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固定裝置,尤指套筒內部收容固定元件的頭部上嵌設有外套管,而外套管周緣設有呈四邊形的扳動部,且扳動部四側面分別具有平整狀扳動面,使用者可通過復數扳動面來方便抓握外套管,并可憑借平整狀的扳動面來便于施力,以達到提升旋轉扭力的效果。
背景技術:
按,一般的面板(板對板)于進行組合時,系利用具備有旋鈕、套環及螺釘的定位螺絲予以鎖接,即可將螺釘、套環固定于第一面板上,并旋動于旋鈕使螺釘為鎖入于第二面板中形成預置定位,再利用手工具將螺釘鎖緊后,使第一面板與第二面板鎖接固定成為一體,且可運用在電信局機柜、工業電腦、工作母機等利用復數裝置、機構所組構成的設備上作板對板連接使用。
再者,便有業者研發出此種為由套帽、螺桿及定位座所組成的浮動螺絲,并將浮動螺絲的定位座扣固于板材的穿孔中后,再利用螺桿來鎖接于另一板材上形成固定,并當使用者卸下板材時,浮動螺絲仍可通過定位座固定于板材的穿孔中而不會造成遺失,請參閱第八、九圖所示,是現有固定裝置的立體分解圖及組裝后的側視剖面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該現有固定裝置所具的定位座A內部具有中心穿孔A0,并在中心穿孔A0底部外側設有結合部A1,而相對結合部A1的中心穿孔A0頂部外側凸設有環凸部A2,并可利用定位座A的中心穿孔A0供定位元件B的桿體B1穿設,且桿體B1一側具有桿頭B2,再在桿體B1上套設有彈簧B11,以供彈簧B11二側分別抵持于桿頭B2底部、定位座A的中心穿孔A0內的肩部處,而桿體B1另一側桿頭B2則延伸出定位座A外部,即于桿頭B2外部結合有外套筒C,并供外套筒C罩覆在定位座A頂部的環凸部A2外,可利用容置空間C0底部的環形抵持部C1受到環凸部A2止擋,進而防止外套筒C脫離定位座A。
然而,現有固定裝置于實際應用時,因定位元件B與外套筒C系結合成一體,且于外套筒C外環面設有呈圓形的扳動部C2,即可通過旋轉外套筒C的扳動部C2來帶動定位元件B隨之旋動,以使定位元件B穿過定位座A固設的第一板材D的通孔D0后,再鎖入第二板材E的螺孔E0中,以達到將第一板材D、第二板材E鎖固、結合的目的,但是,由于外套筒C的扳動部C2呈圓形,以致于周緣施力面的面積也相對窄小,即不利于使用者徒手握持施力面來旋轉外套筒C,導致相當容易發生滑手、脫落現象,所以將定位元件B鎖接于板材上時,大都會搭配手工具或電動工具的操作應用,然而,因手工具或電動工具容易受到操作空間與使用場所的限制,進而造成使用者在拆裝作業上花費較多的時間及人力,以致于不利于快速拆卸、組裝的過程。
是以,要如何設法解決上述現有的缺失與不便,即為從事此行業的相關業者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技術實現要素:
故,實用新型設計人有鑒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關資料,經由多方評估及考量,并以從事于此行業累積的多年經驗,經由不斷試作及修改,始設計出此種固定裝置的新型專利。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固定元件及外套管,其中:
該套筒中空內部具有貫穿的穿孔,并在穿孔底部設有供定位于預設第一板體的孔洞處的定位部;
該固定元件具有位于套筒上方處的頭部,并在頭部底面處向下延伸設有穿入于穿孔中的桿身,且桿身下方處延伸有供鎖接于預設第二板體的鎖孔內的鎖接部;
該外套管結合定位于固定元件的頭部上,并在外套管內部具有罩覆于套筒及固定元件外部的容置空間,再在外套管外表面設有呈四邊形的扳動部,該扳動部四側面分別具有平整狀的扳動面,且各扳動面與對側的扳動面呈相互平行。
所述固定裝置,其中:該套筒的穿孔上方處設有凹陷狀的容置槽,而該固定元件的桿身上套設有彈性撐抵于容置槽與頭部底面處的彈性元件。
所述固定裝置,其中:該套筒的穿孔頂部外緣凸設有環形阻擋部,而該外套管的容置空間下方開口處形成有向內轉折且供活動抵持于環形阻擋部底面處的環形抵持體。
所述固定裝置,其中:該套筒的定位部外表面上設有迫緊于預設第一板體的孔洞處的環狀溝槽。
所述固定裝置,其中:該固定元件的頭部呈圓形,并在頭部表面上設有具有“十”字凹槽、內六角凹槽、“米”字凹槽或六角形凸柱的作動面。
所述固定裝置,其中:該固定元件的頭部周邊處形成具有復數凸齒、壓花面或定位凸點的對接面,而該外套管的容置空間上方處設有供對接面結合定位的固定槽。
所述固定裝置,其中:該固定元件的鎖接部表面設有外螺紋。
所述固定裝置,其中:該外套管的扳動部呈正方形、長方形或其他平行四邊形。
所述固定裝置,其中:該外套管的扳動部四個側面的長度等長,且扳動部二相鄰的扳動面間的夾角呈90°。
所述固定裝置,其中:該外套管的扳動部二相鄰扳動面間形成有彎角,且彎角表面縱向剖設有復數止滑條。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優點乃在于該套筒內部貫穿的穿孔底部設有定位部,并在套筒上方處設有固定元件的頭部,且頭部底面處向下延伸設有穿入于穿孔中的桿身及桿身下方處的鎖接部,再在固定元件的頭部結合有外套管,而外套管外表面設有呈四邊形的扳動部,其扳動部四側面分別具有平整狀的扳動面,且各扳動面與對側的扳動面呈相互平行,當使用者利用固定裝置來將第一板體組裝或拆離于第二板體上時,其外套管可通過復數扳動面來供使用者方便抓握,以使外套管可輕易旋轉而不易發生滑手或脫落的現象,并且,復數扳動面呈平整狀,即具有較大的受力面積,以供使用者握持復數扳動面產生旋轉時,可較容易施力,如此提升外套管旋轉時的扭力,進而達到加快組裝或拆卸作業速度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的次要優點乃在于該固定元件的頭部呈圓形,當固定元件的頭部成型出具四邊形扳動部的外套管時,其扳動部即具有四個厚度較厚的彎角,即可通過四個彎角來提升外套管于鉚接作業或鎖接作業的結構強度,進而達到增加使用上穩定性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優點乃在于該外套管的扳動部較佳呈正方形,當使用者握持于外套管旋轉時,便可憑借呈正方形的扳動部來減少旋轉半徑,以達到節省旋轉時的力量及加快鎖接或拆卸作業速度的效用,且因扳動部呈正方形,所以當固定裝置裝設于電信局機柜、電腦伺服器、工作機臺或其它設備上時,也可減少于內部的占用空間,以達到供使用者方便將手或手工具伸入設備內部進行操作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剖面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組裝前的側視剖面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組裝后的側視剖面圖。
圖8是現有固定裝置的立體分解圖。
圖9是現有固定裝置組裝后的側視剖面圖。
附圖標記說明:1-套筒;11-穿孔;111-容置槽;12-定位部;121-環狀溝槽;13-環形阻擋部;2-固定元件;21-頭部;211-底面;212-作動面;213-對接面;22-桿身;23-鎖接部;231-外螺紋;24-彈性元件;3-外套管;30-容置空間;301-固定槽;302-抵持體;31-扳動部;311-扳動面;312-彎角;3121-止滑條;4-第一板體;41-孔洞;5-第二板體;51-鎖孔;A-定位座;A0-中心穿孔;A1-結合部;A2-環凸部;B-定位元件;B1-桿體;B11-彈簧;B2-桿頭;C-外套筒;C0-容置空間;C1-環形抵持部;C2-扳動部;D-第一板材;D0-通孔;E-第二板材;E0-螺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構造,茲繪圖就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詳加說明其特征與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請參閱圖1、圖2、圖3、圖4、圖5所示,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圖、立體分解圖、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圖、俯視圖及側視剖面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用新型固定裝置包括套筒1、固定元件2及外套管3,其中:
該套筒1中空內部具有縱向貫穿的穿孔11,并在穿孔11上方處設有凹陷狀的容置槽111,再在穿孔11底部設有定位部12,且定位部12外表面上設有環狀溝槽121,而穿孔11頂部外緣凸設有環形阻擋部13。
該固定元件2具有位于套筒1上方處且呈圓形的頭部21,并在頭部21底面211處向下延伸設有穿入于穿孔11中的桿身22及桿身22下方處外徑較小的鎖接部23,且鎖接部23表面設有外螺紋231,再在桿身22上套設有一彈性元件24,并使彈性元件24位于套筒1與固定元件2之間呈一彈性變形位移,而固定元件2的頭部21表面上設有可為十字、內六角凹槽、米字凹槽、六角形凸柱或其它各種型式的作動面212,再在頭部21周邊處形成有可為復數凸齒、壓花面、定位凸點或其它具定位功能的對接面213。
該外套管3內部具有罩覆于套筒1及固定元件2外部的容置空間30,并在容置空間30上方處設有可供頭部21的對接面213結合定位的固定槽301,且容置空間30下方開口處形成有向內轉折的環形抵持體302,再在外套管3外表面設有呈四邊形的扳動部31,其扳動部31四側面分別具有平整狀的扳動面311,且各扳動面311與對側的扳動面311呈相互平行,而二相鄰扳動面311之間形成有彎角312,并在彎角312表面縱向剖設有復數止滑條3121。
上述固定元件2的頭部21較佳實施為可利用塑料以包覆射出方式一體成型有外套管3,但于實際應用時,也可將頭部21的對接面213與外套管3利用組裝方式嵌卡固定成為一體,舉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的簡易修飾及等效結構變化,均應同理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內,合予陳明。
再者,上述外套管3的扳動部31的形狀較佳實施可為正方形,但于實際應用時,也可為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或菱形等四邊形狀,舉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的簡易修飾及等效結構變化,均應同理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內,合予陳明。
本實用新型的各構件于組裝時,系先將固定元件2已套設有彈性元件24后的桿身22向下穿入于套筒1的穿孔11中,其彈性元件24一端便會抵持于容置槽111內,而彈性元件24另一端則彈性撐抵于頭部21的底面211處,以使彈性元件24位于穿孔11的容置槽111與固定元件2的頭部21之間呈一彈性變形位移,再施力將外套管3向下套接于套筒1外部,并使外套管3下方開口處的環形抵持體302抵持于套筒1的環形阻擋部13表面上,且待環形抵持體302經由彈性變形與復位的過程后便會越過至環形阻擋部13下方處,便可將套筒1收容于外套管3的容置空間30內,同使時彈性元件24彈性撐抵于頭部21底面211處,并連動外套管3的環形抵持體302抵持于環形阻擋部13底面處形成擋止定位,以有效防止固定元件2脫出于套筒1之外,進而使套筒1、固定元件2與外套管3呈現活動對接狀態。
上述的套筒1及固定元件2為由金屬材質一體成型制成,并在固定元件2的頭部21利用塑料以埋入射出的方式一體成型有外套管3,或者頭部21的對接面213與外套管3的固定槽301利用組裝定位方式結合成為一體,而外套管3較佳實施為利用環形抵持體302抵持于套筒1的環形阻擋部13上形成擋止定位,以有效防止固定元件2脫出于套筒1之外,惟該外套管3與套筒1間的擋止結構設計方式很多,也可利用C型扣環、墊圈或其它止擋元件(圖中未示出)套接于固定元件2的桿身22上后,便可憑借彈性元件24彈性撐抵于固定元件2的頭部21底面211處向上位移,其鎖接部23便會抵持于止擋元件上形成擋止定位,使套筒1、固定元件2與外套管3呈現活動對接狀態,舉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的簡易修飾及等效結構變化,均應同理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內,合予陳明。
再請搭配參閱圖4、圖5、圖6、圖7所示,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側視剖面圖、組裝前的側視剖面圖及組裝后的側視剖面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用新型的固定裝置為可應用于電信局機柜、電腦伺服器、工作機臺或其它具機板組、抽屜、鍵盤架等所組構成的設備或裝置上僅為一種較佳的實施狀態,也可將第一板體4與第二板體5分別作為面板及框架,以組構成伺服器機箱,并在伺服器機箱內部為收容有主機板、電源供應器、存取設備(如硬碟、光碟機等)、介面卡或其它電子設備。
當套筒1與第一板體4于組裝時,系先利用吸取裝置(圖中未示出)的吸頭來吸附于固定元件2的頭部21上,以供進行后續的鉚接或焊接等作業時整體重心可保持穩定,進而使對位組裝上更加精準,且不易因彈性元件24彈性撐抵于頭部21上受到外力震動的影響所產生有偏移或晃動的情況發生,以組裝后可達到定位確實、提高制造的品質與合格率而降低生產成本的效用。
而吸取裝置吸附的過程中,可利用吸頭吸附于固定元件2的頭部21上以進行取起,并連帶將套筒1的定位部12對正于第一板體4的孔洞41周緣處,或是向下穿入于孔洞41中,即可通過吸頭釋放固定元件2的頭部21,再利用沖壓治具(圖中未示出)以沖壓方式沖壓于頭部21上,其彈性元件24受到擠壓后便會呈一彈性變形位移,并由頭部21的底面211處推頂于套筒1頂部,即可連帶將定位部12的環狀溝槽121迫緊于第一板體4的孔洞41處結合成為一體,也可利用回焊機(圖中未示出)來對孔洞41周圍處所刷覆的焊料進行后續焊接作業,或是經由鍍錫后使套筒1的定位部12穩固的焊設于第一板體4的孔洞41處結合成為一體。
然而,上述套筒1的定位部12與第一板體4的孔洞41較佳實施為利用鉚接或焊接的方式結合成為一體,但于實際應用時,也可在套筒1的定位部12與第一板體4的孔洞41相接面處設有相互螺合的內螺紋與外螺紋,便可將套筒1的定位部12為以內螺紋或外螺紋(圖中未示出)螺接于第一板體4的孔洞41外螺紋或內螺紋(圖中未示出)處利用螺接固定的方式結合成為一體,舉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的簡易修飾及等效結構變化,均應同理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內,合予陳明。
本實用新型欲鎖固于第二板體5的鎖孔51內時,系先將第一板體4(如面板)向下蓋合于第二板體5(如框架)上方處,以使第一板體4的孔洞41對正于第二板體5的鎖孔51處,便可按壓于固定元件2的頭部21表面,以擠壓彈性元件24呈一彈性變形位移,其鎖接部23便會穿出于套筒1的穿孔11處,即可再利用外套管3表面扳動部31的復數扳動面311,以徒手或手工具(如開口扳手、開口扳手或套筒扳手等)配合嵌設,并以手動操作或利用手工具驅動外套管3連動固定元件2旋動,也或者可通過電動工具(如電動起子等)或手工具(如螺絲起子或扳手等)來對接于頭部21上的作動面212,以帶動固定元件2快速鎖轉,使鎖接部23的外螺紋231鎖入第二板體5的鎖孔51內,以達到緊固鎖接的作用,如此使第一板體4與第二板體5利用鎖接固定的方式結合成為一體,也可防止固定元件2的鎖接部23偏斜鎖入時造成第二板體5的鎖孔51產生結構損傷或破壞而無法順利進行鎖接,甚至是操作不慎導致有鎖接部23產生有崩牙或斷裂的情況發生,進而達到結構穩定、組裝牢靠且定位確實的效用。
當本實用新型欲釋放于第一板體4時,僅需通過徒手再次握持于外套管3扳動部31的復數扳動面311上,以扳動外套管3反向旋轉,進而連動固定元件2的頭部21能夠隨之旋轉,即可將固定元件2的鎖接部23旋動退出于第二板體5的鎖孔51中,當固定元件2的鎖接部23退出于第二板體5的鎖孔51處時,便可憑借外套管3配合套筒1連動第一板體4一并于第二板體5處作退出的動作,讓使用者可通過手動扭力旋轉的方式,快速將第一板體4與第二板體5形成鎖定或分離狀態,并具有操作簡易且板對板分離更為省力的效用;也或者可通過手動式手工具(如開口扳手、活動銨手或套筒扳手等)嵌合于外套管3的扳動部31的復數扳動面311上,并利用手動操控手工具以旋轉外套管3來連動于固定元件2的頭部21能夠隨之旋轉,便可將固定元件2的鎖接部23旋動退出于第二板體5的鎖孔51,進而完成將第一板體4拆離于第二板體5上的動作。
本實用新型外套管3的扳動部31具有四個平整狀的扳動面311,且各扳動面311與對側的扳動面311呈相互平行,當使用者利用固定裝置來將第一板體4組裝或拆離于第二板體5上時,其外套管3可通過復數扳動面311來供使用者方便抓握,且因各扳動面311與對側的扳動面311呈相互平行,便可提升握持時的舒適度,以使外套管3可輕易旋轉而不易發生滑手或脫落的現象,并且,由于扳動面311呈平整狀,即具有較大的受力面積,以供使用者握持復數扳動面311產生旋轉時,可較容易施力,且相對側的二扳動面311呈相互平行,也可便于握持、施力,如此提升外套管3旋轉時的扭力,進而加快固定元件2組裝或拆卸于第二板體5的鎖孔51上的作業速度。
再者,本實用新型固定元件2的頭部21呈圓形,當固定元件2的頭部21欲利用塑料以埋入射出的方式一體成型有具四邊形扳動部31的外套管3時,其扳動部31需成型有四個厚度較厚的彎角312才能呈現四邊形狀,然而,即可通過扳動部31四個厚度較厚的彎角312來提升外套管3于鉚接作業或鎖接作業的結構強度,進而達到增加使用上穩定性的效用。
另外,本實用新型外套管3的扳動部31呈四邊形,且較佳呈正方形,即扳動部31四個側面的長度等長(如圖4所示),且扳動部31二相鄰的扳動面311間的夾角θ呈90°,其因正方形對角線的長度為相同,所以使用者握持于外套管3旋轉時,便可憑借呈正方形的扳動部31來減少旋轉半徑,以達到節省旋轉時的力量及加快鎖接或拆卸作業速度的效用,且由于扳動部31呈正方形,當固定裝置裝設于電信局機柜、電腦伺服器、工作機臺或其它設備上時,也可減少于內部的占用空間,以供使用者方便將手或手工具伸入設備內部進行操作。
以上說明對本實用新型而言只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理解,在不脫離本申請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作出許多修改、變化或等效,但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