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閥門,尤其涉及一種自力式調節閥。
背景技術:
自力式調節閥是一種不需外加驅動能源而靠被調介質自身的壓力變化為動力,自動按設定值要求實現對壓力、流量、溫度的自動調節的閥門。這種閥門是集檢測、反饋、執行諸多功能于一身的節能產品。自力式調節閥中的自力式調節閥,一般用于儲罐氮封、煤氣、天然氣、液化氣、氧氣、氮氣等各種工業氣體的微壓控制。控制閥座由彈簧壓緊于控制閥體內,閥座與壓環加工精度要求較高,若閥座、壓環配合間隙較大時,閥座易產生偏移而影響閥芯與閥座的同心度,可能造成控制閥關閉不嚴,泄漏量大而影響控制精度。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密封性好、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調節靈敏的自力式調節閥。
針對以上問題,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自力式調節閥,包括主調節閥、指揮器閥和執行機構,所述指揮器閥的下端與主調節閥相連接,上端與執行機構相連接,所述主調節閥包括閥體、閥座、閥芯和閥蓋,所述閥體上設有閥前通道和閥后通道,所述閥座可與閥芯密封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閥蓋位于閥體上的一端設有套于閥芯上且與閥芯適配連接的套筒,所述閥芯與閥蓋之間設有壓力腔,所述壓力腔內設有彈簧,所述彈簧可對閥芯提供朝閥座方向的作用力使閥芯在套筒內滑移;所述閥芯與閥座相接觸的一端設有凹槽,所述閥座呈環形且上端面為斜面,所述閥芯可朝閥座方向移動并與閥座的上端面密封連接。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執行機構包括由相互密封連接的上膜蓋和下膜蓋形成的膜腔及膜腔內的控制膜片、調節彈簧和推桿。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閥后通道通過下膜蓋與膜腔相連通,所述指揮器閥包括指揮器體、指揮腔、平衡閥芯和壓簧,所述指揮器體的下端與閥蓋的上端密封連接,其上端與下膜蓋密封連接,所述指揮器體上設有連通指揮腔和閥前通道的第一通孔和連通指揮腔和閥后通道的第二通孔,所述平衡閥芯位于指揮器腔內且上端設有適配穿過指揮腔和下膜蓋的頂桿,所述平衡閥芯可在壓簧的作用下沿其軸向方向向上移動并關閉第二通孔,所述閥蓋上設有一端連通指揮腔,另一端連接壓力腔的壓力通道。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控制膜片的上側與調節彈簧連接,下側與推桿的一端相連接,所述推桿的另一端與頂桿相互抵接。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閥芯與套筒之間設有密封圈。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力式調節閥對閥芯的調節密封做出了改進,首先閥蓋上設置了供閥芯上下滑移的套筒,同時在閥座上設置了與閥芯可實現密封配合的斜面,套筒對閥芯的移動起到了導向作用,使閥芯施加在閥座上的作用力均勻且平衡,密封性更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微壓自力式調節閥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閥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閥芯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圖1中A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中示意:1-閥體;11-閥前通道;12-閥后通道;2-閥座;21-斜面;3-閥芯;31-壓力腔;32-凹槽;4-閥蓋;41-套筒;411-密封槽;42-壓力通道;43-密封圈;5-彈簧;6-指揮器閥;61-指揮器體;611-第一通孔;612-第二通孔;613-第三通孔;62-指揮腔;621-第一腔;622-第二腔;63-平衡閥芯;631-頂桿;64-壓簧;7-執行機構;71-膜腔;711-上膜蓋;712-下膜蓋;72-控制膜片;73-調節彈簧;74-推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自力式調節閥,包括主調節閥、指揮器閥6和執行機構7,所述指揮器閥6的下端與主調節閥相連接,上端與執行機構7相連接,所述主調節閥包括閥體1、閥座2、閥芯3和閥蓋4,所述閥體1上設有閥前通道11和閥后通道12,所述閥座2可與閥芯3密封配合,所述閥蓋4位于閥體1上的一端設有套于閥芯3上且與閥芯3適配連接的套筒41,所述閥芯3與閥蓋4之間設有由兩者共同構成的壓力腔31,所述壓力腔31內設有彈簧5,所述彈簧5可對閥芯3提供朝閥座2方向的作用力使閥芯3在套筒41內滑移;所述閥芯3與閥座2相接觸的一端設有凹槽32,所述閥座2呈環形且上端面為斜面21,所述閥芯3可朝閥座2方向移動并與閥座2的斜面21密封連接。進一步,如圖2所示,所述閥芯3與套筒41之間設有密封圈43,所述套筒41的內側設有密封槽411,所述密封圈43放置于密封槽411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力式調節閥對閥芯3的調節密封做出了改進,首先閥蓋4上設置了供閥芯3上下滑移的套筒41,同時在閥座2上設置了與閥芯3可實現密封配合的斜面21,套筒41對閥芯3的移動起到了導向作用,使閥芯3施加在閥座2上的作用力均勻且平衡,密封性更好。
如圖4所示,所述執行機構7包括由相互密封連接的上膜蓋711和下膜蓋712形成的膜腔71及膜腔71內的控制膜片72、調節彈簧73和推桿74。所述閥后通道12通過下膜蓋712與膜腔71相連通,所述指揮器閥6包括指揮器體61、指揮腔62、平衡閥芯63和壓簧64,所述指揮器體61的下端與閥蓋4的上端密封連接,其上端與下膜蓋712密封連接,所述指揮器體61上設有連通指揮腔62和閥前通道11的第一通孔611和連通指揮腔62和閥后通道12的第二通孔612,所述平衡閥芯63位于指揮器腔62內且上端設有適配穿過指揮腔62和下膜蓋712的頂桿631,所述平衡閥芯63可在壓簧64的作用下沿其軸向方向向上移動并關閉第二通孔612,所述閥蓋4上設有一端連通指揮腔62,另一端連接壓力腔31的壓力通道42。所述控制膜片72的上側與調節彈簧73連接,下側與推桿74的一端相連接,所述推桿74的另一端與頂桿631相互抵接。調節閥上添加了指揮器體6,可自行根據閥前閥后的壓力調節閥門的大小。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上述假設的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