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輥子的保護結構,特別是一種對經表面處理的輥子具有防護功能的具有表面防護的輥子組件。
背景技術:
表面工程是表面經過預處理后,通過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多種表面技術復合處理,改變固體金屬表面或非金屬表面的形態、化學成分、組織結構和應力狀況,以獲得表面所需性能的系統工程。經過表面工程處理后的部件的表面完整性才能實現其性能。因而,該部件的表面結構被破壞則相應地對其性能的發揮造成了不良影響。相應地,如何保護部件的表面結構則成為了需要考慮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對輥子具有良好的防護性能的具有表面防護的輥子組件。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表面防護的輥子組件。所述具有表面防護的輥子組件包括輥子及防護組件。所述防護組件包括內套、突出部及外套。所述內套的內壁上開設有容置凹陷或容置通孔;所述內套與所述輥子間隔設置。所述突出部容置在所述容置凹陷或所述容置通孔內,且突出于所述內套的內壁地設置;且所述突出部與所述輥子的外周壁相抵接地設置。所述外套套設在所述內套的外周壁上,所述外套設置為通過所述內套可抵緊所述突出部或所述外套可直接抵緊所述突出部。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防護組件。所述防護組件包括內套、突出部及外套。所述內套的內壁上開設有容置凹陷或容置通孔。所述突出部容置在所述容置凹陷或所述容置通孔內,且突出于所述內套的內壁地設置,以可與輥子的外周壁相接觸。所述外套套設在所述內套的外周壁上,所述外套設置為通過所述內套可抵緊所述突出部或所述外套可直接抵緊所述突出部。
優選地,所述突出部具有小于所述內套和/或輥子的硬度。
優選地,所述突出部為T型鍵或平鍵。
優選地,所述突出部為尼龍材質。
優選地,所述內套的自由端沿軸向開設有漲縮槽或漲縮缺口,所述漲縮槽及所述漲縮缺口沿所述內套周向的寬度在受力時可調節地設置。
優選地,所述內套與所述外套固定連接。
優選地,所述內套的外周壁沿該內套自輥子上拆卸的方向傾斜延伸。所述外套的內周壁沿所述內套自輥子上拆卸的方向傾斜延伸。所述內套的外周壁與所述外套的內周壁之間至少部分為面接觸。
優選地,所述內套包括內套主體及支撐部。所述容置凹陷設置在所述內套主體的內壁上,或所述容置通孔自所述內套主體的內壁貫穿至外周壁。所述支撐部沿所述內套的徑向突出設置在所述內套主體的外周壁上。所述支撐部沿所述內套的軸向貫穿開設有緊固通孔。所述外套的一端開設有緊固連接孔,且與所述緊固通孔正對設置。所述防護組件還包括緊固件。所述緊固件設置在所述緊固通孔及所述緊固連接孔內。
優選地,所述突出部包括突出上部及突出下部;所述突出上部沿所述內套的軸向延伸設置;所述突出下部的沿所述內套的徑向延伸設置;所述突出部容置在所述容置通孔內。所述突出上部與所述外套的內周壁正對或相抵接地設置;所述突出下部沿伸突出所述容置通孔,且可與輥子相抵接。
優選地,所述內套具有圓環狀橫截面;和/或
所述外套具有圓環狀橫截面。
優選地,所述外套的側壁上開設有通槽。
優選地,所述通槽的寬度沿所述外套的周向可調節地設置。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具有表面防護的輥子組件。所述具有表面防護的輥子組件包括輥子及前述中任一項所述的防護組件。所述內套與所述輥子間隔設置,且所述突出部與所述輥子的外周壁相抵接地設置。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防護組件通過將突出部直接抵接在輥子上,避免內套磨損輥子。同時,所述防護組件通過外套套設在內套上,且直接或間接驅使所述突出部抵接在輥子上,增大了突出部對輥子的頂緊壓力,從而使得所述防護組件獲得了對輥子的加強的夾緊力。因而,所述防護組件對輥子有著良好的防護作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具有表面防護的輥子組件所包含的防護組件的半剖視圖。
圖2為圖1中的防護組件的投影圖。
圖3為圖1示出防護組件中的突出部的主視圖。
圖4為圖3示出的突出部的仰視圖。
圖5為圖3示出的突出部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一:
請參閱圖1及圖2,其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防護組件100。所述防護組件100包括內套10、突出部20及外套30。所述突出部20用于直接與輥子接觸,以使得所述內套10與輥子間隔設置。所述外套30套設在所述內套10,以直接或間接使得所述突出部20可抵緊輥子。
所述內套10可用于與輥子正對且間隔設置。所述內套10的形狀、結構及材質根據需要而選擇。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內套10的橫截面為圓環狀。進一步地,為了便于與所述外套30穩固的夾緊配合,所述內套10的外周壁(即外表面)沿該內套10自輥子上拆卸下來的方向傾斜延伸,也即是所述內套10大致呈圓錐形外周壁。所述內套10的外周壁的傾斜程度(也即是所述內套10的外周壁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內套10的中心軸線夾角大小)根據需要而選擇。譬如,所述內套10的外周壁的延伸方向與所述內套10的中心軸線夾角可以為3°、4.7°、5°、12°或30°。所述內套10的內周壁圍成大致圓筒狀。為了容置、限位所述突出部20,所述內套10的內壁開設有容置凹陷或容置通孔。為了進一步提升抵緊性能,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內套10的內壁上開設有容置通孔。所述容置通孔自所述內套10的內壁貫穿至外周壁。所述容置通孔的形狀及大小只要能夠容置所述突出部20即可。在本實施例中,為了達到較佳的容置性能,所述容置通孔的形狀與所述突出部20匹配。所述內套10可以為不銹鋼等金屬材質制成。所述容置通孔可以通過銑床或銑刀操作得到。
為了便于與所述外套30實現固定連接,所述內套10包括內套主體11及支撐部13。所述內套主體11用于套接在輥子上。所述容置通孔或容置凹陷開設在所述內套主體11上。所述內套主體11的外周壁大致呈圓錐狀。所述支撐部13沿所述內套10的徑向突出設置在所述內套主體11的外周壁上。所述支撐部13沿所述內套10的軸向貫穿開設有緊固通孔15。所述緊固通孔15用于與下述緊固件40配合,從而與所述外套30實現穩固連接。所述支撐部13可以為任意突出形狀,只要能夠開設所述緊固通孔15以支撐緊固件40即可。譬如,所述支撐部13的形狀設置,可以使得所述內套10呈法蘭狀。為了便于實現提高與其他部件配合的穩定性能以提高通用性能,所述外套30的側壁開設有通槽39。所述通槽39的寬度沿所述外套30的周向可調節地設置,即沿所述外套30的側壁沿弧狀的延伸方向可調節寬度。
為了提升所述內套10驅使所述突出部20抵緊輥子的性能,所述外套10的自由端沿軸向開設有漲縮槽或漲縮缺口18。所述漲縮槽或所述漲縮缺口18沿所述內套10周向的寬度在受力時可調節(即可變化)地設置。也即是,在本實施例中,安裝時,所述漲縮缺口18在受到所述外套30的擠壓力時,該漲縮缺口18沿所述內套10的周向的寬度縮小,使得所述內套10更靠近輥子,進而驅使所述突出部20更穩固地抵接在輥子上。拆卸時,所述漲縮缺口18受到的所述外套30的擠壓力消失(或減小),該漲縮缺口18沿所述內套10的周向的寬度逐漸擴張至恢復原狀。作為另一種實現方式,在所述內套10的最大內徑小于輥子的最大外徑時的前提下,所述防護組件100夾緊、安裝在輥子上時,所述漲縮缺口18最終受到輥子的撐漲,該漲縮缺口18的寬度變大。所述防護組件100自輥子上拆卸下來時,所述漲縮缺口18的寬度縮小至恢復原狀。
請一并參閱圖3至圖5,所述突出部20容置在所述容置凹陷或所述容置通孔內,從而避免發生相對移動。所述突出部20突出于所述內套10的內壁設置,以可與輥子的外周壁相接觸,也即是組裝在輥子上時與輥子直接接觸,且使得所述內套10與輥子間隔設置。所述突出部20的形狀及結構只要滿足與輥子直接接觸以使得所述內套10與該輥子間隔設置即可。
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提升定位而不易發生相對移動的性能,所述突出部20為“T”字型。具體地,所述突出部20包括突出上部21及突出部下部23。所述突出上部21沿所述內套10的軸向延伸設置。所述突出下部23沿所述內套10的徑向延伸設置。為了提升所述防護組件100夾緊在輥子的穩固性能,所述突出部20容置在所述容置通孔內。此時,所述突出上部21與所述外套30的內周壁正對或相抵接地設置。所述防護組件100夾緊、組裝在輥子上時,所述突出部20受到所述外套30的抵接。所述突出下部23伸出所述容置通孔,且可與輥子相抵接地設置。也即是,所述防護組件100夾緊、組裝在輥子上時,所述突出部突出下部23直接抵緊在輥子上。為了盡可能減小所述突出部20對輥子的磨損,所述突出部20具有小于所述內套10的硬度。同時,所述突出部20具有小于輥子的硬度。在本實施例中,為了盡可能減小所述突出部20對輥子的磨損且提高該突出部20自身的耐磨損性能,所述突出部20為尼龍材質。進一步地,為了提升定位性能,所述突出部20為T型鍵或平鍵。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突出部20為尼龍材質的T型鍵。
所述突出部20的數量及分布根據需要而選擇。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突出部20為三個。該三個所述突出部20沿同一圓周均勻、等間隔分布。當然,所述內套10上的容置凹陷或容置通孔的數量及分布與所述突出部20相匹配。
所述外套30套接在所述內套10的外周壁上。所述外套30可通過所述內套10抵緊所述突出部20或所述外套30可直接抵緊所述突出部20。也即是,所述防護組件100夾緊、組裝在輥子上時,所述外套30直接抵緊所述內套10,并通過該內套10驅使所述突出部20抵緊在輥子上。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防護組件100夾緊、組裝在輥子上時,所述外套30直接抵緊所述突出部20的突出上部21,并驅使所述突出部下部23直接抵緊在輥子上。
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提升與所述內套10緊固配合的性能,所述外套30的內周壁沿所述內套10自輥子上拆卸的方向傾斜延伸。也即是,所述外套30的內周壁延伸方向與該外套30的中心軸線之間呈一定夾角。所述外套30的內周壁與所述內套10的外周壁之間為面接觸,從而提升緊固配合性能。為了增強與所述內套10的緊固連接的性能,所述外套30設置有緊固連接孔31。所述緊固連接孔31用于與下述緊固件40緊固配合,以使得所述內套10與所述外套30緊固連接。在本實施例中,為了精簡結構,所述緊固連接孔31開設在所述外套30的一端。所述緊固連接孔31與所述內套10的緊固通孔15正對設置。作為另一種實現方式,所述外套30具有沿徑向突出設置的對配設置部(圖中未示出)。所述緊固連接孔31沿所述內套10的軸向開設在所述對配設置部上。所述緊固連接孔31可以為通孔或盲孔。
為了使得所述內套10與所述外套30緊固連接,所述防護組件100還包括緊固件40。所述緊固件40穿設在所述緊固通孔15及所述緊固連接孔31,從而使得所述內套10與所述外套30固定連接。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緊固件40依次穿設所述內套10的緊固通孔15,然后緊固在所述外套30的一端的所述緊固連接孔31內。
實施例二: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具有表面防護的輥子組件。所述具有表面防護的輥子組件包括輥子(圖中未示出)及如實施例一記載的所述防護組件100。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用新型中所提及的輥子為輥子。可以理解的是,根據需要,所述輥子還可以為其他與輥子等同的結構。
所述輥子(roller)為柱形轉動零件。所述輥子的具體規格、參數根據需要而選擇。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輥子的表面需要噴涂特殊的防護層。因而,所述輥子的表面需要所述防護組件100的防護。
下面大致說明所述防護組件100與所述輥子的配合關系:所述內套10套設在所述輥子的一端,且與所述輥子間隔設置。所述突出部20容置在所述內套10的容置通孔內,且所述突出下部23抵接在所述輥子的外周壁上。所述外套30套設在所述內套10上,且所述外套30的內周壁抵接在所述突出上部21上,從而驅使所述突出下部21抵接在所述輥子上。所述外套30的緊固連接孔31對準所述內套10的緊固通孔15。所述緊固件40穿過緊固通孔15,且緊固設置在所述緊固件連接孔31內。隨著所述緊固件40在所述緊固連接孔31內的推進,從而驅使所述外套30的內周壁增大對所述突出部20的壓力。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任何在本實用新型精神內的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等,都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