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開的發明涉及至少包含輸入要素以及輸出要素的減震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動態減震器,公知有具備:包括與內燃機的曲軸連結的第一連桿以及與該第一連桿連結的第二連桿的連桿機構、以及與第二連桿連結并且經由連桿機構相對于曲軸以僅能夠以規定角度相對轉動的方式連結的環狀的慣性體的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在該動態減震器中,曲軸與第一連桿的連結點相對于慣性體與第二連桿的連結點在圓周方向上分離,在第一連桿形成有質量體。而且,在該動態減震器中,若曲軸旋轉,則在連桿機構的第一連桿以及第二連桿作用離心力,第一連桿以及第二連桿欲保持與離心力彼此平衡的位置。因此,在慣性體作用欲將連桿機構保持于彼此平衡位置的力(旋轉方向的力),通過該力,慣性體進行與經由彈簧部件連結于旋轉軸的大致相同的運動。由此,連桿機構作為彈簧部件發揮功能并且慣性體作為質量體發揮功能,從而使產生于曲軸的扭轉振動減少。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263424號公報。
上述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動態減震器用于使內燃機的曲軸的振動衰減,但可以考慮將該動態減震器與至少包括輸入要素以及輸出要素的減震裝置組合使用。然而,專利文獻2未記載有任何在至少包括輸入要素以及輸出要素的減震裝置組合上述動態減震器的情況。而且,在像這樣將該動態減震器組合于減震裝置的情況下,為了能夠使傳遞至輸入要素的振動更好地衰減,需要相對于減震裝置適當地連結上述動態減震器。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公開的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能夠使傳遞至輸入要素的振動更好地衰減的減震裝置。
在本公開的減震裝置中,包括:來自發動機的扭矩被傳遞過來的輸入要素、中間要素、輸出要素、在上述輸入要素與上述中間要素之間傳遞扭矩的第一彈性體、以及在上述中間要素與上述輸出要素之間傳遞扭矩的第二彈性體,減震裝置具備振動衰減裝置,該振動衰減裝置包括:支承部件,其與上述中間要素或者上述輸出要素同軸并且一體旋轉;恢復力產生部件,其經由連結軸與上述支承部件連結并且能夠伴隨著該支承部件的旋轉而繞上述連結軸擺動;以及慣性質量體,其經由上述恢復力產生部件與上述支承部件連結并且伴隨著該支承部件的旋轉與該恢復力產生部件連動而繞上述支承部件的旋轉中心擺動。
如該減震裝置那樣,通過將包括支承部件、恢復力產生部件以及慣性質量體的振動衰減裝置與中間要素或者輸出要素連結,從而能夠通過上述振動衰減裝置使在第一彈性體與第二彈性體之間常常較大地振動的中間要素的振動衰減、或者通過上述振動衰減裝置使與扭矩的傳遞對象連結的輸出要素的振動衰減。其結果,能夠通過第一以及第二彈性體、以及上述振動衰減裝置使傳遞于輸入要素的振動極好地衰減。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包括本公開的減震裝置的起步裝置的簡要結構圖。
圖2是表示本公開的減震裝置所包括的振動衰減裝置的主視圖。
圖3是圖2所示的振動衰減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圖4是表示圖2以及圖3所示的振動衰減裝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圖。
圖5是用于對圖2以及圖3所示的振動衰減裝置的動作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6是用于對圖2以及圖3所示的振動衰減裝置的動作進行說明的示意圖。
圖7是表示振動衰減裝置的振動次數、衰減率以及該振動衰減裝置的構成要素的慣性的關系的圖表。
圖8是表示振動衰減裝置的振動次數、衰減率以及該振動衰減裝置的值lg/s的關系的圖表。
圖9是對本公開的減震裝置所包括的振動衰減裝置的振動衰減性能與離心擺式吸振裝置的振動衰減性能進行比較的圖表。
圖10是本公開的變形方式的振動衰減裝置的主視圖。
圖11是表示本公開的其他的變形方式的振動衰減裝置的示意圖。
圖12是表示本公開的減震裝置的變形方式的簡要結構圖。
圖13是表示本公開的減震裝置的其他的變形方式的簡要結構圖。
圖14是表示本公開的減震裝置的進一步其他的變形方式的簡要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接下來,參照附圖對用于實施本公開的發明的方式進行說明。
圖1是包括本公開的減震裝置10的起步裝置1的簡要結構圖。該圖所示的起步裝置1例如搭載于具備作為驅動裝置的發動機(內燃機)eg的車輛,除了具有作為振動衰減裝置的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的減震裝置10之外,還包括:與發動機eg的曲軸(輸出軸)連結的作為輸入部件的前蓋3、固定于前蓋3而與該前蓋3一體旋轉的泵輪(輸入側流體傳動要素)4、能夠與泵輪4同軸地旋轉的渦輪(輸出側流體傳動要素)5、在自動變速器(at)、無級變速器(cvt)、雙離合變速器(dct)、混合動力變速器或減速器的變速器(動力傳遞裝置)tm的輸入軸is固定的作為輸出部件的減震器轂7、以及作為單板油壓式離合器的鎖止離合器8等。
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軸向”除了特別標記之外,基本上表示起步裝置1、減震裝置10(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的中心軸(軸心)的延伸方向。另外,“徑向”除了特別標記之外,基本上表示起步裝置1、減震裝置10、該減震裝置10等的旋轉構件的徑向即從起步裝置1、減震裝置10的中心軸向與該中心軸正交的方向(徑向)延伸的直線的延伸方向。而且,“周向”除了特別標記之外,基本上表示起步裝置1、減震裝置10、該減震裝置10等的旋轉構件的周向即沿著該旋轉構件的旋轉方向的方向。
泵輪4具有:緊密地固定于前蓋3的未圖示的泵殼、以及配設于泵殼的內表面的多個泵葉片(省略圖示)。渦輪5具有:未圖示的渦輪殼、以及配設于渦輪殼的內表面的多個渦輪葉片(省略圖示)。渦輪殼的內周部經由多個鉚釘而固定于減震器轂7。
泵輪4與渦輪5互相對置,在兩者之間同軸地配置有對從渦輪5朝泵輪4的工作油(工作流體)的流動進行調整的導輪6。導輪6具有未圖示的多個導輪葉片,導輪6的旋轉方向僅被單向離合器61設定為一個方向。這些泵輪4、渦輪5以及導輪6形成使工作油循環的環路(環狀流路),作為具備扭矩放大功能的扭矩轉換器(流體傳動裝置)發揮功能。但是,在起步裝置1中,也可以省略導輪6、單向離合器61,使泵輪4以及渦輪5作為流體偶聯器發揮功能。
鎖止離合器8是執行經由減震裝置10將前蓋3與減震器轂7連結的鎖止并且將該鎖止解除的部件。本實施方式中,鎖止離合器8作為單板油壓式離合器而構成,并具有:配置于前蓋3的內部且該前蓋3的發動機eg側的內壁面附近并且相對于減震器轂7以能夠沿軸向移動的方式嵌合的未圖示的鎖止活塞80。在鎖止活塞80的外周側并且前蓋3側的面粘附有摩擦件,在鎖止活塞80與前蓋3之間劃分經由工作油供給路、在輸入軸is形成的油路而與未圖示油壓控制裝置連接的鎖止室(省略圖示)。
經由形成于輸入軸is的油路等從泵輪4以及渦輪5的軸心側(單向離合器61的周邊)朝向徑向外側朝泵輪4以及渦輪5(環路)供給的來自油壓控制裝置的工作油能夠流入鎖止離合器8的鎖止室內。因此,若通過前蓋3和泵輪4的泵殼劃分的流體傳動室9內與鎖止室內保持為等壓,則鎖止活塞80未向前蓋3側移動,從而鎖止活塞80與前蓋3不摩擦接合。與此相對,若通過未圖示的油壓控制裝置使鎖止室內減壓,則鎖止活塞80通過壓力差朝向前蓋3移動而與前蓋3摩擦接合。由此,前蓋3(發動機eg)經由減震裝置10與減震器轂7連結。此外,作為鎖止離合器8,也可以采用至少包括一個摩擦接合板(多個摩擦件)的多板油壓式離合器。
如圖1所示,減震裝置10作為旋轉構件包括與鎖止離合器8的鎖止活塞80以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的環狀的驅動構件(輸入要素)11、以及與變速器tm的輸入軸is連結的環狀的從動構件(輸出要素)15。另外,減震裝置10包括在同心圓上沿周向以隔開間隔的方式配置的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四個)彈簧(彈性體)sp作為動力傳遞要素。作為彈簧sp,采用未施加負載時以圓弧狀延伸的以具有軸心的方式卷繞卷的由金屬材料構成的弧形螺旋彈簧、未施加負載時筆直地延伸的以具有軸心的方式以螺旋狀卷繞的由金屬材料構成的直螺旋彈簧。另外,作為彈簧sp,也可以采用所謂的雙彈簧。
作為減震裝置10的輸入要素的驅動構件11包括:環狀的第一輸入板部件,其以靠近鎖止活塞80(前蓋3)的方式配置;以及環狀的第二輸入板部件,其以相比第一輸入板部件更從鎖止活塞80分離的方式配置于泵輪4以及渦輪5側并且經由多個鉚釘與第一輸入板部件連結(均省略圖示)。
第一輸入板部件通過減震器轂7被支承為能夠旋轉,并且與鎖止活塞80以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另外,第一輸入板部件具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四個)分別從前蓋3(發動機eg)側對各自對應的彈簧sp的外周部進行支承(引導)的外側彈簧支承部、以及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四個)分別從前蓋3側對各自對應的彈簧sp的內周部進行支承(引導)的內側彈簧支承部、以及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四個)彈簧抵接部(均省略圖示)。第二輸入板部件具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四個)分別從渦輪5(變速器tm)側對各自對應的彈簧sp的外周部進行支承(引導)的外側彈簧支承部、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四個)分別從渦輪5側對各自對應的彈簧sp的內周部進行支承(引導)的內側彈簧支承部、以及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四個)彈簧抵接部(均省略圖示)。
在將第一以及第二輸入板部件彼此連結時,第一輸入板部件的各外側彈簧支承部與第二輸入板部件的對應的外側彈簧支承部對置,第一輸入板部件的各內側彈簧支承部與第二輸入板部件的對應的內側彈簧支承部對置。而且,各彈簧sp被構成驅動構件11的第一以及第二輸入板部件支承,例如在渦輪殼的內周部的附近沿周向以隔開間隔的方式(等間隔)排列。另外,在減震裝置10的安裝狀態下,第一以及第二輸入板部件的各彈簧抵接部在彼此鄰接的彈簧sp之間與兩者的端部抵接。
從動構件15配置于驅動構件11的第一輸入板部件與第二輸入板部件之間,并且經由多個鉚釘或者通過焊接與渦輪5的渦輪殼共同固定于減震器轂7。由此,從動構件15經由減震器轂7與變速器tm的輸入軸is連結。另外,從動構件15具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四個)分別能夠與對應的彈簧sp的端部抵接的彈簧抵接部(省略圖示)。在減震裝置10的安裝狀態下,從動構件15的各彈簧抵接部在彼此鄰接的彈簧sp之間與兩者的端部抵接。由此,從動構件15經由并列作用的多個彈簧sp與驅動構件11連結。
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與如上述那樣構成的減震裝置10的從動構件15連結,并配置于被工作油裝滿的流體傳動室9的內部。如圖2以及圖3所示,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包括:作為支承部件(第一連桿)的從動構件15、作為恢復力產生部件(第二連桿)的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四個)曲柄部件21、作為連接部件(第三連桿)的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合計八個)連接桿22、以及作為慣性質量體(第四連桿)的一體的環狀的質量體23。
如圖3所示,各曲柄部件21具有兩個板部件210。各板部件210以具有關于中心軸左右對稱并且近似扇狀的平面形狀的方式由金屬板形成。兩個板部件210經由作為支承部件(第一連桿)的從動構件15在減震裝置10的軸向相互對置并且固定或者插通于前端細的基端部(扇的要的位置)的連結軸a1、以及相比該基端部固定于更靠徑向外側的部分的連結部件211(例如鉚釘)而彼此連結。連結軸a1插通于在作為第一連桿的從動構件15的外周部繞該從動構件15的軸心即旋轉中心(旋轉軸)rc以等間隔(在本實施方式中,90°間隔)形成的多個連結孔(圓孔)的任一個。由此,各曲柄部件21(板部件210)相對于從動構件15以能夠繞連結軸a1旋轉即擺動的方式連結(銷結合)。此外,板部件210的中心軸是通過該板部件210的重心與連結軸a1的中心的線段。另外,連結部件211也可以從曲柄部件21省略。
各連接桿22通過金屬板較窄地形成。各連接桿22的一端經由連結軸a2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與對應的曲柄部件21的板部件210連結(銷結合)。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4所示,對于連結軸a2而言,其中心位于通過連結軸a1的中心與曲柄部件21的重心g(例如連結部件211附近)的直線上、并且以比該重心g更靠近連結軸a1的中心的方式相對于曲柄部件21(板部件210)以及連接桿22而配置。即,曲柄部件21的重心g在通過該重心g與連結軸a1的中心的直線上,相比連結軸a2的中心更從連結軸a1的中心分離。
質量體23是由金屬板形成的環狀部件,如圖2所示,具有比從動構件15的外徑大的內徑以及外徑。另外,質量體23具有多個(與曲柄部件21數目相同)繞該質量體23的軸心以等間隔(在本實施方式中,90°間隔)形成的連結孔,并經由插通于各連結孔的連結軸a3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與多個連接桿22的另一端連結(銷結合)。由此,質量體23分別經由多個連接桿22以及曲柄部件21而與作為支承部件的從動構件15連結。另外,質量體23的內周面與多個(至少三個,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四個)形成于從動構件15的外周部的突出部15p的外周面抵接(滑動接觸)。由此,環狀的質量體23以其中心與固定于減震器轂7的從動構件15的旋轉中心rc一致的方式被該從動構件15支承,并能夠繞旋轉中心rc旋轉。這樣,利用從動構件15(第一連桿)支承質量體23(第四連桿),從而能夠實現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的小型化。另外,在質量體23,供各曲柄部件21的連結部件211松動嵌合的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四個)避讓孔23o沿周向隔開間隔(等間隔)地形成。其中,在從曲柄部件21省略連結部件211的情況下,避讓孔23o從質量體23省略。而且,將質量體23的重量設定為,比一個曲柄部件21的重量足夠重,比一個連接桿22的重量足夠重,并且比曲柄部件21以及連接桿22的總重量重。
對于如上述那樣構成的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而言,通過來自發動機eg的動力而旋轉的作為第一連桿(旋轉構件)的從動構件15、與以能夠旋轉的方式同該從動構件15連結的各曲柄部件21彼此成為轉動副。另外,曲柄部件21與以能夠旋轉的方式同該曲柄部件21連結的連接桿22彼此成為轉動副。另外,質量體23通過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與連接桿22連結而與該連接桿22成為轉動副,通過被從動構件15支承為能夠旋轉而與該從動構件15成為轉動副。即,從動構件15、各曲柄部件21、各連接桿22以及質量體23構成使從動構件15成為固定節的四節旋轉連鎖機構。
另外,在各曲柄部件21處于彼此平衡的位置時,從動構件15的旋轉中心rc、從動構件15與曲柄部件21的連結軸a1的中心、以及該曲柄部件21與連接桿22的連結軸a2的中心如圖4所示在一直線上。此外,曲柄部件21的“彼此平衡的位置”是伴隨著從動構件15(第一連桿即旋轉構件)的旋轉而作用于曲柄部件21的離心力、與從作用于該曲柄部件21的重心g(參照圖4)向朝向連結軸a1的中心的方向的力彼此平衡的位置,在曲柄部件21作用離心力時,是從作用于該曲柄部件21的重心g朝向連結軸a1的中心的方向的力的正交方向(與從重心g朝向連結軸a1的中心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分力成為零的位置。
另外,如圖4所示,在將從從動構件15的旋轉中心rc直至將從動構件15與曲柄部件21(板部件210)連結的連結軸a1的中心的長度設為“la”,將從連結軸a1的中心直至將曲柄部件21(板部件210)與連接桿22連結的連結軸a2的中心的長度設為“lb”,將從連結軸a2的中心直至將連接桿22與質量體23連結的連結軸a3的中心的長度設為“lc”,將從連結軸a3的中心直至旋轉中心rc的長度設為“ld”時,曲柄部件21(板部件210)構成為其長度lb比長度la、長度lc以及長度ld短。另外,從動構件15、曲柄部件21、連接桿22以及質量體23構成為滿足la+lb<lc+ld。另外,連接桿22構成為其長度在不妨礙曲柄部件21、連接桿22以及質量體23的動作的范圍內能夠盡可能長。
對于如上述那樣構成的起步裝置1而言,在通過鎖止離合器8將鎖止解除時,如從圖1可知的那樣,來自作為原動機的發動機eg的扭矩(動力)經由前蓋3、泵輪4、渦輪5、減震器轂7這樣的路徑朝變速器tm的輸入軸is傳遞。另外,在通過鎖止離合器8執行鎖止時,如從圖1可知的那樣,來自發動機eg的扭矩(動力)經由前蓋3、鎖止離合器8(鎖止活塞80)、驅動構件11、彈簧sp、從動構件15、減震器轂7這樣的路徑朝變速器tm的輸入軸is傳遞。
在通過鎖止離合器8執行鎖止時,若伴隨著發動機eg的旋轉通過鎖止離合器8而與前蓋3連結的驅動構件11旋轉,則驅動構件11的彈簧抵接部對對應的彈簧sp的一端進行按壓,各彈簧sp的另一端對對應的從動構件15的彈簧抵接部進行按壓。由此,傳遞至前蓋3的來自發動機eg的扭矩朝變速器tm的輸入軸is傳遞,并且來自該發動機eg的扭矩的變動主要通過減震裝置10的彈簧sp衰減(吸收)。
另外,在起步裝置1中,若伴隨著鎖止的執行而通過鎖止離合器8與前蓋3連結的減震裝置10與前蓋3共同旋轉,則減震裝置10的從動構件15也繞起步裝置1的軸心與前蓋3同方向旋轉。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執行鎖止時,構成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的各曲柄部件21、各連接桿22以及質量體23與從動構件15的轉速對應地相對于從動構件15擺動,由此,通過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使從動構件15的振動衰減。即,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以使各曲柄部件21、質量體23的擺動的次數(振動次數q)與從發動機eg傳遞至從動構件15的振動的次數(發動機eg例如為三缸發動機的情況下,1.5次,發動機eg例如為四缸發動機的情況下,兩次)一致的方式構成,無論發動機eg(從動構件15)的轉速如何,均使從發動機eg傳遞至從動構件15的振動衰減。由此,能夠抑制減震裝置10的重量增加,并且能夠通過該減震裝置10與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雙方使振動極好地衰減。
接下來,對如上述那樣構成的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的動作進行說明。
如上述那樣,構成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的從動構件15、各曲柄部件21、各連接桿22以及質量體23構成使從動構件15成為固定節的四節旋轉連鎖機構。因此,如圖5所示,若從動構件15向繞旋轉中心rc的一個方向(例如,圖5的逆時針方向)旋轉,則各曲柄部件21通過質量體23的轉動慣量(轉動難度)相對于從動構件15繞連結軸a1向相反的方向(例如,圖5的順時針方向)旋轉。而且,各曲柄部件21的運動經由連接桿22傳遞至質量體23,從而該質量體23繞從動構件15的旋轉中心rc向與各曲柄部件21相同方向(例如,圖5的順時針方向)旋轉。
另外,通過從動構件15旋轉,從而在各曲柄部件21作用離心力,該離心力的分力成為欲使曲柄部件21返回彼此平衡的位置的恢復力。而且,作用于各曲柄部件21的恢復力經由連接桿22傳遞至質量體23。因此,作用于各曲柄部件21以及質量體23的恢復力克服使各曲柄部件21以及質量體23向此前的旋轉方向旋轉的力(轉動慣量),各曲柄部件21以及質量體23繞連結軸a1或者旋轉中心rc向與此前相反的方向旋轉。
其結果,伴隨著從動構件15朝一個方向的旋轉,各曲柄部件21相對于該從動構件15繞連結軸a1擺動(往復旋轉運動),各曲柄部件21的運動經由連接桿22傳遞至質量體23,從而該質量體23繞從動構件15的旋轉中心rc向與各曲柄部件21相同方向擺動(往復旋轉運動)。此時,在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中,如上述那樣滿足la+lb<lc+ld的關系,因此不存在四節旋轉連鎖機構的死點,從而能夠使各曲柄部件21(以及連接桿22)與質量體23穩定并且流暢地擺動。由此,能夠從擺動的質量體23(并且各曲柄部件21以及各連接桿22)將與從發動機eg傳遞至從動構件15的振動相反相位的振動經由連接桿22以及各曲柄部件21賦予從動構件15。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中,將上述的長度lb設定為比長度la、lc以及ld短。由此,從動構件15、各曲柄部件21、各連接桿22以及質量體23構成將使從動構件15成為固定節并且作為原動節的各曲柄部件21的擺動運動經由作為連接部件的連接桿22轉換為作為從動節的質量體23的擺動運動的擺桿曲柄機構。
因此,對于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而言,在處于彼此平衡的位置的各曲柄部件21開始相對于從動構件15擺動時,能夠通過擺桿曲柄機構的倍力作用,相對于質量體23,從各曲柄部件21經由連接桿22賦予更大的繞旋轉中心rc的力矩(連接桿22的延伸方向上的力)。由此,能夠使質量體23的慣性更大,因此能夠抑制該質量體23的重量的增加,并且能夠進一步提高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的振動衰減性能。
另外,如上述那樣,在擺動的各曲柄部件21作為離心力的分力而作用有欲使該曲柄部件21返回彼此平衡的位置的恢復力。而且,在各曲柄部件21達到擺動范圍的一端時(各曲柄部件21的擺角(擺動角)θ成為最大時),能夠通過擺桿曲柄機構的作用,相對于質量體23而賦予從各曲柄部件21經由連接桿22而使該質量體23返回彼此平衡的位置的更大的恢復力(力矩)。此外,質量體23的“彼此平衡的位置”是各曲柄部件21處于各自的彼此平衡的位置時的質量體23的位置。
此處,參照圖6,將作用于各曲柄部件21、質量體23的恢復力為例子,對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的倍力作用進行說明。如圖6所示,在離心力的分力作為恢復力f21作用于曲柄部件21的重心g時,從曲柄部件21在連接桿22施加該連接桿22的延伸方向的力f22,由此,在質量體23的各連結軸a3的中心作用有力f22的反作用力即使該質量體23返回彼此平衡的位置的恢復力f23。此時,f21·lg=f23·s這樣的關系成立,從該關系式得到f23=f21·lg/s這樣的關系式。但是,“lg”是從動構件15與曲柄部件21的連結軸a1的中心直至曲柄部件21的重心g的長度,“s”是通過連結軸a2以及a3的中心的直線與同該直線平行地延伸并且通過連結軸a1的中心的直線的距離。如從圖6可知的那樣,在各曲柄部件21達到擺動范圍的一端時(在各曲柄部件21的擺角θ成為最大時),距離s相對于從連結軸a1的中心直至曲柄部件21的重心g的長度lg非常短。因此,對于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而言,在各曲柄部件21達到擺動范圍的一端時,能夠從各曲柄部件21經由連接桿22在質量體23賦予較大的恢復力f23。
另外,在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中,各曲柄部件21與連接桿22的連結軸a2的中心相比各曲柄部件21的重心g更靠近從動構件15與各曲柄部件21的連結軸a1的中心。由此,從從動構件15與各曲柄部件21的連結軸a1的中心直至作為各曲柄部件21的力的作用點的重心g的距離lg大于從從動構件15與各曲柄部件21的連結軸a1的中心直至各曲柄部件21與連接桿22的連結軸a2的中心的距離lb。因此,對于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而言,與重心g位于連結軸a2的中心上或者比連結軸a2的中心更靠近連結軸a1的中心的情況相比,能夠使值lg/s更大,從而能夠進一步增大基于擺桿曲柄機構的倍力效果。因此,對于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而言,能夠從各曲柄部件21經由連接桿22相對于質量體23賦予更大的恢復力f23。
這樣,可相對于質量體23賦予較大的恢復力f23是指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具有較高的扭轉剛性。另外,若將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的等效剛性設為“k”,將等效質量設為“m”,則通過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的振動次數q即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能夠良好地衰減的振動的次數用
因此,對于能夠對質量體23賦予更大的恢復力f23而能夠使等效剛性k更大的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而言,能夠通過等效質量m、值lg/s的調整,不降低振動次數q而確保質量體23的重量、轉動慣量(慣性)而從而提高振動衰減性能、或不降低質量體23的重量、轉動慣量即振動衰減性能而提高(維持)振動次數q。其結果,對于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而言,能夠抑制裝置整體的重量的增加,并且能夠進一步提高振動衰減性能以及設計即振動次數q的設定的自由度。
另外,在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中,各曲柄部件21(板部件210)形成為隨著從與從動構件15的連結軸a1側的端部朝向與連接桿22的連結軸a2側的端部(與連結軸a1側的端部相反的一側的端部),寬度即與將連結軸a1的中心與連結軸a2的中心連結的直線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逐漸增加。由此,能夠使抑制曲柄部件21的重量的增加并且使各曲柄部件21的轉動慣量(慣性)更大而可作為離心擺式吸振裝置的質量體發揮功能的各曲柄部件21所產生的振動衰減效果進一步提高。此外,在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中,各曲柄部件21包括具有扇狀的平面形狀的至少一個板部件210。由此,能夠容易地構成能夠抑制重量的增加并且能夠使轉動慣量(慣性)更大的曲柄部件21。
另外,在從動構件15與曲柄部件21的連結軸a1周邊至少施加因作用于曲柄部件21、連接桿22的離心力所產生的負載,但通過抑制曲柄部件21的重量增加,能夠降低該負載,并抑制對連結軸a1進行支承的從動構件15的軸承部周邊的強度確保所伴隨的大型化。此外,如上述那樣,通過使曲柄部件21的重心g相比連結軸a2的中心更從連結軸a1的中心分離,與該重心g位于連結軸a2的中心上或者比連結軸a2的中心更靠近連結軸a1的中心的情況相比,作用于曲柄部件21的離心力增加。但是,對于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而言,如上述那樣,能夠抑制曲柄部件21的重量的增加,因此能夠減少由使重心g比連結軸a2的中心更從連結軸a1的中心分離而產生的影響。而且,從各曲柄部件21賦予質量體23的恢復力f23相比作用于曲柄部件21的離心力(恢復力f21)更大程度上取決于上述的值lg/s,因此使曲柄部件21的重心g比連結軸a2的中心更從連結軸a1的中心分離的技術的意義非常大。
另外,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的質量體23是環狀部件,因此在各曲柄部件21擺動時,能夠使該質量體23繞從動構件15的旋轉中心rc流暢地擺動。另外,通過使質量體23形成為環狀,能夠完全抵消作用于質量體23的離心力(離心油壓),因此能夠使該離心力相對于質量體23的擺動影響消失。此外,環狀的質量體23以包圍從動構件15的方式配置于該從動構件15的徑向外側,并且通過從動構件15的多個突出部15p被支承為能夠繞旋轉中心rc旋轉。由此,能夠抑制質量體23的重量的增加并且使該質量體23的轉動慣量較大,因此能夠抑制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的軸長的增加而使裝置整體小型化。但是,只要通過曲柄部件21以及連接桿22能夠將環狀的質量體23支承為能夠繞旋轉中心rc旋轉,也可以從從動構件15省略多個突出部15p。
另外,在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中,質量體23經由多組(在本實施方式中,四組)曲柄部件21以及連接桿22與從動構件15連結。由此,能夠使環狀的質量體23繞旋轉中心rc流暢地擺動。另外,能夠抑制相對于從動構件15擺動的各曲柄部件21的重量增加,并且能夠通過各曲柄部件21的擺動使質量體23繞旋轉中心rc擺動。此外,能夠確保多組曲柄部件21以及連接桿22以及質量體23的總重量,并且能夠使曲柄部件21以及連接桿22各自輕型化,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曲柄部件21以及連接桿22的耐久性。
另外,連結有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的減震裝置10的從動構件15經由減震器轂7與渦輪5以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由此,使從動構件15的轉動慣量(慣性)實際上增加從而能夠良好地抑制質量體23的伴隨著該從動構件15的旋轉的擺角達到根據長度la、lb、lc以及ld決定的機構上的最大擺角(擺動極限)。其結果,能夠良好地維持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的振動衰減性能。此外,渦輪5如圖1中雙點劃線所示那樣,可以與從動構件15直接連結,也可以與驅動構件11連結。
圖9示出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的振動衰減性能與離心擺式吸振裝置的振動衰減性能的比較結果。該圖示出通過鎖止的執行從發動機eg將扭矩傳遞至減震裝置的驅動構件的狀態下的從動構件的扭矩變動(振動等級)的模擬結果。圖9的實線示出發動機轉速與在從動構件15連結了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的減震裝置10的該從動構件15的扭矩變動的關系。另外,該圖的虛線示出發動機轉速與在從動構件連結了離心擺式吸振裝置的減震裝置的該從動構件的扭矩變動的關系。
用于模擬的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的模型的質量體23的重量為450g,多個曲柄部件21以及多個連接桿22的總重量為400g。另外,用于模擬的離心擺式吸振裝置的模型基于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那樣的公知的結構而制成,該離心擺式吸振裝置的多個質量體的重量一共為1100g。另外,包括離心擺式吸振裝置的減震裝置的該離心擺式吸振裝置以外的部件的各種規格與包括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的減震裝置10基本上相同,用于模擬的發動機eg的各種規格也與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以及離心擺式吸振裝置共通。
如從圖9所示的模擬結果可知的那樣,對于包括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的減震裝置10而言,與包含離心擺式吸振裝置的減震裝置相比,能夠使從鎖止轉速nlup(例如,1000-1200rpm的值)直至例如2000rpm左右的低轉速域的從動構件的振動等級更好地降低。而且,相對于用于模擬的離心擺式吸振裝置的質量體的總重量為1100g,用于模擬的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的曲柄部件21、連接桿22以及質量體23的總重量為850g。因此,對于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而言,實現裝置整體的輕型化(至少抑制重量的增加)的同時可進一步提高振動衰減性能。
圖10是本公開的變形方式的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b的主視圖。此外,對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b的構成要素中的與上述的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相同的要素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省略重復的說明。
該圖所示的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b取代上述的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的環狀的質量體(第四連桿)23而包括彼此具有相同的各種規格(尺寸等)的多個(圖10的例子中,例如四個)質量體23b。各質量體23b由形成為圓弧狀的金屬板構成,并以繞旋轉中心rc擺動的方式經由曲柄部件21(2枚的板部件210)以及兩根連接桿22與從動構件15b連結。在各曲柄部件21處于彼此平衡的位置時,多個質量體23b以隔開間隔的方式沿從動構件15b的周向排列。而且,各質量體23b與對應的曲柄部件21以及連接桿22、以及作為第一連桿(旋轉構件)的從動構件15b共同構成擺桿曲柄機構。此外,將各質量體23b、曲柄部件21、連接桿22的尺寸等設定為彼此鄰接的質量體23b彼此在擺動時不碰撞。
另外,作為第一連桿的從動構件15b具有:分別向徑向外側延伸并且沿周向隔開間隔地排列的多個延伸突出部15e;以及以將旋轉中心rc作為軸心沿軸向延伸的方式被多個延伸突出部15e支承的短尺寸圓筒狀的環狀支承部15g。而且,在各質量體23b,分別在從動構件15b的環狀支承部15g的內周面上轉動的多個(圖10的例中,兩端每端一個,合計兩個)導輥23r以能夠旋轉的方式安裝。這些環狀支承部15g以及多個導輥23r構成一邊受到作用于各質量體23b的離心力(離心油壓)一邊以使各質量體23b繞從動構件15b的旋轉中心擺動的方式進行引導的引導機構。
在包括這樣的多個質量體23b的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b中,能夠抑制裝置整體的重量的增加、并且能夠進一步提高振動衰減性能以及設計的自由度。另外,對于包括多個質量體23b的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b而言,通過包括環狀支承部15g以及導輥23r的引導機構對各質量體23b進行引導,從而能夠使多個質量體23b繞旋轉中心rc流暢地擺動。而且,通過將引導機構的環狀支承部15g設置于連結有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b的減震裝置10的旋轉構件即從動構件15b(成為一體),能夠縮小環狀支承部15g與擺動的各質量體23b的速度差,從而能夠抑制滑動阻力的增加。但是,環狀支承部15g也可以設置于未連結有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b的減震裝置10的旋轉構件。另外,引導機構不局限于包括環狀支承部15g以及導輥23r的機構。
此外,對于上述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而言,將各曲柄部件21與連接桿22連結的連結軸a2的中心相比各曲柄部件21的重心g更靠近將從動構件15與各曲柄部件21連結的連結軸a1的中心,但不局限于此。即,只要可得到所要求的倍力效果,如圖11所示,連結軸a2也可以配置為其中心比曲柄部件21的重心g更從連結軸a1的中心分離。
另外,在上述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中,各曲柄部件21(板部件210)形成為隨著從連結軸a1側的端部朝向連結軸a2側的端部而寬度變大,但不局限于此。即,如圖11所示,各曲柄部件21(板部件210)也可以形成為與將連結軸a1的中心與連結軸a2的中心連結的直線正交的方向上的寬度成為恒定。由此,能夠使各曲柄部件21輕型化。
另外,在上述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中,從動構件15、15b,曲柄部件21、連接桿22以及質量體23、23b構成擺桿曲柄機構,但不局限于此,即只要可得到所要求的倍力效果,從動構件15、15b、曲柄部件21、連接桿22以及質量體23、23b也可以不一定以構成擺桿曲柄機構的方式形成。另外,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也可以構成為具有將曲柄部件21支承為能夠擺動而與該曲柄部件21成為轉動副、并且與質量體23、23b成為轉動副的專用的支承部件(第一連桿)。即,曲柄部件21也可以經由作為第一連桿的專用的支承部件而間接地與減震裝置10的旋轉構件連結,該情況下,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的支承部件與成為振動的衰減對象的例如減震裝置10的從動構件15之類的旋轉構件以同軸并且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即可。通過這樣構成的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也能夠使旋轉構件的振動良好地衰減。
另外,對于包含驅動構件(輸入要素)11、中間構件12(中間要素)以及從動構件15(輸出要素)作為旋轉構件、并且包含將配置于驅動構件11與中間構件12之間而傳遞扭矩的第一彈簧sp1以及配置于中間構件12與從動構件15之間而傳遞扭矩的第二彈簧sp2作為動力傳遞要素的圖12所示的那樣的減震裝置10b而言,如該圖所示,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可以與從動構件15連結,也可以與中間構件12連結。
如圖12所示,通過使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與減震裝置10b的從動構件15連結,能夠通過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使與扭矩的傳遞對象亦即變速器的輸入軸連結的從動構件15的振動良好地衰減。另外,通過將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連結于中間構件12,能夠通過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使在第一彈簧sp1與第二彈簧sp2之間經常較大地振動的中間構件12的振動良好地衰減。即,通過將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連結于中間構件12或者從動構件15,能夠抑制減震裝置10b的重量增加,并且通過第一以及第二彈簧sp1、sp2以及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使傳遞于驅動構件11的振動極好地衰減。
另外,在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與減震裝置10b的從動構件15連結的情況下,也可以渦輪5直接與從動構件15以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或經由減震器轂7與從動構件15以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由此,使從動構件15的轉動慣量(慣性)實際上增加從而能夠良好地抑制質量體23的伴隨著從動構件15的旋轉的擺角達到機構上的最大擺角(擺動極限)。其結果,能夠良好地維持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的振動衰減性能。另外,在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與減震裝置10b的中間構件12連結的情況下,也可以渦輪5直接與從動構件15以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或者經由減震器轂7與從動構件15以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由此,通過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使在第一以及第二彈簧sp1、sp2之間經常較大地振動的中間構件12的振動良好地衰減,并且使從動構件15的轉動慣量(慣性)實際上增加而能夠使該從動構件15的振動等級降低。
另一方面,在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與減震裝置10b的從動構件15連結的情況下,渦輪5也可以與中間構件12連結。由此,能夠使位于減震裝置10b的扭矩傳遞路徑中比從動構件15更靠上游側的中間構件12的轉動慣量(慣性)實際上增加而使從該中間構件12的振動等級即中間構件12傳遞至從動構件15的振動的等級降低。其結果,能夠抑制曲柄部件21、質量體23等的重量增加、并且通過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使從動構件15的振動更好地衰減。另外,在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與減震裝置10b的中間構件12連結的情況下,渦輪5也可以與中間構件12以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由此,使中間構件12的轉動慣量(慣性)實際上增加從而能夠良好地抑制質量體23的伴隨著中間構件12的旋轉的擺角達到機構上的最大擺角(擺動極限)。其結果,能夠良好地維持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的振動衰減性能。
另外,對于減震裝置10b而言,驅動構件11也可以與渦輪5以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由此,使位于減震裝置10b的扭矩傳遞路徑中比中間構件12、從動構件15更靠上游側的驅動構件11的轉動慣量(慣性)實際上增加從而能夠降低該驅動構件11的振動等級即傳遞于中間構件12、從動構件15的振動的等級。其結果,能夠抑制曲柄部件21、質量體23等的重量增加、并且能夠通過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使中間構件12、從動構件15的振動更好地衰減。
另外,對于包含驅動構件(輸入要素)11、第一中間構件(第一中間要素)121、第二中間構件(第二中間要素)122以及從動構件(輸出要素)15作為旋轉構件,并且包含配置于驅動構件11與第一中間構件121之間而傳遞扭矩的第一彈簧sp1、配置于第二中間構件122與從動構件15之間而傳遞扭矩的第二彈簧sp2、以及配置于第一中間構件121與第二中間構件122之間而傳遞扭矩的第三彈簧sp3作為動力傳遞要素的圖13所示那樣的減震裝置10c而言,如該圖所示,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也可以與從動構件15連結,也可以與第一中間構件121或者第二中間構件122連結。
通過將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連結于減震裝置10c的從動構件15,能夠通過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使與扭矩的傳遞對象亦即變速器的輸入軸連結的從動構件15的振動良好地衰減。另外,通過將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與第一或者第二中間構件121、122連結,能夠通過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使在第一以及第二彈簧sp1、sp2之間或者第二以及第三彈簧sp2、sp3之間經常較大地振動的第一或者第二中間構件121、122的振動良好地衰減。即,通過將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與減震裝置10c的從動構件15,第一中間構件121或者第二中間構件122連結,能夠抑制減震裝置10c的重量增加,并且能夠通過第一~第三彈簧sp1、sp2、sp3以及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使傳遞至驅動構件11的振動極好地衰減。
另外,在減震裝置10c中,渦輪5也可以與驅動構件11、第一以及第二中間構件121、122、以及從動構件15的任一個連結。即,若將驅動構件11以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于渦輪5,則使位于減震裝置10c的扭矩傳遞路徑中比第一以及第二中間構件121、122、從動構件15更靠上游側的驅動構件11的轉動慣量(慣性)實際上增加而能夠降低該驅動構件11的振動等級即傳遞于第一中間構件121、第二中間構件122、從動構件15的振動的等級。而且,若在減震裝置10c的第一中間構件121、第二中間構件122以及從動構件15的任一個連結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以及渦輪5雙方,則良好地抑制質量體23伴隨著第一中間構件121、第二中間構件122或者從動構件15的旋轉的擺角達到機構上的最大擺角(擺動極限),從而能夠良好地維持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的振動衰減性能。而且,在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與減震裝置10c的第一或者第二中間構件121、122連結的情況下,通過將渦輪5直接與從動構件15以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或者經由減震器轂7與從動構件15以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從而能夠通過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使第一或者第二中間構件121、122的振動良好地衰減、并且能夠使從動構件15的轉動慣量(慣性)實際上增加而降低該從動構件15的振動等級。
此外,上述的減震裝置10、10b、10c在驅動構件11與從動構件15之間包括單一的扭矩傳遞路徑,但不局限于此。例如,減震裝置10除了驅動構件11-彈簧sp-從動構件15這樣的第一扭矩傳遞路徑,也可以包括與該第一扭矩傳遞路徑并列產生作用的第二扭矩傳遞路徑。另外,減震裝置10b除了驅動構件11-第一彈簧sp-中間構件12-第二彈簧sp2-從動構件15這樣的第一扭矩傳遞路徑之外,也可以包括與該第一扭矩傳遞路并列產生作用的第二扭矩傳遞路徑以及從第一或者第二扭矩傳遞路徑的中途分支而達到從動構件15的第三扭矩傳遞路徑的至少一個。而且,減震裝置10c除了驅動構件11-第一彈簧sp-第一中間構件121-第三彈簧sp3-第二中間構件122-第二彈簧sp2-從動構件15這樣的第一扭矩傳遞路徑,也可以包括與該第一扭矩傳遞路徑并列產生作用的第二扭矩傳遞路徑以及從第一或者第二扭矩傳遞路徑的中途分支而達到從動構件15的第三扭矩傳遞路徑的至少一個。
另外,較大的振動幾乎不衰減地從發動機eg傳遞至減震裝置10、10b、10c的驅動構件11,因此在將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連結于驅動構件11的情況下,導致質量體23的伴隨著驅動構件11的旋轉的擺角容易達到機構上的最大擺角(擺動極限),從而存在無法有效地發揮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的振動衰減性能的擔憂。因此,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如上述那樣,優選與減震裝置10、10b、10c的從動構件15、中間構件12、第一或者第二中間構件121、122連結。
另外,包括四連桿式吸振裝置20、20b的減震裝置10、10b、10c用于包括流體傳動裝置(扭矩轉換器)、鎖止離合器8等的起步裝置1,但也可以用于起步裝置1以外。如圖14所示,例如減震裝置10b的驅動構件11可以與發動機(原動機)eg的輸出軸連結(直接連結),減震裝置10b的從動構件15也可以與該發動機eg的動力傳遞對象連結,即,減震裝置10、10b、10c配置于發動機與動力傳遞對象之間而對使來自該發動機的振動衰減有用。
如以上說明的那樣,本公開的減震裝置包括來自發動機eg的扭矩被傳遞過來的輸入要素11、中間要素12、121、122、輸出要素15、15b、在上述輸入要素11與上述中間要素12、121之間傳遞扭矩的第一彈性體sp1、以及在上述中間要素12、122與上述輸出要素15、15b之間傳遞扭矩的第二彈性體sp2,減震裝置10b、10c具備振動衰減裝置20、20b,該振動衰減裝置20、20b包括:支承部件15、15b,其與上述中間要素12、121、122或者上述輸出要素15、15b同軸并且一體旋轉;恢復力產生部件21,其經由連結軸a1與上述支承部件15、15b連結并且能夠伴隨著該支承部件15、15b的旋轉而繞上述連結軸a1擺動;以及慣性質量體23,其經由上述恢復力產生部件21與上述支承部件15、15b連結并且伴隨著該支承部件15、15b的旋轉與該恢復力產生部件21連動而繞上述支承部件15、15b的旋轉中心rc擺動。
如該減震裝置那樣,通過將包括支承部件、恢復力產生部件以及慣性質量體的振動衰減裝置與中間要素或者輸出要素連結,能夠通過上述振動衰減裝置使在第一彈性體與第二彈性體之間經常較大地振動的中間要素的振動衰減、或者能夠通過上述振動衰減裝置使與扭矩的傳遞對象連結的輸出要素的振動衰減。其結果,能夠通過第一以及第二彈性體、以及振動衰減裝置使傳遞于輸入要素的振動極好地衰減。此外,振動衰減裝置的支承部件也可以是減震裝置的中間要素或者輸出要素本身或者中間要素或者輸出要素的一部分(構成部件),也可以與中間要素或者輸出要素獨立。
另外,上述振動衰減裝置20、20b的上述支承部件也可以與上述輸出要素15、15b一體旋轉,上述輸出要素15、15b也可以與流體傳動裝置的渦輪5以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即,在振動衰減裝置的支承部件與輸出要素一體旋轉的情況下,使渦輪與輸出要素連結而使該輸出要素的轉動慣量(慣性)實際上增加,從而能夠良好地抑制慣性質量體伴隨著支承部件(輸出要素)的旋轉的擺角達到機構上的最大值(擺動極限)。其結果,能夠良好地維持振動衰減裝置的振動衰減性能。
另外,上述振動衰減裝置20、20b的上述支承部件也可以與上述中間要素12一體旋轉,上述中間要素12也可以與流體傳動裝置的渦輪5以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即,在振動衰減裝置的支承部件與中間要素一體旋轉的情況下,通過使渦輪與中間要素連結而使該中間要素的轉動慣量(慣性)實際上增加,從而能夠良好地抑制慣性質量體伴隨著支承部件(中間要素)的旋轉的擺角達到機構上的最大值(擺動極限)。其結果,能夠良好地維持振動衰減裝置的振動衰減性能。
另外,上述振動衰減裝置20、20b的上述支承部件也可以與上述輸出要素15、15b一體旋轉,上述輸入要素11或者上述中間要素12也可以與流體傳動裝置的渦輪5以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即,在振動衰減裝置的支承部件與輸出要素一體旋轉的情況下,通過使渦輪與輸入要素或者中間要素連結,能夠使位于減震裝置的扭矩傳遞路徑上比輸出要素更靠上游側的輸入要素、中間要素的轉動慣量(慣性)實際上增加而使該輸入要素、中間要素的振動等級、即從輸入要素、中間要素傳遞至輸出要素的振動的等級降低。其結果,能夠通過振動衰減裝置使輸出要素的振動更好地衰減。
另外,上述振動衰減裝置的上述支承部件也可以與上述中間要素一體旋轉,上述輸入要素也可以與流體傳動裝置的渦輪以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即,在振動衰減裝置的支承部件與中間要素一體旋轉的情況下,通過使渦輪與輸入要素連結,能夠使位于減震裝置的扭矩傳遞路徑中比中間要素更靠上游側的輸入要素的轉動慣量(慣性)實際上增加而使該輸入要素的振動等級、即從輸入要素傳遞至輸出要素的振動的等級降低。其結果,能夠通過振動衰減裝置使輸出要素的振動更好地衰減。
另外,上述振動衰減裝置20、20b的上述支承部件也可以與上述中間要素12一體旋轉,上述輸出要素15、15b也可以與流體傳動裝置的渦輪5以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即,在振動衰減裝置的支承部件與中間要素一體旋轉的情況下,通過使渦輪與輸出要素連結,能夠通過振動衰減裝置使在第一彈性體與第二彈性體之間經常較大地振動的中間要素的振動衰減,并且能夠使輸出要素的轉動慣量(慣性)實際上增加而降低該輸出要素的振動等級。
另外,上述中間要素也可以包括上述第一以及第二中間要素121、122,上述減震裝置10c也可以包括在上述第一中間要素121與上述第二中間要素12之間傳遞扭矩的第三彈性體sp3,上述第一彈性體sp1也可以在上述輸入要素11與上述第一中間要素121之間傳遞扭矩,上述第二彈性體sp2也可以在上述第二中間要素122與上述輸出要素15、15b之間傳遞扭矩。在像這樣包括第一以及第二中間要素的減震裝置中,振動衰減裝置的支承部件也可以與第一或者第二中間要素一體旋轉,也可以與輸出要素一體旋轉。而且,流體傳動裝置的渦輪以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于第一或者第二中間要素也可以。
另外,上述慣性質量體23可以是以包圍上述支承部件15的方式配置的環狀部件,也可以通過上述支承部件15被支承為能夠旋轉。這樣,通過利用支承部件支承慣性質量體,從而實現振動衰減裝置的小型化、并且在恢復力產生部件擺動時能夠使慣性質量體繞支承部件的旋轉中心流暢地擺動。另外,通過使慣性質量體形成為環狀,能夠使作用于該慣性質量體的離心力(離心液壓)相對于慣性質量體的擺動的影響消失。此外,通過將環狀的慣性質量體配置于支承部件的徑向外側,能夠抑制慣性質量體的重量的增加并且增大該慣性質量體的轉動慣量,抑制振動衰減裝置的軸長的增加。
另外,上述振動衰減裝置20b也可以包括多個上述慣性質量體23b,上述慣性質量體23b也可以分別經由上述恢復力產生部件21與支承部件15b連結。采用這樣的結構,也能夠抑制裝置整體的重量的增加、并且進一步提高振動衰減裝置的振動衰減性能以及設計的自由度。
另外,上述振動衰減裝置20b也可以進一步包括引導機構15g、23r,該引導機構15g、23r對上述多個慣性質量體23b分別以繞上述支承部件15b的上述旋轉中心rc擺動的方式進行引導。由此,能夠使多個慣性質量體繞上述旋轉中心流暢地擺動。
另外,上述振動衰減裝置20、20b也可以進一步包括連接部件22,該連接部件22經由第二連結軸a2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與上述恢復力產生部件21連結并且經由第三連結軸a3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與上述慣性質量體23連結。在這樣的振動衰減裝置中,支承部件、恢復力產生部件、連接部件以及慣性質量體構成使支承部件(旋轉構件)成為固定節的四節旋轉連鎖機構。由此,能夠伴隨著支承部件的旋轉,從慣性質量體,經由連接部件以及恢復力產生部件,對與支承部件一體旋轉的中間要素或者輸出要素賦予與該中間要素或者輸出要素的振動相反相位的振動。
另外,上述第二連結軸a2的中心也可以比上述恢復力產生部件21的重心g更接近上述連結軸a1的中心。這樣,通過使恢復力產生部件與連接部件的第二連結軸的中心比恢復力產生部件的重心更接近支承部件與恢復力產生部件的連結軸的中心,從而從支承部件與恢復力產生部件的連結軸的中心直至恢復力產生部件的力的作用點(重心)的距離大于從該連結軸的中心直至第二連結軸的中心的距離。由此,能夠進一步增大基于四節旋轉連鎖機構(擺桿曲柄機構)的倍力效果,從而能夠從恢復力產生部件經由連接部件相對于慣性質量體賦予更大的恢復力(力矩)。其結果,能夠使振動衰減裝置的等效剛性進一步增大,不降低振動衰減裝置的振動次數、即不降低通過該振動衰減裝置能夠良好地衰減的振動的次數而確保慣性質量體的重量、轉動慣量(慣性)從而提高振動衰減性能、或不降低慣性質量體的重量、轉動慣量即不降低振動衰減性能而提高(維持)振動次數。
另外,上述恢復力產生部件21也可以以隨著從上述連結軸a1側的端部朝向與該端部相反的一側的端部而寬度逐漸增加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夠抑制恢復力產生部件的重量的增加、并且能夠進一步增大該恢復力產生部件的轉動慣量(慣性),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基于恢復力產生部件的振動衰減效果。另外,在支承部件與恢復力產生部件的連結軸周邊至少施加基于作用于恢復力產生部件的離心力的負載,但通過抑制恢復力產生部件的重量增加,降低該負載,能夠抑制伴隨著確保支承部件與恢復力產生部件的連結軸周邊的強度帶來的大型化。其結果,能夠良好地抑制振動衰減裝置整體的重量的增加和大型化。
另外,上述恢復力產生部件21也可以包括:具有扇狀的平面形狀的至少一個板部件210。由此,能夠容易地構成能夠抑制重量的增加并且進一步增大轉動慣量(慣性)的恢復力產生部件。
另外,上述輸出要素15、15b也可以有效地(直接或者間接地)連結于變速器tm的輸入軸is。
本公開的其他的減震裝置包括:來自發動機eg的扭矩被傳遞過來的輸入要素11、輸出要素15、15b、以及在上述輸入要素11與上述輸出要素15、15b之間傳遞扭矩的彈性體sp,減震裝置10具備振動衰減裝置20、20b,該振動衰減裝置20、20b包括:支承部件15、15b,其與上述輸出要素15、15b同軸并且一體旋轉;恢復力產生部件21,其經由連結軸a1與上述支承部件15、15b連結并且能夠伴隨著該支承部件15、15b的旋轉而繞上述連結軸a1擺動;以及慣性質量體23,其經由上述恢復力產生部件21與上述支承部件15、15b連結并且伴隨著該支承部件15、15b的旋轉與該恢復力產生部件21連動而繞上述支承部件15、15b的旋轉中心rc擺動。
如該減震裝置那樣,通過將包括支承部件、恢復力產生部件以及慣性質量體的振動衰減裝置與輸出要素連結,能夠通過上述振動衰減裝置使與扭矩的傳遞對象連結的輸出要素的振動衰減。其結果,能夠通過彈性體以及上述振動衰減裝置使傳遞于輸入要素的振動極好地衰減。此外,振動衰減裝置的支承部件可以是減震裝置的輸出要素本身或者該輸出要素的一部分(構成部件),也可以與輸出要素獨立。
另外,上述輸出要素15、15b也可以與流體傳動裝置的渦輪5以一體旋轉的方式連結。由此,使輸出要素的轉動慣量(慣性)實際上增加而能夠良好地抑制慣性質量體的伴隨著支承部件(輸出要素)的旋轉的擺角達到機構上的最大值(擺動極限)。其結果,能夠良好地維持振動衰減裝置的振動衰減性能。
另外,本公開的發明不限定于任何上述實施方式,當然可以在本公開的外延的范圍內可進行各種變更。而且,用于實施上述發明的方式只是記載于本發明的具體一個方式,不限定發明的要素。
工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公開的發明能夠在使旋轉構件的振動衰減的振動衰減裝置的制造領域等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