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變速箱互鎖結構,尤其涉及一種變速箱互鎖座支撐結構,具體適用于簡化互鎖座結構、提高互鎖座可靠性。
背景技術:
傳統的汽車變速箱擋位互鎖座為沖壓鑄造件,其形狀多為方形結構,上端設置有用于穿插在選換擋軸上的圓孔,底部設置有用于滑動塊滑動的導塊槽,導塊槽內外面都需要加工,有嚴格的中心線對稱的要求,由于加工面多,加工工藝復雜而且成本高,無法在市場上廣泛應用。此外,整個變速箱互鎖座依靠齒輪飛濺潤滑,潤滑不良,磨損快,并且其穿插的選換擋軸上不易拆裝,因此急需一種結構簡單,安裝方便,加工工藝簡單的變速箱擋位互鎖座以滿足汽車變速箱的生產要求。
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為CN01335150Y,授權公告日為2009年10月28日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汽車變速器換擋互鎖裝置,包括有頂蓋總成、換擋撥頭、互鎖塊、上蓋總成、導塊,頂蓋總成內有選擋撥頭,換擋撥頭套入互鎖塊內,互鎖塊放在上蓋總成的導向槽內,互鎖塊凸起部位嵌套入導塊內。雖然該實用新型雖然同樣簡化了互鎖座結構,但其仍存在以下缺陷:
1、該實用新型的變速箱頂蓋占用了較大的布置空間,容易與其它零件發生干涉。
2、該實用新型的互鎖裝置需要在變速箱頂蓋上設置導向槽,造成變速箱頂蓋加工工藝復雜,占用了較大的頂蓋布置空間,同時造成選換擋軸不易拆裝、維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變速箱頂蓋布置空間大、選換擋軸不易拆裝的問題,提供一種適合低置頂蓋變速箱、選換擋軸易于拆裝的變速箱互鎖座支撐結構。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一種變速箱互鎖座支撐結構,包括選換擋撥頭和多根平行設置的換擋導塊,所述多根換擋導塊的頂部開設有同一選擋槽,所述選換擋撥頭與選擋槽滑動配合,選換擋撥頭穿經互鎖座后與換擋導塊傳動配合;
所述互鎖座的中部設置有與選擋槽滑動配合的下凹部,所述互鎖座上開設有與下凹部相垂直的換擋滑口,所述選換擋撥頭穿經換擋滑口后與換擋導塊傳動配合,所述下凹部與選換擋撥頭限位配合;
所述下凹部的凹槽內設置有支撐柱,所述支撐柱的頂部與選換擋撥頭的支座限位配合。
所述支座的底部開設有滑槽,所述滑槽與換擋滑口平行設置;
所述支撐柱包括滑塊和圓柱銷,所述滑塊的上端與滑槽滑動配合,所述滑塊的下端與圓柱銷固定連接,所述圓柱銷的底部與下凹部限位配合。
所述下凹部的截面為U型結構,所述下凹部包括第一立板、第二立板和底板,所述第一立板與第二立板平行設置,所述第一立板與第二立板的底部均與底板垂直連接;所述圓柱銷的底面與底板的頂面相接觸。
所述滑槽的底面到底板頂面的距離比支撐柱的長度大4毫米–6毫米。
所述互鎖座還包括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所述第一支板的一端與換擋導塊的頂面相接觸,第一支板的另一端與下凹部的一側相連接,所述下凹部的另一側與第二支板的一端相連接,第二支板的另一端與換擋導塊的頂面相接觸,所述第一支板與下凹部側部之間的夾角a為銳角,所述第二支板與下凹部側部之間的夾角b為銳角。
所述第一立板通過第一連接板與第一支板相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板與第一立板、第一支板之間的夾角均為鈍角;所述第二立板通過第二連接板與第二支板相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板與第二立板、第二支板之間的夾角均為鈍角。
所述互鎖座為鈑金件。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本實用新型一種變速箱互鎖座支撐結構中的支撐柱設置于選換擋撥頭的支座與下凹部之間,利用支座與支撐柱的配合關系對互鎖座進行限位,有效降低選換擋過程中互鎖座的跳動,從而提高選換擋裝置的可靠性,優化選換擋裝置性能。因此,本設計的互鎖座工作時跳動小,可靠性高。
2、本實用新型一種變速箱互鎖座支撐結構中的下凹部設置于選擋槽內,下凹部與選換擋撥頭限位配合,選換擋撥頭穿經換擋滑口后與換擋導塊傳動配合,互鎖座隨選換擋撥頭在選擋槽內運動;換擋時,如果選擋正確,即選換擋撥頭位于單根換擋導塊的選擋槽內,選換擋撥頭帶動換擋導塊在換擋滑口內運動;如果選擋不正確,即選換擋撥頭同時位于兩根換擋導塊的選擋槽內,且選換擋撥頭前后兩端的下凹部也位于上述兩根換擋導塊的選擋槽內,這時下凹部鎖住換擋導塊使其不能運動實現互鎖。本設計互鎖座結構簡單,無需安裝在選換擋軸上,不僅簡化了互鎖座的安裝步驟,而且不占用選換擋軸上的布置空間。因此,本設計結構簡單、方便安裝,不占用選換擋軸上的布置空間。
3、本實用新型一種變速箱互鎖座支撐結構中的支座的底部開設有滑槽,滑塊的上端與滑槽滑動配合,滑槽的底面到底板頂面的距離比支撐柱的長度大4毫米–6毫米;在進行換擋操作時選換擋撥頭和支座均隨著選換擋軸的轉動而轉動,滑塊與滑槽頂面保持一定的間隙有效避免了換擋操作中支撐柱與支座發生干涉,影響換擋操作。因此,本設計結構設計合理、無干涉、換擋順暢。
4、本實用新型一種變速箱互鎖座支撐結構中的互鎖座的兩側為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第一支板與下凹部側部之間的夾角a為銳角,所述第二支板與下凹部側部之間的夾角b為銳角,這樣的設計簡化了互鎖座結構,同時使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與換擋導塊的頂面的接觸面積達到最小,有效降低了互鎖座的運動阻力,提高了換擋的操作舒適性。因此,本設計互鎖座運動阻力小,操作舒適性好。
5、本實用新型一種變速箱互鎖座支撐結構中的第一立板通過第一連接板與第一支板相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板與第一立板、第一支板之間的夾角均為鈍角;所述第二立板通過第二連接板與第二支板相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板與第二立板、第二支板之間的夾角均為鈍角;這樣的設計在確保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與換擋導塊的頂面的接觸面積達到最小的同時,利用第一連接板與第二連接板降低了互鎖座的整高度,節約了互鎖座的布置空間。因此,本設計布置空間小,適合于低置頂蓋變速箱。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A-A向剖視。
圖3是圖1中互鎖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的俯視圖。
圖中:選換擋撥頭1、支座11、滑槽12、換擋導塊2、互鎖座3、換擋滑口31、選擋槽4、下凹部5、第一立板51、第二立板52、底板53、第一支板6、第一連接板61、第二支板7、第二連接板71、支撐柱8、滑塊81、圓柱銷82。
第一支板6與下凹部5側部之間的夾角為夾角a,第二支板7與下凹部5側部之間的夾角為夾角b。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參見圖1至圖4,一種變速箱互鎖座支撐結構,包括選換擋撥頭1和多根平行設置的換擋導塊2,所述多根換擋導塊2的頂部開設有同一選擋槽4,所述選換擋撥頭1與選擋槽4滑動配合,選換擋撥頭1穿經互鎖座3后與換擋導塊2傳動配合;
所述互鎖座3的中部設置有與選擋槽4滑動配合的下凹部5,所述互鎖座3上開設有與下凹部5相垂直的換擋滑口31,所述選換擋撥頭1穿經換擋滑口31后與換擋導塊2傳動配合,所述下凹部5與選換擋撥頭1限位配合;
所述下凹部5的凹槽內設置有支撐柱8,所述支撐柱8的頂部與選換擋撥頭1的支座11限位配合。
所述支座11的底部開設有滑槽12,所述滑槽12與換擋滑口31平行設置;
所述支撐柱8包括滑塊81和圓柱銷82,所述滑塊81的上端與滑槽12滑動配合,所述滑塊81的下端與圓柱銷82固定連接,所述圓柱銷82的底部與下凹部5限位配合。
所述下凹部5的截面為U型結構,所述下凹部5包括第一立板51、第二立板52和底板53,所述第一立板51與第二立板52平行設置,所述第一立板51與第二立板52的底部均與底板53垂直連接;所述圓柱銷82的底面與底板53的頂面相接觸。
所述滑槽12的底面到底板53頂面的距離比支撐柱8的長度大4毫米–6毫米。
所述互鎖座3還包括第一支板6和第二支板7,所述第一支板6的一端與換擋導塊2的頂面相接觸,第一支板6的另一端與下凹部5的一側相連接,所述下凹部5的另一側與第二支板7的一端相連接,第二支板7的另一端與換擋導塊2的頂面相接觸,所述第一支板6與下凹部5側部之間的夾角a為銳角,所述第二支板7與下凹部5側部之間的夾角b為銳角。
所述第一立板51通過第一連接板61與第一支板6相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板61與第一立板51、第一支板6之間的夾角均為鈍角;所述第二立板52通過第二連接板71與第二支板7相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板71與第二立板52、第二支板7之間的夾角均為鈍角。
所述互鎖座3為鈑金件。
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說明如下:
本設計的支撐柱8結構獨立設置于支座11下方,在實際生產當中對支撐柱8的尺寸公差及表面粗糙度要求較低,加工方便,而且支撐柱8拆裝方便,有利于簡化變速箱互鎖結構的安裝。
本設計的互鎖座3為一體結構的鈑金件,其結構簡單,制作工藝簡單,制造工時短,在實現選換擋互鎖功能的同時,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時,本設計布置空間小,與變速箱頂蓋和選換擋軸均沒有連接關系,便于變速箱頂蓋和選換擋軸的拆裝。
實施例1:
一種變速箱互鎖座支撐結構,包括選換擋撥頭1和多根平行設置的換擋導塊2,所述多根換擋導塊2的頂部開設有同一選擋槽4,所述選換擋撥頭1與選擋槽4滑動配合,選換擋撥頭1穿經互鎖座3后與換擋導塊2傳動配合,所述互鎖座3的中部設置有與選擋槽4滑動配合的下凹部5,所述互鎖座3上開設有與下凹部5相垂直的換擋滑口31,所述選換擋撥頭1穿經換擋滑口31后與換擋導塊2傳動配合,所述下凹部5與選換擋撥頭1限位配合;所述下凹部5的凹槽內設置有支撐柱8,所述支撐柱8的頂部與選換擋撥頭1的支座11限位配合;所述互鎖座3為鈑金件。
實施例2:
實施例2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
所述支座11的底部開設有滑槽12,所述滑槽12與換擋滑口31平行設置;所述支撐柱8包括滑塊81和圓柱銷82,所述滑塊81的上端與滑槽12滑動配合,所述滑塊81的下端與圓柱銷82固定連接,所述圓柱銷82的底部與下凹部5限位配合。
實施例3:
實施例3與實施例2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
所述下凹部5的截面為U型結構,所述下凹部5包括第一立板51、第二立板52和底板53,所述第一立板51與第二立板52平行設置,所述第一立板51與第二立板52的底部均與底板53垂直連接;所述圓柱銷82的底面與底板53的頂面相接觸;所述滑槽12的底面到底板53頂面的距離比支撐柱8的長度大4毫米–6毫米。
實施例4:
實施例4與實施例2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
所述互鎖座3還包括第一支板6和第二支板7,所述第一支板6的一端與換擋導塊2的頂面相接觸,第一支板6的另一端與下凹部5的一側相連接,所述下凹部5的另一側與第二支板7的一端相連接,第二支板7的另一端與換擋導塊2的頂面相接觸,所述第一支板6與下凹部5側部之間的夾角a為銳角,所述第二支板7與下凹部5側部之間的夾角b為銳角。
實施例5:
實施例5與實施例4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
所述第一立板51通過第一連接板61與第一支板6相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板61與第一立板51、第一支板6之間的夾角均為鈍角;所述第二立板52通過第二連接板71與第二支板7相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板71與第二立板52、第二支板7之間的夾角均為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