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在地下鋪設或回收管子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大口徑管道安裝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在安裝球墨鑄鐵管時,一般采用小型挖機配合安裝的方式或采用傳統的手拉(手扳)葫蘆的方式,這兩種方式都僅適合于作業空間較大的室外安裝,在作業空間狹小的情況下,如隧道內,由于安裝空間狹小,這兩種方式根本無法操作,這就為狹小空間內的管道安裝施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簡便、管道安裝可靠、工人勞動強度低的大口徑管道安裝裝置。
本實用新型大口徑管道安裝裝置,包括位于接管井地面上的主卷揚裝置、位于下管井地面上的輔助卷揚裝置,所述主卷揚裝置、輔助卷揚裝置各自的一側設置有位置相對的左側定滑輪、右側定滑輪,所述接管井與下管井底部連通形成隧道,所述隧道沿其軸向的兩端內壁上對稱設置有左下部定滑輪、右下部定滑輪,主鋼絲繩左端與所述主卷揚裝置連接,右端依次繞過左側定滑輪、左下部定滑輪后與鋼絲繩末端聯接器連接,還包括輔鋼絲繩,所述輔鋼絲繩右端與輔助卷揚裝置連接,左端依次繞過右側定滑輪、右下部定滑輪后與承口擋塊連接,所述鋼絲繩末端聯接器與承口擋塊通過倒鏈A連接,下放至下管井底部的球墨鑄鐵管沿隧道的軸向水平布置,所述鋼絲繩末端聯接器、倒鏈A均位于球墨鑄鐵管內,所述承口擋塊與球墨鑄鐵管的承口接觸。
本實用新型大口徑管道安裝裝置,其中所述接管井靠近下管井一側的井壁上設置有接管井固定裝置,所述固定裝置為固定在所述井壁上的擋圈,所述球墨鑄鐵管的插口能夠與所述擋圈接觸,且所述擋圈的內徑小于所述球墨鑄鐵管的內徑。
本實用新型大口徑管道安裝裝置,其中所述球墨鑄鐵管底部設置有若干輛簡易運管小車,所述簡易運管小車包括平板,所述平板下方設置有滾輪。
本實用新型大口徑管道安裝裝置,還包括鋼絲繩定位導向器,所述鋼絲繩定位導向器包括通過連接桿連接在一起的相互平行的架體A、架體B,所述架體A、架體B均包括一根豎向布置的桿件A和兩根呈“八”字型布置的桿件B,在架體A的中部設置有連接部,所述架體A的桿件A和桿件B的一端聚攏后均固定在連接部上,另一端均裝設有一個滑輪A,所述滑輪A的位置可沿桿件A或桿件B的軸向上下調節,且所述滑輪A與球墨鑄鐵管的內壁緊密接觸,所述架體B的桿件A和桿件B的一端以同樣的方式設置有滑輪A,另一端設置有圓球,3個圓球相互聚攏后中間形成縫隙,所述主鋼絲繩右端依次穿過連接部及所述縫隙后與鋼絲繩末端聯接器連接。
本實用新型大口徑管道安裝裝置,其中所述桿件A、桿件B均為可伸縮桿且所述桿件A、桿件B上沿其軸向自上而下間隔開設有若干個螺孔,所述滑輪A通過螺釘裝設在桿件A或桿件B上。
本實用新型大口徑管道安裝裝置,其中所述鋼絲繩末端聯接器包括通過橫桿連接在一起的相互平行的架體C、架體D,所述架體C、架體D均包括一根豎向布置的桿件C和兩根呈“八”字型布置的桿件D,所述架體C、架體D上的桿件C和桿件D的一端均相交固定且相交處設置有連接耳板A,另一端均裝設有一個滑輪B,所述滑輪B的位置可沿桿件C或桿件D的軸向上下調節,且所述滑輪B與球墨鑄鐵管的內壁緊密接觸,所述架體D的桿件C和桿件D上均設置有連接耳板B,所述主鋼絲繩的右端連接在所述連接耳板A上,所述倒鏈A的左端連接在所述連接耳板B上。
本實用新型的安裝裝置結構簡單可靠,操作方便,采用卷揚驅動及鋼絲繩牽拉的方式,輔以鋼絲繩末端聯接器、承口擋塊、倒鏈A等部件,通過相關部件之間的相互配合實現了管道在隧道內的順利平穩推進及安裝,同時,本實用新型的管道安裝裝置保證了管道推進過程中對中性較好,保證了管道安裝質量。利用上述安裝裝置的管道安裝方法操作簡便、管道安裝快捷,工人參與度小,整個過程中工人僅需控制卷揚裝置的開閉及懸掛倒鏈即可,勞動強度大大降低,有效地提高了管道安裝效率。而且,管道安裝時不需在隧道外部施工,在隧道內即可進行多根管道的安裝,即采用內部安裝的方式,實現了管道的長距離安裝,解決了行業難題。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大口徑管道安裝裝置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大口徑管道安裝裝置的主視圖;
圖2為采用了省略畫法的圖1的左視圖;
圖3為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4為利用大口徑管道安裝裝置的管道安裝方法中球墨鑄鐵管位于起始位置時的狀態主視示意圖;
圖5為利用大口徑管道安裝裝置的管道安裝方法中球墨鑄鐵管位于終點位置時的狀態主視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大口徑管道安裝裝置中鋼絲繩定位導向器的主視圖;
圖7為圖6的左視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大口徑管道安裝裝置中鋼絲繩末端聯接器的主視圖;
圖9為圖8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3所示,接管井3用于接受從下管井12下放、安裝過來的球墨鑄鐵管6。位于接管井3地面上的主卷揚裝置1、位于下管井12地面上的輔助卷揚裝置13。主卷揚裝置1的右側、輔助卷揚裝置13的左側分別設置有位置左右相對的左側定滑輪2a、右側定滑輪2b。接管井3與下管井12底部連通形成隧道14,隧道14沿其軸向的左右兩端內壁上對稱設置有左下部定滑輪2c、右下部定滑輪2d,主鋼絲繩4a左端與主卷揚裝置1連接,右端依次繞過左側定滑輪2a、左下部定滑輪2c后與鋼絲繩末端聯接器9連接。還包括輔鋼絲繩4b,輔鋼絲繩4b右端與輔助卷揚裝置13連接,左端依次繞過右側定滑輪2b、右下部定滑輪2d后與承口擋塊11連接。上述左側定滑輪2a、右側定滑輪2b均固定在地面上,左下部定滑輪2c、右下部定滑輪2d均固定在井壁上,起到了改變主鋼絲繩4a、輔鋼絲繩4b方向的作用。鋼絲繩末端聯接器9與承口擋塊11通過倒鏈A10連接。承口擋塊11位于球墨鑄鐵管6的承口6b右側,且與球墨鑄鐵管6的承口6b接觸。具體地,承口擋塊11的左側面連接倒鏈10且與承口6b接觸,起推動球墨鑄鐵管6的作用,右側通過輔鋼絲繩4b與輔助卷揚裝置13連接,用于回拖本實用新型的安裝裝置,以進入下一個管子的安裝。下放至下管井12底部的球墨鑄鐵管6沿隧道14的軸向水平布置,鋼絲繩末端聯接器9、倒鏈A10均位于球墨鑄鐵管6內。接管井3靠近下管井12一側的井壁上設置有接管井固定裝置5,固定裝置5為固定在井壁上的擋圈,球墨鑄鐵管6的插口6a能夠與擋圈接觸,且擋圈的內徑小于球墨鑄鐵管6的內徑,以避免球墨鑄鐵管6從擋圈中穿過,這樣,由于擋圈的阻擋,球墨鑄鐵管6的軸向運動受到限制,有效地避免了其沿隧道14向左竄動。球墨鑄鐵管6底部設置有若干輛簡易運管小車8,簡易運管小車8包括平板81,平板81下方設置有滾輪82。上述簡易運管小車8采用滾輪支承的方式,用于托起球墨鑄鐵管6,減小摩擦阻力,保證順利安裝。
如圖1、圖3所示,為保證對中性,改善牽拉效果,主鋼絲繩4a的右端可通過鋼絲繩定位導向器7與鋼絲繩末端聯接器9連接。如圖6、圖7所示,鋼絲繩定位導向器7包括通過連接桿71連接在一起的相互平行的架體A72、架體B73,架體A72、架體B73均包括一根豎向布置的桿件A721和兩根呈“八”字型布置的桿件B722,在架體A72的中部設置有連接部723,架體A72的桿件A721和兩根桿件B722的3個端頭聚攏后均固定在連接部723上,另3個端頭上均裝設有一個滑輪A74,滑輪A74的位置可沿桿件A721或桿件B722的軸向上下調節,且滑輪A74與球墨鑄鐵管6的內壁緊密接觸。為保證滑輪A74始終與球墨鑄鐵管6的內壁緊密接觸,桿件A721、桿件B722可選用可伸縮桿,便于根據管徑調節長度,同時,還可以在桿件A721、桿件B722上沿其各自的軸向自上而下間隔開設若干個螺孔,通過螺釘將滑輪A74裝設在桿件A721或桿件B722上,通過調節螺孔位置便可以輕松調節滑輪A74在球墨鑄鐵管6徑向上的位置,使其始終緊貼管內壁,保證產生足夠大的摩擦力帶動球墨鑄鐵管6運動。架體B73的桿件A721和桿件B722的3個沿球墨鑄鐵管6徑向向外伸出的端頭上以與上述滑輪A74設置方法相同的方式設置有另外3個滑輪A74,另外3個沿球墨鑄鐵管6徑向向內的端頭上設置有圓球731,3個圓球731相互聚攏后中間形成縫隙,主鋼絲繩4a右端依次穿過連接部723及縫隙后與鋼絲繩末端聯接器9連接。上述鋼絲繩定位導向器7采用兩排桿件及三個滑輪形成的支承結構,滑輪沿球墨鑄鐵管6徑向的位置可自由調整,保證了滑輪A74的外表面始終緊貼管內壁,同時,主鋼絲繩4a需穿過連接部723及縫隙,連接部123及縫隙對主鋼絲繩4a起到了較好的定位和導向作用,有效地避免了牽拉過程中主鋼絲繩4a跑偏的問題,保證了管道安裝質量。
如圖8、圖9所示,鋼絲繩末端聯接器9包括通過橫桿91連接在一起的相互平行的架體C92、架體D93,架體C92、架體D93均包括一根豎向布置的桿件C921和兩根呈“八”字型布置的桿件D922。架體C92上,桿件C921和桿件D922各自的一端端頭相交固定且相交處設置有連接耳板A923,另一端頭均裝設有一個滑輪B94,滑輪B94的位置可沿桿件C921或桿件D922的軸向上下調節,且滑輪B94與球墨鑄鐵管6的內壁緊密接觸,以保證滑輪B94與球墨鑄鐵管6內壁之間有足夠的摩擦力,同時,鋼絲繩末端聯接器9也采用這樣兩排桿件及三個滑輪形成的與鋼絲繩定位導向器7類似的支承結構,同樣對主鋼絲繩4a起到了較好的定位和導向作用,保證球墨鑄鐵管6被順利推進并沿隧道14運動,保證了管道安裝效果。架體D93上,桿件C921、桿件D922、滑輪B94的設置方式及滑輪B94的調節方式與架體C92上相同,此處不贅述。架體D93的桿件C921和桿件D922上均設置有連接耳板B924,如圖1、圖3所示,主鋼絲繩4a的右端連接在連接耳板A923上,倒鏈A10的左端連接在連接耳板B924上,這樣就形成了3個牽拉點,保證了受力均勻,使得球墨鑄鐵管6被平穩推進。
如圖4、圖5所示,利用上述安裝裝置的管道安裝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①將承口擋塊11預先放置于下管井12遠離接管井3一側的井壁處;
②將球墨鑄鐵管6下放到下管井12的底部,使承口擋塊11與球墨鑄鐵管6的承口6b接觸,然后懸掛倒鏈A10將承口擋塊11、鋼絲繩末端聯接器9、主鋼絲繩4a及主卷揚裝置1連通,并使鋼絲繩末端聯接器9、倒鏈A10均位于球墨鑄鐵管6內;
③關閉輔助卷揚裝置13,在主卷揚裝置1的帶動下,球墨鑄鐵管6緩慢向接管井3一側推進,直至到達預定位置,即固定裝置5處,此時,球墨鑄鐵管6的插口6a與擋圈接觸,其被固定裝置5阻擋,停止向左運動,關閉主卷揚裝置1,一根球墨鑄鐵管6安裝完畢;
④啟動輔助卷揚裝置13,在輔助卷揚裝置13的帶動下,承口擋塊11向下管井12一側運動,與球墨鑄鐵管6脫離接觸,并通過倒鏈A10將鋼絲繩末端聯接器9從球墨鑄鐵管6中拉出,直至承口擋塊11回歸原位;
⑤重復上述步驟①~④逐根安裝其余的球墨鑄鐵管6,直至完成管道安裝。
如圖4所示,利用上述安裝裝置還可以有另一種管道安裝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①將承口擋塊11預先放置于下管井12遠離接管井3一側的井壁處;
②將球墨鑄鐵管6下放到下管井12的底部,使承口擋塊11與球墨鑄鐵管6的承口6b接觸,然后懸掛倒鏈A10將承口擋塊11、鋼絲繩末端聯接器9、主鋼絲繩4a及主卷揚裝置1連通,并使鋼絲繩末端聯接器9、倒鏈A10均位于球墨鑄鐵管6內;
③關閉輔助卷揚裝置13,在主卷揚裝置1的帶動下,球墨鑄鐵管6緩慢向接管井3一側向左推進,推進距離剛超過球墨鑄鐵管6自身的長度時,即關閉主卷揚裝置1,停止推進;
④啟動輔助卷揚裝置13,在輔助卷揚裝置13的帶動下,承口擋塊11向下管井12一側運動,與球墨鑄鐵管6脫離接觸,并通過倒鏈A10將鋼絲繩末端聯接器9從球墨鑄鐵管6中拉出,直至承口擋塊11回歸原位;
⑤參照步驟①~③安裝下一根球墨鑄鐵管6,并將兩根球墨鑄鐵管6通過倒鏈B首尾相連,以保證其聯動效果;
⑥以此類推,逐根安裝其余的球墨鑄鐵管6,直至完成管道安裝。
采用該種安裝方法,第一根球墨鑄鐵管6就不需從隧道14的右側長距離推進至左側,而僅需推進前行一段距離,該距離需稍大于球墨鑄鐵管6自身長度即可,以便為第二根下放的球墨鑄鐵管6提供足夠放置空間,以此類推,每根球墨鑄鐵管6均無需長距離推進,據需推進稍大于自身長度的距離即可,這就大大降低了管道安裝過程中安裝裝置整體的能耗,而且相鄰球墨鑄鐵管6之間采用倒鏈B連接,保證了管道之間的聯動性,也有效地避免了管道錯位、脫節問題,保證了管道安裝質量。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