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具有自動補償功能的密封圈,屬于機械工程領域。
背景技術:
密封圈是由一個或幾個零件組成的環形罩,固定在軸承的一個套圈或墊圈上并與另一套圈或墊圈接觸或形成窄的迷宮間隙,防止潤滑油漏出及外物侵入。密封圈現在不僅僅用在工業領域,在其他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例如在生活、農業、金融、教學等領域都有使用,其廣泛的應用在兩個往返運動或靜止的物體之間的密封過程中,例如發票裝訂機等。
在使用時,由于摩擦等的作用,密封圈的外徑會逐漸減小,導致密封效果不好甚至失去作用,使其壽命大大縮短;并且由于有些情況下需要極大壓力進行密封以保證密封性,但是大部分密封圈承壓較小,壓力過大會導致密封圈損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以上不足,提供一種具有自動補償功能的密封圈,具有密封性好,承受壓力強,同等壓力下密封效果好和使用壽命長的優點。
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具有自動補償功能的密封圈,包括圈體,所述圈體的外表面上設有若干個環形槽,若干個環形槽均勻設置;
所述環形槽水平設置;
所述環形槽的上槽壁截面呈圓弧狀,其截面圓的圓心位于圈體的外表面;
所述環形槽的下槽壁截面呈圓弧狀,其截面圓的圓心位于圈體的外表面;
所述環形槽的上槽壁與下槽壁的截面弧所對應的弦的比為5:8;
所述環形槽內設置有第一密封環、第二密封環和第三密封環,第一密封環、第二密封環和第三密封環依次沿環形槽的槽頂向槽底設置;
所述第一密封環、第二密封環和第三密封環的截面均為圓形;
所述第一密封環、第二密封環和第三密封環的截面圓的半徑依次變小;
所述第一密封環分別與環形槽的兩個槽壁相抵;
所述第二密封環分別與環形槽的兩個槽壁相抵;
所述第三密封環分別與環形槽的兩個槽壁相抵;
所述第一密封環與第二密封環相抵;
所述第二密封環與第三密封環相抵。
以下是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優化:
所述環形槽的上槽壁與圈體的外表面的連接處夾角為55°。
所述環形槽的下槽壁與圈體的外表面的連接處夾角為80°。
所述環形槽的上槽壁與下槽壁的連接處夾角為50°。
所述第一密封環、第二密封環和第三密封環的截面圓的半徑比為6:5:3。
本實用新型的創新點及意義為:本實用新型裝置可用于對裝置進行密封,密封性好,承受壓力強,是常規密封圈的1.5倍以上;具有自動補償功能,能夠在密封圈外圈體磨損的情況下,通過密封環進行補償,保持密封性能,在相同材料下,其使用壽命時間比常規密封圈延長4倍以上。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是附圖1的A-A剖視圖;
附圖3是附圖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圖中,
1-圈體,11-環形槽,2-第一密封環,3-第二密封環,4-第三密封環。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如附圖1、附圖2和附圖3所示,一種具有自動補償功能的密封圈,包括圈體1,圈體1的外表面上設有若干個環形槽11,若干個環形槽11均勻設置;
環形槽11水平設置;
環形槽11的上槽壁截面呈圓弧狀,其截面圓的圓心位于圈體1的外表面;
環形槽11的下槽壁截面呈圓弧狀,其截面圓的圓心位于圈體1的外表面;
環形槽11的上槽壁與下槽壁的截面弧所對應的弦的比為5:8;
環形槽11內設置有第一密封環2、第二密封環3和第三密封環4,第一密封環2、第二密封環3和第三密封環4依次沿環形槽11的槽頂向槽底設置;
第一密封環2、第二密封環3和第三密封環4的截面均為圓形;
第一密封環2、第二密封環3和第三密封環4的截面圓的半徑依次變小;
第一密封環2分別與環形槽11的兩個槽壁相抵;
第二密封環3分別與環形槽11的兩個槽壁相抵;
第三密封環4分別與環形槽11的兩個槽壁相抵;
第一密封環2與第二密封環3相抵;
第二密封環3與第三密封環4相抵;
環形槽11的上槽壁與圈體1的外表面的連接處夾角為55°;
環形槽11的下槽壁與圈體1的外表面的連接處夾角為80°;
環形槽11的上槽壁與下槽壁的連接處夾角為50°;
第一密封環2、第二密封環3和第三密封環4的截面圓的半徑比為6:5:3。
本實用新型裝置可用于對裝置進行密封,密封性好,承受壓力強,是常規密封圈的1.5倍以上;具有自動補償功能,能夠在密封圈外圈體磨損的情況下,通過密封環進行補償,保持密封性能,在相同材料下,其使用壽命時間比常規密封圈延長4倍以上。
以上所述為本實用新型最佳實施方式的舉例,其中未詳細述及的部分均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的公知常識。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任何基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啟示而進行的等效變換,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