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零部件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汽車底盤減震系統連接叉棒。
背景技術:
連接叉棒是汽車底盤減震系統上必要的零部件,對汽車底盤起到了減震的效果,現有的連接叉棒通常是通過兩個棒體之間抵設彈簧來實現減震的效果,然而現有的連接叉棒在運行過程中缺乏對周向的限位,使其性能變差,同時周向的偏移運動減少了產品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和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汽車底盤減震系統連接叉棒,其結構簡單合理,連接效果好,穩定性強,使用壽命較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汽車底盤減震系統連接叉棒,包括第一棒體和第二棒體,第一棒體內設置有腔室,第二棒體的前端置于腔室內,第一棒體上設置有第一翻邊,第二棒體上設置有第二翻邊,第一翻邊和第二翻邊之間抵設有第一彈簧,第二棒體周壁對稱設置有兩個限位塊,腔室內壁上設置有與限位塊配合的兩個滑槽。
進一步地,第二棒體上設置有連通兩個限位塊的通槽,通槽內設置有第二彈簧,第二彈簧抵設于兩個限位塊之間。
進一步地,兩個限位塊材質均為彈性材質。
進一步地,第一棒體后端設有第一拉扣,第二棒體后端設置有第二拉扣。
進一步地,第一棒體前端與腔室底部抵設有第三彈簧。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在第二棒體受到外作用力下,對第一棒體進行軸向運動,此時由于限位塊與滑槽之間的配合,防止了第二棒體相對于第一棒體進行周向運動,提高了本實用新型的性能和穩定性,同時也提高了本實用新型的壽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至圖3中,1第一棒體、2第二棒體、3第一彈簧、4第二彈簧、5第三彈簧、11腔室、12第一翻邊、13滑槽、14第一拉扣、21第二翻邊、22限位塊、23通槽、24第二拉扣。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闡釋。
如圖1至圖3所示的一種汽車底盤減震系統連接叉棒,包括第一棒體1和第二棒體2,第一棒體1內設置有腔室11,第二棒體2的前端置于腔室11內,第一棒體1上設置有第一翻邊12,第二棒體2上設置有第二翻邊21,第一翻邊12和第二翻邊之間抵設有第一彈簧3,第二棒體2周壁對稱設置有兩個限位塊22,腔室11內壁上設置有與限位塊22配合的兩個滑槽13。
在第二棒體2受到外作用力下,對第一棒體1進行軸向運動,此時由于限位塊22與滑槽13之間的配合,防止了第二棒體2相對于第一棒體1進行周向運動,提高了本實用新型的性能和穩定性,同時也提高了本實用新型的壽命。
第二棒體2上設置有連通兩個限位塊22的通槽23,通槽23內設置有第二彈簧4,第二彈簧4抵設于兩個限位塊22之間。在第二棒體2安裝進腔室11時候,由于受到一定的擠壓力,使兩個限位塊22向里收縮至通槽23內,在限位塊22進入相應的滑槽13中時,由于第二彈簧4的彈性張力,使限位塊22復位后進入滑槽13,與滑槽13配合。
兩個限位塊22材質均為彈性材質,在第二棒體2安裝進腔室11時候,由于受到一定的擠壓力,對兩個限位塊22進行壓縮,使第二棒體2能進入腔室11內,在限位塊22進入相應的滑槽13中時,由于限位塊22本身的彈性,使限位塊22復位后進入滑槽13,與滑槽13配合。
第一棒體1后端設有第一拉扣14,第二棒體2后端設置有第二拉扣24,方便了第一棒體1和第二棒體2與外部零件的連接。
第一棒體1前端與腔室11底部抵設有第三彈簧5,進一步的增強了叉棒的性能。
以上所述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