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工業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傳動軸萬向節叉鍛件。
背景技術:
模具設計的流程一般是先創建出型腔,而型腔需要使用曲面特征來設計凸模及凹模的分型面,然后進行拆模,而分型面的設計為模具設計的關鍵;
如圖1和圖2所示,傳統的傳動軸萬向節叉鍛件包括連接轂1、左叉耳2和右叉耳3,分型面的設計是利用連接轂1的前側面與鍛件左叉耳2外側的拉伸面的交線、連接轂1的前側面與鍛件右叉耳3外側的拉伸面的交線以及做為分型線A,上方交于耳中心線,下方延伸到中部圓形臺階處,拉伸該分型線,得到的曲面就是分型面,傳統的萬向節叉的分型面結構鍛件存在以下問題:鍛件切邊時定位不準,由于鍛件定位不準,就導致以下問題的發生:(1)容易放偏,生產效率低;(2)切邊模具受力不均勻,磨損嚴重,模具壽命降低;(3)造成鍛件局部毛刺大,影響鍛件表面質量和后序機械加工,并且需要增加磨毛刺工序,磨毛刺工序效率低,勞動強度大,修磨質量無法控制,工作環境差,影響生產效率;(4)切邊時鍛件局部受力大,容易變形,經加工時鍛件因尺寸超差而報廢。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定位準確、生產效率高、工作勞動強度小的傳動軸萬向節叉鍛件。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傳動軸萬向節叉鍛件,包括連接轂,連接轂的左側固定連接有左叉耳,左叉耳的上側開設有左耳孔,連接轂的右側固定連接有右叉耳,右叉耳的上側開設有右耳孔,左耳孔和右耳孔關于連接轂的中心線左右對稱設置,左耳孔和右耳孔的中心線均沿左右水平方向設置,左叉耳和右叉耳之間固定連接有連接筋,左叉耳的左側面與左叉耳的前側面的連接處設有左前斜面結構,左前斜面結構的上邊沿與左耳孔的中心線位于同一高度,左前斜面結構的下邊沿延伸至連接轂的前側面中部;左叉耳的左側面與左叉耳的后側面的連接處設有左后斜面結構,左后斜面結構的上邊沿與左耳孔的中心線位于同一高度,左后斜面結構的下邊沿延伸至連接轂的后側面中部;左前斜面結構與左后斜面結構關于左耳孔的中心線前后對稱設置;
右叉耳的右側面與右叉耳的前側面的連接處設有右前斜面結構,右前斜面結構與左前斜面結構關于連接轂的中線左右對稱設置,右前斜面結構的上邊沿與右耳孔的中心線位于同一高度,右前斜面結構的下邊沿延伸至連接轂的前側面中部;右叉耳的右側面與右叉耳的后側面的連接處設有右后斜面結構,右后斜面結構的上邊沿與右耳孔的中心線位于同一高度,右后斜面結構的下邊沿延伸至連接轂的后側面中部;右前斜面結構與右后斜面結構關于右耳孔的中心線前后對稱設置。
連接轂、左叉耳和右叉耳一體鍛壓制成。
連接筋的上表面開設有弧形槽。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與傳統的萬向節叉分型線相比,由于在左叉耳上設有左前斜面結構和左后斜面結構,右叉耳上設右前斜面結構和右后斜面結構,新的分型線為前分型線B和后分型線C,與傳統的分型線相比較向鍛件內側偏移,保證了分型線兩側的橋部厚度滿足模具設計要求,而且左前斜面結構、左后斜面結構、右前斜面結構和右后斜面結構使鍛件定位準確,防止鍛件放偏,提高了生產效率,鍛件切邊時,局部受力均勻,經加工后鍛件的尺寸精度得到了顯著的提高;本實用新型在連接筋的上表面開設有一個弧形槽,這樣局部減小了排氣孔處連接筋的厚度,便于加工排氣孔。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左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3和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傳動軸萬向節叉鍛件,包括連接轂1,連接轂1的左側固定連接有左叉耳2,左叉耳2的上側開設有左耳孔4,連接轂1的右側固定連接有右叉耳3,右叉耳3的上側開設有右耳孔(右耳孔圖中未示出),左耳孔4和右耳孔關于連接轂1的中心線左右對稱設置,左耳孔4和右耳孔的中心線均沿左右水平方向設置,左叉耳2和右叉耳3之間固定連接有連接筋5,左叉耳2的左側面與左叉耳2的前側面的連接處設有左前斜面結構6,左前斜面結構6的上邊沿與左耳孔4的中心線位于同一高度,左前斜面結構6的下邊沿延伸至連接轂1的前側面中部;左叉耳2的左側面與左叉耳2的后側面的連接處設有左后斜面結構7,左后斜面結構7的上邊沿與左耳孔4的中心線位于同一高度,左后斜面結構7的下邊沿延伸至連接轂1的后側面中部;左前斜面結構6與左后斜面結構7關于左耳孔4的中心線前后對稱設置;
右叉耳3的右側面與右叉耳3的前側面的連接處設有右前斜面結構8,右前斜面結構8與左前斜面結構6關于連接轂的中線左右對稱設置,右前斜面結構8的上邊沿與右耳孔的中心線位于同一高度,右前斜面結構8的下邊沿延伸至連接轂1的前側面中部;右叉耳3的右側面與右叉耳3的后側面的連接處設有右后斜面結構,右后斜面結構圖中未示出,右后斜面結構的上邊沿與右耳孔的中心線位于同一高度,右后斜面結構的下邊沿延伸至連接轂1的后側面中部;右前斜面結構8與右后斜面結構關于右耳孔的中心線前后對稱設置。
連接轂1、左叉耳2和右叉耳3一體鍛壓制成。
連接筋5的上表面開設有弧形槽9。
左前斜面結構6的前邊沿右端和右前斜面結構8的前邊沿左端對接形成前分型線B,左后斜面結構7的后邊沿右端和右后斜面結構的后邊沿左端對接形成后分型線C。
本實用新型與傳統的萬向節叉分型線相比,由于在左叉耳2上設有左前斜面結構6和左后斜面結構7,右叉耳3上設右前斜面結構8和右后斜面結構,新的分型線為前分型線B和后分型線C,與傳統的分型線相比較向鍛件內側偏移,保證了分型線兩側的橋部厚度滿足模具設計要求,而且左前斜面結構6、左后斜面結構7、右前斜面結構8和右后斜面結構使鍛件定位準確,防止鍛件放偏,提高了生產效率,鍛件切邊時,整體受力均勻,經加工后鍛件的尺寸精度得到了顯著的提高;本實用新型在連接筋5的上表面開設有一個弧形槽9,這樣局部減小了排氣孔處連接筋5的厚度,便于加工排氣孔。
經多次試驗實施,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1)鍛件切邊定位容易,節約鍛件定位時間2S/件,切邊效率提高10%;
(2)切邊模具壽命由1000件/套提高到1500件/套,提高50%;
(3)鍛件分型面處殘留毛刺小,由人工修磨更改為少磨或者不磨,每件減少修磨費用0.3元;
(4)工人操作要求降低,勞動強度降低;
(5)在不影響產品性能的基礎上,鍛件重量每件減輕0.1Kg。
本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形狀、材料、結構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