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減震器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減震器總成。
背景技術:
減震器主要用來抑制彈簧吸震后反彈時的震蕩及來自路面的沖擊。在經過不平路面時,雖然吸震彈簧可以過濾路面的震動,但彈簧自身還會有往復運動,而減震器就是用來抑制這種彈簧跳躍的。減震器太軟,車身就會上下跳躍,減震器太硬就會帶來太大的阻力,妨礙彈簧正常工作。在關于懸掛系統的改裝過程中,硬的減震器要與硬的彈簧相搭配,而彈簧的硬度又與車重息息相關,因此較重的車一般采用較硬的減震器。
傳統減震器中的彈簧兩端在承受外力時,彈簧的徑向方向上容易發生彎曲,進而導致活塞桿的中心線與阻尼器的中心線不在同一直線上,使活塞桿與阻尼器滑動過程中活塞桿容易出現變形的現象,減震器兩端即連接端上也存在結構不合理,強度不足,減震效果不足的現象。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強度、減震效果好的減震器總成。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減震器總成,包括阻尼器,所述阻尼器兩端分別設有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第一托架和阻尼器的連接端上設有第一彈簧座,第二托架和阻尼器的連接端上設有第二彈簧座,第一彈簧座和第二彈簧座之間設有彈簧件,彈簧件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彈簧段、第二彈簧段和第三彈簧段,第一彈簧段和第三彈簧段均呈圓臺型結構,第二彈簧段呈圓柱型結構,第一彈簧段的外徑較大端與第二彈簧段一端連接,第一彈簧段的外徑較小端與第一彈簧座連接,第三彈簧端的外徑較大端與第二彈簧段另一端連接,第三彈簧段的外徑較小端與第二彈簧座連接,彈簧件的最大外徑與彈簧件的最小外徑比值為1.1-1.2。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彈簧件可以提高阻尼器的減震效果,第一彈簧座和第二彈簧座可以增加彈簧件的穩定性,保證彈簧件減震效果,因為第一彈簧段和第三彈簧段均呈圓臺型結構,第二彈簧段呈圓柱型結構,第一彈簧段的外徑較大端與第二彈簧端連接,第一彈簧段的外徑較小端與第一彈簧座連接,第三彈簧端的外徑較大端與第二彈簧端連接,第三彈簧段的外徑較小端與第二彈簧座連接,所以當彈簧件兩端受力時,彈簧件中部的外徑較兩端的大,彈簧件兩端受到的作用力方向離彈簧件的中心軸線距離更近,彈簧件壓縮時不易向徑向發生形變,保證其減震效果,因為當彈簧件的最大外徑與彈簧件的最小外徑比值低于1.1時,彈簧件兩端的向中端傳遞的力的方向易改變,導致彈簧件向側面發生形變,降低了減震效果,當彈簧件的最大外徑與彈簧件的最小外徑比值高于1.2時,由于彈簧件的彈性與外徑的大小成反比,外徑越大,彈性越低,即減震效果越差,所以當彈簧件的最大外徑與彈簧件的最小外徑比值為1.1-1.2時,既能保證其彈性,又能有效防止彈簧向徑向發生形變,保證其減震效果。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托架和第一彈簧座連接端的另一端上設有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上設有第一內套,第一內套和第一固定部之間通過第一膠套連接,第一膠套的外徑由中間向兩端呈逐漸增大狀。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內套用于連接其他部件,第一膠套具有彈性,使第一內套與第一固定部之間形成緩沖效果,從而提高減震效果,第一膠套的外徑由中間向兩端呈逐漸增大,使第一膠套更好的固定于第一固定部上,不易脫落,連接更加穩定,同時由于在使用過程中,第一內套的兩端受力最大,而相應的第一膠套兩端的壁厚最大,所以其減震效果最好。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一托架的連接端上設有與第一托架連接的第一加強體,第一加強體與第一托架連接形成弧形結構的第一加強壁,第一加強體與第一固定部連接形成弧形結構的第二加強壁。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加強體能夠增加第一固定部和第一托架之間的連接面積,從而增加其連接強度,第一加強壁能夠增加第一加強體與第一托架之間的連接面積,從而增加其連接強度,第二加強壁能夠增加第一加強體與第一固定部之間的連接面積,從而增加其連接強度,第一加強壁和第二加強壁均為弧形結構,能夠有效減少應力集中現象,提高其強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二托架和第二彈簧座連接端的另一端上設有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上設有第二內套,第二內套和第二固定部之間通過第二膠套連接,第二膠套的外壁呈弧形結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二內套用于連接其他部件,第二膠套具有彈性,使第二內套與第二固定部之間形成緩沖效果,從而提高減震效果,第二膠套的外壁呈弧形結構,第二膠套的外徑由中間向兩端呈逐漸增大,使第二膠套更好的固定于第二固定部上,不易脫落,連接更加穩定,同時由于在使用過程中,第二內套的兩端受力最大,而相應的第二膠套兩端的壁厚最大,所以其減震效果最好。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二固定部與第二托架之間通過半球體型結構的連接部連接,第二固定部與連接部之間通過第二加強體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半球體型結構的連接部表面積大,能夠分散承受力,防止應力集中現象,增加連接部的強度,第二加強體具有一定的彈性,使第二固定部和連接部之間連接更加緊密,即能夠增加第二固定部與連接部的連接強度,且可以使第二固定部與連接部之間具有減震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減震器總成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為,1-阻尼器,2-第一托架,3-第二托架,4-第一彈簧座,5-第二彈簧在,6-彈簧件,7-第一彈簧段,8-第二彈簧段,9-第三彈簧端,11-第一固定部,12-第一內套,13-第一膠套,14-第一加強體,15-第一加強壁,16-第二加強壁,21-第二固定部,22-第二內套,23-第二膠套,24-連接部,25-第二加強體。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對本實用新型一種減震器總成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一種減震器總成,包括阻尼器1,所述阻尼器1兩端分別設有第一托架2和第二托架3,第一托架2和阻尼器1的連接端上設有第一彈簧座4,第二托架3和阻尼器1的連接端上設有第二彈簧座5,第一彈簧座4和第二彈簧座5之間設有彈簧件6,彈簧件6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彈簧段7、第二彈簧段8和第三彈簧段9,第一彈簧段7和第三彈簧段9均呈圓臺型結構,第二彈簧段8呈圓柱型結構,第一彈簧段7的外徑較大端與第二彈簧段8一端連接,第一彈簧段7的外徑較小端與第一彈簧座4連接,第三彈簧端的外徑較大端與第二彈簧段8另一端連接,第三彈簧段9的外徑較小端與第二彈簧座5連接,彈簧件6的最大外徑與彈簧件6的最小外徑比值為1.1-1.2。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彈簧件6可以提高阻尼器1的減震效果,第一彈簧座4和第二彈簧座5可以增加彈簧件6的穩定性,保證彈簧件6減震效果,因為第一彈簧段7和第三彈簧段9均呈圓臺型結構,第二彈簧段8呈圓柱型結構,第一彈簧段7的外徑較大端與第二彈簧段8一端連接,第一彈簧段7的外徑較小端與第一彈簧座4連接,第三彈簧端的外徑較大端與第二彈簧段8另一端連接,第三彈簧段9的外徑較小端與第二彈簧座5連接,所以當彈簧件6兩端受力時,彈簧件6中部的外徑較兩端的大,彈簧件6兩端受到的作用力方向離彈簧件6的中心軸線距離更近,彈簧件6壓縮時不易向徑向發生形變,保證其減震效果,因為當彈簧件6的最大外徑與彈簧件6的最小外徑比值低于1.1時,彈簧件6兩端的向中端傳遞的力的方向易改變,導致彈簧件6向側面發生形變,降低了減震效果,當彈簧件6的最大外徑與彈簧件6的最小外徑比值高于1.2時,由于彈簧件6的彈性與外徑的大小成反比,外徑越大,彈性越低,即減震效果越差,所以當彈簧件6的最大外徑與彈簧件6的最小外徑比值為1.1-1.2時,既能保證其彈性,又能有效防止彈簧向徑向發生形變,保證其減震效果。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托架2和第一彈簧座4連接端的另一端上設有第一固定部11,第一固定部11上設有第一內套12,第一內套12和第一固定部11之間通過第一膠套13連接,第一膠套13的外徑由中間向兩端呈逐漸增大狀。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內套12用于連接其他部件,第一膠套13具有彈性,使第一內套12與第一固定部11之間形成緩沖效果,從而提高減震效果,第一膠套13的外徑由中間向兩端呈逐漸增大,使第一膠套13更好的固定于第一固定部11上,不易脫落,連接更加穩定,同時由于在使用過程中,第一內套12的兩端受力最大,而相應的第一膠套13兩端的壁厚最大,所以其減震效果最好。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固定部11和第一托架2的連接端上設有與第一托架2連接的第一加強體14,第一加強體14與第一托架2連接形成弧形結構的第一加強壁15,第一加強體14與第一固定部11連接形成弧形結構的第二加強壁16。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一加強體14能夠增加第一固定部11和第一托架2之間的連接面積,從而增加其連接強度,第一加強壁15能夠增加第一加強體14與第一托架2之間的連接面積,從而增加其連接強度,第二加強壁16能夠增加第一加強體14與第一固定部11之間的連接面積,從而增加其連接強度,第一加強壁15和第二加強壁16均為弧形結構,能夠有效減少應力集中現象,提高其強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二托架3和第二彈簧座5連接端的另一端上設有第二固定部21,第二固定部21上設有第二內套22,第二內套22和第二固定部21之間通過第二膠套23連接,第二膠套23的外壁呈弧形結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第二內套22用于連接其他部件,第二膠套23具有彈性,使第二內套22與第二固定部21之間形成緩沖效果,從而提高減震效果,第二膠套23的外壁呈弧形結構,第二膠套23的外徑由中間向兩端呈逐漸增大,使第二膠套23更好的固定于第二固定部21上,不易脫落,連接更加穩定,同時由于在使用過程中,第二內套22的兩端受力最大,而相應的第二膠套23兩端的壁厚最大,所以其減震效果最好。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二固定部21與第二托架3之間通過半球體型結構的連接部24連接,第二固定部21與連接部24之間通過第二加強體25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半球體型結構的連接部24表面積大,能夠分散承受力,防止應力集中現象,增加連接部24的強度,第二加強體25具有一定的彈性,使第二固定部21和連接部24之間連接更加緊密,即能夠增加第二固定部21與連接部24的連接強度,且可以使第二固定部21與連接部24之間具有減震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進行通常的變化和替換都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