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角度調整裝置及應用其的電子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小型化的角度調整裝置及應用其的電子裝置。
背景技術:
在使用具有光學單元的電子裝置(例如,投影機或者相機)的過程中,經常需要微調光學單元的角度,從而實現光路的準確。但目前的角度調整裝置大多是在轉動支點處設置螺絲與轉軸,利用螺絲帶動轉軸轉動,從而實現光學單元的轉動。如果要在左右方向與上下方向上均實現轉動,那么需要在各自的轉動支點處設置對應的角度調整裝置以實現各自方向上的轉動,該些角度調整裝置占用了較大的體積。
而該些電子裝置均在向小型化發展,所以有必要對角度調整裝置做小型化的設計。
技術實現要素:
為達到上述角度調整裝置的小型化,本發明提供一種角度調整裝置。
上述的角度調整裝置,用于光學單元的角度調整,該角度調整裝置包括:
固定單元;
第一轉動單元,該第一轉動單元具有中空部、第一支點及第二支點,該第一轉動單元通過該第一支點可轉動地連接至該固定單元,該第二支點與該第一支點位于該第一轉動單元的相鄰兩邊上;以及
第二轉動單元,用以夾持該光學單元,該第二轉動單元設置于該中空部,且該第二轉動單元通過該第二支點可轉動地連接至該第一轉動單元;
其中,當施加外力至該第一轉動單元時,該第一轉動單元能夠以第一支點為支點、以第一轉軸為轉軸進行轉動,并帶動該第二轉動單元也以第一支點為支點、以該第一轉軸為轉軸進行轉動;當施加外力至該第二轉動單元時,該第二轉動單元能夠以第二支點為支點、以第二轉軸為轉軸進行轉動,該第一轉軸經過該第一支點,該第二轉軸經過該第二支點,該第一轉軸的方向異于該第二轉軸的方向。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轉軸的方向垂直于該第二轉軸的方向。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轉動單元與該第二轉動單元均為匚形結構。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轉動單元還具有第三支點,該第三支點與該第一支點設置于該第一轉動單元的相對兩邊上,該第一轉軸經過該第三支點。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轉動單元還具有第一抵接部,該第一抵接部不經過該第一轉軸,當施加外力至該第一抵接部時,該第一轉動單元能夠以第一轉軸為轉軸進行轉動;該第二轉動單元還具有第二抵接部,該第二抵接部不經過該第二轉軸,當施加外力至該第二抵接部時,該第二轉動單元能夠以第二轉軸為轉軸進行轉動。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角度調整裝置還具有第一調整單元與第二調整單元,該第一調整單元對應地抵接該第一抵接部,用以在角度需調整時推抵該第一轉動單元;該第二調整單元對應地抵接該第二抵接部,用以在角度需調整時推抵該第二轉動單元。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角度調整裝置還具有彈性單元,該彈性單元設置于該第二推抵部相對于該第二調整單元的另一側。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調整單元具有第一調整孔與第一調整螺絲,以通過該第一調整孔與該第一調整螺絲的相對運動實現該第一調整單元的推抵操作;該第二調整單元具有第二調整孔與第二調整螺絲,以通過該第二調整孔與該第二調整螺絲的相對運動實現該第二調整單元的推抵操作。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調整單元與該第二調整單元均位于該角度調整裝置的同一側。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調整單元與該第二調整單元均設置于該固定單元上。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電子裝置,該電子裝置包括如上述的角度調整裝置。
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電子裝置為投影機。
相比于現有技術,本發明的角度調整裝置僅通過在第一支點及第二支點的轉動即可實現角度的調整,而不必要求第一轉動單元或第二轉動單元為封閉的框架結構,可省去部分空間,以達節省空間的效果,滿足小型化的需求。并且,本發明的角度調整裝置在第二支點一側可省去施力單元的空間,可進一步地節省空間。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角度調整裝置的爆炸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第一轉動單元與第二轉動單元的組裝示意圖;
圖3為圖1中各單元組裝后的示意圖;
圖4為圖3中各單元組裝后沿第一轉軸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為本發明角度調整裝置的爆炸示意圖。請參照圖1,角度調整裝置100包括固定單元110、第一轉動單元120及第二轉動單元130,用以調整光學單元的角度調整。第一轉動單元120具有中空部121、第一支點122及第二支點123,第一轉動單元120通過第一支點122可轉動地連接至固定單元110,第一支點122及第二支點123位于第一轉動單元120的相鄰兩邊上。
圖2為圖1中第一轉動單元與第二轉動單元的組裝示意圖,請一并參照圖1、圖2。第二轉動單元130用以夾持光學單元,第二轉動單元130設置有中空部121,且第二轉動單元130通過第一轉動單元120的第二支點123可轉動地連接至第一轉動單元120。當施加外力至第一轉動單元120時,因為第一轉動單元120通過第一支點122可轉動地連接至固定單元110,第一轉動單元120能夠以第一支點122為支點、以第一轉軸D1為轉軸進行轉動,并帶動第二轉動單元130也以第一支點122為支點、以第一轉軸D1為轉軸進行轉動;當施加外力至第二轉動單元130時,第二轉動單元130能夠以第二支點123為支點、以第二轉軸D2為轉軸進行轉動,第一轉軸D1經過第一支點122,第二轉軸D2經過第二支點123,第一轉軸D1的方向異于第二轉軸D2的方向。第一轉軸D1與第二轉軸D2之間具有夾角即可滿足角度調整裝置100的360°轉動的要求,在本實施例中,為了角度調整裝置100制作及使用方便,第一轉軸D1的方向垂直于第二轉軸D2的方向。
如此,角度調整裝置100僅通過在第一支點122及第二支點123的轉動即可實現角度的調整,而不必要求第一轉動單元120或第二轉動單元130為封閉的框架結構,例如,如圖1所示,第一轉動單元120與第二轉動單元130可均為匚形結構。這樣,相比于封閉的框架結構,角度調整裝置100可省去部分空間,以達節省空間的效果,滿足小型化的需求。
并且,角度調整裝置100通過施加外力至第二轉動單元130以實現第二轉動單元130圍繞第二支點123轉動,而無需直接施加作用力于第二支點123(例如調整螺絲)上以使第二支點123轉動,從而帶動第二轉動單元130轉動,即角度調整裝置100在第二支點123一側可省去施力單元的空間,可進一步地節省空間。
當然,如果在其中一個方向的空間需求不是很大,例如圖1中第一轉軸D1的方向,第一轉動單元120也可具有第三支點124,第三支點124與第一支點122設置于第一轉動單元120的相對兩邊上,第一轉軸D1經過第三支點124。
為接收施加的外力,第一轉動單元120及第二轉動單元130具有相應的抵接部,如圖1、圖2所示,第一轉動單元120具有第一抵接部125,第一抵接部125不經過第一轉軸D1,當施加外力至第一抵接部125時,第一轉動單元120能夠以第一轉軸D1為轉軸進行轉動;第二轉動單元130具有第二抵接部131,第二抵接131不經過第二轉軸D2,當施加外力至第二抵接部131時,第二轉動單元130能夠以第二轉軸D2為轉軸進行轉動。在本實施例中,可將第一抵接部125與第二抵接部131設置于遠離第一轉軸D1與第二轉軸D2的區域,以達到最大的轉動力矩從而實現輕松的角度調整。
如圖1所示,角度調整裝置100還具有第一調整單元111與第二調整單元112,第一調整單元111對應地抵接第一抵接部125,用以在角度需調整時推抵第一轉動單元120;第二調整單元112對應地抵接第二抵接部131,用以在角度需調整時推抵第二轉動單元130。
圖3為圖1中各單元組裝后的示意圖,圖4為圖3中沿第一轉軸的截面圖。請一并參照圖1至圖4,第一調整單元111具有第一調整孔1111與第一調整螺絲1112,以通過第一調整孔1111與第一調整螺絲1112的相對運動實現第一調整單元111的推抵操作,從而實現第一轉動單元120及第二轉動單元130相對于固定單元110進行轉動;第二調整單元112具有第二調整孔1121與第二調整螺絲1122,以通過第二調整孔1121與第二調整螺絲1122的相對運動實現第二調整單元112的推抵操作,從而實現第二轉動單元130相對于固定單元110進行轉動。外力的施加方式不做限定。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調整單元111及第二調整單元112采用的是調整孔與調整螺絲的搭配方式,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調整單元111及第二調整單元112也可采用其他的搭配方式,只需能夠實現調整單元推抵第一轉動單元120及第二轉動單元130進行轉動即可。
為進一步節省角度調整裝置100的空間,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至圖4所示,第一調整單元111與第二調整單元112均位于角度調整裝置100的同一側,例如,第一調整單元111與第二調整單元112均位于角度調整裝置100的位于第一支點122的一側。
并且,在本實施例中,將第一調整單元111與第二調整單元112均設置于固定單元110上,即將第一調整單元111與第二調整單元112集成于固定單元110上,也可進一步地節省空間。
在外力的施加過程中,為保證施力的穩定,角度調整裝置100還具有彈性單元1123,彈性單元1123設置于第二推抵部131相對于第二調整單元112的另一側,即第二調整單元112在推抵的過程中,第二轉動單元130一方面受到第二調整單元112的推抵,另一方面也受到彈性單元的抵持,以保證施力的穩定,從而實現第二轉動單元130轉動的高精度。
上述的角度調整裝置100可應用于一些使用過程中光學單元角度需調整的電子裝置中,電子裝置例如投影機或者相機等。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角度調整裝置僅通過在第一支點及第二支點的轉動即可實現角度的調整,而不必要求第一轉動單元或第二轉動單元為封閉的框架結構,可省去部分空間,以達節省空間的效果,滿足小型化的需求。并且,本發明的角度調整裝置在第二支點一側可省去施力單元的空間,可進一步地節省空間。另外,第一調整單元與第二調整單元均位于角度調整裝置的同一側且集成于固定單元上,以進一步地節省空間。
當然,本發明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根據本發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