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床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旋轉軸密封結構。
背景技術:
機床的工作環境中充滿帶有磨削渣的油霧,如果這種油霧進入到機床主軸的內部,則會嚴重影響主軸壽命及轉動精度。
目前,機床上普遍用的主軸密封結構為氣密封或端面迷宮密封。氣密封的結構簡單,但密封效果不理想;而端面迷宮密封的密封效果較高,但結構過于復雜,不便于加工。
因此,如何便于加工,提高密封可靠性,已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旋轉軸密封結構,以便于加工,提高密封可靠性。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旋轉軸密封結構,包括旋轉軸、端蓋及箱體,所述旋轉軸上設置有兩個軸肩,分別為由外向內排列的第一軸肩及第二軸肩,兩個所述軸肩之間設置有多個甩油槽;
所述端蓋上具有與多個所述甩油槽對應設置的多個軸肩內泄油槽及與多個軸肩內泄油槽連通的第一泄油孔。
優選地,上述旋轉軸密封結構中,所述端蓋上還具有與所述旋轉軸的外部軸段對應設置的軸肩外泄油槽及與所述軸肩外泄油槽連通的第二泄油孔;
所述外部軸段為所述旋轉軸的位于所述第一軸肩遠離第二軸肩的軸段。
優選地,上述旋轉軸密封結構中,所述端蓋上具有與所述第一軸肩間隙配合的端蓋擋邊。
優選地,上述旋轉軸密封結構中,還包括由內向外吹氣的分氣塊,所述端蓋上設置有與所述分氣塊的進氣口連通的進氣通道;
所述分氣塊設置于所述第二軸肩與與其最近的所述甩油槽之間。
優選地,上述旋轉軸密封結構中,所述分氣塊上具有與所述第二軸肩間隙配合的分氣塊擋邊。
優選地,上述旋轉軸密封結構中,所述分氣塊與所述端蓋及所述箱體固定連接。
優選地,上述旋轉軸密封結構中,所述甩油槽的數量為兩個,分別為外向內排列的第一甩油槽及第二甩油槽;
所述端蓋上具有兩個所述軸肩內泄油槽分別為外向內排列的第一軸肩內泄油槽及第二軸肩內泄油槽;
所述第一軸肩內泄油槽與所述第一甩油槽對應設置,所述第二軸肩內泄油槽與所述第二甩油槽對應設置。
優選地,上述旋轉軸密封結構中,所述第一軸肩內泄油槽的寬度大于所述第一甩油槽的寬度;
和/或,所述第二軸肩內泄油槽的寬度大于所述第二甩油槽的寬度。
優選地,上述旋轉軸密封結構中,還包括接頭及彎管;
所述彎管通過所述接頭與所述第一泄油孔連通。
優選地,上述旋轉軸密封結構中,所述甩油槽由內側面及外側面組成;所述內側面與所述旋轉軸的軸線垂直,所述外側面與所述內側面之間的夾角為45°~60°。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旋轉軸密封結構,通過上述設置,使得油霧需要經過第一軸肩、多個甩油槽與軸肩內泄油槽形成的空腔及第二軸肩才能到達旋轉軸的內部。由于多個軸肩內泄油槽連通有第一泄油孔,因此,油霧經過甩油槽與軸肩內泄油槽形成的空腔后,在離心力及氣流的作用下由第一泄油孔排出。上述旋轉軸密封結構,結構簡單便于加工;并且,有效提高了密封可靠性,確保了旋轉軸的使用壽命及轉動精度。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旋轉軸密封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沿N-N面的剖切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旋轉軸密封結構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種旋轉軸密封結構,以便于加工,提高密封可靠性。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旋轉軸密封結構,包括旋轉軸1、端蓋2及箱體4,旋轉軸1上設置有兩個軸肩,分別為由外向內排列的第一軸肩1a及第二軸肩1d,兩個軸肩之間設置有多個甩油槽;端蓋2上具有與多個甩油槽對應設置的多個軸肩內泄油槽及與多個軸肩內泄油槽連通的第一泄油孔2b。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旋轉軸密封結構,通過上述設置,使得油霧需要經過第一軸肩1a、多個甩油槽與軸肩內泄油槽形成的空腔及第二軸肩1d才能到達旋轉軸1的內部。由于多個軸肩內泄油槽連通有第一泄油孔2b,因此,油霧經過甩油槽與軸肩內泄油槽形成的空腔后,在離心力及氣流的作用下由第一泄油孔2b排出。上述旋轉軸密封結構,結構簡單便于加工;并且,有效提高了密封可靠性,確保了旋轉軸1的使用壽命及轉動精度。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由外向內的方向為端蓋2到箱體4的排列方向。同理,由內向外的方向為箱體4到端蓋2的排列方向。旋轉軸1可以為機床主軸,也可以為其他設備的旋轉軸。
進一步地,端蓋2上還具有與旋轉軸1的外部軸段對應設置的軸肩外泄油槽2c及與軸肩外泄油槽2c連通的第二泄油孔2a;外部軸段為旋轉軸1的位于第一軸肩1a遠離第二軸肩1d的軸段。通過上述設置,使得軸肩外泄油槽2c與旋轉軸1的外壁形成空腔,油霧流入該空腔內后,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由第二泄油孔2a排出。
更進一步地,端蓋2上具有與第一軸肩1a間隙配合的端蓋擋邊2d。通過上述設置,一定程度的限制了油霧由外向內的流動。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旋轉軸密封結構中,還包括由內向外吹氣的分氣塊3,端蓋2上設置有與分氣塊3的進氣口連通的進氣通道;分氣塊3設置于第二軸肩1d與與其最近的甩油槽之間。通過外置氣源與進氣通道,使得氣體經過分氣塊3后由內向外流動,有效限制了油霧向內的流動趨勢,進一步提高了密封效果。
如圖3所示,分氣塊3上具有與第二軸肩1d間隙配合的分氣塊擋邊3g。通過上述設置,進一步提高了密封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分氣塊3與端蓋2及箱體4固定連接。通過上述設置,提高了端蓋2與箱體4接觸位置的氣密性;并且,提高了旋轉軸密封結構的結構穩定性。
為了便于加工,甩油槽的數量為兩個,分別為外向內排列的第一甩油槽1b及第二甩油槽1c;端蓋2上具有兩個軸肩內泄油槽分別為外向內排列的第一軸肩內泄油槽1e及第二軸肩內泄油槽1f;第一軸肩內泄油槽1e與第一甩油槽1b對應設置,第二軸肩內泄油槽1f與第二甩油槽1c對應設置。通過上述設置,形成了兩個空腔,這兩個空腔中內的油霧匯總到第一泄油孔2b后排出。也可以設置三個以上的甩油槽,在此不再一一累述且均在保護范圍之內。
為了確保排油效果,第一軸肩內泄油槽1e的寬度大于第一甩油槽1b的寬度;并且,第二軸肩內泄油槽1f的寬度大于第二甩油槽1c的寬度。也可以僅使第一軸肩內泄油槽1e的寬度大于第一甩油槽1b的寬度或第二軸肩內泄油槽1f的寬度大于第二甩油槽1c的寬度;另一個軸肩內泄油槽的寬度小于或等于與其對應的甩油槽的寬度。
進一步地,還包括接頭5及彎管6;彎管6通過接頭5與第一泄油孔2b連通。通過上述設置,有效阻隔油霧進入主軸內部。其中,彎管6的結構不做限制,僅需滿足其引導作用即可。
為了進一步提高甩油效果,甩油槽由內側面及外側面組成;內側面與旋轉軸1的軸線垂直,外側面與內側面之間的夾角為45°~60°。即,甩油槽為V形槽,避免油液殘留,并且,內側面與旋轉軸1的軸線垂直,避免了油液向旋轉軸1的內側流動。其中,甩油槽的內側面為甩油槽靠近第二軸肩1d的側面;甩油槽的外側面為甩油槽靠近第一軸肩1a的側面。
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