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油壓調節閥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油壓調節閥的運動組件。
背景技術:
油壓調節閥安裝于發動機的機油油路上,用于調節機油泵向液壓工作元件輸出的機油壓力。油壓調節閥設置有進油口、出油口和回油口,根據發動機控制系統發出的控制信號來精確控制電磁致動器的電磁力大小,驅動閥體內腔中的動閥芯進行軸向運動,調節進油口、出油口以及回油口的連通狀態,從而將機油泵的輸出油壓調節到目標油壓,提高機油泵與液壓工作元件的工作性能和工作可靠性,降低機油泵的功率損耗,提升發動機功率,降低燃油消耗和尾氣排放。液壓工作元件根據發動機的運轉工況進行實時的動態控制,發動機運轉工況的變化會導致機油泵輸出油壓的波動,油壓調節閥的動態響應性能影響到機油泵與液壓工作元件的工作穩定性和可靠性,通常要求油壓調節閥的響應速度越快越好。現有技術中,當各運動部件在閥體內運動并各自貼合時,將影響響應裕度,降低調壓精準度。
傳統的油壓調節閥中,活塞前后兩端的空腔通過活塞與襯套的配合間隙連通,活塞與襯套的配合間隙小,活塞的運動阻力大,油壓調節閥的響應速度慢。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種用于油壓調節閥的運動組件,保留閥體內空腔的響應裕度,提高調壓精準度。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油壓調節閥的運動組件,包括閥體,閥體的底端內設置有襯套,該襯套的開口朝向閥體的另一端,閥體內沿其長度方向還依次設置有共軸的活塞、定閥芯和動閥芯:
該襯套內設置有可沿其長度方向來回移動的活塞,該活塞的外周側面緊貼于襯套內壁,活塞靠近襯套底端的一端上設置有第一凸起;
定閥芯固定設置于襯套開口處,定閥芯與活塞之間設置有用于保持兩者間隙的環狀擋圈,該環狀擋圈形成的內圈直徑小于活塞的橫截面直徑;
動閥芯呈I狀,該動閥芯上橫截面面積較大的兩端分別緊貼于閥體、并可沿其長度方向相對于閥體來回移動,動閥芯橫截面面積較小的中部與閥體之間形成過油通道,該動閥芯靠近定閥芯的一端連接一推桿,該推桿遠離動閥芯的一端穿插過定閥芯連接活塞,該推桿可相對于定閥芯沿其長度方向來回移動,定閥芯遠離活塞的一端與動閥芯連接推桿的一端端面之間形成動閥芯頂端空腔;
閥體內還設置有油路結構,該油路結構包括分別連通動閥芯中部空腔的進油環槽和出油環槽,動閥芯遠離推桿的一端端面與閥體之間形成回油腔,閥體上還設置有連通回油腔與外界的回油孔。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動閥芯和推桿為一體結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改進,動閥芯連接推桿的一端端面上設置有第二凸起。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閥體和活塞之間設置有襯套,該襯套可減少運動組件的機械磨損,延長使用壽命;活塞底端設置有第一凸起,保留活塞與襯套底端的響應裕度,避免活塞與襯套過分貼合影響調壓過程;動閥芯靠近定閥芯的一端端面上設置有第二凸起,可保持動閥芯頂端空腔的響應裕度,有利于提高油壓調節閥的控制精度;同樣地,定閥芯和活塞之間設置有環狀擋圈以保持空腔的響應裕度;動閥芯和推桿設置為一體結構,工藝上更好實現,簡化了調壓閥結構,保障了動閥芯和推桿的相應一致性,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油壓調節閥的控制精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閥體;2、彈簧;3、動閥芯;4、第二凸起;5、定閥芯;6、安裝支架;7、環狀擋圈;8、線圈部件;9、活塞;10、導套;11、導套座;12、襯套;13、外殼;14、第一凸起;15、活塞頂端空腔;16、推桿;17、動閥芯頂端空腔;18、進油口;19、進油環槽;20、出油口;21、動閥芯密封環;22、出油環槽;23、回油腔;24、回油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用于油壓調節閥的運動組件,包括閥體1,閥體1的底端上設置有外殼13,外殼13內設置有環狀的導套座11,一導套10穿插過導套座11設置于外殼13內,導套10與外殼13之間形成的腔體內設置有線圈部件8;一襯套12套設于導套10內,該襯套12的開口朝向閥體1遠離外殼13的一端;閥體1內還沿其長度方向設置有運動組件,該運動組件依序包括共軸的活塞9、定閥芯5、推桿16和動閥芯3,該襯套12內設置有可沿襯套12長度方向來回移動的活塞9,該活塞9的外周側面緊貼于襯套12內壁,活塞9靠近襯套12底端的一端上設置有第一凸起14,活塞9靠近襯套12底端的一端與襯套12底端之間形成活塞末端空腔,該活塞9靠近襯套12開口的一端呈倒錐臺狀;閥體1上位于襯套12開口處設置有安裝支架6,活塞9上方設置有定閥芯5,該定閥芯5遠離活塞9的一端固定設置于安裝支架6上,裝在外殼13內的導套座11、導套10、活塞9、襯套12、線圈部件8、定閥芯5以及安裝支架6構成電磁致動器,活塞9與定閥芯5之間設置有用于保持兩者間隙的環狀擋圈7,該環狀擋圈7形成的內圈直徑小于活塞9呈直筒部分的橫截面直徑,活塞9呈倒錐臺狀的一端與定閥芯5之間形成活塞頂端空腔15;推桿16穿插過定閥芯5和環狀擋圈7連接活塞9,該推桿16的橫截面直徑小于環狀擋圈7的內環直徑;推桿16遠離活塞9的一端連接剖面呈I型的動閥芯3,推桿16和動閥芯3為一體結構,動閥芯3連接推桿16的一端端面上設置有第二凸起4,該動閥芯3上橫截面面積較大的兩端分別緊貼于閥體1、并可沿其長度方向相對于閥體1來回移動,定閥芯5遠離活塞9的一端與動閥芯3連接推桿16的一端端面之間形成動閥芯頂端空腔17,動閥芯3遠離推桿16的一端形成動閥芯密封環21,動閥芯3橫截面面積較小的中部與閥體1之間形成動閥芯中部空腔;閥體1內設置有環繞動閥芯3外周側面的環形的進油環槽19,閥體1內設置有連通進油環槽19與動閥芯3中部空腔的進油口18;閥體1內位于進油環槽19遠離定閥芯5的一側上設置有環形的出油環槽22,該出油環槽22同樣環繞于動閥芯3的外周側面、并且平行于進油環槽19,閥體1內設置有連通出油環槽22與動閥芯3中部空腔的出油口20;動閥芯3位于動閥芯密封環21一端的端面與閥體1之間形成回油腔23,該回油腔23內設置有連接動閥芯3與閥體1的彈簧2,閥體1上還設置有連通回油腔23與外界的回油孔24。
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