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減振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筒式液壓減振器。
背景技術:
現如今的大型車輛例如坦克裝甲車輛的懸掛系統廣泛采用扭力+液力減振器的結構,這種懸掛系統的特點是減振效果較好、技術成熟可靠,成本較低。而其中的液力減振器一般為筒式液壓減振器,筒式液壓減振器由外筒、內筒、活塞、活塞桿等部件組成,外筒通過一個連桿與平衡肘和負重輪相連,內筒通過筒臂與車體相連,內外筒之間充滿了減振液體。
其減振的原理如下:當負重輪上升時帶動活塞一起移動,將活塞上部的液體通過很多通孔壓向活塞下部空間,由于通孔很小,液體在流動過程產生了很大的阻力,從而起到減振作用;當負重輪下降時,活塞下部的液體又被壓回到上部空間內,同樣起到減振作用。
但是現如今市場上的筒式液壓減振器只適用于較常見的汽車車型及阻尼值相對較低的車型,如果用在大型車輛例如坦克裝甲車上時,由于車身較重,減振器的阻尼值會不夠,導致對振動的響應速度慢,減振過程中噪音較大,減振器容易損壞等問題的產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筒式液壓減振器,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提高減振器的響應速度。
本發明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筒式液壓減振器,所述筒式液壓減振器包括缸筒、連桿和固定在連桿一端的活塞,所述活塞位于所述缸筒內且所述活塞的外壁緊貼于所述缸筒的內壁,所述活塞和連桿能夠沿缸筒中軸線方向在所述缸筒內滑動,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上設有將所述活塞貫穿的流通閥孔和復原閥孔,所述活塞的上側設有第一彈性件和將所述流通閥孔封閉的流通閥片,所述第一彈性件的下端部與所述流通閥片的上端面連接,所述第一彈性件的上端部與所述連桿固連;所述活塞的下側設有將復原閥孔封閉的復原閥片和用于將所述復原閥片固定的復原閥螺母,所述復原閥片和復原閥螺母的下端部之間設有第二彈性件;所述缸筒的下端部設有與其密封固定的壓縮閥座,所述壓縮閥座上設有補償閥片、閥桿、第三彈性件和貫穿所述壓縮閥座的補償閥孔,所述閥桿與所述壓縮閥座固連,所述補償閥片設于所述壓縮閥座的上側,所述第三彈性件的上端部與所述連桿的上端部固連,所述第三彈性件的下端部與所述復原閥片的上端面連接。
其工作原理如下:本筒式液壓減振器中,缸筒內活塞上側、密封塞和缸筒所圍成的空間為上腔體,活塞下側、缸筒和壓縮閥座所圍成的空間為下腔體,貯液筒和缸筒之間的空間為儲油缸;流通閥包括流通閥孔、流通閥片和第一彈性件;復原閥包括復原閥孔、復原閥片、復原閥螺母和第二彈性件;補償閥包括補償閥片和補償閥孔,壓縮閥座上設有壓縮閥;當車架(或車身)和車橋間受振動出現相對運動時,本筒式液壓減振器內的活塞上下移動,上腔體和下腔體內的油液便通過不同的通孔反復的在上腔體和下腔體之間流動。此時孔壁與油液間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間的內摩擦對振動形成阻尼力,使汽車振動能量轉化為油液熱能,再由減振器吸收散發到大氣中。
本筒式液壓減振器受壓縮時,此時減振器內活塞向下移動。下腔體的容積減少,油壓升高,油液流經流通閥流到上腔體。上腔體被活塞桿占去了一部分空間,因而上腔體增加的容積小于下腔減小的容積,一部分油液于是就推開壓縮閥,流回儲油缸。這些閥對油的節約形成懸架受壓縮運動的阻尼力。減振器在車輪遠離車身,減振器受拉伸,這時減振器的活塞向上移動,上腔體內的油壓升高,流通閥關閉,上腔體內的油液推開復原閥流入下腔體。由于活塞桿的存在,自上腔體流來的油液不足以充滿下腔體增加的容積,會使下腔體產生一真空度,這時儲油缸中的油液推開補償閥流進下腔體進行補充。由于這些閥的節流作用,因此對懸架在做伸張運動時起到阻尼作用。
本筒式液壓減振器中復原閥和補償閥為伸張閥組,流通閥和壓縮閥為壓縮閥組,第一彈性件、第二彈性件和第三彈性件的設計能夠分別增加流通閥片、復原閥片和補償閥片的預緊力,在同樣壓力下,伸張閥組的相應長通縫隙和通道截面積總和小于壓縮閥組的相應長通縫隙和通道截面積總和,這使得減震器的伸張行程產生的阻尼力大于壓縮行程的阻尼力,達到迅速減震的要求;同時第一彈性件、第二彈性件和第三彈性件還能夠對振動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減少了減振過程中熱量的產生,提高了減振的響應速度。
在上述的一種筒式液壓減振器中,所述活塞的中部設有將所述活塞貫穿的第一通孔,所述連桿從所述第一通孔穿過且所述活塞與連桿周向固定,所述活塞的上側還設有流通閥支撐墊圈,所述流通閥支撐墊圈呈環形且所述流通閥支撐墊圈的內壁與所述連桿的外壁貼合,所述流通閥片位于所述流通閥支撐墊圈的下端與所述活塞的上端面之間,且所述流通閥片的內端被所述流通閥支撐墊圈壓緊固定在所述活塞的上端面上,所述流通閥支撐墊圈的上端具有與連桿中軸線垂直的第一凸沿,所述第一彈性件的下端部與所述流通閥片的上端面連接,且兩者的連接點位于所述流通閥片的外端部,所述第一彈性件的上端部與所述流通閥支撐墊圈的第一凸沿固連。上述第一彈性件可以為螺旋彈簧或者彈性橡膠。
在上述的一種筒式液壓減振器中,所述復原閥片位于所述復原閥螺母的上端和所述活塞的下端面之間,且所述復原閥片的內端被所述復原閥螺母的上端壓緊固定在所述活塞的下端面上;所述復原閥片的下側設有復原閥支撐墊圈,所述復原閥支撐墊圈呈環形且套設在所述復原閥螺母的上端部的外側,所述復原閥螺母的下端設有與所述復原閥螺母的中軸線垂直的第二凸沿,所述第二彈性件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復原閥支撐墊圈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二彈性件的下端與所述復原閥螺母上的第二凸沿固連。上述第二彈性件可以為螺旋彈簧或者彈性橡膠。
在上述的一種筒式液壓減振器中,所述閥桿貫穿所述壓縮閥座,所述閥桿的下端鹽閥桿的外壁周向設置有定位凸起,所述閥桿的上端固連有補償閥螺母。
在上述的一種筒式液壓減振器中,所述補償閥片位于所述補償閥螺母的下端和所述壓縮閥座的上端面之間,且所述補償閥片的內端被所述補償閥螺母壓緊固定在所述壓縮閥座的上端面上,所述補償閥螺母的上端設有與所述補償閥螺母的中軸線垂直的第三凸沿,所述第三彈性件的上端與所述第三凸沿固連,所述第三彈性件的下端與所述補償閥片的上端面固連。上述第三彈性件可以為螺旋彈簧或者彈性橡膠。
在上述的一種筒式液壓減振器中,所述壓縮閥座上還設有壓縮閥片和將所述壓縮閥座貫穿的壓縮閥孔,所述壓縮閥片設于所述壓縮閥座的下側且將所述壓縮閥孔封閉,所述定位凸起與所述壓縮閥片之間設有限位墊圈,所述限位墊圈的外徑小于所述壓縮閥片的外徑。
在上述的一種筒式液壓減振器中,所述筒式液壓減振器還包括貯液筒和密封塞,所述貯液筒套設于所述缸筒外,所述密封塞的上端與所述貯液筒的上端密封固定,所述密封塞的下端與所述缸筒的上端密封連接,所述密封塞內具有導管,所述導管將所述缸筒和貯液筒連通。
在上述的一種筒式液壓減振器中,所述連桿貫穿所述密封塞,所述密封塞的上端固定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設在所述連桿上且與所述連桿密封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如下:
本筒式液壓減振器中第一彈性件、第二彈性件和第三彈性件的設計能夠對振動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減少了減振過程中熱量的產生,提高了減振的響應速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筒式液壓減振器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3是圖1中B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中,1、缸筒;2、連桿;3、活塞;4、流通閥孔;5、復原閥孔;6、第一彈性件;7、流通閥片;8、復原閥片;9、復原閥螺母;10、第二彈性件;11、壓縮閥座;12、補償閥片;13、閥桿;14、第三彈性件;15、補償閥孔;16、流通閥支撐墊圈;17、第一凸沿;18、復原閥支撐墊圈;19、第二凸沿;20、定位凸起;21、補償閥螺母;22、第三凸沿;23、壓縮閥片;24、壓縮閥孔;25、限位墊圈;26、貯液筒;27、密封塞;28、導管;29、密封圈。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發明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如圖1-3所示的筒式液壓減振器,本筒式液壓減振器包括缸筒1、連桿2和固定在連桿2一端的活塞3,活塞3位于缸筒1內且活塞3的外壁緊貼于缸筒1的內壁,活塞3和連桿2能夠沿缸筒1中軸線方向在缸筒1內滑動,其特征在于,活塞3上設有將活塞3貫穿的流通閥孔4和復原閥孔5,活塞3的上側設有第一彈性件6和將流通閥孔4封閉的流通閥片7,第一彈性件6的下端部與流通閥片7的上端面連接,第一彈性件6的上端部與連桿2固連;活塞3的下側設有將復原閥孔5封閉的復原閥片8和用于將復原閥片8固定的復原閥螺母9,復原閥片8和復原閥螺母9的下端部之間設有第二彈性件10;缸筒1的下端部設有與其密封固定的壓縮閥座11,壓縮閥座11上設有補償閥片12、閥桿13、第三彈性件14和貫穿壓縮閥座11的補償閥孔15,閥桿13與壓縮閥座11固連,補償閥片12設于壓縮閥座11的上側,第三彈性件14的上端部與連桿2的上端部固連,第三彈性件14的下端部與復原閥片8的上端面連接。
如圖1和圖2所示,活塞3的中部設有將活塞3貫穿的第一通孔,連桿2從第一通孔穿過且活塞3與連桿2周向固定,活塞3的上側還設有流通閥支撐墊圈16,流通閥支撐墊圈16呈環形且流通閥支撐墊圈16的內壁與連桿2的外壁貼合,流通閥片7位于流通閥支撐墊圈16的下端與活塞3的上端面之間,且流通閥片7的內端被流通閥支撐墊圈16壓緊固定在活塞3的上端面上,流通閥支撐墊圈16的上端具有與連桿2中軸線垂直的第一凸沿17,第一彈性件6的下端部與流通閥片7的上端面連接,且兩者的連接點位于流通閥片7的外端部,第一彈性件6的上端部與流通閥支撐墊圈16的第一凸沿17固連。上述第一彈性件6可以為螺旋彈簧或者彈性橡膠。
如圖1和圖2所示,復原閥片8位于復原閥螺母9的上端和活塞3的下端面之間,且復原閥片8的內端被復原閥螺母9的上端壓緊固定在活塞3的下端面上;復原閥片8的下側設有復原閥支撐墊圈18,復原閥支撐墊圈18呈環形且套設在復原閥螺母9的上端部的外側,復原閥螺母9的下端設有與復原閥螺母9的中軸線垂直的第二凸沿19,第二彈性件10的上端固定在復原閥支撐墊圈18的下端面上,第二彈性件10的下端與復原閥螺母9上的第二凸沿19固連。上述第二彈性件10可以為螺旋彈簧或者彈性橡膠。
如圖1和圖3所示,閥桿13貫穿壓縮閥座11,閥桿13的下端鹽閥桿13的外壁周向設置有定位凸起20,閥桿13的上端固連有補償閥螺母21;補償閥片12位于補償閥螺母21的下端和壓縮閥座11的上端面之間,且補償閥片12的內端被補償閥螺母21壓緊固定在壓縮閥座11的上端面上,補償閥螺母21的上端設有與補償閥螺母21的中軸線垂直的第三凸沿22,第三彈性件14的上端與第三凸沿22固連,第三彈性件14的下端與補償閥片12的上端面固連。上述第三彈性件14可以為螺旋彈簧或者彈性橡膠。
如圖3所示,壓縮閥座11上還設有壓縮閥片23和將壓縮閥座11貫穿的壓縮閥孔24,壓縮閥片23設于壓縮閥座11的下側且將壓縮閥孔24封閉,定位凸起20與壓縮閥片23之間設有限位墊圈25,限位墊圈25的外徑小于壓縮閥片23的外徑。
如圖1所示,筒式液壓減振器還包括貯液筒26和密封塞27,貯液筒26套設于缸筒1外,密封塞27的上端與貯液筒26的上端密封固定,密封塞27的下端與缸筒1的上端密封連接,密封塞27內具有導管28,導管28將缸筒1和貯液筒26連通。
在上述的一種筒式液壓減振器中,連桿2貫穿密封塞27,密封塞27的上端固定有密封圈29,密封圈29套設在連桿2上且與連桿2密封連接。
其工作原理如下:本筒式液壓減振器中,缸筒1內活塞3上側、密封塞27和缸筒1所圍成的空間為上腔體,活塞3下側、缸筒1和壓縮閥座11所圍成的空間為下腔體,貯液筒26和缸筒1之間的空間為儲油缸;流通閥包括流通閥孔4、流通閥片7和第一彈性件6;復原閥包括復原閥孔5、復原閥片8、復原閥螺母9和第二彈性件10;補償閥包括補償閥片12和補償閥孔15,壓縮閥座11上設有壓縮閥;當車架(或車身)和車橋間受振動出現相對運動時,本筒式液壓減振器內的活塞3上下移動,上腔體和下腔體內的油液便通過不同的通孔反復的在上腔體和下腔體之間流動。此時孔壁與油液間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間的內摩擦對振動形成阻尼力,使汽車振動能量轉化為油液熱能,再由減振器吸收散發到大氣中。
本筒式液壓減振器受壓縮時,此時減振器內活塞3向下移動。下腔體的容積減少,油壓升高,油液流經流通閥流到上腔體。上腔體被活塞3桿占去了一部分空間,因而上腔體增加的容積小于下腔減小的容積,一部分油液于是就推開壓縮閥,流回儲油缸。這些閥對油的節約形成懸架受壓縮運動的阻尼力。減振器在車輪遠離車身,減振器受拉伸,這時減振器的活塞3向上移動,上腔體內的油壓升高,流通閥關閉,上腔體內的油液推開復原閥流入下腔體。由于活塞3桿的存在,自上腔體流來的油液不足以充滿下腔體增加的容積,會使下腔體產生一真空度,這時儲油缸中的油液推開補償閥流進下腔體進行補充。由于這些閥的節流作用,因此對懸架在做伸張運動時起到阻尼作用。
本筒式液壓減振器中復原閥和補償閥為伸張閥組,流通閥和壓縮閥為壓縮閥組,第一彈性件6、第二彈性件10和第三彈性件14的設計能夠分別增加流通閥片7、復原閥片8和補償閥片12的預緊力,在同樣壓力下,伸張閥組的相應長通縫隙和通道截面積總和小于壓縮閥組的相應長通縫隙和通道截面積總和,這使得減震器的伸張行程產生的阻尼力大于壓縮行程的阻尼力,達到迅速減震的要求;同時第一彈性件6、第二彈性件10和第三彈性件14還能夠對振動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減少了減振過程中熱量的產生,提高了減振的響應速度。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精神作舉例說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