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軸承,特別是指一種結構新穎、使用壽命長的新型軸承。
背景技術:
現有的軸承通常都包括內圈、外圈保持架、滾動體(鋼球)以及防塵蓋,內圈外側上設有內滾道,外圈內側設有外滾道,滾動體安裝于保持架上并整體安裝于內滾道和外滾道之間。這種軸承的內滾動和外滾道的徑向截面的形狀往往是半圓形的,鋼球與內、外滾道球面接觸,該結構承載力差,當載荷增加時接觸應力增加從而增大了軸承疲勞剝落的可能性,同時由于接觸應力增大引起軸承的發熱,導致軸承的使用壽命降低。此外,該軸承的集油效果較差,往往需要在外圈或者內圈上另設注油孔,并不定期的進行注油以達到良好的潤滑效果。這不僅會增加生產成本,而且本身在外圈或者內圈上設置注油孔也不利于滾動體的滾動。
另外,防塵蓋通常固定安裝于內圈的外壁和外圈的內壁之間的空間內,防塵蓋與內、外圈之間通常留有空隙,這樣可以方便注油,但是這就會導致灰塵等異物進入軸承內部,造成軸承無法正常的運轉,并影響軸承的使用壽命。由于防塵蓋與內圈和外圈之間存在間隙,因此現有的防塵蓋會造成軸承內部的潤滑油外泄的問題。另外,在注油時,潤滑油不能全部進入軸承內部,往往會有一部分吸附在軸承的外部,不僅容易沾染灰塵,而且造成極大地浪費。
除此以外,為了便于軸承的高速轉動,通常外圈與軸承座的配合公差較小,因此在使用一段時間后經常發生外圈與軸承座打滑現象,這種現象會損壞軸承和軸承座,嚴重降低傳動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改進的軸承,其主要目的在于客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結構承載力差、潤滑油容易外泄以及外圈與軸承座容易打滑的缺陷。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使用壽命長的軸承,包括外圈、內圈、保持架、鋼球以及分別安裝于內、外圈的前、后端面上的兩個防塵蓋,所述外圈的內壁上安裝有外滾道,所述內圈的外壁上安裝有配合的內滾道,所述內滾道和外滾道的徑向截面均包括兩個相向的斜面,所述鋼球與上述各斜面均相切;所述防塵蓋呈圓環形,其橫截面大致呈“T”形,包括一體成型的卡接部和延伸部,所述內圈和外圈的前、后端面上設有與上述卡接部配合的卡接槽,所述延伸部伸入內、外圈之間的空隙內,且延伸部的內壁抵靠于內圈的外壁,延伸部的外壁抵靠于外圈的內壁。
進一步的,所述兩相向斜面之間的夾角為85°-135°。
更進一步的,所述兩相向斜面之間的夾角為120°。減少軸承在高速運行時摩擦損耗及發熱,進一步提高軸承使用壽命。
進一步的,所述內滾道和外滾道的徑向截面均為三角形。
進一步的,所述內滾道和外滾道的徑向截面均為梯形。
更進一步的,所述防塵蓋上還設有注油部,所述注油部包括圓球、彈簧、限位片以及貫穿于卡接部和伸入部的注油孔,所述圓球和彈簧安裝于注油孔內,所述限位片安裝于卡接部的前端面上,且其中部開設有限位孔,所述圓球的前端抵靠于限位孔內,后端抵靠于彈簧的前端,所述彈簧的后端位于延伸部內。本實用新型的防塵蓋上還設有專門的注油部,潤滑油通過注油孔全部進入軸承內部,可顯著減少潤滑油的損失。
再進一步的,所述注油孔包括小孔徑段、大孔徑段以及支撐部,小孔徑段的前端與限位孔連接,小孔徑段的后端與大孔徑段的前端連接,大孔徑段的后端貫穿于伸入部的后端面,所述支撐部與伸入部一體成型,支撐部位于大孔徑段的后端口處并小于大孔徑段的直徑,圓球的直徑略小于小孔徑段的直徑,所述彈簧的后端抵靠于支撐部上。
再進一步的,所述外滾道上均勻分布有四個向外圈內側突出的圓弧形的凸起滾道部,四個凸起滾道部相互連接,相鄰凸起滾道部之間形成凹陷滾道部,且凹陷滾道部和凸起滾道部的最大半徑差為5μm-30μm。通過凸起滾道部的設置,鋼球會在滾道中對外圈產生輕微沖擊,該輕微沖擊通過外圈施加在軸承座與外圈的配合面,相當于增加預負載,有效避免了打滑現象。
由上述對本實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鋼球和斜面之間為兩點接觸,不僅使得接觸面變小,減少滾動時的摩擦力,而且改變了鋼球的受力,克服了鋼球在高速滾動時離心力過大的問題。另外,防塵蓋的卡接部和延伸部都能起到良好的密封效果,能避免潤滑油外泄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軸承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3為軸承的分解示意圖。
圖4為外圈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同時參照圖1和圖2,一種使用壽命長的軸承,它包括內圈1、外圈2、保持架3、鋼球4以及分別安裝于內、外圈1、2的前、后端面上的兩個防塵蓋5,所述鋼球4均勻安裝于所述保持架3上。所述外圈2的內壁上安裝有外滾道21,所述內圈1的外壁上安裝有配合的內滾道11,所述內滾道11和外滾道21的徑向截面均呈三角形(另外也可根據需要設計成梯形),且都由兩個相向的斜面102組成,兩相向斜面102之間的夾角為120°,所述鋼球4與上述各斜面102均相切,即鋼球4和斜面102之間為點接觸,使得接觸面變小,減少了鋼球4滾動時的摩擦力。同時參照圖4,所述外滾道上均勻分布有四個向外圈2內側突出的凸起滾道部210,四個凸起滾道部210相互連接,并且凸起滾道部210呈圓弧形,其相對軸心的半徑兩端大中間小,相鄰凸起滾道部210之間形成凹陷滾道部220,且凸起滾道部210和凹陷滾道部220距離軸心的最大半徑差為5μm-30μm,不會影響鋼球4的滾動。
同時參照圖3,所述防塵蓋5呈圓環形,其橫截面大致呈“T”形,包括一體成型的卡接部51和延伸部52,所述內圈1和外圈2的前、后端面上設有與上述卡接部51配合的卡接槽12,所述延伸部52伸入內、外圈1、2之間的空隙內,且延伸部52的內壁抵靠于內圈1的外壁,延伸部52的外壁抵靠于外圈2的內壁。為了防止防塵蓋5掉落,延伸部52的內端面上通常設有凸起部,所述內、外圈1、2上設有相應的凹槽。
所述防塵蓋5上還設有注油部,所述注油部包括圓球6、彈簧7、限位片8以及貫穿于卡接部51和延伸部52的注油孔9,所述圓球6和彈簧7安裝于注油孔9內,所述限位片8安裝于卡接部51的前端面上,且其中部開設有限位孔,所述圓球6的前端抵靠于限位孔內,限位孔與圓球6抵接的一側形成圓弧形的凹陷,圓球6的后端抵靠于彈簧7的前端,所述彈簧7的后端固定于延伸部52內。
所述注油孔9包括小孔徑段91、大孔徑段92以及用于支撐彈簧7后端的支撐部93,小孔徑段91的前端與限位孔連接,小孔徑段91的后端與大孔徑段92的前端連接,大孔徑段92的后端貫穿于延伸部52的后端面。所述支撐部93與延伸部52一體成型,支撐部93位于大孔徑段92的后端口處并小于大孔徑段92的直徑,圓球6的直徑略小于小孔徑段91的直徑。平時,彈簧7將圓球6頂在限位孔內,當需要注油時,注油機構將圓球6頂入大直徑段92內,并對軸承內部進行注油。潤滑油通過注油孔9全部進入軸承內部,可顯著減少潤滑油的損失。
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屬于侵犯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