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切換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旋塞閥。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旋塞閥是利用驅動裝置來實現閥芯的抬升和閥芯的壓緊,從而實現切換閥的切換和復位密封。驅動裝置包括電機和驅動機構,切換閥的換向過程主要依靠電機的轉動經過傳動結構傳遞、轉化來實現。
在現有技術中存在一種旋塞閥,包括:座體;桿體,滑動設置在座體內;導向套筒,固定設置在座體的第一端,并套設在桿體外,導向套筒上設置有導向槽,導向槽在導向套筒的縱向中平面上的投影為u字形或平底u字形;驅動套筒,相對于導向套筒軸向限位,與導向套筒套接,并相對于導向套筒可轉動地設置,驅動套筒上設置有與導向槽相配合的驅動槽,驅動槽在驅動套筒的縱向中平面上的投影為v字形;第一銷軸,沿導向套筒的徑向設置在桿體內,第一銷軸的至少一端同時穿設在導向槽和驅動槽內;驅動機構,與驅動套筒驅動連接,驅動驅動套筒相對于導向套筒轉動。
當驅動套筒慢速轉動時,第一銷軸在驅動槽的驅動下,沿導向槽的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導向到達圓角處,在第一銷軸越過驅動槽的v字形頂點時,容易發生第一銷軸沿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側邊直接滑落而不隨驅動套筒轉動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旋塞閥,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容易出現閥芯提升后不轉動直接上升或者下降,降低旋塞閥工作時的可靠性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作為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旋塞閥,包括:座體;桿體,滑動設置在座體內;導向套筒,固定設置在座體的第一端,并套設在桿體外,導向套筒上設置有導向槽,導向槽在導向套筒的縱向中平面上的投影為u字形或平底u字形;驅動套筒,相對于導向套筒軸向限位,與導向套筒套接,并相對于導向套筒可轉動地設置,驅動套筒上設置有與導向槽相配合的驅動槽,驅動槽在驅動套筒的縱向中平面上的投影為v字形;第一銷軸,沿 導向套筒的徑向設置在桿體內,第一銷軸的至少一端同時穿設在導向槽和驅動槽內;驅動機構,與驅動套筒驅動連接,驅動驅動套筒相對于導向套筒轉動;u和v開口方向相同,驅動槽的v字形的內尖底高于或等于導向槽的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內底;第一銷軸在驅動槽的驅動下,沿導向槽的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導向運動到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內底圓角處,在第一銷軸越過驅動槽的v字形頂點時,沿驅動套筒的轉動方向,位于驅動槽的v字形頂點后側的v字形驅動邊和導向槽的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內底圓角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一銷軸的直徑。
本發明的旋塞閥,在導向套筒上設置有u字形導向槽,在驅動套筒上設置有與該u形導向槽相配合的v字形驅動槽,第一銷軸設置在桿體上,且至少一端同時穿設在u字形導向槽和v字形驅動槽內。由于導向套筒固定設置在座體上,因此當驅動套筒轉動時,導向套筒不轉動,此時在驅動套筒的v字形驅動槽的驅動作用下,桿體隨第一銷軸做上升或下降動作,而由于導向套筒的u字形導向槽的側壁的限位作用,桿體無法發生轉動,因此受桿體驅動的閥芯等部件只能夠做上升或者下降運動。由于驅動槽的v字形的內尖底高于或等于導向槽的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內底;且當第一銷軸在驅動槽的驅動下,沿導向槽的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導向運動到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內底圓角處,在第一銷軸越過驅動槽的v字形頂點時,沿驅動套筒的轉動方向,位于驅動槽的v字形頂點后側的v字形驅動邊和導向槽的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內底圓角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一銷軸的直徑,因此可以保證第一銷軸越過驅動槽的v字形頂點到達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內底圓角處時,無法通過v字形驅動邊和導向槽的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內底圓角之間的空隙,使得第一銷軸可以受到位于驅動槽的v字形頂點后側的v字形驅動邊的驅動作用,隨驅動套筒一起轉動,使得驅動槽能夠在第一銷軸提升后有效驅動第一銷軸沿著u字形或平底u字形導向槽的底部轉動,在轉動至另一側后才上升或者下降,避免出現第一銷軸提升后不轉動直接上升或者下降的問題,提高旋塞閥工作時的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示意性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旋塞閥的剖視結構圖;
圖2示意性示出了根據圖1的旋塞閥的q處的第一實施例的放大結構圖;
圖3示意性示出了根據圖1的旋塞閥的q處的第二實施例的放大結構圖;
圖4示意性示出了根據圖1的旋塞閥的q處的第三實施例的放大結構圖;
圖5示意性示出了本根據圖1的旋塞閥的導向套筒的結構圖;
圖6示意性示出了本根據圖1的旋塞閥的驅動套筒的結構圖;
圖7示意性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旋塞閥的工作過程圖;
圖8示意性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旋塞閥的剖視結構圖;
圖9示意性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旋塞閥的驅動槽與導向槽的第一配合結構圖;
圖10示意性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旋塞閥的驅動槽的結構圖;
圖11示意性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旋塞閥的驅動槽與導向槽的配合尺寸圖。
圖中附圖標記:10、座體;20、閥芯;30、桿體;40、導向套筒;50、壓緊套;60、驅動電機;70、電機罩;80、耐磨墊;90、驅動套筒;11、錐形閥腔;12、第一安裝槽;13、上閥座;14、下閥座;21、彈性機構;31、填料;32、o型環;33、第二銷軸;34、蓋板;41、導向槽;42、第一銷軸;61、電機引線;91、止擋凸緣;92、驅動槽;921、第一傾斜段;922、第二傾斜段;923、第三傾斜段;924、第四傾斜段。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可以由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
請參考圖1至11,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旋塞閥包括座體10、桿體30、導向套筒40、驅動套筒90、第一銷軸42和驅動機構。
桿體30滑動設置在座體10內。導向套筒40固定設置在座體10的第一端,并套設在桿體30外,導向套筒40上設置有導向槽41,導向槽41在導向套筒40的縱向中平面上的投影為u字形或平底u字形。
驅動套筒90相對于導向套筒40軸向限位,與導向套筒40套接,并相對于導向套筒40可轉動地設置,驅動套筒90上設置有與導向槽41相配合的驅動槽92,驅動槽92在驅動套筒90的縱向中平面上的投影為v字形。第一銷軸42沿導向套筒40的徑向設置在桿體30內,第一銷軸42的至少一端穿設在導向槽 41和驅動槽92內。優選地,第一銷軸42的兩端均同時穿設在導向槽41和驅動槽92內,且第一銷軸42的中心與桿體30的中心重合。驅動機構與驅動套筒90驅動連接,驅動驅動套筒90相對于導向套筒40轉動。
由于導向套筒40固定設置在座體上,因此當驅動套筒90轉動時,導向套筒40不轉動,此時在驅動套筒90的v字形驅動槽的驅動作用下,桿體30隨第一銷軸42做上升或下降動作,而由于導向套筒40的u字形導向槽的側壁的限位作用,桿體30無法發生轉動,因此受桿體30驅動的閥芯20等部件只能夠做上升或者下降運動。當第一銷軸42運動到u字形導向槽的底部時,閥芯20相對于座體10的內壁運動了足夠的距離,可以完全與座體10的內壁脫離接觸,此時第一銷軸42沿u字形導向槽的底部運動,并相對于導向套筒40發生轉動,第一銷軸42轉動的過程中,通過桿體30帶動閥芯20轉動,由于閥芯20與座體10脫離接觸,因此可以避免閥芯20與座體10之間的磨損,延長整個旋塞閥的使用壽命。
導向槽41和驅動槽的開口方向相同,驅動槽92的v字形的內尖底高于或等于導向槽41的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內底,驅動槽92的v字形的內尖底與導向槽41的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兩個側邊的外底之間的距離不小于第一銷軸42的直徑。
在u字形或平底u字形導向槽41的圓角比較小時,由于驅動槽92的v字形的內尖底超過導向槽41的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內底,因此可以保證當驅動槽92的內尖底到達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內底時,能夠通過內尖底的底部對第一銷軸42形成驅動,使得第一銷軸42向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另一側轉動,避免由于驅動槽92的內尖底的高度過低而導致驅動槽92的內尖底直接從第一銷軸42的下方經過而不對第一銷軸42形成驅動,使得第一銷軸42不會由于驅動槽92的內尖底底部低于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內底而出現在同側直接進行升降動作,不發生轉動動作的問題,保證第一銷軸42能夠順利發生轉動,完成對旋塞閥的工作狀態切換。
由于驅動槽92的v字形的內尖底與導向槽41的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兩個側邊的外底之間的距離不小于第一銷軸42的直徑,因此當第一銷軸42在驅動槽92的驅動作用下轉動到導向槽41的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另一側邊緣 時,可以在驅動槽92的v字形斜邊的驅動作用下繼續向導向槽41的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外底運動,使得驅動槽92的v字形內尖底與導向槽41的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外底之間的距離大于第一銷軸42,從而使得驅動槽92的v字形內尖底能夠越過第一銷軸42繼續轉動,進而使得第一銷軸42可以繼續沿著驅動槽92的v字形的另一側邊的導向實現下降或者上升運動,使得第一銷軸42可以帶動閥芯20回復到與座體10接觸的位置,順利完成旋塞閥的狀態切換。通過上述的結構,可以有效避免由于u字形或平底u字形圓角比較小時,容易出現第一銷軸42提升后不轉動直接上升或者下降的問題,提高旋塞閥工作時的可靠性。
結合參見圖11所示,當驅動槽92的內尖底到達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內底時,如果此時第一銷軸42受到閥芯的摩擦作用力較大,或者受到的其他阻擋作用力較大,就會導致第一銷軸42在沿著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底部轉動之前,會越過驅動槽92的v字形頂點。此時第一銷軸42在驅動槽92的驅動下,沿導向槽41的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導向運動到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內底圓角處,在第一銷軸42越過驅動槽92的v字形頂點時,沿驅動套筒90的轉動方向,位于驅動槽92的v字形頂點后側的v字形驅動邊和導向槽41的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內底圓角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一銷軸42的直徑,因此可以保證第一銷軸42越過驅動槽92的v字形頂點時,避免v字形驅動邊和導向槽41的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內底圓角之間的距離過大而導致第一銷軸42從v字形驅動邊和導向槽41的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內底圓角之間滑過,出現閥芯下降或者上升后不轉動直接上升或者下降,降低旋塞閥工作時的可靠性的問題。
圖中的l為v字形內尖底與導向槽41的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外底之間的距離,d為第一銷軸42的直徑,h為v字形驅動邊和導向槽41的u字形或平底u字形的內底圓角之間的距離,其中h<d。
結合參見圖1和圖2所示,為根據本發明的驅動套筒90與導向套筒40的第一種配合結構的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驅動套筒90套設在導向套筒40外,驅動套筒90上設置有止擋凸緣91,座體10上固定設置有蓋板34,蓋板34蓋壓在止擋凸緣91上。在座體10上具有第一安裝槽12,驅動套筒90上的止擋 凸緣91設置在該第一安裝槽12內,然后蓋板34蓋壓在止擋凸緣91上,將止擋凸緣91限位在第一安裝槽12內,從而與導向套筒40相配合,在對驅動套筒90形成軸向限位的同時,使得驅動套筒90可以相對于導向套筒40周向轉動,能夠驅動第一銷軸42轉動,進而帶動桿體30運動。在本實施例中,止擋凸緣91設置在驅動套筒90的遠離驅動機構的第一端端部。當然,止擋凸緣91的位置可以在其它位置。
驅動套筒90的內壁可以緊貼導向套筒40的外壁設置,從而盡量減小驅動套筒90與導向套筒40之間的徑向間隙,實現驅動套筒90的徑向定位。
桿體30的周側設置有填料31,旋塞閥還包括壓緊在填料31上的壓緊套50。填料31可以對桿體30與座體10之間的連接位置進行密封,從而提高旋塞閥的整體密封性能。
在本實施例中,導向套筒40和壓緊套50為一體成型,在固定壓緊套50的同時,也可以固定導向套筒40,結構簡單,加工方便,成本較低。
由于導向套筒40相對于座體10固定設置,因此也可以將導向套筒40和座體10設計為一體成型,從而減少加工工序,提高加工效率。
結合參見圖3所示,為根據本發明的驅動套筒90與導向套筒40的第二種配合結構的實施例,其與第一種配合結構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在本實施例中,桿體30的周側并未設置填料,而是通過o型環32進行密封。
結合參見圖4所示,為根據本發明的驅動套筒90與導向套筒40的第三種配合結構的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驅動套筒90套設在導向套筒40內,驅動套筒90形成有止擋臺階,導向套筒40蓋設在止擋臺階上,并對驅動套筒90形成軸向限位。由于導向套筒40套設在驅動套筒90外,因此導向套筒40的頂端設置有供驅動套筒90穿過的過孔,驅動套筒90通過該過孔與驅動機構驅動連接,從而可以在驅動機構的驅動作用下實現對桿體運動的控制。
結合參見圖5所示,為導向槽41的u字形或者平底u字形結構,u字形或者平底u字形的深度應該滿足第一銷軸42到達u字形或者平底u字形的豎直段底部時,閥芯20可以完全與座體10的內壁脫離,u字形或者平底u字形的寬度應該滿足閥芯20可以完成狀態的切換。
結合參見圖6所示,v字形驅動槽的兩個斜邊之間的夾角為110度到160 度之間,優選地為135度。一般情況下,v字形驅動槽的兩個斜邊之間的夾角角度越大,第一銷軸42的軸向移動就越緩慢,所需要的力越小。但是,有的工作場合需要急速下壓,為了急速下壓,這個角度又要越小越好。此外,如果采用非金屬密封,那么為了減少密封件的磨損,就要求急速下壓。因此,v字形導向槽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角度可以是組合的,剛開始夾角角度小,急速下壓;到v字形驅動槽中間部位后角度大一些,可以緩慢下壓。也即,v字形驅動槽的斜邊并非是一條直邊,而是傾斜角度發生變化的多條斜邊的組合,或者是一條弧形邊,該弧形邊從v字形驅動槽的頂部向底部的方向上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逐漸減小,使得桿體30的下壓速度逐漸由急而趨于緩慢,從而滿足使用要求。
座體10具有錐形閥腔11,旋塞閥還包括可轉動地設置在錐形閥腔11內的閥芯20,閥芯20的底部設置有彈性機構21,桿體30設置在閥芯20的頂部,并與閥芯20驅動連接,驅動閥芯20沿導向套筒40的軸向和周向運動。
當旋塞閥具有錐形閥腔11和閥芯20時,此時的旋塞閥即為旋塞閥。在桿體30轉動時,由于導向套筒40固定在座體10上,不會發生轉動,而驅動套筒90相對于導向套筒40僅發生周向方向的轉動,而不會發生軸向方向的位移。在需要進行閥芯20的工作狀態切換時,驅動套筒90相對于導向套筒40發生轉動,驅動套筒90上的驅動槽92會驅動第一銷軸42相對于導向套筒40上下運動,第一銷軸42會驅使桿體30沿著閥芯20的軸向上下運動,進而驅使閥芯20上下運動。
在驅動套筒90的驅動槽92的上下驅動作用下,可以使閥芯20首先沿著u字形導向槽一側的豎槽上下滑動,此時在u字形導向槽的豎槽的周向限位作用下,閥芯20不會發生轉動,也就不會與座體10的內壁之間發生摩擦,只會遠離座體10的內壁。當第一銷軸42運動到u字形導向槽的底部時,閥芯20與座體10的內壁之間具有足夠的距離,此時在驅動槽92的驅動作用下,第一銷軸42帶動桿體30相對于導向套筒40發生轉動,進而帶動閥芯20發生轉動,完成閥芯20的工作狀態的切換。當完成閥芯20的工作狀態的切換之后,在驅動槽92的驅動作用下,第一銷軸42帶動桿體30運動,通過與彈性機構21的共同作用,使得閥芯20向靠近座體10的內壁的方向運動,最后使閥芯20保持在切換后的狀態。
旋塞閥還包括驅動電機60和罩設在驅動電機60外的電機罩70,電機罩70與座體10焊接密封。由于電機罩70與座體10焊接密封,因此桿體30和座體10之間的泄漏不會影響旋塞閥的工作。
優選地,桿體30和座體10之間通過o型環32密封,驅動電機60的電機引線61與電機罩70之間灌膠密封,可以進一步地提高旋塞閥的整體密封效果。
座體10包括第一安裝槽12,壓緊套50設置在第一安裝槽12內,導向套筒40固定設置在座體10的第一端端面上,壓緊套50與導向套筒40之間沿導向套筒40的軸向方向間隔設置。
由于在導向套筒40和壓緊套50一體成型時,有可能填料31的填裝會導致壓緊套50無法安裝到底,使得導向套筒40的導向槽41的高度尺寸不確定,進而導致閥芯20的提升尺寸不確定,影響旋塞閥的控制精度,因此本實施例中將壓緊套50和導向套筒40分開設置,使壓緊套50單獨設置在第一安裝槽12內,不會對導向套筒40的安裝結構造成影響,由此可以保證導向套筒40的導向槽41的高度尺寸確定,從而可以更方便地確定閥芯20的提升尺寸。
導向套筒40是與座體10可以為一體成型,從而可以減少導向套筒40與座體10之間的裝配工序,降低裝配難度,提高裝配效率。
在座體10和桿體30之間也可以不設置填料31,而是在座體10和桿體30之間設置o型環32進行密封,此種結構可以有效保證壓緊套50的安裝位置,并同時保證座體10和桿體30之間的密封性能。
在桿體30與閥芯20之間還設置有耐磨墊80,桿體30通過耐磨墊80驅動閥芯20轉動。該耐磨墊80可以避免桿體30直接與閥芯20進行接觸而造成閥芯20磨損,能夠提高閥芯20的使用壽命,而且該耐磨墊80也更加便于更換和維修,能夠降低維修成本。
結合參見圖1所示,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旋塞閥的結構圖。在本實施例中,錐形閥腔11為上小下大的倒錐閥腔,導向槽41的u字形開口和驅動槽92的v字形開口均背離閥芯20所在側,桿體30抵接在閥芯20的頂部,并相對于閥芯20周向固定,以驅動閥芯20沿導向套筒40的軸向和周向運動。
優選地,在閥芯20和桿體30均向上運動到極限位置時—,桿體30與閥芯20之間沿導向套筒40的軸向具有間隙。在對旋塞閥進行狀態切換時,由于桿 體30與閥芯20之間沿導向套筒40的軸向具有間隙,因此在桿體30軸向運動到與閥芯20接觸的位置之前,桿體30已經具有一定的運動慣性,從而可以使用桿體30的運動慣性沖擊閥芯20,能夠降低閥芯20運動所需要的啟動力,可以采用較小的電機,從而節約成本。
在一個圖中未示出的實施例中,座體10具有錐形閥腔11,錐形閥腔11為上小下大的倒錐閥腔,導向槽41的u字形開口和驅動槽92的v字形開口均背離閥芯20所在側,旋塞閥還包括可轉動地設置在錐形閥腔11內的閥芯20,桿體30設置在閥芯20的頂部,并與閥芯20固定連接,驅動閥芯20沿導向套筒40的軸向和周向運動。在本實施例中,由于桿體30與閥芯20固定連接,因此可以通過桿體30直接驅動閥芯20運動,能夠更加快速直接地完成旋塞閥工作狀態的切換。
結合參見圖7所示,為倒錐閥腔的旋塞閥的工作過程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在驅動套筒90轉動的過程中,導向套筒40保持位置不變,驅動套筒90的v字形驅動槽92的一側v字形驅動邊對第一銷軸42形成下壓效果,使得第一銷軸42沿著u字形導向槽41的一側側邊下行,由于第一銷軸42與桿體30固定連接,桿體30隨第一銷軸42下行,使閥芯20下壓,并脫離與座體10的內壁的接觸,在此過程中,由于u字形導向槽的阻擋作用,桿體30無法發生轉動,因此閥芯20也并不發生轉動。
當第一銷軸42運動到u字形導向槽的底部時,由于v字形驅動槽同時給予第一銷軸42一個轉動作用力,此時第一銷軸42會沿著u字形導向槽的底部轉動,帶動桿體30發生轉動,在桿體30的帶動下,閥芯20發生轉動。由于閥芯20與座體10之間徹底脫離接觸,因此僅需要較小的作用力就可以圍成對閥芯20的轉動驅動,由于在閥芯20與座體10之間不存在接觸,也就避免了閥芯20轉動過程中的磨損消耗,提高了閥芯20的使用壽命。
當第一銷軸42從u字形導向槽底部的一端轉動到另一端時,閥芯20完成切換,此時在u字形導向槽的另一側豎槽的阻擋作用下,第一銷軸42再次無法發生轉動,而只能跟隨驅動套筒90的抬升作用力而發生上升運動,當第一銷軸42運動到u字形導向槽的另一側豎槽的頂部時,在彈性機構21和驅動套筒90的共同作用下,閥芯20再次壓緊在座體10的內壁上,完成閥芯20的工作 狀態的切換。
結合參見圖8所示,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旋塞閥的結構圖。在本實施例中,座體10具有錐形閥腔11,旋塞閥還包括可轉動地設置在錐形閥腔11內的閥芯20,錐形閥腔11為上大下小的正錐閥腔,導向槽41的u字形開口和驅動槽92的v字形開口均朝向閥芯20所在側,桿體30設置在閥芯20的頂部,并與閥芯20固定連接,驅動閥芯20沿導向套筒40的軸向和周向運動。
座體10包括固定連接的上閥座13和下閥座14,上閥座和下閥座形成錐形閥腔11。這是由于對于正錐閥腔而言,閥腔上大下小,閥芯20無法從座體10的底部裝入,因此將座體10分為上閥座13和下閥座14,便于對座體10進行加工,也便于對閥芯20進行安裝,可以降低加工難度,提高工作效率。對于此種結構而言,桿體30設置在上閥座13內。
結合參見圖9所示,為正錐閥腔的旋塞閥的驅動槽與導向槽的第一配合結構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在驅動套筒90轉動的過程中,導向套筒40保持位置不變,驅動套筒90的v字形驅動槽92的一側斜邊對第一銷軸42形成抬升效果,使得第一銷軸42沿著u字形導向槽41的一側側邊上行,由于第一銷軸42與桿體30固定連接,桿體30隨第一銷軸42上行,使閥芯20上移,并脫離與座體10的內壁的接觸,在此過程中,由于u字形導向槽的阻擋作用,桿體30無法發生轉動,因此閥芯20也并不發生轉動。
當第一銷軸42運動到u字形導向槽的底部時,由于v字形驅動邊同時給予第一銷軸42一個轉動作用力,且v字形驅動槽的內尖底高度高于或等于u字形導向槽的內底高度,v字形驅動邊與u字形導向槽的內底圓角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一銷軸42的直徑,使得第一銷軸無法通過v字形驅動邊與u字形導向槽的內底圓角之間的空隙,避免出現第一銷軸42在提升后不隨驅動套筒轉動就直接下降的問題,保證閥芯的正常轉動。
由于v字形驅動邊與u字形導向槽的內底圓角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一銷軸42的直徑,因此可以保證第一銷軸42無法通過v字形驅動邊與u字形導向槽的內底圓角之間的空隙,始終被v字形驅動邊驅動。此時第一銷軸42在v字形驅動邊的驅動作用下,會沿著u字形導向槽的底部轉動,帶動桿體30發生轉動,在桿體30的帶動下,閥芯20發生轉動。由于閥芯20與座體10之間徹 底脫離接觸,因此僅需要較小的作用力就可以圍成對閥芯20的轉動驅動,由于在閥芯20與座體10之間不存在接觸,也就避免了閥芯20轉動過程中的磨損消耗,提高了閥芯20的使用壽命。
當第一銷軸42從u字形導向槽底部的一端轉動到另一端時,閥芯20完成切換,此時在u字形導向槽的另一側豎槽的阻擋作用下,第一銷軸42再次無法發生轉動,而只能跟隨驅動套筒90的驅動作用力而發生向上或者向下運動運動,此時v字形驅動槽繼續轉動,在v字形驅動槽的v字形驅動邊的驅動作用下,第一銷軸42沿著u字形導向槽的另一側豎槽向下運動,當第一銷軸42運動到u字形導向槽的另一側豎槽的底部時,在彈性機構21和驅動套筒90的共同作用下,閥芯20再次壓緊在座體10的內壁上,完成閥芯20的工作狀態的切換。
在其他的實施例中,驅動套筒90和導向套筒40其中之一沿徑向上設置有限位銷釘,另外一個上沿周向設置有限位槽,限位銷釘設置在限位槽內,并限定驅動套筒90和導向套筒40的軸向相對運動,從而對驅動套筒90相對于導向套筒40的軸向運動進行限位。此種情況下,只需要將導向套筒40固定設置在座體10上,然后通過限位銷釘和限位槽的配合將驅動套筒90安裝在導向套筒40上即可,無需設置限制驅動套筒的軸向運動的蓋板34。
結合參見圖10所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旋塞閥的驅動槽,其與其他實施例的驅動槽的區別在于,在本實施例中,驅動槽92的v字形側邊包括位于同一側的第一傾斜段921、第二傾斜段922和位于另一側的第三傾斜段923和第四傾斜段924,第二傾斜段922和第三傾斜段923連接,第一傾斜段921和第二傾斜段922連接,第四傾斜段924和第三傾斜段923連接,第一傾斜段921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小于第二傾斜段922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第四傾斜段924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小于第三傾斜段923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
驅動槽92的v字形斜邊分段拼接,且靠近兩端點的位置相對水平面斜度較小,能夠提供較大的向上作用的分力,便于實現對第一銷軸42的驅動提升;而靠近尖底斜度較大,能夠提供較大的側向作用的分力,便于實現對第一銷軸42的驅動轉動。通過對驅動槽92的v字形斜邊分段拼接,并合理設置各個拼接段的角度,能夠進一步降低第一銷軸42的驅動難度,提升第一銷軸42的驅 動效率。
優選地,第一傾斜段921和第四傾斜段924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7度,第二傾斜段922和第三傾斜段923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30度。當然,這個角度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以上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