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隧道防水技術,具體涉及一種沉管法隧道防水的接頭自密封裝置。
背景技術:
沉管法隧道防水的接頭密封,原來采用的是GINA強度密封和Ω自密封的雙重防水技術,其中主要靠GINA強制密封技術來實現密封,如圖1所示,原結構構造復雜,主要采用強制密封結構,靠預緊擠壓使密封材料變形來實現密封,對密封材料的性能要求非常高,才能實現耐久性,一旦密封材料的塑性變形大,后期回彈性能變小,則密封可能就會失敗。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沉管法隧道防水的接頭密封主要采用強制密封,對密封材料的性能要求非常高,且很容易導致密封失敗的問題,提供一種沉管法隧道防水的接頭自密封裝置,該裝置為自密封性結構,隨著水壓的增大,密封材料會自動變形增大,重新建立密封比壓,密封可靠性大大提高。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沉管法隧道防水的接頭自密封裝置,包括沉管一、沉管二,所述沉管一套裝在管道左端為承口,沉管二套裝在管道右端為插口,所述沉管二一端套裝在沉管一端部,且沉管二部分深入到沉管一內腔,在所述沉管二內端端部圓周設置有卡臺一,所述卡臺一恰好匹配卡滯在沉管一內腔,在所述沉管二與沉管一外端端口對應位置設置有卡臺二,所述卡臺二低于卡臺一,在卡臺一與卡臺二之間形成一容納腔,緊鄰沉管二卡臺一在沉管二與沉管一之間圓周設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由內到外分為兩個區:硬膠區和軟膠區,所述軟膠區為密封區,硬膠區為定位區,在軟膠區圓周設置有卡槽,與卡槽對應的在沉管二外壁圓周設置有定位環,所述定位環匹配卡滯在卡槽內,所述密封圈上均布有若干自密封帶。
基于上述技術方案,在沉管二上圓周設置有注漿孔,所述注漿孔內填充有改性聚氨酯。
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所述自密封帶為波浪狀,自密封帶在密封圈上等距均勻布置。
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所述定位環截面為弧形。
有益效果:本發明為自密封性結構,管道左端(沉管一)類似承口,管道右端(沉管二)類似插口,橡膠密封圈有兩種不同硬度的橡膠制成,硬膠部分起定位作用,軟膠部分起密封作用,而且設計成自密封機構,外部水壓越大,密封材料會自動變形增大,重新建立密封比壓,密封效果越好。另外,為防止最壞條件發生導致密封失效,在插口壁上設有注漿孔,注入特種改性聚氨酯,該材料遇水膨脹,無水形成橡膠,可與任何基材牢固粘結,本發明結構為柔性連接,可使用基礎沉降,密封可靠性大大提高。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中沉管法隧道防水的接頭密封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沉管法隧道防水的接頭自密封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號,1-1為GINA橡膠止水帶,1-2為Ω 橡膠止水帶,1-3 為段鋼殼,1-4為預埋套管,1-5為螺柱,1-6為螺母,1-7為壓板,1-8為圓鋼;2為沉管一, 3為沉管二,4為注漿孔,5為定位環;6為軟膠區,7為硬膠區,8為改性聚氨酯,9為卡臺一,10為卡臺二,11為自密封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以便更好地理解本發明技術方案。
實施例1:一種沉管法隧道防水的接頭自密封裝置,參見圖2,包括沉管一2、沉管二3,在使用時,其中沉管一套裝在管道左端,類似于承口,沉管二3套裝在管道右端,類似于插口,將沉管二3一端套裝在沉管一1端部,且沉管二3部分深入到沉管一2內腔,在所述沉管二3內端端部圓周設置有卡臺一9,所述卡臺一9恰好匹配卡滯在沉管一內腔,在所述沉管二與沉管一外端端口對應位置設置有卡臺二,所述卡臺二低于卡臺一,在卡臺一9與卡臺二10之間形成一容納腔,緊鄰沉管二卡臺一在沉管二與沉管一之間圓周設置有密封圈,密封圈為橡膠密封圈,在密封圈上均布有若干自密封帶11,所述自密封帶為波浪狀,自密封帶在密封圈上等距均勻布置。
密封圈由內到外分為兩個區:硬膠區7和軟膠區6,軟膠區6為密封區,硬膠區7為定位區,在軟膠區圓周設置有卡槽,與卡槽對應的在沉管二外壁圓周設置有定位環,所述定位環匹配卡滯在卡槽內。如圖2所示,定位環截面為弧形面。弧形面的定位環更容易與卡槽融合,實現無縫對接。為防止最壞條件發生導致密封失效,在插口壁(沉管二)上圓周設有注漿孔4,在注漿孔4內注入特種改性聚氨酯,該材料遇水膨脹,無水形成橡膠,可與任何基材牢固粘結。該結構為柔性連接,可使用基礎沉降。本實施例設計成自密封機構,隨著水壓的增大,密封材料會自動變形增大,重新建立密封比壓,密封性越好,密封可靠性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