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機油泵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機油泵總成。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變排量葉片式機油泵,通常采用改變機油泵內定子和轉子之間的偏心距的方式來實現機油泵變排。發動機主油道機油壓力通過油泵反饋油道作用在定子的側面上,產生推力,壓縮機油泵控制彈簧,從而改變偏心距,實現機油泵變排量。這種變排方式存在的風險是:當機油溫度較低,粘度很大的時候,機油泵在啟動的短時間內,發動機主油道機油壓力非常高,產生很大的瞬間推力,大幅度壓縮機油泵控制彈簧,造成定子和轉子反向偏心,油泵進出油口反向,油泵失效。理論上,機油泵內定子和轉子在任何工況下都不會形成反向偏心,但實際上,當機油泵工作在高轉速高油壓的工況下,可能會出現定子和轉子反向偏心的情況,造成油泵失效,損傷發動機。
另外,現有的葉片式機油泵結構還存在如下缺點:進出油口油道通流面積突變,油液呈現紊流狀態,這種油道結構會形成油液流動死區,同時沿程壓力損失及局部壓力損失都比較大,加大了氣蝕出現的風險,不利于油泵性能和壽命。機油泵出油口裝配有密封圈與發動機安裝面密封,使用傳統的標準O形圈,密封圈橫截面是圓形或矩形。但這種密封圈在運輸、裝配過程中容易丟失,且不易發現。采用堵頭來密封工藝孔,采用標準卡簧來防止堵頭脫落。裝配過程中,先將堵頭壓裝入工藝孔,然后將卡簧壓裝入卡槽。傳統的卡簧截面是矩形,有銳邊存在,在壓裝入卡槽過程中,會切刮出泵體材料,產生碎屑,造成清潔度超差,影響油泵和發動機使用。機油泵通過若干個安裝螺栓裝配在發動機上,裝配過程可簡述為取螺栓、放螺栓、緊固螺栓。裝配過程效率較低;安裝螺栓可能會遺落在發動機內,且不易發現。
有鑒于此,研發設計出一種新型的機油泵總成是機油泵企業和生產廠家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決上述問題,從而提供一種機油泵總成。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機油泵總成。包括殼體和安裝在其上的端蓋,所述殼體上開有控制腔,傳動軸穿過控制腔,控制腔內設有定子,定子與殼體通過定位銷相鉸接,定子端部連接有彈簧,定子內設有套裝在傳動軸上的轉子,定子與轉子偏心設置,轉子的圓周上均勻設置有多個葉片安裝槽,葉片安裝槽內裝有葉片,葉片外端部頂在定子的內壁上,所述轉子上的葉片安裝槽的上端槽口向下凹陷,所述控制腔內側壁上設有限位凸起,所述殼體的進出油道口為帶倒角坡度過渡結構。
優選地,所述限位凸起為截面積為梯形的凸起。
優選地,所述殼體上還設有多個工藝孔,所述工藝孔內設有用來密封工藝孔的堵頭,工藝孔內側壁上開有卡槽,卡槽內嵌有卡簧。
進一步優選地,所述卡簧為截面積為圓形的帶有開口的圓環,且圓環的開口兩端側向內彎折。
優選地,所述殼體的出油道口設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內裝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上設有多個圓柱凸臺。
進一步優選地,所述密封圈外側壁和內側壁分別設有圓柱凸臺,且外側壁和內側壁上的圓柱凸臺以正相對布置。
優選地,所述殼體上還安裝有多個螺栓安裝孔,所述螺栓安裝孔內卡裝有橡膠套,橡膠套內插有螺栓。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機油泵殼體上加工出的限位凸起,規避了定子和轉子反向偏心的風險,不會因此造成油泵失效;限位凸起的位置,限制了油泵最小排量是最大排量的5%-9%,不會影響油泵性能。
2、機油泵進出油道口設計成通流面積漸變的結構,帶倒角坡度過渡,很好的改善了油液流動狀態,減少了油液流動的沿程損失和局部損失,提高了油泵性能和壽命。
3、帶凸臺圓柱的密封圈,密封圈通過凸臺圓柱裝配在密封槽里,安裝后密封圈中間段無張力,在裝配和運輸過程中,密封圈不會輕易脫落。
4、采用截面積為圓形的卡簧,卡簧上不存在切刮殼體孔壁材料的銳邊。
5、通過橡膠套卡住螺栓,橡膠套卡裝在殼體螺栓安裝孔里,在機油泵裝配在發動機的過程中,裝配過程省去了取螺栓,放螺栓,僅需要緊固螺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機油泵總成的拆解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機油泵總成的控制腔體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機油泵總成的控制腔體與定子轉子匹配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機油泵總成的進油道口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機油泵總成的出油道口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機油泵總成上密封圈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機油泵總成上工藝孔內的卡簧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殼體,2-端蓋,3-控制腔,4-傳動軸,5-定子,6-定位銷,7-彈簧,8-轉子,9-葉片槽,10-葉片,11-限位凸起,12-進油道口,13-出油道口,14-第一空腔,15-第二空腔,16-工藝孔,17-堵頭,18-卡簧,19-密封槽,20-密封圈,21-圓柱凸臺,22-螺栓安裝孔,23-橡膠套,24-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需要說明的是,附圖僅為示例性說明,并未按照嚴格比例繪制,而且其中可能有為描述便利而進行的局部放大、縮小,對于公知部分結構亦可能有一定缺省。
如圖1至6所示的一種機油泵總成,它包括:殼體1和安裝在其上的端蓋2。殼體1上開有控制腔3,傳動軸4穿過控制腔3,控制腔3內設有定子5,定子5與殼體1通過定位銷6相鉸接。定子5端部連接有彈簧7,定子5內設有套裝在傳動軸4上的轉子8,定子5與轉子8偏心設置,轉子8的圓周上均勻設置有多個葉片槽9,葉片槽內插有葉片10,葉片10外端部頂在定子的內壁上,其將定子5與轉子8之間的腔體分為多個與發動機主油路相通的容腔。控制腔3內側壁上設有限位凸起11,殼體1的進油道口12和出油道口13為帶倒角坡度過渡結構。
其中,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定位銷6的設置,可使得定子5在外力F的作用下,繞著定位銷6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從而使得定子5與轉子8之間的偏心距P產生變化,葉片9分割的各容腔體積產生變化,進而實現機油泵變排量。其中定子的外力主要由彈簧7的作用力和定子5與殼體1圍成的第一空腔14和第二空腔15內油壓的作用力,另外,本實用新型還可做出如下改變: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在控制腔3內側壁上設有限位凸起11,這樣設置的原因是:當機油溫度較低,粘度很大的時候,機油泵在啟動的短時間內,發動機主油道機油壓力非常高,產生很大的瞬間推力,大幅度壓縮機油泵控制彈簧,造成定子和轉子反向偏心,油泵進出油口反向,油泵失效。所以為了規避這個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在機油泵殼體上加工了限位凸起11,通過限位凸起11限制油泵定子的轉動極限位置,保證機油泵最小排量是油泵最大排量的5%-9%最為合適,不會出現定子和轉子反向偏心的風險。具體地,限位凸起11為截面積為梯形的凸起。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殼體1的進油道口12和出油道口13為帶倒角坡度過渡結構,通過這種漸變的油道可以很好的改善油液流動狀態,避免油液流動死區的形成,減少了油液流動的沿程損失和局部損失,減小了氣蝕出現的風險。同時,大批量的生產實驗也證實了漸變流道的顯著優勢,提高了油泵性能和壽命。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殼體1上還設有多個工藝孔16,工藝孔16的設置是為了保證最終的油泵通道,在加工工藝過程中開設的孔,此孔端面并不起作用,因此要堵起來。所以在工藝孔16內設有用來密封工藝孔16的堵頭17,工藝孔16內側壁上開有卡槽,卡槽內嵌有卡簧18。卡簧18為截面積為圓形的帶有開口的圓環,且圓環的開口兩端側向內彎折。通過該種結構卡簧的設計,在大批量的機油泵裝配過程中,可避免卡簧切刮機油泵殼體材料的現象,不會因為裝配卡簧而造成機油泵清潔度差。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殼體1的出油道口13設有密封槽19,密封槽19內裝有密封圈20,密封圈20上設有多個圓柱凸臺21,具體為外側壁和內側壁上的圓柱凸臺以正相對布置。通過帶有圓柱凸臺21的密封圈20,可提高了密封圈20的裝配效率,同時,安裝后密封圈中間段無張力,密封圈不會輕易脫落。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殼體1上還安裝有多個螺栓安裝孔22,螺栓安裝孔22內卡裝有橡膠套23,橡膠套23內插有螺栓24。使用橡膠套23,可大大提高了機油泵裝配效率,同時,很容易發現可能出現的螺栓遺落在發動機內的情況。
本實用新型機油泵總成的工作原理:本實用新型的機油泵主要包括轉子8、定子5、葉片10、殼體1和端蓋2等部件。定子5的內表面是圓柱形孔。轉子8和定子5之間存在著偏心。葉片10在轉子8的槽內可靈活滑動,在轉子8轉動時的離心力以及通入葉片10根部壓力油的作用下,葉片10頂部貼緊在定子5內表面上,于是兩相鄰葉片10、殼體1、定子5和轉子8間便形成了一個個密封的工作腔。當轉子8旋轉時,一側的葉片10向外伸出,密封工作腔容積逐漸增大,產生真空,于是通過進油道口12將油吸入。而另一側葉片10往里縮進,密封腔的容積逐漸縮小,密封腔中的油液經出油道口13被壓出而輸出到系統中去。改變定子5和轉子8間的偏心量,便可改變泵的排量。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