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液壓機械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帶推力軸承的單向調壓溢流閥。
背景技術:
高壓往復柱塞泵又稱柱塞泵,是液壓系統的一個重要裝置,單向閥、調壓溢流閥則是高壓往復柱塞泵系統中不可缺少的保護元件。目前常用的單向閥、調壓溢流閥多數為分體式人工手動調節閥。其中調壓溢流閥用來調節系統壓力,使其流量恒定,當系統壓力增大并超過預先設定的壓力值時,溢流閥開啟,多余流量溢流,系統壓力不再增加,從而能夠保證柱塞泵出口壓力恒定。系統正常工作時,該閥門關閉。單向閥能夠保證系統中高壓介質不發生回流,只單方向進行流動。但上述單向閥、調壓溢流閥的缺點是由于其為分體式結構,因此增加了外泄漏點,并且調壓溢流閥的結構設計不合理,因此調節精度不高,尤其是高壓溢流閥,預設壓力值高,手動調節時需要提供大的扭矩,很費力,而且操作使用不方便。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操作簡便、調節精度高、省力的帶推力軸承的單向調壓溢流閥。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帶推力軸承的單向調壓溢流閥包括下閥體、溢流閥座、溢流閥彈簧、閥桿、下部法蘭、彎頭、隔套、單向閥座、單向閥芯、單向閥彈簧、壓環、襯套、導向套、下彈簧座、碟簧、上彈簧座、推力軸承、鎖母、調節螺栓、壓蓋、上閥體、鎖緊螺母、圓螺母、Y型密封圈; 其中下閥體為垂直設置的方管狀結構,中部和下部側面上分別貫通形成有一個與中心孔相連通的排液口和進液口;彎頭作為溢流口其上端利用下部法蘭和螺柱、螺母固定在下閥體的下端口處;溢流閥座為環狀,設置在下閥體的中心孔中位于進液口下側的部位;單向閥座為環狀,設置在下閥體的中心孔中位于進液口上側的部位;隔套設置在單向閥座的上端,并且圓周面上形成有與下閥體上排液口相對應的過流孔;襯套設置在隔套的上端;上閥體為垂直設置的方管狀結構,安裝在下閥體的上端,下端口邊緣向下突出形成有一個能夠插入在下閥體上端口內的凸環;壓蓋利用螺柱、螺母固定在上閥體的上端,中心處形成有貫通孔;下彈簧座、碟簧、上彈簧座和推力軸承從下至上依次設在上閥體的中心孔內;調節螺栓的下部從上向下依次貫穿壓蓋的貫通孔和推力軸承的中心孔,并且上部外部安裝有用于限定預緊壓力的鎖母;閥桿的上部設在單向閥座、隔套及襯套的中心孔中,下端位于下閥體內與進液口相對應的部位,并且下端直徑大于中上部直徑;導向套設在襯套的內部;閥桿上端貫穿導向套的中心孔后由圓螺母和鎖緊螺母固定住,并且下彈簧座的下端固定在鎖緊螺母的上端,因此導向套、閥桿、圓螺母、鎖緊螺母和下彈簧座能夠一同上下移動;單向閥芯為環狀,設在閥桿中部和隔套之間的空間中,上端安裝有套在閥桿外部的Y型密封圈,并利用壓環將Y型密封圈固定在單向閥芯上;單向閥彈簧套在導向套和壓環之間的閥桿上部外部;溢流閥彈簧套在位于單向閥座和溢流閥座之間的閥桿下端外部。
所述的閥桿的下端圓周面呈倒錐臺形,同時溢流閥座的上端口也呈倒錐臺形,兩者之間為線接觸,因此密封性能好,可靠性高。
所述的單向閥芯的下端圓周面呈倒錐臺形,同時單向閥座的上端口也呈倒 錐臺形,兩者之間為線接觸,因此密封性能好,可靠性高。
所述的導向套的下端還設有一個Y型密封圈,Y型密封圈下端設有一個密封墊,以提高密封效果。
所述的下彈簧座的中心孔直徑等于鎖緊螺母上端外徑,導向套的外徑與襯套的內徑相同,以保證閥桿運動軌跡的對中性。
所述的襯套與下閥體、單向閥座與下閥體、溢流閥座與下閥體間設有密封圈。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帶推力軸承的單向調壓溢流閥采用集液型溢流方式,即液體的溢流是將以往的任意排放改成集中定向卸荷,改善了現場的工作環境,同時也節省了資源。獨立的溢流閥座和單向閥座易于加工維修更換;使用剛度大、變剛性的碟簧利于精確控制系統中不同壓力大小的流量,行程短,負荷大,軸向占用空間小,組合使用方便,芯不易產生頻調與顫動現象,拆裝更換簡單;推力軸承用于減小壓力調節扭矩,使壓力調節便捷省力且精度高,容易操作;并且泄漏少,結構緊湊,使用壽命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帶推力軸承的單向調壓溢流閥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帶推力軸承的單向調壓溢流閥縱向結構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帶推力軸承的單向調壓溢流閥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帶推力軸承的單向調壓溢流閥包括下閥體1、溢流閥座2、溢流閥彈簧3、閥桿4、下部法蘭5、彎頭6、隔套7、單向閥 座8、單向閥芯9、單向閥彈簧10、壓環11、襯套12、導向套13、下彈簧座14、碟簧15、上彈簧座16、推力軸承17、鎖母18、調節螺栓19、壓蓋20、上閥體21、鎖緊螺母22、圓螺母23、Y型密封圈24;其中下閥體1為垂直設置的方管狀結構,中部和下部側面上分別貫通形成有一個與中心孔相連通的排液口25和進液口26;彎頭6作為溢流口其上端利用下部法蘭5和螺柱、螺母固定在下閥體1的下端口處;溢流閥座2為環狀,設置在下閥體1的中心孔中位于進液口26下側的部位;單向閥座8為環狀,設置在下閥體1的中心孔中位于進液口26上側的部位;隔套7設置在單向閥座8的上端,并且圓周面上形成有與下閥體1上排液口25相對應的過流孔27;襯套12設置在隔套7的上端;上閥體21為垂直設置的方管狀結構,安裝在下閥體1的上端,下端口邊緣向下突出形成有一個能夠插入在下閥體1上端口內的凸環;壓蓋20利用螺柱、螺母固定在上閥體21的上端,中心處形成有貫通孔;下彈簧座14、碟簧15、上彈簧座16和推力軸承17從下至上依次設在上閥體21的中心孔內;調節螺栓19的下部從上向下依次貫穿壓蓋20的貫通孔和推力軸承17的中心孔,并且上部外部安裝有用于限定預緊壓力的鎖母18;閥桿4的上部設在單向閥座8、隔套7及襯套12的中心孔中,下端位于下閥體1內與進液口26相對應的部位,并且下端直徑大于中上部直徑;導向套13設在襯套12的內部;閥桿4上端貫穿導向套13的中心孔后由圓螺母23和鎖緊螺母22固定住,并且下彈簧座14的下端固定在鎖緊螺母22的上端,因此導向套13、閥桿4、圓螺母23、鎖緊螺母22和下彈簧座14能夠一同上下移動;單向閥芯9為環狀,設在閥桿4中部和隔套7之間的空間中,上端安裝有套在閥桿4外部的Y型密封圈24,并利用壓環11將Y型密封圈24固定在單向閥芯9上;單向閥彈簧10套在導向套13和壓環11之間的閥桿4上部外部;溢流閥彈簧3套在位于單向閥座8和溢流閥座2之間的閥桿4 下端外部。
所述的閥桿4的下端圓周面呈倒錐臺形,同時溢流閥座2的上端口也呈倒錐臺形,兩者之間為線接觸,因此密封性能好,可靠性高。
所述的單向閥芯9的下端圓周面呈倒錐臺形,同時單向閥座8的上端口也呈倒錐臺形,兩者之間為線接觸,因此密封性能好,可靠性高。
所述的導向套13的下端還設有一個Y型密封圈28,Y型密封圈28下端設有一個密封墊29,以提高密封效果。
所述的下彈簧座14的中心孔直徑等于鎖緊螺母22上端外徑,導向套13的外徑與襯套12的內徑相同,以保證閥桿4運動軌跡的對中性。
所述的襯套12與下閥體1、單向閥座8與下閥體1、溢流閥座2與下閥體1間設有密封圈。
現將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帶推力軸承的單向調壓溢流閥工作原理闡述如下:使用時首先將進液口26與柱塞泵的排液管道相連。當柱塞泵排出的高壓介質壓力處于正常壓力范圍時,進液口26內的高壓介質壓力小于碟簧15的彈性力,這時閥桿4的下端將抵在溢流閥座2的上端口處,因此高壓介質不會流入彎頭6,當柱塞泵排出的高壓介質壓力超過單向調壓溢流閥的預定壓力時,從進液口26流入下閥體1中心孔下部腔體內的高壓介質將上推單向閥芯9、Y型密封圈24及壓環11,從而使單向閥芯9下端離開單向閥座8的上端口,由此壓縮單向閥彈簧10,這時高壓介質將進入隔套7及襯套12的內部,繼而上推導向套13,由于閥桿4的上端是與導向套13固定在一起,因此閥桿4也一同上移,由此上推下彈簧座14而壓縮碟簧15,同時由閥桿4壓縮溢流閥彈簧3;一旦閥桿4離開溢流閥座2,進入下閥體1中心孔內的高壓介質將會通過溢流閥座2內部及彎 頭6向外流出,由此達到泄壓的目的。待高壓介質的壓力減少至正常范圍時,在碟簧15和溢流閥彈簧3的彈性力作用下,閥桿4將向下移動,直到閥桿4的下端密封住溢流閥座2的上端口,與此同時,單向閥芯9、Y型密封圈24及壓環11將在單向閥彈簧10的彈性力作用下向下移動,直到單向閥芯9的下端密封住單向閥座8的上端口,由此達到二次密封的效果。而先前進入隔套7及襯套12內部的高壓介質將通過隔套7上的過流孔27經下閥體1上的排液口25向外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