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密封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泵機封的冷卻潤滑裝置。
背景技術:
機封是一種用來解決旋軸與機體之間起動態密封作用的裝置,在泵類機械部件中應用廣泛,屬于精密、結構較為復雜的機械基礎元件,種類繁多,型號各異。
機封可防止水泵蝸殼中的流體介質泵油沿軸滲漏流出水泵外,造成轉軸打滑、效率降低等問題。由于機封在軸旋轉時會摩擦,溫度上升,長時間作會加速機封密封部位失效。因此對于機封的冷卻潤滑尤為重要,現有技術一般時是向機封腔一次性充注潤滑油,長時間使用依然存在油量不足,冷卻效果不佳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一)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了一種泵機封的冷卻潤滑裝置,結構簡單,冷卻潤滑好。
(二)技術方案
一種泵機封的冷卻潤滑裝置,包括油箱、管道、閥門、泵、機封、軸,其特征在于:所述機封垂直于軸套在軸上,相互貼合;所述機封一端與泵連接固定;所述機封、泵及軸之間設置有機封腔;所述機封腔上下設置有出油口;所述管道包括進油管和出油管;所述進油管一端從油箱底部引出,另一端連接機封腔下部出油口;所述出油管一端連接到油箱上部,另一端連接機封腔上部出油口。
優選的,所述油箱放置位置高于機封腔。
優選的,所述油箱下部設置有散熱片,頂部有注油孔。
優選的,所述管道靠近油箱端設置有閥門。
優選的,所述進油管外側設置有散熱片。
優選的,所述進油管為金屬管,出油管為氟橡膠管。
優選的,所述進油管中段設置有抽油泵。
(三)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把油箱高于機封腔放置,并利用熱虹吸原理,使油自循環。油通過進油管進入機封腔冷卻潤滑機封后升溫,通過出油管回到油箱,在油箱底部和進油管散熱降溫,再進入機封腔冷卻潤滑機封。油在機封腔進出口存在溫度差,產生自循環,同時進油管帶有抽油泵,保證了對機封的冷卻潤滑的效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油塞,2-油箱,3-箱散熱片,4-閥門,5-進油管,6-管散熱片,7-機封腔,8-出油管,9-閥門,10-軸,11-泵,12-機封,13-抽油泵。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參閱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泵機封的冷卻潤滑裝置,包括油箱2,管道,閥門4,泵11,機封12,軸10。機封12垂直于軸10套在軸10上,相互貼合。機封12一端與泵11連接固定。機封12、泵11和軸10之間產生機封腔7。機封腔7上下設置有出油口。油箱2下部設置有箱散熱片3,頂部有油塞1。油箱2放置位置高于機封腔7。管道包括進油管5和出油管8,進油管5為金屬管,出油管8為氟橡膠管。進油管5設置有閥門4,出油管8設置有閥門9,進油管5外側設置有管散熱片6。進油管5的散熱能力大于出油管8。進油管5一端從油箱2底部引出,另一端連接機封腔7下部出油口;出油管8一端連接到油箱2上部,另一端連接機封腔7上部出油口。進油管5中段設置有抽油泵13。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把油箱2高于機封腔7放置。打開閥門4、9,檢查油箱2油量,不足時取下油塞1加油,使油液面高于出油管6進口。泵在工作時,油會自發地通過進油管5進入機封腔7,冷卻潤滑機封后升溫,通過出油管8回到油箱2,在油箱2下部和進油管5散熱降溫,再進入機封腔7冷卻潤滑機封。油在機封腔7進出口存在溫度差,產生自循環,保證了對機封的冷卻潤滑的效果。必要時,啟動抽油泵13,增大油的流量,增強冷卻潤滑效果。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過著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
以上公開的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只是用于幫助闡述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并沒有詳盡敘述所有的細節,也不限制該實用新型僅為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顯然,根據本說明書的內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變化。本說明書選取并具體描述這些實施例,是為了更好地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際應用,從而使所屬技術領域技術人員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僅受權利要求書及其全部范圍和等效物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