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測繪用三腳架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便于移動的測繪儀三腳架。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我國大部分城市出現了城市規模擴大,傳統的外延擴張模式已不能適應城市的發展利用,可是城市化的發展不可阻擋,城市空間改造、整體布局改造不可避免。這些從而推動測繪技術和儀器的變革和進步,對測繪的理解不再只是是扛著標尺翻山越嶺,城市平坦開闊的地方同樣需要測繪,測繪科學的發展很大部分是從測繪儀器發展開始的,然后使測繪技術發生重大的變革。現有測繪儀三腳架由于可調性差,折疊運輸時體積較大,不便于移動,因此大大增加了測繪工作者的勞動強度,不能滿足城市測繪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于移動的測繪儀三腳架,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便于移動的測繪儀三腳架,包括工作云臺,所述工作云臺的側邊均勻設置有三組固定件,每組所述固定件的側壁均開設有通孔,且兩個通孔之間設置有卡扣,所述卡扣的頂部設置有兩個連接件,且卡扣的底部固定連接有銷軸,所述銷軸的兩端貫穿通孔與固定件活動連接,所述工作云臺的底部居中設置有圓柱體連接件,所述圓柱體連接件的外側設置有與卡扣相對應的圓環,所述圓環通過若干連接桿固定連接圓柱體連接件,所述圓環的側壁分別卡接有第一支撐腳、第二支撐腳和第三支撐腳,所述第一支撐腳底部的一側壁固定連接有第一支撐件,所述第一支撐件的底部設置有防滑墊,所述第一支撐腳底部的另一側壁設置有第二支撐件,所述第二支撐件的底部設置有滾輪。
優選的,所述工作云臺的截面為圓形,且圓心位置開設有盲孔,其中盲孔的高度小于工作云臺的高度。
優選的,兩個所述連接件為“C”型結構,且兩個連接件之間設置有按板,其中按板位于兩個連接件“C”型結構的頂部。
優選的,所述第一支撐腳、第二支撐腳和第三支撐腳的內腔均套接有與第一支撐腳、第二支撐腳和第三支撐腳相匹配的立桿,且立桿上均設置有腳蹬,其中立桿的底部均設置有尖端部。
優選的,所述第一支撐腳遠離第一支撐件和第二支撐件的兩側均開設有“U”型槽,且第一支撐件和第二支撐件的形狀為“L”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第一支撐腳、第二支撐腳和第三支撐腳在圓環上往復運動,可以任意調節第一支撐腳、第二支撐腳和第三支撐腳的位置,方便安裝和使用,工作時,可將第一支撐腳、第二支撐腳和第三支撐腳調整至與卡扣相對應的位置,可以固定測繪儀器,使用后,將第二支撐腳和第三支撐腳收放進第一支撐腳兩側“U”型槽內固定住,減小了體積并節省了空間,當三個立桿分別收回第一支撐腳、第二支撐腳和第三支撐腳的內部后,手握住圓環,通過安裝的滾輪即可完成移動,該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實用性強,值得大量的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卡扣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支撐腳仰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工作云臺仰視圖。
圖中:1工作云臺、11盲孔、12圓柱體連接件、13固定件、14連接桿、2卡扣、21按板、22連接件、23銷軸、3第一支撐腳、31第一支撐件、32防滑墊、33第二支撐件、34滾輪、4圓環、5第二支撐腳、6第三支撐腳。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4,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便于移動的測繪儀三腳架,包括工作云臺1,工作云臺1的截面為圓形,且圓心位置開設有盲孔11,其中盲孔11的高度小于工作云臺1的高度,有利于測繪儀器的安裝和使用,工作云臺1的側邊均勻設置有三組固定件13,每組固定件13的側壁均開設有通孔,且兩個通孔之間設置有卡扣2,卡扣2的頂部設置有兩個連接件22,兩個連接件22為“C”型結構,且兩個連接件22之間設置有按板21,其中按板21位于兩個連接件22“C”型結構的頂部,有利于將第一支撐腳3、第二支撐腳5和第三支撐腳6限定位置,有利于固定測繪儀三腳架,且卡扣2的底部固定連接有銷軸23,銷軸23的兩端貫穿通孔與固定件13活動連接,工作云臺1的底部居中設置有圓柱體連接件12,圓柱體連接件12的外側設置有與卡扣2相對應的圓環4,圓環4通過若干連接桿14固定連接圓柱體連接件12,圓環4的側壁分別卡接有第一支撐腳3、第二支撐腳5和第三支撐腳6,第一支撐腳3、第二支撐腳5和第三支撐腳6的內腔均套接有與第一支撐腳3、第二支撐腳5和第三支撐腳6相匹配的立桿,且立桿上均設置有腳蹬,其中立桿的底部均設置有尖端部,有利于測繪儀三腳架的固定,第一支撐腳3底部的一側壁固定連接有第一支撐件31,第一支撐件31的底部設置有防滑墊32,第一支撐腳3底部的另一側壁設置有第二支撐件33,第二支撐件33的底部設置有滾輪34,第一支撐腳3遠離第一支撐件31和第二支撐件33的兩側均開設有“U”型槽,可以將第二支撐腳和第三支撐腳收納,節省空間,且第一支撐件31和第二支撐件33的形狀為“L”形。
該實用新型使用時,將第二支撐腳5和第三支撐腳6從第一支撐腳3兩側“U”型槽內拉出,通過第一支撐腳3、第二支撐腳5和第三支撐腳6在圓環4上往復運動,將第一支撐腳3、第二支撐腳5和第三支撐腳6調整至與卡扣2相對應的位置,并通過按板21向下運動將卡扣2卡住第一支撐腳3、第二支撐腳5和第三支撐腳6,用腳蹬將第一支撐腳3、第二支撐腳5和第三支撐腳6內腔的立桿向下拉出,并用尖端部固定在地面上,將測繪儀器安裝在盲孔11上完成操作;使用后,將卡扣2打開,通過一支撐腳3、第二支撐腳5和第三支撐腳6在圓環4上往復運動,將第二支撐腳5和第三支撐腳6收放進第一支撐腳3兩側“U”型槽內固定住,再將三個立桿分別收回第一支撐腳3、第二支撐腳5和第三支撐腳6的內部,需要移動時,手握住圓環4,通過安裝的滾輪34即可完成移動。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