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調節閥。
背景技術:
調節閥在高壓差、高流速并且需要極高可調比的工況下,介質對閥內件的沖刷極其嚴重,備件的更換頻率很高。另外,在現場使用過程中,會伴隨著閥門噪音大,振動嚴重等問題。閥門的密封件使用壽命有限,往往短時間內就會產生泄漏。并且,由于現場工藝流量前后期或隨季節存在極大變化,對現場調節閥的閥門的可調比要求極高。
現有技術的調節閥很多都無法長期在高溫、高壓的工況中,保證閥門的使用壽命,對閥內件僅僅采用材質硬化方式,無法從本質上解決介質對閥內件的沖刷問題,并且對于現場工藝流量前后期或隨季節存在極大變化的工況,只能采取更換閥內件或者更換整閥來實現,而且隨著工藝變化,會長期存在此問題,此類工況下所需的可調比有時需要達到100,這已經是3-4臺普通調節閥的可調比。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可調比較大且使用壽命長的調節閥。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一種調節閥,其包含:
閥體、閥座、閥籠和閥芯,閥籠設于閥體內,閥芯設于閥籠內,閥座設于閥籠下方;
其中,閥籠包含上壓片、下壓片和若干盤片,若干盤片層疊放置在上壓片和下壓片之間,每個盤片包含底盤和設置于底盤上的至少一個流道,每個流道包含多個介質入口和一個介質出口且至少彎折一次,介質入口設于盤片的外周邊緣,介質出口設于盤片的內周邊緣。
優選地,閥芯包含活塞和活塞桿,活塞桿連接于活塞,閥籠環設于活塞。
優選地,活塞包含本體部和收斂部,本體部與活塞桿連接,收斂部從本體部朝向遠離活塞桿的一端收斂,本體部用于抵靠閥座。
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活塞上設置收斂部,從而能夠通過閥籠和活塞同時對流體壓力進行調控,這增加了調節閥的可調比,這種調節方式的最大可調比可達到200。
優選地,流道成對設置,成對設置的兩個流道的介質出口相互面對。
在本實用新型中,流道成對設置且介質出口相互面對,使得流出介質反向對沖,從而進一步消耗了高壓介質在閥籠中的動能。
優選地,流道的數量為12。
優選地,流道在盤片的圓周方向上等間隔設置。
優選地,流道彎折成“弓”字形。
在本實用新型中,流道設計成具有多個90度的轉彎,從而多次消耗高壓介質在閥籠中的動能。
優選地,若干盤片相互焊接。
優選地,閥體包含進口和出口,進口與介質入口連通,出口與介質出口連通。
優選地,每個盤片還包含設置于底盤上的若干塊狀物,若干塊狀物之間形成流道。
本實用新型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該調節閥采用迷宮式的盤片并且設計為多入口流道形式,將介質分散成多股分流,從而降低了介質的初始動能,減少了介質對閥芯的沖擊并且調節了流出介質的流體壓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的調節閥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盤片的正視圖;
圖3為圖1的盤片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的方式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將本實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實施例范圍之中。
如圖1所示,調節閥10包含:閥體11、閥座12、閥芯13和閥籠14。閥籠14設于閥體11內,閥芯13設于閥籠14內,閥座12設于閥籠14下方。閥芯13包含活塞131和活塞桿132,活塞桿132連接于活塞131,閥籠14環設于活塞131。活塞131包含本體部1311和收斂部1312,本體部1311與活塞桿132連接,收斂部1312從本體部1311朝向遠離活塞桿132的一端收斂,本體部1311用于抵靠閥座12。本體部1311與閥座12的相互接觸的表面皆堆焊硬質合金。
閥籠14包含上壓片15、下壓片16和若干盤片20。若干盤片20層疊放置在上壓片15和下壓片16之間且相互焊接。
圖2中的箭頭表示單個盤片20中介質的流動狀態。如圖2和3所示,每個盤片20包含底盤21和設置于底盤21上的至少一個流道22,每個流道22包含多個介質入口221和一個介質出口222且至少彎折一次,介質入口221設于盤片20的外周邊緣,介質出口222設于盤片20的內周邊緣。在本實施例中,流道22均90度彎折且彎折成“弓”字形,但是也可根據需要進行彎折成銳角或鈍角。流道22成對設置,成對設置的兩個流道22的介質出口222相互面對。在本實施例中,流道的數量為12。當然也可以根據具體的介質流量選擇流道的數量。流道22在盤片20的圓周方向上等間隔設置。每個盤片20還包含設置于底盤21上的若干塊狀物23,若干塊狀物23之間形成流道22。若干盤片20相互焊接。閥體11包含進口111和出口112,進口111與介質入口221連通,出口112與介質出口222連通。
以下簡要描述調節閥10的工作方式。
將調節閥10安裝到介質傳輸管道中,介質由進口111流入。當活塞131的本體部1311離開閥座12時,介質從各個盤片20的介質入口221經由流道22流出介質出口222,再經由閥座12與收斂部1312之間形成的間隙流到出口112。介質的流體壓力由閥籠14和閥芯13共同調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僅是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是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質的前提下,可以對這些實施方式作出多種變更或修改,但這些變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