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滅火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清潔氣體滅火器閥門裝檢方法。
背景技術:
滅火器是一種可攜式滅火工具。滅火器內放置化學物品或滅火氣體、固體,用以救滅火災。滅火器是常見的防火設施之一,存放在公眾場所或可能發生火災的地方,不同種類的滅火筒內裝填的成分不一樣,是專為不同類型的火警而設滅火器其種類多樣,功能及使用環境各異。目前比較主流的滅火器基本都是通過按壓閥門的方式來對滅火器進行開啟,使滅火器中的滅火物質(如干粉、滅火專用清潔氣體等)噴出,以實現其滅火功能。滅火器閥門結構要包括四個部分:上閥門座、帶有閥芯的頂桿、彈簧及下立管座,目前對滅火器閥門的安裝,主要也是通過人工或機械半自動來實現,在裝配時,采用依次裝配的形式,效率偏低且裝配較為不便;此外,裝配完成后、出廠前,采用安裝到實際滅火器罐上進行檢測的方式,檢測效率較低,操作便捷性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結構合理,能有效對清潔氣體滅火器閥門進行組裝裝配,組裝效率高、定位和安裝效果好,且裝配后可進行簡單快的檢測,可保障產品質量的清潔氣體滅火器閥門裝檢方法。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清潔氣體滅火器閥門裝檢方法,所述清潔氣體滅火器閥門包括上閥門座、閥芯組件、彈簧及下立管座,上閥門座上設有閥座內通道,閥芯組件包括頂桿、設置在頂桿上的桿密封圈及設置在頂桿上且用于阻斷閥座內通道的閥芯,桿密封圈處在閥芯上方,上閥門座上端設有與閥座內通道連通的調節通孔,桿密封圈可與調節通孔滑動密封配合,桿密封圈可與調節通孔互相擠壓,上閥門座側壁上設有與閥座內通道連通的出口道,上閥門座下端設有與閥座內通道連通的進口道,進口道中設有內螺紋,下立管座上設有可與內螺紋配合的外螺紋,下立管座內具有貫穿下立管座軸向的管座內通道,下立管座內設有用于支撐彈簧的環形支撐緣,環形支撐緣設于管座內通道內壁上,包括以下步驟:
a.將上閥門座豎直固定,將閥芯組件以上閥門座在上、下立管座在下的形式,從下向上置入上閥門座中,使頂桿上端穿過調節通孔,并使桿密封圈進入調節通孔中,桿密封圈與調節通孔之間互相擠壓,從而使閥芯組件與上閥門座臨時固定在一起;
b.將彈簧豎直置入帶有外螺紋的下立管座中,使彈簧下端架靠在環形支撐緣上;
c.將經a步驟組裝后的閥芯組件及上閥門座從上向下置于經c步驟組裝后的下立管座及彈簧上,閥芯接觸彈簧上端,利用內螺紋與外螺紋的配合,將下立管座與上閥門座固定在一起,固定完成后,閥芯壓住彈簧上端,彈簧處在壓縮狀態,閥芯阻斷閥座內通道。
作為優選,在步驟a與步驟b之間還具有一裝緊檢測步驟d:將臨時固定在一起的閥芯組件與上閥門座懸空,固定住頂桿上端,觀察上閥門座是否會向下滑落,若不會滑落,則可以繼續后續步驟,若會滑落,則需重新施行a步驟。
作為優選,還包括介質流通性檢測裝置,所述介質流通性檢測裝置包括用于固定上閥門座的第一閥座夾持機械手、處在第一閥座夾持機械手下方的第一密封充氣座、用于被出口道噴出氣流吹動的吹移結構及用于下壓頂桿的開閥結構,開閥結構包括用于下壓頂桿的壓板及用于帶動壓板上下移動的開閥電缸,吹移結構包括吹移固定座、設于吹移固定座上的彈簧基座、設于吹移固定座上的標示槽、與彈簧基座連接的吹移彈簧及與吹移彈簧連接的受吹塊,受吹塊與吹移固定座滑動連接,受吹塊處在標示槽與進口道之間,第一密封充氣座上設有第一氣壓傳感器、用于與下立管座下端端面接觸密封的第一密封圈及用于向管座內通道供氣的第一給氣道,第一給氣道內設有第一給氣單向閥,第一給氣道通過第一輸氣軟管連通至一第一供氣泵;
在步驟c之后還具有一介質流通性檢測步驟e:利用第一閥座夾持機械手夾住上閥門座,并將上閥門座連同整個裝配好的清潔氣體滅火器閥門以上閥門座在上、下立管座在下的形式進行固定,且固定時,讓下立管座下端端面壓住第一密封圈,啟動供氣泵,讓供氣泵經第一輸氣軟管、第一給氣道對管座內通道及閥座內通道進行供氣,由第一氣壓傳感器檢測管座內通道內的氣壓,待管座內通道內的氣壓達到檢測值后,停止供氣,利用開閥電缸帶動壓板將頂桿下壓,帶動閥芯向下移動,閥座內通道被打開啟通,氣流從出口道噴出,并吹向受吹塊,受吹塊移動、吹移彈簧壓縮,觀察受吹塊的位置,若受吹塊能夠移動通過標示槽,則判斷清潔氣體滅火器閥門的閥內介質流通性合格,隨后開閥電缸復位,機械手松開上閥門座。
作為優選,還包括密封性檢測裝置,所述密封性檢測裝置包括用于固定上閥門座的第二閥座夾持機械手、處在第二閥座夾持機械手下方的第二密封充氣座及用于檢測出口道是否漏氣的微移動結構,第二密封充氣座包括外包筒及與外包筒連接的底板,外包筒豎直布置且上下兩端均開口,底板封住外包筒下端開口,外包筒內側壁上設有用于與下立管座外側壁接觸的第二密封圈,底板上設有第二氣壓傳感器、用于向管座內通道供氣的第二給氣道,第二給氣道內設有第二給氣單向閥,第二給氣道通過第二輸氣軟管連通至一第二供氣泵,微移動結構包括一豎直布置且上端固定的懸繩及設置在懸繩下端且可被出口道泄露氣流吹動的微動球;
所述第二密封圈為具有充氣內腔的充氣密封圈,密封性檢測裝置還包括密封性檢測固定座、推拉基座、與第二密封充氣座連接的充氣座豎導桿及用于帶動推拉基座上下移動的推拉電缸,充氣座豎導桿上設有上推塊及下推塊,密封性檢測固定座上設有密封座豎導桿,密封座豎導桿上設有上限位座及下限位座,推拉基座處在上推塊與下推塊之間,推拉基座與充氣座豎導桿滑動配合,推拉基座處在上限位座與下限位座之間,推拉基座與密封座豎導桿滑動配合,密封性檢測固定座上設有換氣裝置,換氣裝置包括與密封性檢測固定座連接的閥筒及穿過閥筒且可在閥筒內上下移動的閥柱,閥筒豎直布置且閥柱與閥筒之間形成通氣間隙,閥柱豎直布置且閥柱上由上至下依次設有第一閥密封圈、第二閥密封圈及第三閥密封圈,閥柱上由上至下依次設有第一氣口、第二氣口及第三氣口,第一氣口與外界連通,第二氣口通過密封輸氣管連通至第二密封圈,第三氣口通過第三輸氣軟管連通至第二輸氣軟管,第三輸氣軟管內設有管內通氣單向閥;
在豎直方向上:當推拉基座接觸上限位座時,第一氣口處在第一閥密封圈與第二閥密封圈之間,第二氣口及第三氣口均處在第二閥密封圈與第三閥密封圈之間;當推拉基座接觸下限位座時,第一氣口及第二氣口均處在第一閥密封圈與第二閥密封圈之間,第三氣口處在第二閥密封圈與第三閥密封圈之間;
在步驟c或e之后還具有一密封性檢測步驟f:利用第二閥座夾持機械手夾住上閥門座,并使上閥門座在上、下立管座在下,利用推拉電缸帶動推拉基座上移,同時帶動上推塊、第二密封充氣座及閥柱一起上移,電缸帶動推拉基座接觸上限位座后暫停,此時第二密封圈處在下立管座外側壁與外包筒內側壁之間,啟動供氣泵,對充氣密封圈、管座內通道及閥座內通道進行供氣,由第二氣壓傳感器檢測管座內通道內的氣壓,待管座內通道內的氣壓達到檢測值后,停止供氣,觀察微動球是否晃動,若無明顯晃動,則判斷清潔氣體滅火器閥門的閥內密封性合格,此時第二密封圈與下立管座外側壁之間互相壓緊,推拉電缸帶動推拉基座下移復位,推拉基座下移時,帶動閥柱下移,使第一氣口與第二氣口連通,從而第二密封圈中的氣體開始向外界排出,推拉基座繼續下移并接觸下推動塊,此時第二密封圈與下立管座外側壁之間壓緊力已經較小,推拉基座可以向下拉動第二密封充氣座,并使第二密封充氣座落下復位。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結構合理,能有效對清潔氣體滅火器閥門進行組裝裝配,組裝效率高、定位和安裝效果好,且裝配后可進行簡單快的檢測,可保障產品質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中介質流通性檢測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中密封性檢測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中換氣裝置處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清潔氣體滅火器閥門1、上閥門座11、閥座內通道11a、出口道11b、閥芯組件12、頂桿12a、閥芯12b、彈簧13、下立管座14、管座內通道14a、環形支撐緣14b、第一密封充氣座21、第一密封圈21a、第一給氣道21b、第一輸氣軟管21c、吹移結構22、吹移固定座22a、彈簧基座22b、吹移彈簧22c、受吹塊22d、開閥結構23、壓板23a、開閥電缸23b、第二密封充氣座31、第二密封圈31a、第二給氣道31b、第二輸氣軟管31c、外包筒311、底板312、微移動結構32、第二輸氣懸繩32a、微動球32b、推拉基座33、推拉電缸33a、充氣座豎導桿34、上推塊34a、下推塊34b、密封座豎導桿35、上限位座35a、下限位座35b、換氣裝置4、閥筒4a、閥柱4b、密封輸氣管4c、第三輸氣軟管4d、第一閥密封圈41、第二閥密封圈42、第三閥密封圈43、第一氣口44、第二氣口45、第三氣口46。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1至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一種清潔氣體滅火器閥門裝檢方法,所述清潔氣體滅火器閥門1包括上閥門座11、閥芯組件12、彈簧13及下立管座14,上閥門座上設有閥座內通道11a,閥芯組件包括頂桿12a、設置在頂桿上的桿密封圈及設置在頂桿上且用于阻斷閥座內通道的閥芯12b,桿密封圈處在閥芯上方,上閥門座上端設有與閥座內通道連通的調節通孔,桿密封圈可與調節通孔滑動密封配合,桿密封圈可與調節通孔互相擠壓,上閥門座側壁上設有與閥座內通道連通的出口道11b,上閥門座下端設有與閥座內通道連通的進口道,進口道中設有內螺紋,下立管座上設有可與內螺紋配合的外螺紋,下立管座內具有貫穿下立管座軸向的管座內通道14a,下立管座內設有用于支撐彈簧的環形支撐緣14b,環形支撐緣設于管座內通道內壁上,包括以下步驟:
a.將上閥門座豎直固定,將閥芯組件以上閥門座在上、下立管座在下的形式,從下向上置入上閥門座中,使頂桿上端穿過調節通孔,并使桿密封圈進入調節通孔中,桿密封圈與調節通孔之間互相擠壓,從而使閥芯組件與上閥門座臨時固定在一起;
b.將彈簧豎直置入帶有外螺紋的下立管座中,使彈簧下端架靠在環形支撐緣上;
c.將經a步驟組裝后的閥芯組件及上閥門座從上向下置于經c步驟組裝后的下立管座及彈簧上,閥芯接觸彈簧上端,利用內螺紋與外螺紋的配合,將下立管座與上閥門座固定在一起,固定完成后,閥芯壓住彈簧上端,彈簧處在壓縮狀態,閥芯阻斷閥座內通道。
上述組裝方式,不再是傳統單件疊加式,而是將四個組件先兩兩裝配,然后直接將將經a步驟組裝后的閥芯組件及上閥門座從上向下置于經c步驟組裝后的下立管座及彈簧上,如此一來,省去了彈簧定位操作,也不用在裝配時對每個組件都進行定位,可有效提高裝配效率及效果。且更適于批量裝配。
在步驟a與步驟b之間還具有一裝緊檢測步驟d:將臨時固定在一起的閥芯組件與上閥門座懸空,固定住頂桿上端,觀察上閥門座是否會向下滑落,若不會滑落,則可以繼續后續步驟,若會滑落,則需重新施行a步驟。
還包括介質流通性檢測裝置,所述介質流通性檢測裝置包括用于固定上閥門座的第一閥座夾持機械手、處在第一閥座夾持機械手下方的第一密封充氣座21、用于被出口道噴出氣流吹動的吹移結構22及用于下壓頂桿的開閥結構23,開閥結構包括用于下壓頂桿的壓板23a及用于帶動壓板上下移動的開閥電缸23b,吹移結構包括吹移固定座22a、設于吹移固定座上的彈簧基座22b、設于吹移固定座上的標示槽、與彈簧基座連接的吹移彈簧22c及與吹移彈簧連接的受吹塊22d,受吹塊與吹移固定座滑動連接,受吹塊處在標示槽與進口道之間,第一密封充氣座上設有第一氣壓傳感器、用于與下立管座下端端面接觸密封的第一密封圈21a及用于向管座內通道供氣的第一給氣道21b,第一給氣道內設有第一給氣單向閥,第一給氣道通過第一輸氣軟管21c連通至一第一供氣泵;
在步驟c之后還具有一介質流通性檢測步驟e:利用第二閥座夾持機械手夾住上閥門座,并將上閥門座連同整個裝配好的清潔氣體滅火器閥門以上閥門座在上、下立管座在下的形式進行固定,且固定時,讓下立管座下端端面壓住第一密封圈,啟動供氣泵,讓供氣泵經第一輸氣軟管、第一給氣道對管座內通道及閥座內通道進行供氣,由第一氣壓傳感器檢測管座內通道內的氣壓,待管座內通道內的氣壓達到檢測值后,停止供氣,利用開閥電缸帶動壓板將頂桿下壓,帶動閥芯向下移動,閥座內通道被打開啟通,氣流從出口道噴出,并吹向受吹塊,受吹塊移動、吹移彈簧壓縮,觀察受吹塊的位置,若受吹塊能夠移動通過標示槽,則判斷清潔氣體滅火器閥門的閥內介質流通性合格,隨后開閥電缸復位,機械手松開上閥門座。
裝配完成后,需要檢測內部通氣效果,即:介質能否順利通過閥門且介質通過的流暢性、噴出的流量能否合格。在生產滅火器時,會在滅火器罐中會加到一定壓力,以保障在使用時,滅火器能對外界持續噴射滅火介質。本實施例中,利用供氣泵對閥體內進行加壓,模擬出實際的滅火器罐內壓力,并通過吹動吹移結構,來檢測閥內介質流通性是否合格。具體檢測形式多樣,在此舉一個例子,先對各檢測結構進行定量設計:開始不設置標示槽,先取若干(如20個)質量達標的滅火器(滅火器罐內壓力為設定值),對吹移結構中的受吹塊進行噴吹(噴吹方向正對受吹塊且平行于吹移彈簧軸線),檢測每個滅火器噴吹時受吹塊的最大移動距離,取這些最大移動距離的平均值A,在吹移彈簧軸向上,距離吹移結構A處,開設標示槽。隨后可進行閥門檢測,檢測時,只要受吹塊能夠移動達到或通過標示槽,即說明清潔氣體滅火器閥門的閥內介質流通性合格。
還包括密封性檢測裝置,所述密封性檢測裝置包括用于固定上閥門座的第二閥座夾持機械手、處在第二閥座夾持機械手下方的第二密封充氣座31及用于檢測出口道是否漏氣的微移動結構32,第二密封充氣座包括外包筒311及與外包筒連接的底板312,外包筒豎直布置且上下兩端均開口,底板封住外包筒下端開口,外包筒內側壁上設有用于與下立管座外側壁接觸的第二密封圈31a,底板上設有第二氣壓傳感器、用于向管座內通道供氣的第二給氣道31b,第二給氣道內設有第二給氣單向閥,第二給氣道通過第二輸氣軟管31c連通至一第二供氣泵,微移動結構包括一豎直布置且上端固定的懸繩32a及設置在懸繩下端且可被出口道泄露氣流吹動的微動球32b;
所述第二密封圈為具有充氣內腔的充氣密封圈,密封性檢測裝置還包括密封性檢測固定座、推拉基座33、與第二密封充氣座連接的充氣座豎導桿34及用于帶動推拉基座上下移動的推拉電缸33a,充氣座豎導桿上設有上推塊34a及下推塊34b,密封性檢測固定座上設有密封座豎導桿35,密封座豎導桿上設有上限位座35a及下限位座35b,推拉基座處在上推塊與下推塊之間,推拉基座與充氣座豎導桿滑動配合,推拉基座處在上限位座與下限位座之間,推拉基座與密封座豎導桿滑動配合,密封性檢測固定座上設有換氣裝置4,換氣裝置包括與密封性檢測固定座連接的閥筒4a及穿過閥筒且可在閥筒內上下移動的閥柱4b,閥筒豎直布置且閥柱與閥筒之間形成通氣間隙,閥柱豎直布置且閥柱上由上至下依次設有第一閥密封圈41、第二閥密封圈42及第三閥密封圈43,閥柱上由上至下依次設有第一氣口44、第二氣口45及第三氣口46,第一氣口與外界連通,第二氣口通過密封輸氣管4c連通至第二密封圈,第三氣口通過第三輸氣軟管4d連通至第二輸氣軟管,第三輸氣軟管內設有管內通氣單向閥;
在豎直方向上:當推拉基座接觸上限位座時,第一氣口處在第一閥密封圈與第二閥密封圈之間,第二氣口及第三氣口均處在第二閥密封圈與第三閥密封圈之間;當推拉基座接觸下限位座時,第一氣口及第二氣口均處在第一閥密封圈與第二閥密封圈之間,第三氣口處在第二閥密封圈與第三閥密封圈之間;
在步驟c或e之后還具有一密封性檢測步驟f:利用第二閥座夾持機械手夾住上閥門座,并使上閥門座在上、下立管座在下,利用推拉電缸帶動推拉基座上移,同時帶動上推塊、第二密封充氣座及閥柱一起上移,電缸帶動推拉基座接觸上限位座后暫停,此時第二密封圈處在下立管座外側壁與外包筒內側壁之間,啟動供氣泵,對充氣密封圈、管座內通道及閥座內通道進行供氣,由第二氣壓傳感器檢測管座內通道內的氣壓,待管座內通道內的氣壓達到檢測值后,停止供氣,觀察微動球是否晃動,若無明顯晃動,則判斷清潔氣體滅火器閥門的閥內密封性合格,此時第二密封圈與下立管座外側壁之間互相壓緊,推拉電缸帶動推拉基座下移復位,推拉基座下移時,帶動閥柱下移,使第一氣口與第二氣口連通,從而第二密封圈中的氣體開始向外界排出,推拉基座繼續下移并接觸下推動塊,此時第二密封圈與下立管座外側壁之間壓緊力已經較小,推拉基座可以向下拉動第二密封充氣座,并使第二密封充氣座落下復位。
檢測密封性時,需要避免閥體本身之外其它部位(即外包筒內側壁與下立管座外側壁之間)漏氣所帶來的影響,以保障檢測結果準確性。本實施例中,通過設置充氣式的第二密封圈,使得檢測過程中,外包筒與下立管座外側壁之間的密封效果能夠被強化(檢測氣體既充入閥門內,又充入第二密封圈內),從而可有效消除干擾因素,提升檢測精度。不過,設置充氣式的第二密封圈,也會帶來不利影響:那就是第二密封圈與下立管座外側壁之間會壓的很緊,脫離起來不便。針對這一問題,本實施例中設置了“兩級脫離結構”:檢測完成,推拉基座最初下移復位時,由于第二密封圈與下立管座外側壁之間壓緊,所以并不能帶動第二密封充氣座移動,而只有先通過帶動閥柱下移,讓使第一氣口與第二氣口連通,使第二密封圈中的氣體向外界排出一定量后,才能讓第二密封圈與下立管座外側壁之間壓緊力變得很小或第二密封圈與下立管座外側壁之間分離,此時才能保障第二密封充氣座落下復位(此時第二密封充氣座可以是由于重力落下,也可以是被推拉基座通過下推動塊拉下)。如此一來,可以利用推拉電缸一次性完成所有結構的復位動作,方便快捷。此外,在檢測過程中,推拉電缸也可以一次性將各結構推動到位。
需要指明的是,之所以不用介質流通性檢測裝置中那樣的吹移結構來檢測密封性,是因為檢測密封性時,需要精度較高的檢測結構,微移動結構就可以滿足這一點,檢測時,只要微動球略微移動,就說明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