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卡鉗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可自動調整制動間隙的駐車卡鉗。
背景技術:
現有的技術中,汽車的駐車裝置的主要形式為鼓式駐車制動器和盤帶鼓式駐車制動器,這兩種駐車裝置均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缺陷,在實際的使用中起不到很好的駐車效果。
而且現有的駐車卡鉗的結構都比較的簡單,單一的結構連接,而且靈活性上也不夠高,現在針對該種情況,需要進行相關技術方案的創新。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自動調整制動間隙的駐車卡鉗,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現有的駐車卡鉗的結構都比較的簡單,單一的結構連接,而且靈活性上也不夠高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可自動調整制動間隙的駐車卡鉗,包括鉗體、左剎車盤、右剎車盤、螺桿和控制端,所述鉗體包括螺母調節器、左剎車盤、右剎車盤和螺桿,所述左剎車盤的內側設置有左剎車摩擦片,所述右剎車盤的內側設置有右剎車摩擦片,所述左剎車盤和右剎車盤通過剎車盤連接端的作用活動安置在滾動軸上,所述螺桿鑲嵌在螺母調節器的內部,且螺桿的中央安置有調節齒盤和軸承板,所述軸承板的右側連接有彈簧組,且彈簧組的外圍安置有彈簧墊,所述螺桿的后端通過五角螺母固定在拉板上,且拉板上安置有控制端。
優選的,所述螺母調節器的右端安置有活塞,且活塞與螺桿的端頭相吻合。
優選的,所述左剎車盤和右剎車盤在滾動軸上移動的距離為滾動軸的長度。
優選的,所述螺桿為螺旋伸縮式結構體,且其與彈簧組相嵌套。
優選的,所述控制端為自動控制端體,且其與扭簧體的內部相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可自動調整制動間隙的駐車卡鉗,結合現有的汽車卡鉗結構進行創新設計,在原始的卡鉗結構上進行自動化控制設置,將螺桿與彈簧組進行結合,可以很好的控制卡鉗的靈活性,然后進行剎車盤的控制牽引,使得剎車盤之間可以緊緊的相互作用,然后通過控制端和扭簧體進行整體的自動控制,實用性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中:1、鉗體,2、螺母調節器,3、左剎車盤,4、左剎車摩擦片,5、右剎車摩擦片,6、右剎車盤,7、活塞,8、剎車盤連接端,9、滾動軸,10、螺桿,11、彈簧墊,12、彈簧組,13、五角螺母,14、調節齒盤,15、軸承板,16、拉板,17、控制端,18、扭簧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可自動調整制動間隙的駐車卡鉗,包括鉗體1、螺母調節器2、左剎車盤3、左剎車摩擦片4、右剎車摩擦片5、右剎車盤6、活塞7、剎車盤連接端8、滾動軸9、螺桿10、彈簧墊11、彈簧組12、五角螺母13、調節齒盤14、軸承板15、拉板16、控制端17和扭簧體18,鉗體1包括螺母調節器2、左剎車盤3、右剎車盤6和螺桿10,螺母調節器2的右端安置有活塞7,且活塞7與螺桿10的端頭相吻合,左剎車盤3的內側設置有左剎車摩擦片4,右剎車盤6的內側設置有右剎車摩擦片5,左剎車盤3和右剎車盤6通過剎車盤連接端8的作用活動安置在滾動軸9上,左剎車盤3和右剎車盤6在滾動軸9上移動的距離為滾動軸9的長度,可以很好的控制剎車的過程,螺桿10鑲嵌在螺母調節器2的內部,且螺桿10的中央安置有調節齒盤14和軸承板15,軸承板15的右側連接有彈簧組12,且彈簧組12的外圍安置有彈簧墊11,螺桿10的后端通過五角螺母13固定在拉板16上,且拉板16上安置有控制端17,螺桿10為螺旋伸縮式結構體,且其與彈簧組12相嵌套,可以有效的控制緩沖壓縮的距離,控制端17為自動控制端體,且其與扭簧體18的內部相連接。
工作原理:在使用該可自動調整制動間隙的駐車卡鉗之前,需要對整個駐車卡鉗進行簡單的結構上的了解,通過拉板16、控制端17和扭簧體18的控制作用到螺桿10上,在調節齒盤14的作用下進行位置的控制,然后通過彈簧組12的壓縮,使得整體的螺桿10作用到左剎車盤3和右剎車盤6上,然后兩者進行緊密的壓合,實現整個自動調整制動間隙的過程,最后實現汽車剎車的目的。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