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油泵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注塞式黃油泵。
背景技術:
現有的黃油泵大多采用擠壓出油的方式,液體狀態的油自然流入黃油泵外管套底部的進油口后,外管套底部內側設置的提料板再將油通過擠壓的方式抽到外界,如中國專利公開號為:CN 201884914 U,“氣動黃油泵”,包括配氣體、氣室蓋組件,配氣體的頂部連接氣管的一端,氣管的另一端連接氣室蓋組件;氣室蓋組件包括氣室蓋,氣室蓋內由內向外依次設置有配氣紙墊、配氣閥座、限位板,限位板內設置配氣滑塊;限位板的一側設置阻尼彈簧片,通過六角一字螺釘將阻尼彈簧片及限位板、配氣閥座、配氣紙墊固定設置于氣室蓋內;阻尼彈簧片套設于配氣滑塊上;通過內六角螺釘將氣室蓋固定連接于配氣體的上部,使氣室蓋組件與配氣體固定連接,該黃油泵就是采用自然流入進油口的進油方式,該進油方式受到油的流動性影響,若是在低溫狀態油的流動性差的時候,油無法自然流入進油口,黃油泵上提料板就無法將油輸送到上方,這樣的黃油泵不能用在溫度較低的環境。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黃油泵在低溫狀態下工作效率低的弊端,提供一種注塞式黃油泵,該黃油泵采用注塞式的進油方式,油的流動性對其工作效率影響較小,在油流動性差的時候仍然具有較高的工作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注塞式黃油泵,包括油室、動力部分和進油部分,油室上設有與外界連通的出油嘴,動力部分安裝在油室上平面,進油部分通過油室下平面的一連接孔安裝在油室下平面,所述進油部分包括由動力部分控制的做上下往復運動的注塞管,注塞管外側套有外管套,外管套下端設置有進油套,注塞管上端穿過油室上平面一通孔與動力部分連接,注塞管為底端開放頂端封閉的中空管形結構,注塞管內部設有防止液體朝向注塞管下端流出的單向閥A,注塞管的管壁上設有連通外管套與注塞管的出油孔,所述注塞管下端套接在進油套內,進油套底端為封閉結構,進油套側面開有與進油套內部連通的進油孔,進油孔至進油套底端形成一進油腔。
作為優選,所述進油孔外設有濾網,濾網安裝在進油套外側面。濾網用于將進入黃油泵的油中的部分雜質過濾,經過黃油泵抽出的油能減少雜質含量。
作為優選,所述進油套外側面設有環形凹槽,進油孔設置在環形凹槽底部,濾網安裝在環形凹槽內。
作為優選,所述進油套上端設有對注塞管起導向作用的定位套。
作為優選,所述進油套由套體和堵頭螺帽組成,套體下端與堵頭螺帽螺接。
作為優選,所述注塞管內還設有用于防止液體朝向注塞管下端流動的單向閥B,單向閥B位于單向閥A上方。
作為優選,注塞管與通孔之間設有密封環。密封環的作用是提升油室的密閉性,避免油室內的油進入動力部分。
作為優選,所述進油套與外管套螺接。
作為優選,所述的外管套上端與油室下平面的連接孔螺接。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黃油泵通過外管套、注塞管、單向閥A以及進油套的配合,實現注塞式的抽油方式,抽油時油受到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會壓入進油套,油的流動性對該黃油泵的工作效率影響及其小,在低溫環境、油流動性差的時候該黃油泵比現有黃油泵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能適用于溫度較低的環境。同時設置了單向閥B,能對注塞管起到雙重密閉效果,防止油倒流。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油室和進油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A處放大圖;
附圖標記:1、油室,2、動力部分,3、進油部分,4、出油嘴,5、連接孔,6、外管套,7、注塞管,8、進油套,9、通孔,10、單向閥A,11、出油孔,12、進油孔,13、濾網,14、環形凹槽,15、定位套,16、套體,17、堵頭螺帽,18、單向閥B,19、密封環,20、進油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1-3所表示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1、圖2、圖3所示,一種注塞式黃油泵,包括油室1、動力部分2和進油部分3,油室1上設有與外界連通的出油嘴4,動力部分2安裝在油室1上平面,進油部分3通過油室1下平面的一連接孔5安裝在油室1下平面,所述進油部分3包括由動力部分2控制的做上下往復運動的注塞管7,注塞管7外側套有外管套6,外管套6下端螺接有進油套8,注塞管7上端穿過油室1上平面一通孔與動力部分2連接,注塞管7為底端開放頂端封閉的中空管形結構,注塞管7內部設有防止液體朝向注塞管7下端流出的單向閥A10和單向閥B18,單向閥B18位于單向閥A10上方,注塞管7的管壁上設有連通外管套3與注塞管7的出油孔11,所述注塞管7下端套接在進油套8內,進油套8底端為封閉結構,進油套8側面開有與進油套8內部連通的進油孔12,進油孔12至進油套8底端形成一進油腔20。注塞管7與通孔9之間設有密封環19,所述的單向閥A10和單向閥B18為氣體、液體都能使用的單向閥。
所述進油套8由套體16和堵頭螺帽17組成,套體16下端與堵頭螺帽17螺接。所述進油套8的套體16上端與外管套6下端螺接,所述進油套8的套體上端設有對注塞管7起導向作用的定位套15,所述注塞管7下端穿過定位套15套接在進油套8內,進油套8的套體下端用堵頭螺帽17封閉,所述進油孔12設置在進油套8的套體16側面,所述進油孔12外設有濾網13,所述進油套8外側面設有環形凹槽14,進油孔12設置在環形凹槽14底部,濾網13安裝在環形凹槽14內。
在使用本實用新型時,動力部分2控制注塞管7下端經過進油孔12后繼續向下運動,此時進油套8內位于進油孔12下方的油只能通過注塞管7進入外管套6,當油充滿外管套6和油室1后就會通過出油嘴4輸送到外界,此時為抽油狀態;當一次抽油完成時,動力部分2控制注塞管7往上運動時,因為單向閥A10和單向閥B18的設置,注塞管7內的油不會返回進油套8,此時進油套8的進油腔20處于真空狀態,當注塞管7下端經過進油孔12繼續往上運動時,受到外界大氣壓的影響,油就會通過進油孔12進入進油套,此時完成一次抽油過程,當動力部分2控制注塞管7再次往下運動時,油會繼續通過注塞管7、外管套6、油室1輸送到外界,動力部分2控制注塞管7如此反復運動,就能持續抽油,整個抽油過程不會受到油的流動性影響,該黃油泵在低溫狀態下仍然具有較高的工作效率。
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凡是運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說明及附圖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均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