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離合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雙轉軸、大扭矩的離合器結構。
背景技術:
如圖1、圖2所示,現有的離合器為單轉軸結構,由離合器片1、固定軸2、轉動軸3、拉線活動座4、拉線臂5、拉線6、拉簧7和摩擦盤9組成。兩個半圓形的離合器片1相對設置在摩擦盤9內,傳動箱蓋8上對應設置有一個固定軸孔用于安裝固定軸2和一個轉動軸孔用于安裝轉動軸3,兩個離合器片1的一端鉸接在固定軸2上,另一端抵在轉動軸3上,轉動軸3的桿部采用扁方結構,拉線臂5的一端固套在轉動軸3的端頭上,另一端懸空并與拉線活動座4相連,拉線6穿過拉線活動座4。通過拉線6帶動拉線活動座4、拉線臂5、轉動軸3一起繞轉動軸3的軸線轉動,轉動軸3由扁方位置處與離合器片1接觸變為由圓弧位置處與離合器片1接觸。由于轉動軸3變寬,使得兩離合器片1分開,松開拉線6,兩離合器片1在拉簧7的作用下自動回位。
該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采用單個轉動軸3使兩個離合器片1張開,轉動軸3的轉動方向如圖3中箭頭所示,一個離合器片1的受力F1,另一個離合器片1的受力為F2,受力F1的離合器片1向內張后,不能和摩擦盤9接觸,基本不產生摩擦力,只有受力F2的離合器片1外張后與摩擦盤9接觸產生摩擦力。只有半邊離合器片1受力,受力力矩約為20-25N.M。當旋轉刀片的扭矩超過25N.M時,離合器會出現打滑現象。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解決單轉動軸離合器扭矩過小造成的打滑現象。
為此,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雙轉軸大扭矩離合器,包括離合器片、固定軸、轉動軸、拉線活動座、拉線臂、拉線、拉簧和摩擦盤,兩個半圓形的離合器片相對設置在摩擦盤內,所述轉動軸共兩個且左右并排設置,傳動箱蓋上對應設置有一個固定軸孔用于安裝固定軸和兩個轉動軸孔用于安裝轉動軸,每個轉動軸對應一個拉線活動座和一個拉線臂,兩個離合器片的一端鉸接在固定軸上,另一端抵在各自對應的轉動軸上,轉動軸的桿部采用扁方結構,拉線臂的一端固套在對應的轉動軸的端頭上,另一端懸空并與對應的拉線活動座相連,拉線先后穿過兩個拉線活動座再固定,通過拉線帶動兩組拉線活動座、拉線臂、轉動軸一起繞對應的轉動軸的軸線反方向轉動,兩個轉動軸由扁方位置處與對應的離合器片接觸變為由圓弧位置處與離合器片接觸,從而使兩個離合器片向外張開與摩擦盤接觸產生摩擦力,松開拉線,兩離合器片在拉簧的作用下自動回位。
作為上述方案的優選,兩個所述拉線活動座中,靠近拉線末端的拉線活動座開有由上到下的缺槽供拉線通過,另外一個拉線活動座上開有圓孔供拉線通過。優化安裝結構,方便安裝。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采用雙轉軸結構,每個離合器片分別對應一個轉動軸、拉線活動座和拉線臂,并由同一根拉線拉動實現外張。兩個轉動軸的轉動方向相反,而兩個離合器片的受力方向正好對稱,左右離合器片均向外張后與摩擦盤接觸,摩擦力增加,是單轉軸產生的摩擦力的兩倍,受力力矩約為40—45N.M,有效避免了離合器打滑,降低了離合器片的磨損,延長了離合器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改進前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取下摩擦盤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改進前離合器片的受力示意圖。
圖4為改進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取下摩擦盤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的正視圖。
圖7為改進后離合器片的受力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結合圖4—圖6所示,一種雙轉軸大扭矩離合器,主要由離合器片1、固定軸2、轉動軸3、拉線活動座4、拉線臂5、拉線6、拉簧7和摩擦盤9組成。
兩個半圓形的離合器片1相對設置在摩擦盤9內,轉動軸3共兩個且左右并排設置,傳動箱蓋8上對應設置有一個固定軸孔用于安裝固定軸2和兩個轉動軸孔用于安裝轉動軸3。每個轉動軸3對應一個拉線活動座4和一個拉線臂5,兩個離合器片1的一端鉸接在固定軸2上,另一端抵在各自對應的轉動軸3上。轉動軸3的桿部采用扁方結構,拉線臂5的一端固套在對應的轉動軸3的端頭上,另一端懸空并與對應的拉線活動座4相連。拉線6先后穿過兩個拉線活動座4再固定在后一個拉線活動座4上。
結合圖5、圖7所示,通過拉線6帶動兩組拉線活動座4、拉線臂5、轉動軸3一起繞對應的轉動軸3的軸線反方向轉動,兩個轉動軸3由扁方位置處與對應的離合器片1接觸變為由圓弧位置處與離合器片1接觸,從而使兩個離合器片1向外張開與摩擦盤9接觸產生摩擦力。松開拉線6,兩離合器片1在拉簧7的作用下自動回位。
兩個轉動軸3的轉動方向相反,而兩個離合器片1的受力方向F1、F2正好對稱,左右離合器片1均向外張,摩擦力和扭矩增加,是單轉軸產生的摩擦力的兩倍。
最好是,兩個拉線活動座4中,靠近拉線6末端的拉線活動座4開有由上到下的缺槽供拉線6通過,另外一個拉線活動座4上開有圓孔供拉線6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