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傳動技術領域,涉及一種與齒形同步帶配套的帶輪。
背景技術:
目前,同步帶傳動的摩托車、自行車開始逐漸流行,但目前同步帶和相應帶輪標準中的齒形并不很適合摩托車與自行車的應用環境,例如14mm節距的齒形過大,8mm節距的齒形則過小,特別是在自行車的應用環境中,經常出現倒轉的情況,會造成同步帶打滑,甚至跳齒等現象,這會極大的影響騎行舒適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與齒形同步帶配套的帶輪,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降低摩托車或自行車的同步帶出現倒轉和打滑等情況。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與齒形同步帶配套的帶輪,所述帶輪包括帶輪主體和多個輪槽,所有輪槽均設于所述帶輪主體的外側,其特征在于,所述帶輪的槽距為10mm,槽深為3.5-5.5mm,槽底為1.6-2.5mm,每個輪槽以其中心線為基準分為第一槽邊和第二槽邊,所述第一槽邊包括第一槽頂圓弧、第一槽邊曲線和第一槽底,所述第一齒槽頂圓弧的半徑為0.75-1.5mm,所述第一槽底為0.8-1.25mm,所述第一槽邊和第二槽邊關于其輪槽的中心線對稱。第二槽邊包括第二槽頂圓弧、第二槽邊曲線和第二槽底,第二槽頂圓弧和第一槽頂圓弧對稱,第二槽邊曲線與第一槽邊曲線對稱,第二槽底和第一槽底對稱。
在上述的一種與齒形同步帶配套的帶輪中,所述第一槽邊曲線的函數公式為A≥x≥B,常數A為2.5-3.5,常數B為0.4-0.55。
在上述的一種與齒形同步帶配套的帶輪中,所述第一槽邊曲線包括第一圓弧、第二圓弧、第三圓弧和槽底圓弧,所述第一圓弧、第二圓弧、第三圓弧和槽底圓弧沿槽頂到槽底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一圓弧的半徑為5-15mm,所述第二圓弧的半徑為4-10mm,所述第三圓弧的半徑為0.5-5mm,所述槽底圓弧的半徑為0.05-0.5mm。
在上述的一種與齒形同步帶配套的帶輪中,所述帶輪的節線差為0.6-1.2m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如下:
齒形同步帶配套的帶輪的槽距為10mm,該槽距更加適合自行車或摩托車的應用環境,與相應的齒形同步帶配合,能使同步帶的傳遞功率的適應性更強,槽頂圓弧、槽邊曲線、槽底圓弧和槽底的形狀和尺寸的設計能夠改善傳遞動力過程的受力狀態,使輪槽的應力分散更好,提高了帶輪接觸摩擦的壽命,同時避免了工作過程中出現倒轉或者齒形同步帶打滑等情況的發生。
附圖說明
圖1是本與齒形同步帶配套的帶輪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3是第一槽邊曲線的函數在A≥x≥B時的坐標圖。
圖中,1、帶輪主體;2、輪槽;3、第一槽邊;31、第一槽頂圓弧;32、第一槽邊曲線;321、第一圓弧;322、第二圓弧;323、第三圓弧;324、槽底圓弧;33、第一槽底;4、第二槽邊;41、第二槽頂圓弧;42、第二槽邊曲線;43、第二槽底;ht、槽深;P、槽距;a、節線差;L、槽底長度。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的一種與齒形同步帶配合的帶輪,與齒形同步帶配合的帶輪包括帶輪主體1和多個相同的輪槽2,所有輪槽2均設于帶輪主體1的一側,帶輪的槽距P為10mm,帶輪的節線差a為0.6-1.2mm,每個輪槽2的槽深ht為3.5-5.5mm,每個輪槽2的槽底長度L為1.6-2.5mm,每個輪槽2以其中心線為基準分為第一槽邊3和第二槽邊4,第一槽邊3包括第一槽頂圓弧31、第一槽邊曲線32和第一槽底33,第二槽邊4包括第二槽頂圓弧41、第二槽邊曲線42和第二槽底43,第二槽頂圓弧41和第一槽頂圓弧31對稱,第二槽邊曲線42與第一槽邊曲線32對稱,第二槽底43和第一槽底33對稱,第一槽頂圓弧31的半徑為0.75-1.5mm,第一槽底33為0.8-1.25mm,第一槽邊3和第二槽邊4關于其輪槽2的中心線對稱。在上述的帶輪中,槽深ht為槽頂到槽底的垂直高度,槽距P為兩個相鄰的輪槽2的中心線之間的距離。
如圖1和圖3所示,第一槽邊曲線32的函數公式為A≥x≥B,常數A為2.5-3.5,常數B為0.4-0.55。
進一步的,如圖2所示,第一槽邊曲線32包括第一圓弧321、第二圓弧322、第三圓弧323和槽底圓弧324,第一圓弧321、第二圓弧322、第三圓弧323和槽底圓弧324沿槽頂到槽底方向依次排列,第一圓弧321的半徑為5-15mm,第二圓弧322的半徑為4-10mm,第三圓弧323的半徑為0.5-5mm,槽底圓弧324的半徑為0.05-0.5mm。
進一步的,如圖2所示,第一槽頂圓弧31和第二槽頂圓弧41的半徑均為0.93mm,第一圓弧321的半徑為10mm,第二圓弧322的半徑為5.8mm,第三圓弧323的半徑為2mm,槽底圓弧324的半徑為0.2mm,槽底長度L為2mm,輪槽2的槽底長度L為第一槽底33和第二槽底43的長度之和,帶輪的節線差a為1mm,每個輪槽2的槽深ht為4.3mm。
本帶輪的槽距P為10mm,該槽距更加適合自行車或摩托車的應用環境,與相應的齒形同步帶配合,能使同步帶的傳遞功率的適應性更強,槽頂圓弧、槽邊曲線、槽底圓弧和槽底的形狀和尺寸的設計能夠改善傳遞動力過程的受力狀態,使輪槽的應力分散更好,提高了帶輪接觸摩擦的壽命,同時避免了工作過程中出現倒轉或者齒形同步帶打滑等情況的發生。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