在溫度上升時,其中的水銀柱上升并填充觸電管道組處,并填充在其中使得其兩端的導電觸點相互連通,且在溫度升高接觸到最上部的觸點時,則啟動發電模式,切斷電磁加熱模塊并加快油泵的循環速度,來進行快速降溫,而采用的控制單元為CPU或PLC;能夠高效的進行數據處理;且采用的溫差發電模塊為溫差發電器。
另外,采用的水銀溫度計的方式其通過溫度的變化使得對應觸點形成回路,且由于其僅僅時為了獲得連通信號并反饋至控制單元,不會因為電流過大而產生發熱干擾的問題。
實施例二
其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所述溫度控制機構設置在用于緩沖的減震模塊內,所述減震模塊包括減震殼12,設置在所述減震殼12內的溫度控制機構,所述減震殼與所述溫度控制機構之間的多個減震簧11,且所述溫度控制機構周側設置硅膠保護層10。
所述硅膠保護層10表面設置散熱鏤孔。
該實施例中溫度控制機構上設置用于緩沖的減震模塊,所述減震模塊包括減震殼,設置在所述減震殼內的溫度控制機構,所述減震殼與所述溫度控制機構之間的多個減震簧,且所述溫度控制機構周側設置硅膠保護層;能夠使得高效的進行溫度檢測的同時,避免震動的發生,而采用的硅膠保護層表面設置散熱鏤孔,能夠確保其能夠快速散熱,確保溫度計的測量的準確性。
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