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技術領域,涉及一種中間螺母轉動連接件。
背景技術:
連接件通常用于兩個物體之間的連接,尤其是近年來,由于其使用方便,迅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現有的連接件連接間距不可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申請人之前申請了一種上螺下鎖可調式連接件[申請號:201610266247.7],包括上連接棒和下連接棒,所述的上連接棒內螺接有插接件,所述的下連接棒設有卡接機構,當上連接棒內的插接件插入到卡接機構中時,旋轉插接件從而調節插接件在上連接棒中的位置能使插接件與卡接機構卡接固定。本實用新型便于機械化操作進行連接,且連接距離可調,能起到抗拔抗壓的雙重效果,連接牢固可靠。
但是,上述方案也有美中不足之處,用機械化工具操作插接件時,由于機械化工具的機械手等的操作范圍在上連接棒和下連接棒之間,因此空間較小,操作時精度要求高,導致在一些狹小空間不能得到很好的施展。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中間螺母轉動連接件。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一種中間螺母轉動連接件,包括第一連接體和第二連接體,所述的第一連接體的一端螺接有一個插接頭,第二連接體內設有彈性卡接組件,第二連接體的端部螺接有一個中間螺母,彈性卡接組件抵靠在中間螺母上與中間螺母卡接,插接頭能插入穿過中間螺母并插入到彈性卡接組件中與彈性卡接組件形成卡接配合,所述的第一連接體的外壁螺接有一個能在轉動過程中與中間螺母貼緊從而帶動中間螺母往進入第二連接體內部的方向轉動并拉動插接頭進入到第二連接體內從而改變第一連接體和第二連接體之間距離的并緊螺母。
在上述的中間螺母轉動連接件中,所述的并緊螺母外壁設有能與擰緊工具相配適的凹凸結構。
在上述的中間螺母轉動連接件中,所述的凹凸結構為螺紋或凹凸齒或橫截面為多邊形的定位柱。
在上述的中間螺母轉動連接件中,所述的并緊螺母還能二次獨立轉動并為中間螺母提供預緊力從而消除中間螺母與第二連接體之間的螺紋間隙。
在上述的中間螺母轉動連接件中,所述的第一連接體端部具有插接頭連接腔,插接頭與插接頭連接腔螺接,所述的第二連接體的端部具有卡接腔,彈性卡接組件放置在卡接腔內,中間螺母與卡接腔螺接且中間螺母壓設在彈性卡接組件上。
在上述的中間螺母轉動連接件中,所述的彈性卡接組件包括柱形彈簧、墊圈以及由若干卡片沿周向均勻排列形成環形結構的卡環,其中柱形彈簧放置在卡接腔底部,墊圈壓設在柱形彈簧上,卡環壓設在墊圈上且卡環上表面與中間螺母底部卡接。
在上述的中間螺母轉動連接件中,所述的插接頭包括一體成型的卡接頭、引導柱和螺接頭,卡接頭與引導柱之間具有卡接臺階,卡接臺階與卡環卡接配合,螺接頭與第一連接體上的插接頭連接腔螺接。
在上述的中間螺母轉動連接件中,在引導柱和螺接頭之間設有一個橫截面為多邊形的柱形扳手部,所述的柱形扳手部突出于引導柱外壁。
在上述的中間螺母轉動連接件中,所述的中間螺母靠近并緊螺母的一端具有一個呈環形的并緊驅動環,當并緊螺母轉動至與并緊驅動環貼合后,所述的并緊螺母能帶動并緊驅動環轉動從而帶動中間螺母轉動。
在上述的中間螺母轉動連接件中,所述的第一連接體具有插接頭連接腔的一端膨大后呈圓柱狀的螺接端,且在該螺接端的外壁具有從端口延伸到底部的外螺紋,所述的并緊螺母與螺接端外壁螺接。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能用工具快速的實現兩個連接體之間的距離調整,施工方便,效率高,且能實現兩個連接體之間無縫連接,提高連接的可靠性和強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并緊螺母與中間螺母并緊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第一連接體1、第二連接體2、插接頭3、彈性卡接組件4、中間螺母5、并緊螺母6、插接頭連接腔7、卡接腔8、柱形彈簧9、墊圈10、卡片11、卡環12、卡接頭13、引導柱14、螺接頭15、卡接臺階16、柱形扳手部17、并緊驅動環18、螺接端19。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中間螺母轉動連接件,包括第一連接體1和第二連接體2,所述的第一連接體1的一端螺接有一個插接頭3,第二連接體2內設有彈性卡接組件4,第二連接體2的端部螺接有一個中間螺母5,彈性卡接組件4抵靠在中間螺母5上與中間螺母卡接,插接頭3能插入穿過中間螺母5并插入到彈性卡接組件4中與彈性卡接組件4形成卡接配合,結合圖2所示,所述的第一連接體1的外壁螺接有一個能在轉動過程中與中間螺母5貼緊從而帶動中間螺母5往進入第二連接體2內部的方向轉動并拉動插接頭3進入到第二連接體2內從而改變第一連接體1和第二連接體2之間距離的并緊螺母6。
并緊螺母6在第二連接體2外部,機械手操作范圍大,不會受第一連接體1和第二連接體2之間的空間影響,操作效率高。
并緊螺母6外壁設有能與擰緊工具相配適的凹凸結構,凹凸結構為螺紋或凹凸齒或橫截面為多邊形的定位柱。擰緊工具可以是自動化擰緊設備,如機械手,也可以是扳手等,螺紋或凹凸齒或橫截面為多邊形的定位柱可以根據機械手或扳手的結構做具體設置,從而配合機械手或扳手與并緊螺母6外壁形成定位,對并緊螺母6能形成轉動即可。
并緊螺母6還能二次獨立轉動并為中間螺母5提供預緊力從而消除中間螺母5與第二連接體2之間的螺紋間隙。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知曉,由于中間螺母5與第二連接體2用螺紋連接,而螺紋具有間隙,也就是說,中間螺母5即便全部螺入到第二連接體2中,中間螺母5在與螺紋豎直的方向上有一小段自由行程,本申請中所述的并緊螺母6能二次獨立轉動,是指圖2所示中并緊螺母6將中間螺母5壓到第二連接體2內部時,并緊螺母6可以繼續壓緊將中間螺母5與第二連接體2之間的螺紋間隙消除,插接頭3和中間螺母5之間也就不會出現間隙,第一連接體1與第二連接體2實現無間隙連接,更穩定可靠。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體1端部具有插接頭連接腔7,插接頭3與插接頭連接腔7螺接,所述的第二連接體2的端部具有卡接腔8,彈性卡接組件4放置在卡接腔8內,中間螺母5與卡接腔8螺接且中間螺母5壓設在彈性卡接組件4上。
彈性卡接組件4包括柱形彈簧9、墊圈10以及由若干卡片11沿周向均勻排列形成環形結構的卡環12,其中柱形彈簧9放置在卡接腔8底部,墊圈10壓設在柱形彈簧9上,卡環12壓設在墊圈10上且卡環12上表面與中間螺母5底部卡接。卡環12的具體結構與本申請人之前申請的申請號為201510313173.3,名稱為用于預制件的連接件中的卡圈的結構相同。
插接頭3包括一體成型的卡接頭13、引導柱14和螺接頭15,卡接頭13與引導柱14之間具有卡接臺階16,卡接臺階16與卡環12卡接配合,螺接頭15與第一連接體1上的插接頭連接腔7螺接。在引導柱14和螺接頭15之間設有一個橫截面為多邊形的柱形扳手部17,所述的柱形扳手部17突出于引導柱14外壁。
中間螺母5靠近并緊螺母6的一端具有一個呈環形的并緊驅動環18,當并緊螺母6轉動至與并緊驅動環18貼合后,所述的并緊螺母6能帶動并緊驅動環18轉動從而帶動中間螺母5轉動。并緊驅動環18的外徑顯然要大于中間螺母的外徑,用于增加與并緊螺母6之間的摩擦力,使并緊螺母6能快速的帶動中間螺母5轉動。
第一連接體1具有插接頭連接腔7的一端膨大后呈圓柱狀的螺接端19,且在該螺接端19的外壁具有從端口延伸到底部的外螺紋,所述的并緊螺母6與螺接端19外壁螺接。也就是說,并緊螺母6能沿著螺接端19上下運動,當并緊螺母6遠離中間螺母5運動后并露出插接頭3的柱形扳手部17后,可用扳手與柱形扳手部17結合,轉動插接頭3,使插接頭3往第一連接體1內部轉動,使插接頭3與卡環12之間的間隙消除。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如圖1所示,柱形彈簧9、墊圈10、和卡環12依次放入到第二連接體2的卡接腔8內,中間螺母5螺入到卡接腔8中一部分至與卡環12接觸后停止螺入,插接頭3的螺接頭15螺入到第一連接體1的插接頭連接腔7中的合適位置,螺接頭15與插接頭連接腔7底部留出適當位置,一般為幾毫米,具體是工況而定,一般在1-2mm之間即可,卡接頭13穿過中間螺母5和卡環12后,卡接頭13的卡接臺階16與卡環12形成卡接,此時第一連接體1和第二連接體2形成卡接。
之后,結合圖2所示,當需要調整第一連接體1和第二連接體2之間的距離時,用工具轉動并緊螺母6,并緊螺母6與并緊驅動環18貼緊后產生摩擦力驅動中間螺母5轉動,中間螺母5再進入卡接腔8中,壓緊卡環12和柱形彈簧9,卡環12拉動插接頭3,中間螺母5進入到卡接腔8的程度可視第一連接體1和第二連接體2之間的距離進行調整。
當中間螺母5完全進入到卡接腔8中時,第一連接體1和第二連接體2之間的距離為最小,如果要消除卡環12和插接頭3之間的間隙,可先用工具向遠離中間螺母5的方向轉動并緊螺母6,露出柱形扳手部17,用扳手或其他工具轉動插接頭3,然后并緊螺母6再次向靠近中間螺母5的方向轉動,壓緊中間螺母5,形成二次獨立轉動,從而消除中間螺母5與卡接腔8之間的螺紋間隙,第一連接體1和第二連接體2實現無縫連接。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第一連接體1、第二連接體2、插接頭3、彈性卡接組件4、中間螺母5、并緊螺母6、插接頭連接腔7、卡接腔8、柱形彈簧9、墊圈10、卡片11、卡環12、卡接頭13、引導柱14、螺接頭15、卡接臺階16、柱形扳手部17、并緊驅動環18、螺接端19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