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通過多個小齒輪鏈輪和卷掛在小齒輪鏈輪上的鏈條進行動力傳遞的變速機構,所述多個小齒輪鏈輪相對于旋轉軸維持等距離且在徑向上可動地被支承,相對于旋轉軸的軸心公轉(與旋轉軸一體旋轉)。
背景技術:
:目前,在初級帶輪和次級帶輪上卷繞驅動帶,使用通過在各帶輪的可動滑輪施加的推力在各帶輪與驅動帶之間產生的摩擦力進行動力傳遞的帶式無級變速器例如作為車輛用變速器而被實用化。在該無級變速器中,在傳遞較大的動力時,需要使推力增大而確保摩擦力。此時,驅動用于產生推力用的油壓的油泵的驅動源(發動機或電動機)的負擔增大,由此會導致燃耗量或耗電量的增加,另外,在構造上發生滑動的部分產生摩擦損失。因此,研發有不使用上述推力或摩擦力而利用多個小齒輪鏈輪和卷繞在其上的鏈條進行動力傳遞的無級變速機構。作為這樣的無級變速機構,通過相對于旋轉軸的軸心維持著等距離而在徑向上可動且一體旋轉地被支承而相對于旋轉軸的軸心公轉的多個小齒輪鏈輪的各個構成多邊形的頂點而形成的外觀上的大鏈輪(在此稱為“復合鏈輪”)分別設置在輸入側及輸出側,通過卷繞組這些復合鏈輪上的鏈條進行動力傳遞。在該無級變速機構中,通過使小齒輪鏈輪分別相對于旋轉軸維持著等距離而同步在徑向上移動,使多邊形的大小相似地變化而將復合鏈輪擴徑縮徑。通過使輸入側的復合鏈輪擴徑或縮徑,輸出側的復合鏈輪縮徑或擴徑,使變速比變化。這樣的無級變速機構例如公開在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中。但是,在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所示的無級變速機構中,為了抑制伴隨著變速導致的鏈條的松弛或張緊,考慮使一復合鏈輪的擴徑或縮徑與另一復合鏈輪的縮徑或擴徑等量地進行。但是,在使一復合鏈輪的擴徑或縮徑和另一復合鏈輪的縮徑或擴徑的量相同的情況下,通過變速、即變速比的變更,使幾何學的鏈條長度變化。另外,在此所謂的“幾何學的鏈條長度”是指在輸入側的復合鏈輪和輸出側的復合鏈輪上無過量或無不足地卷繞鏈條時的幾何學上的周長。換言之,“幾何學的鏈條長度”是不松弛也不張緊的鏈條的理論上(計算上)的長度。具體地,在無級變速機構構成等速變速比(輸入側的復合鏈輪與輸出側的復合鏈輪的轉速比為1:1)時,幾何學的鏈條長度最短。另一方面,在無級變速機構的變速比為最低檔變速比或最高檔變速比時,幾何學的鏈條長度最長。因此,在將實際的鏈條長度(在此稱為“實際鏈條長度”)對應于無級變速機構構成等速變速比時的幾何學的鏈條長度而設定的情況下,即使從該狀態變更變速比,鏈條張緊,既不能向低檔變速比側變速,也不能向高檔變速比側變速。因此,考慮對應于變速比為最低檔變速比或最高檔變速比時的幾何學的鏈條長度而設定實際鏈條長度。但在該情況下,在變速時,若使復合鏈輪的擴徑和縮徑等量進行,則由于變速時的幾何學的鏈條長度的變化而使鏈條松弛。因此,振動或噪音會增大,另外,鏈條會脫落。本發明的目的之一是鑒于上述的課題而設立的,提供能夠抑制鏈條的松弛的變速機構。另外,不限于該目的,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在由用于實施后述的發明的方式所示的各構成得到的作用效果中,能夠起到現有技術不能夠得到的作用效果。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7713154號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2-250420號公報技術實現要素:(1)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變速機構具有兩組復合鏈輪、和鏈條,所述復合鏈輪具有將動力輸入或輸出的旋轉軸、相對于所述旋轉軸在徑向上可動地被支承的多個小齒輪鏈輪、使所述多個小齒輪鏈輪距所述旋轉軸的軸心維持等距離且使所述多個小齒輪鏈輪在所述徑向上同步移動的鏈輪移動機構,所述鏈條卷掛在所述兩組復合鏈輪上,通過對包圍所述多個小齒輪鏈輪的任一個且與所述多個小齒輪鏈輪的任一個均相接的圓的半徑即外接圓半徑進行變更來變更變速比,其中,具有連動裝置,在變更所述變速比的變速時,所述連動裝置能夠使一所述復合鏈輪的所述外接圓半徑的擴徑和另一所述復合鏈輪的所述外接圓半徑的縮徑連動,所述連動裝置在將所述變速比向兩個所述旋轉軸的轉速同速的等速變速比變更的情況下,在鏈條相對于幾何學鏈條長度的實際長度即實際鏈條長度比預先設定的規定長度大時,使所述縮徑量比所述擴徑量小,在實際鏈條長度不比所述規定長度大時,使所述擴徑量與所述縮徑量相同,所述幾何學鏈條長度為相對于使所述擴徑和所述縮徑等量地進行時的所述兩組復合鏈輪無過量或無不足地卷繞時的理想的鏈條長度。(2)優選的是,所述實際鏈條長度設定為比所述幾何學鏈條長度可取得的最大長度大。(3)優選的是,所述實際鏈條長度設定為包含所述鏈條的伸長的長度。(4)優選的是,所述擴徑或所述縮徑按照如下的方式進行,即,由所述多個小齒輪鏈輪形成的外觀上的所述復合鏈輪的齒數依次整數地變化。(5)另外,優選的是,所述連動裝置在將所述變速比向所述等速變速比變更的情況下,在所述幾何學的鏈條長度比所述實際鏈條長度大所述規定長度以上時,停止所述縮徑。(6)另外,優選的是,具有映像圖,其預先設定有所述一復合鏈輪的齒數和所述另一復合鏈輪的齒數的組合,以在將所述變速比向所述等速變速比變更的情況下,在所述幾何學的鏈條長度比所述實際鏈條長度大所述規定長度以上時,停止所述縮徑,所述連動裝置基于所述映像圖使所述一復合鏈輪進行所述擴徑,使所述另一復合鏈輪進行所述縮徑。(7)另外,所述連動裝置具有固定盤和可動盤,所述固定盤形成使所述多個小齒輪鏈輪的各支承軸內插的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與所述旋轉軸一體旋轉,所述可動盤形成使所述支承軸位于與所述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交叉的交叉部位的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相對于所述固定盤同心地配置且可相對旋轉,所述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和所述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形成為如下的形狀,即,在將所述變速比向所述等速變速比變更的情況下,在相對于所述幾何學的鏈條長度的所述實際鏈條長度比預先設定的規定長度大時,使所述縮徑量比所述擴徑量小,若所述實際鏈條長度不比所述規定長度大,則使所述擴徑量和所述縮徑量相同。根據本發明的變速機構,在將變速比向等速變速比變更的情況下,若相對于幾何學的鏈條長度的實際鏈條長度、即實際鏈條長度與幾何學的鏈條長度之差比規定長度大時,使另一復合鏈輪的外接圓半徑的擴徑量比一復合鏈輪的外接圓半徑的縮徑量小,故而能夠抑制實際鏈條長度與幾何學的鏈條長度之差的增大,抑制鏈條的松弛。附圖說明圖1是示意地表示著眼于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變速機構的復合鏈輪及鏈條的主要部分的徑向剖面圖(橫截面圖);圖2是示意地表示著眼于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變速機構的復合鏈輪及鏈條的主要部分的軸向剖面圖(縱截面圖);圖3是著眼于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變速機構的固定盤而表示的側面圖,該圖3與圖2的向視A-A對應;圖4是著眼于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變速機構的可動盤而表示的側面圖,該圖4與圖2的向視B-B對應;圖5是表示在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變速機構中,小齒輪鏈輪等的徑向移動用的固定盤及可動盤以及由其移動的小齒輪鏈輪及引導桿的各支承軸,說明鏈輪移動機構及桿移動機構的圖,按照(a)、(b)、(c)的順序,外接圓半徑變大,另外,(a)表示外接圓半徑為最小徑的構成,(c)表示外接圓半徑為最大徑的構成;圖6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變速機構的徑向剖面圖,該圖6是圖2的C-C向視剖面圖;圖7是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變速機構的徑向剖面圖,該圖7是圖2的D-D向視剖面圖;圖8是將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變速機構的第一凸輪槽及第二凸輪槽放大表示的主要部分放大圖,該圖8是圖2的E-E向視圖;圖9是在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變速機構中說明幾何學的鏈條長度的示意圖;圖10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變速機構中的復合鏈輪的齒數和鏈條的松弛的圖表;圖11是將圖4的區域F放大表示的圖;圖12是將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變速機構的鏈條及引導鏈條的引導桿的一部分取出而示意地表示的立體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變速機構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變速機構適用于車輛用變速器。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變速機構中的接近旋轉軸的軸心側(公轉軸側)作為內側,將其相反側作為外側而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如下的變速機構作為一例進行說明,即,將在將變速比維持一定時,保持復合鏈輪的齒數為整數的狀態,另外,在變更變速比時,將復合鏈輪的齒數從整數向其他整數依次變更。因此,本變速機構能夠根據復合鏈輪的齒數可取得的整數的數量而多級地變速。另外,所謂復合鏈輪的齒數是指,能夠將復合鏈輪的節圓的圓周除以鏈條的單位鏈節長度(小齒輪鏈輪的單位節距長度)而導出,是指復合鏈輪的外觀上的(看作齒遍及由多個小齒輪鏈輪形成的外觀上的大鏈輪的整周而存在的情況的)齒數。以下,在稱為復合鏈輪的齒數時,以相同的意思使用。〔一實施方式〕以下,對一實施方式的變速機構進行說明。〔1.構成〕如圖1所示,變速機構具有兩組復合鏈輪5、5、卷繞在這些復合鏈輪5、5上的鏈條6。另外,復合鏈輪5是指,以詳細后述的多個小齒輪鏈輪20及多個引導桿29構成多邊形(在此為二十一邊形)的頂點而形成的外觀上的大鏈輪。兩組復合鏈輪5、5中的一方為與輸入側的旋轉軸1(輸入軸)同心地一體旋轉的一組復合鏈輪5(在圖1中在左方表示),另一方為與輸出側的旋轉軸1(輸出)同心地一體旋轉的復合鏈輪5(在圖1中在右方表示)。這些復合鏈輪5、5分別同樣地構成,故而在以下的說明中,主要著眼于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說明其構成。復合鏈輪5具有旋轉軸1、相對于該旋轉軸1在徑向上可動地被支承的多個(在此為三個)小齒輪鏈輪20及多個(在此為十八根)引導桿29。三個小齒輪鏈輪20在以旋轉軸1的軸心C1為中心的圓周上沿著周向等間隔地配置,在小齒輪鏈輪20的相互之間分別配置有六根引導桿29。該變速機構通過變更小齒輪鏈輪20及引導桿29構成多邊形的頂點而形成的外觀上的大鏈輪的外徑、即復合鏈輪5的外徑(擴縮徑)而變更變速比。復合鏈輪5的外徑是指,與既包圍多個小齒輪鏈輪20的任一個、也與多個小齒輪鏈輪20的任一個均相接的圓(外接圓)的半徑(以下稱為“外接圓半徑”)對應。另外,由于在復合鏈輪5上卷掛有鏈條6,故而復合鏈輪5的外徑也可以說與多個小齒輪鏈輪20和鏈條6的接觸半徑、即復合鏈輪5的節圓的半徑對應。另外,在圖1中表示了,輸入側的外接圓半徑為最小徑,輸出側的外接圓半徑為最大徑。這樣,變速機構通過外接圓半徑的變更來改變變速比。例如,若復合鏈輪5、5的外接圓半徑相等,則變速機構將變速比構成為等速變速比(一復合鏈輪5與另一復合鏈輪5的轉速比為1:1)。在構成等速變速比時,兩個旋轉軸1、1的轉速為同速。雖然在圖1中未表示,復合鏈輪5具有:鏈輪移動機構40A,其使多個小齒輪鏈輪20移動;機械式自轉驅動機構50,其與鏈輪移動機構40A連動而使小齒輪鏈輪20中包含的自轉小齒輪鏈輪22、23自轉驅動;桿移動機構40B,其使多個引導桿29移動;連動機構(連動裝置)60,其可使一復合鏈輪5的外接圓半徑的擴徑和另一復合鏈輪5的外接圓半徑的縮徑連動(參照圖2、圖5~圖7)。對此,詳細后述。以下,按照復合鏈輪5及卷掛在其上的鏈條6的順序對變速機構的構成進行說明。〔1-1.復合鏈輪〕在以下的復合鏈輪5的構成的說明中,在說明了基本構成之后說明本發明的特征構成。在該基本構成中,依次說明與鏈條6嚙合的小齒輪鏈輪20、對鏈條6進行導向(引導)的引導桿29、與旋轉軸1一體旋轉的固定盤10(徑向移動用固定盤、自轉用固定盤)、相對于該固定盤10同心地配置且可相對旋轉的可動盤19、與固定盤10一體旋轉的第一旋轉部15、與可動盤19一體旋轉的第二旋轉部16、將可動盤19相對于固定盤10相對旋轉驅動的相對旋轉驅動機構30。固定盤10、可動盤19、第一旋轉部15、第二旋轉部16與旋轉軸1的軸心C1同心地配設,盤10、19中的徑向與旋轉軸1的徑向一致。接著,作為特征構成,依次說明鏈輪移動機構40A、桿移動機構40B、機械式自轉驅動機構50、連動機構60。〔1-1-1.小齒輪鏈輪〕三個小齒輪鏈輪20分別作為與鏈條6嚙合而進行動力傳遞的齒輪而構成,繞旋轉軸1的軸心C1公轉。在此所謂的“公轉”是指,各小齒輪鏈輪20以旋轉軸1的軸心C1為中心旋轉。若旋轉軸1旋轉,則與該旋轉連動而使各小齒輪鏈輪20公轉。即,旋轉軸1的轉速和小齒輪鏈輪20公轉的轉速相等。另外,在圖1中,由空心箭頭標記表示逆時針方向的公轉方向。這些小齒輪鏈輪20具有不自轉的一個小齒輪鏈輪(以下稱為“固定小齒輪鏈輪”)21、和以該固定小齒輪鏈輪21為基準將公轉的旋轉相位分別配置在超前角側及滯后角側且可自轉的兩個自轉小齒輪鏈輪22、23。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以固定小齒輪鏈輪21為基準而設置在超前角側的小齒輪鏈輪(超前角側自轉小齒輪鏈輪)稱為第一自轉小齒輪鏈輪22,將設置在滯后角側的小齒輪鏈輪(滯后角側自轉小齒輪鏈輪)稱為第二自轉小齒輪鏈輪23而加以區別。各小齒輪鏈輪21、22、23均相對于設置在其中心的支承軸(小齒輪鏈輪軸)21a、22a、23a結合。在此所謂的“自轉”是指,各自轉小齒輪鏈輪22、23繞其支承軸22a、23a的軸心C3、C4旋轉。另外,各支承軸21a、22a、23a的軸心C2、C3、C4及旋轉軸1的軸心C1均相互平行。固定小齒輪鏈輪21具有主體部21b和在該主體部21b的整個外周部形成的齒21C。同樣地,自轉小齒輪鏈輪22、23均具有主體部22b、23b和在該主體部22b、23b的整個外周部突出形成的齒22c、23c。顯然,在各小齒輪鏈輪21、22、23形成的齒的形狀尺寸及間距為同一規格。詳細后述,第一自轉小齒輪鏈輪22在圖1中,在外接圓半徑的擴徑時順時針自轉,在外接圓半徑的縮徑時逆時針自轉。另一方面,第二自轉小齒輪鏈輪23在圖1中,在外接圓半徑的擴徑時逆時針自轉,在外接圓半徑的縮徑時順時針自轉。另外,第一自轉小齒輪鏈輪22和第二小齒輪鏈輪23除了配設部位及自轉方向不同之外,同樣地構成,故而在此著眼于第一自轉小齒輪鏈輪22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第一自轉小齒輪鏈輪22在軸向上具有三列齒輪,雖然省略圖示,但固定小齒輪鏈輪21、第二自轉小齒輪鏈輪23也分別在軸向上具有三列齒輪,對應于各列的齒輪也卷繞有三根鏈條6。這樣,各小齒輪鏈輪21、22、23在軸向上具有三列齒輪。在此,各小齒輪鏈輪20的三列的齒輪經由襯底相互隔開間隔而設置。各小齒輪鏈輪21、22、23的齒輪的列數根據變速機構的傳遞扭矩的大小而不同,既可以為二列或四列以上,也可以為一列。另外,在圖2中,為了便于理解而示意地進行了表示,在相同截面上表示第一自轉小齒輪鏈輪22及后述的相對旋轉驅動機構30,在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與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之間設置間隔而表示。雖然省略圖示,在各小齒輪鏈輪21、22、23中也可以裝備相對于各支承軸21a、22a、23a限制自轉且允許微小旋轉(在一定范圍內的旋轉)而實現動力傳遞的相位偏移允許動力傳遞機構。作為該相位偏移允許動力傳遞機構,具有在小齒輪鏈輪21、22、23的內周側一體旋轉地裝備的鍵部件、在小齒輪鏈輪21、22、23的支承軸21a、22a、23a的外周側形成而使鍵部件在旋轉方向上以間隙卡合的鍵槽、使鍵部件位于鍵槽的旋轉方向的中立位置而將鍵部件從旋轉方向的正轉和反轉方向雙方施力的施力部件,能夠在旋轉方向的中立位置施力且彈性地限制旋轉。該情況下,小齒輪鏈輪21、22、23的主體部21b、22b、23b相對于支承軸21a、22a、23a能夠允許微小的旋轉且進行動力傳遞。〔1-1-2.引導桿〕如圖1所示,多個引導桿29以減小鏈條6與旋轉軸1的軸心C1的距離的變動、即,使鏈條6繞旋轉軸1的軌道盡可能地接近圓軌道的方式,引導鏈條6。這些引導桿29對與其徑向外側的周面抵接的鏈條6的軌道進行引導。由于小齒輪鏈輪21、22、23及各引導桿29構成多邊形(大致正多邊形)的形狀,故而鏈條6與其徑向內側的小齒輪鏈輪21、22、23及各引導桿29抵接且被引導,并且沿著多邊形的形狀而轉動。如圖1及圖2所示,引導桿29將圓筒狀的引導部件29b外插在桿支承軸29a(在圖1中由虛線所示)的外周,通過桿支承軸29a支承,在導向部件29b的外周面對鏈條6(參照圖1及圖2)進行引導。另外,引導桿29的數量不限于十八根,既可以比其多,也可以比其少。該情況下,引導桿29優選在小齒輪鏈輪20的相互之間(在此為三處)相同數量地設置。另外,越多地設置引導桿29,復合鏈輪5越接近正圓,能夠減小鏈條6與旋轉軸1的軸心C1的距離的變動,但由零件的增加而導致制造成本及重量的增加,故而優選考慮該方面而設定引導桿29的數量。〔1-1-3.固定盤及可動盤〕固定盤10及可動盤19分別設置在多個小齒輪鏈輪20的兩側(沿著旋轉軸1的軸心C1的方向的一側及另一側),但在此著眼于設于一側的固定盤10、可動盤19說明其構成。〔1-1-3-1.固定盤〕固定盤10與旋轉軸1一體形成,或者均與旋轉軸1一體旋轉而結合。另外,在圖2中,示例從多個小齒輪鏈輪20側朝向軸向外側依次配置有可動盤19、固定盤10的構成。如圖3及圖5所示,在固定盤10形成有對應于各小齒輪鏈輪21、22、23而設置的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和與各引導桿29對應設置的桿用固定放射狀槽12(僅對一部位標注標記)這兩種放射狀槽。另外,在圖3中以空心箭頭標記表示順時針的公轉方向。在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內插有小齒輪鏈輪21、22、23的支承軸21a、22a、23a。與固定小齒輪鏈輪21對應的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可稱為對固定小齒輪鏈輪21的徑向移動進行導向的槽(固定小齒輪鏈輪導向槽),同樣地,與第一自轉小齒輪鏈輪22對應的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b可稱為對第一自轉小齒輪鏈輪22的徑向移動進行導向的槽,與第二自轉小齒輪鏈輪23對應的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c可稱為對第二自轉小齒輪鏈輪23的徑向移動進行導向的槽。因此,這些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沿著對應的小齒輪鏈輪21、22、23的徑向移動路徑。在桿用固定放射狀槽12(僅對一部位標注標記)內插有對應的引導桿29的桿支承軸29a(僅對一部位標注標記)。對這些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12的形狀,詳細后述。〔1-1-3-2.可動盤〕如圖2所示,可動盤19夾著小齒輪鏈輪20而分別設置在一側及另一側。這些可動盤19由連結軸19A而相互連結。在此,如圖1所示,在各小齒輪鏈輪21、22、23的相互之間分別設于連結軸19A(僅對一部分標注標記)。由此,一側的可動盤19和另一側的可動盤19一體地旋轉。如圖4及圖5所示,在可動盤19(在圖5中由虛線所示)形成有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19a和桿用可動放射狀槽19b(均僅對一部分標注標記,在圖5中由虛線所示)這兩種可動放射狀槽。另外,可動盤19的外形為圓形,與圓形的固定盤10的外形一致而重合,但在圖5中,為了便于說明,將可動盤19的外形圓縮小而進行表示。另外,在圖4中,由空心箭頭標記表示順時針的公轉方向。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19a分別與上述的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的各個交叉設置。小齒輪鏈輪21、22、23的各支承軸21a、22a、23a位于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19a和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交叉的第一交叉部位CP1(在圖5中分別僅對一部位標注標記)。對這些可動放射狀槽19a、19b,詳細后述。〔1-1-4.第一旋轉部〕如圖2所示,第一旋轉部15為與固定盤10一體旋轉的部分、即與旋轉軸1一體旋轉的部分。在此,第一旋轉部15設置在旋轉軸1的一部分。該第一旋轉部15比固定盤10及可動盤19更靠軸向外側配設。如圖2、圖7及圖8所示,在第一旋轉部15設有第一凸輪槽15a。該第一凸輪槽15a沿著旋轉軸1的軸向凹設。在此,第一凸輪槽15a與旋轉軸1的軸心C1平行地形成。在圖7中表示了將第一凸輪槽15a(僅對一部位標注標記)在周上隔開間隔而設置在三處的構成,但第一凸輪槽15a的形成部位及形成個數只要對應于周圍的構成及要求規格等設定即可,能夠采用各種形狀及個數。〔1-1-5.第二旋轉部〕如圖2、圖6及圖7所示,第二旋轉部16經由連接部17與可動盤19連接。另外,在圖6及圖7中,由空心箭頭標記表示逆時針的公轉方向。首先,對連接部17進行說明。連接部17以與可動盤19及第二旋轉部16一體地旋轉且覆蓋固定盤10的方式配設。該連接部17具有覆蓋固定盤10的外周(徑向外側)的軸向連接部17a、覆蓋固定盤10的軸向外側的徑向連接部17b。在連接部17,可動盤19和第二旋轉部16的連接中的、將軸向成分的分隔部分連接的是軸向連接部17a,將徑向的分隔部分連接的是徑向連接部17b。軸向連接部17a構成與旋轉軸1的軸心C1同心地設置且在軸向上延伸的圓筒形狀。該軸向連接部17a如圖2所示地,軸向內側與可動盤19的外周端部(外周部)19t結合,軸向外側與接下來說明的徑向連接部17b連接。如圖2、圖6及圖7所示,徑向連接部17b的徑向外側與軸向連接部17a連接,徑向內側與第二旋轉部16連接。該徑向連接部17b與旋轉軸1的軸心C1同心地設置,并且形成為從在徑向上延伸的圓盤起,通過接下來說明的減薄部17c而被減薄的形狀。如圖6及圖7所示,在徑向連接部17b設有減薄部17c。該減薄部17c在與詳細后述的機械式自轉驅動機構50的齒條53、54及小齒輪51、52對應的部位形成。在圖6中示例有在三個部位設置的扇形的減薄部17c相互之間夾著徑向連接部17b而等間隔地設置的構成。其中,減薄部17c的形狀及形成個數根據周圍的構成及要求規格等設定即可,能夠采用各種形狀及個數。接著,對第二旋轉部16進行說明。如圖2、圖6及圖7所示,第二旋轉部16以覆蓋第一旋轉部15的外周(徑向外側)的方式設置,形成為與旋轉軸1的軸心C1同心的圓筒形狀。在此,如圖2所示,第二旋轉部16從可動盤19的外周端部19t向內周側偏移而沿軸向設置。如圖2及圖8所示,在第二旋轉部16設有第二凸輪槽16a。該第二凸輪槽16a在第一凸輪槽15a的外周鄰接設置,另外,與第一凸輪槽15a交叉且沿旋轉軸1設置。另外,第二凸輪槽16a以與旋轉軸1的軸向交叉的方式設置。另外,在圖7中示例了第二凸輪槽16a(僅對一部分標注標記)在周向上隔開間隔設于三處的構成,但第二凸輪槽16a的形成部位及形成個數根據第一凸輪槽15a的形成部位及形成個數而設定。〔1-1-6.相對旋轉驅動機構〕相對旋轉驅動機構30除了設于上述的第一旋轉部15的第一凸輪槽15a和設于第二旋轉部16的第二凸輪槽16a之外,還具有在第一凸輪槽15a和第二凸輪槽16a交叉的第二交叉部位CP2配設的凸輪輥90、使該凸輪輥90在軸向上移動的梅花扳手叉(鏈輪移動用軸向移動部件)35、使該梅花扳手叉35在軸向上移動的軸向移動機構31。以下,依次對凸輪輥90、梅花扳手叉35、軸向移動機構31進行說明。如圖2及圖7所示,凸輪輥90形成為圓柱狀。該凸輪輥90具有沿著與旋轉軸1的軸心C1正交的方向的軸心,在第一凸輪槽15a和第二凸輪槽16a交叉的第二交叉部位CP2(均僅對一部分標注標記)插通。因此,凸輪輥90與旋轉軸1的旋轉連動而以旋轉軸1的軸心C1為中心旋轉。另外,在凸輪輥90的外周,在與第一凸輪槽15a及第二凸輪槽16a分別對應的部位外嵌有軸承。凸輪輥90的一端部90a從第二交叉部位CP2向徑向外側突出設置。另外,雖然省略圖示,為使凸輪輥90不從凸輪槽15a、16a脫落而對其實施了適當的防脫加工。作為該防脫加工,例如列舉在凸輪輥90的另一端部設置頭部或追加防脫銷,凸輪輥90可在軸向上移動而不能在徑向上移動。梅花扳手叉35跨過兩組復合鏈輪5、5而設置。該梅花扳手叉35具有對應于各復合鏈輪5、5而設置的圓環狀的凸輪輥支承部35a(僅對一側標注標記)、將各凸輪輥支承部35a連結的橋部35b。在凸輪輥支承部35a的內周側配設有上述的第一旋轉部15及第二旋轉部16。另外,梅花扳手叉35為相對于盤10、19平行的板狀部件,相對于以鏈條6為基準時的盤10、19在軸向外側并列設置。在凸輪輥支承部35a,遍及內周側的整周而凹設有槽部35c。槽部35c具有與凸輪輥90的突出長度對應的深度,收納有凸輪輥90的一端部90a。即,槽部35c可以說具有徑向長度為凸輪輥90的突出長度的圓環狀空間。在該槽部35c設有可與凸輪輥90轉動接觸的轉動體35d(僅對一部分標注標記)。該轉動體35d在以旋轉軸1的軸心C1為中心旋轉的凸輪輥90與槽部35c的側壁接觸時為了抑制凸輪輥90繞軸心旋轉而設置的。即,在形成槽部35c的側壁的凸輪輥支承部35a配設有轉動體35d。在此,多個轉動體35d遍及槽部35c的整周而配設。另外,在圖2及圖7中作為轉動體35d而示例了滾針軸承,但也可以代替滾針軸承而使用滾珠軸承。軸向移動機構31為了使梅花扳手叉35在軸向移動而具有電機32、將電機32的輸出軸32a的旋轉運動切換成直線運動的運動變換機構33、支承梅花扳手叉35且通過運動變換機構33而直線運動的叉支承部34。另外,作為電機32,能夠使用步進電機。以下,參照圖2及圖7對軸向移動機構31,按照叉支承部34、運動變換機構33的順序進行說明。叉支承部34形成為具有與電機32的輸出軸32a同心的筒軸的圓筒狀。在該叉支承部34內插有電機32的輸出軸32a。另外,叉支承部34在內周設有與在電機32的輸出軸32a上形成的陽螺紋部32b擰合的陰螺紋部34a,在外周凹設有與梅花扳手叉35的橋部35b卡合的叉槽34b。叉槽34b形成為與梅花扳手叉35的橋部35b的厚度(軸向長度)對應的寬度(軸向長度)。橋部35b的中間部(兩個復合鏈輪5、5之間)嵌入該叉槽34b中,將叉支承部34和梅花扳手叉35的橋部35b一體結合。運動變換機構33具有輸出軸32a的陽螺紋部32b、叉支承部34的陰螺紋部34a。若輸出軸32a旋轉,則通過陽螺紋部32b和陰螺紋部34a的擰合,使形成有陰螺紋部34a的叉支承部34在軸向上移動。即,軸向移動機構31通過運動變換機構33將電機31的旋轉運動變換成直線運動,由該直線運動使叉支承部34在軸向上直線運動。包含上述的梅花扳手叉35、軸向移動機構31的相對旋轉驅動機構30從小齒輪鏈輪21、22、23向軸向偏移而設置。以下,對相對旋轉驅動機構30使可動盤19相對于固定盤10的相對旋轉驅動進行說明。若通過軸向移動機構31使叉支承部34在軸向直線運動,則與叉支承部34結合的梅花扳手叉35一體地向軸向移動,伴隨著該移動,凸輪輥90也向軸向移動。若在第一凸輪槽15a和第二凸輪槽16a交叉的第二交叉部位CP2配設的凸輪輥90向軸向移動,則第二交叉部位CP2也向軸向移動。設有第一凸輪槽15a的第一旋轉部15與旋轉軸1及固定盤10一體旋轉,故而若第二交叉部位CP2向軸向移動,則設有第二凸輪槽16a的第二旋轉部16相對于第一旋轉部15相對地旋轉。第二旋轉部16與可動盤19一體旋轉,第一旋轉部10與固定盤10一體旋轉,故而若第二旋轉部16相對于第一旋轉部15相對旋轉,則可動盤19相對于固定盤10相對地旋轉。若可動盤19相對于固定盤10被相對旋轉驅動,則如在對移動機構40A及40B的說明中后述地,設于固定盤10的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和設于可動盤19的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19a交叉的第一交叉部位CP1向徑向移動。這樣,相對旋轉驅動機構30通過軸向移動機構31使可動盤19相對于固定盤10相對旋轉驅動,使第一交叉部位CP1向徑向移動。〔1-1-7.鏈輪移動機構及桿移動機構〕接著,參照圖2及圖5對鏈輪移動機構40A及桿移動機構40B進行說明。鏈輪移動機構40A將多個小齒輪鏈輪20作為移動對象,另外,桿移動機構40B將多個引導桿29作為移動對象。這些移動機構40A、40B使各移動對象(多個小齒輪鏈輪20、多個引導桿29)距離旋轉軸1的軸心C1維持等距離而在徑向上同步移動。鏈輪移動機構40A具有:固定盤10,其形成有用于使在小齒輪鏈輪21、22、23分別設置的支承軸21a、22a、23a內插的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可動盤19,其形成有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19a;相對旋轉驅動機構30(參照圖2及圖7)。另外,桿移動機構40B具有:固定盤10,其形成有使桿支承軸29a內插的桿用固定放射狀槽12;可動盤19,其形成有桿用可動放射狀槽19b;相對旋轉驅動機構30。這樣,各自的移動機構40A、40B的構成僅各移動對象的支承軸不同,其他的構成相同。接著,參照圖5(a)~圖5(c)對基于移動機構40A及40B的移動進行說明。圖5(a)表示放射狀槽11a、11b、11c、19a中的小齒輪鏈輪21、22、23(參照圖1及圖2等)的支承軸21a、22a、23a和放射狀槽12、19b中的桿支承軸29a位于距旋轉軸1的軸心C1最近的位置。該情況下,若通過相對旋轉驅動機構30(參照圖2)相對于固定盤10改變可動盤19的旋轉相位,則按照圖5(b)、圖5(c)的順序,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和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19a交叉的第一交叉部位CPl、及桿用固定放射狀槽12和桿用可動放射狀槽19b的交叉部位遠離旋轉軸1的軸心Cl。即,在這些交叉部位支承支承軸21a、22a、23a、29a的小齒輪鏈輪20及引導桿29距旋轉軸1的軸心Cl維持等距離而在徑向上同步移動。另一方面,若通過相對旋轉驅動機構30使可動盤19的旋轉相位的變更方向與上述方向相反,則小齒輪鏈輪20及引導桿29接近旋轉軸1的軸心Cl。若通過鏈輪移動機構40A使小齒輪鏈輪20移動,則小齒輪鏈輪20的相互之間的距離改變,從而小齒輪鏈條20相對于鏈條6發生相位偏移。因此,為了消除上述相位偏移,裝備有機械式自轉驅動機構50。〔1-1-8.機械式自轉驅動機構〕接著,參照圖2及圖6說明機械式自轉驅動機構50。在此,由于機械式自轉驅動機構50夾著小齒輪鏈輪20對稱地構成,故而著眼于一側(圖2的上方側)的構成進行說明。機械式自轉驅動機構50如上述地,使自轉小齒輪鏈輪22、23旋轉,以消除小齒輪鏈輪20間的相對于鏈條6的相位偏移而使自轉小齒輪鏈輪22、23與鏈輪移動機構40A連動而機械地自轉驅動。換言之,機械式自轉驅動機構50伴隨著鏈輪移動機構40A引起的多個小齒輪鏈輪20的徑向移動,為了消除多個小齒輪鏈條20相對于鏈條6的相位偏移而使自轉小齒輪鏈輪22、23與鏈輪移動機構40A連動而自轉驅動。其中,機械式自轉驅動機構50也具有使徑向移動時的固定小齒輪鏈輪21不自轉的構成。首先,對機械式自轉驅動機構50,說明不使固定小齒輪鏈輪21(參照圖1)自轉的構成。如圖6所示,固定小齒輪鏈輪21的支承軸21a插通固定盤10的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在該支承軸21a一體地結合有導向部件59。導向部件59內插到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中而在徑向上被導向。該導向部件59遍及徑向的規定長度,以與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接觸的方式形成為對應的形狀。因此,在作用使固定小齒輪鏈輪21自轉那樣的旋轉力時,導向部件59相對于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傳遞旋轉力,并且利用該旋轉力的反作用(抗力)將固定小齒輪鏈輪21固定。即,導向部件59形成為在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在徑向上可滑動且具有止轉功能的形狀。另外,在此所說的規定長度是指,可確保使固定小齒輪鏈輪21自轉那樣的旋轉力的抗力的長度。在圖6中,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形成為在徑向上具有長度方向的矩形,示例了形成為比該矩形小的矩形的導向部件59。另外,若在與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的內壁相接的導向部件59的側壁、特別是在導向部件59的四角安裝軸承,則能夠確保導向部件59更順暢地滑動。接著,對機械式自轉驅動機構50,對用于將自轉小齒輪鏈輪22、23自轉驅動的構成進行說明。機械式自轉驅動機構50具有以與自轉小齒輪鏈輪22、23的支承軸22a、23a分別一體旋轉地固定設置的小齒輪51、52、與小齒輪51、52分別對應嚙合而設置的齒條53、54。小齒輪51、52分別設置在自轉小齒輪鏈輪22、23的各支承軸22a、23a中的軸向端部。與該小齒輪51、52分別對應的齒條53、54沿著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b、11c的延伸方向固定設置。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第一自轉小齒輪鏈輪22的小齒輪(超前角側小齒輪)51稱為第一小齒輪51,將與該第一小齒輪51嚙合的齒條(超前角側齒條)53稱為第一齒條53加以區別。同樣地,將第二小齒輪鏈輪23的小齒輪(滯后角側小齒輪)52稱為第二小齒輪52,將與該第二小齒輪52嚙合的齒條(滯后角側齒條)54稱為第二齒條54。如圖6所示,第一齒條53相對于第一小齒輪51以公轉方向基準配置在滯后角側。相反地,第二齒條54相對于第二小齒輪52以公轉方向基準配置在超前角側。因此,小齒輪51、52及齒條53、54若使小齒輪51、52向擴徑方向或縮徑方向移動,則小齒輪51、52通過與其嚙合的齒條53、54而相互反向旋轉地配設。即,機械式自轉驅動機構50對應于通過鏈輪移動機構40A而移動的小齒輪鏈輪20的徑向位置,設定自轉小齒輪鏈輪22、23的自轉的旋轉相位。即,通過機械式自轉驅動機構50,小齒輪鏈輪20的徑向位置和自轉小齒輪鏈輪22、23的自轉的旋轉相位為一對一的對應關系。這樣,機械式自轉驅動機構50以固定小齒輪鏈輪21不自轉的方式進行導向,以自轉小齒輪鏈輪22、23自轉的方式進行導向。另外,除了齒條53、54相對于小齒輪51、52的位置關系不同之外,第一小齒輪51和第二小齒輪52同樣地構成,另外,第一齒條53和第二齒條54同樣地構成。另外,在第一自轉小齒輪鏈輪22,也可以代替上述的相位偏移允許動力傳遞機構,在其支承軸22a與第一小齒輪51之間夾裝有盤簧。利用該盤簧,允許支承軸22a和第一小齒輪51的微小旋轉且限制相對旋轉,從而吸收可在變速比的變更中發生的第一自轉小齒輪鏈輪22和鏈條6嚙合時的振動(沖擊)。該盤簧也可以在固定小齒輪鏈輪21及第二自轉小齒輪鏈輪23分別同樣地設置。〔1-1-9.連動機構〕連動機構60可使兩組復合鏈輪5、5的擴徑、縮徑連動。基本上,通過連動機構60將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擴徑時,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縮徑,相反,在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縮徑時,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擴徑。該連動機構60在將變速機構的變速比向等速變速比變更的情況下,在實際鏈條長度比預先設定的規定長度大時,使縮徑量比擴徑量小,在實際鏈條長度不比規定長度大時,使擴徑量與縮徑量相同,所述實際鏈條長度為鏈條6相對于幾何學的鏈條長度的實際長度,所述幾何學的鏈條長度為一復合鏈輪5的外接圓半徑的擴徑和另一復合鏈輪5的外接圓半徑的縮徑等量地進行時的長度。在以下的說明中,作為連動機構60的前提,依次說明幾何學的鏈條長度、各復合鏈輪5的齒數的設定。接著,對連動機構60的在固定盤10形成的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12及在可動盤19形成的可動放射狀槽19a、19b進行說明。〔1-1-9-1.幾何學的鏈條長度〕首先,參照圖9說明幾何學的鏈條長度。幾何學的鏈條長度為在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和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上無過量或無不足地卷繞的理想的鏈條(以下稱為“理想鏈條”)6i的長度即幾何學上的周長。換言之,“幾何學的鏈條長度”是不松弛且不張緊的理想鏈條6i的理論上(計算上)的長度。具體地,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使用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軸心C1與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軸心C1的距離(以下稱為“軸間距離”)Dc、和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外接圓半徑rp、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外接圓半徑rs、相對于將兩個軸心C1、C1連接的線段正交的基準線段S1(在此僅對一部位標注標記),理想鏈條6i從沿著外接圓的曲線直線地變化或者從直線向曲線變化的相位(以下稱為“卷繞相位”)θw,能夠由下述式(1)表示。另外,卷繞相位θw也能夠稱為以基準線段S1為基準而規定理想鏈條6i接觸復合鏈輪5的外接圓半徑的區域和理想鏈條6i與復合鏈輪5的外接圓半徑分開的區域的邊界的相位。[式1]上述式(1)所示的幾何的鏈條長度Lg如以往那樣地在使一復合鏈輪的擴徑或縮徑和另一復合鏈輪的縮徑或擴徑等量地進行的情況下,在變速機構為最低檔變速比或最高檔變速比時(在圖9中由實線表示與最高檔變速比對應的情況)最長,在為等速變速比時(在圖9中由雙點劃線表示)最短。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變速機構為最低檔變速比或最高檔變速比時的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稱為最大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max。若對應于以往的變速機構為等速變速比時的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而設定實際的鏈條長度,則即使欲將變速比從等速變速比變更,鏈條也不能夠張緊且進行變速。因此,本變速機構的鏈條6的實際長度(以下稱為“實際鏈條長度”)Lr基于最大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max而設定。在此,作為設定實際鏈條長度Lr的前提,對未作用負荷時的鏈條6、即不伸長時的鏈條6的長度(以下稱為“無負荷實際鏈條長度”)Lr1、作用有鏈條6可允許的最大負荷時的鏈條6、即最伸長狀態的鏈條6的長度(以下稱為“負荷實際鏈條長度”)Lr2進行說明。無負荷實際鏈條長度Lr1和負荷實際鏈條長度Lr2能夠使用伸長系數k,由下述式(2)表示。[式2]Lr2=kLr1=2kZUC…(2)上述式(2)中的Z意味著整數,UC意味著在鏈條6上未作用負荷時的單位鏈節長度。因此,單位鏈節長度UC乘以偶數的鏈節數(2Z)的得數為無負荷實際鏈條長度Lr1,該無負荷實際鏈條長度Lr1乘以伸長系數k的得數為負荷實際鏈條長度Lr1。接著,對實際鏈條長度Lr的設定進行說明。另外,以下的說明中使用的實際鏈條長度Lr與上述的無負荷實際鏈條長度Lr1為相同的意思。實際鏈條長度Lr考慮鏈條6的伸長而設定。具體地換言之,實際鏈條長度Lr以滿足下述式(3)的方式設定。[式3]Lgmax/k<Lr=2ZminUC…(3)如上述的式(3)所示,實際鏈條長度Lr設定為在比從式(3)的最左邊所示的最大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max減去負荷實際鏈條長度Lr2中的伸長(與伸長系數k對應)的長度大的長度的構成中,單位鏈節長度UC乘以最小偶數(=2Zmin)的長度。換言之,鏈條6的鏈節數設定為無負荷實際鏈條長度Lr比最大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max減去負荷實際鏈條長度Lr2中的伸長(對應于伸長系數k)的長度長且最接近的長度的偶數個。這與實際鏈條長度Lr設定為包含負荷實際鏈條長度Lr2中的伸長的長度,與該負荷實際鏈條長度Lr2(在此與Lr相等)設定得比最大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max大同義。〔1-1-9-2.復合鏈輪的齒數的設定〕接著,參照表1及與其對應的圖10說明復合鏈輪5、5各自的齒數的設定。另外,表1為一例,各參數的值可按照以下說明的主旨而適當設定。[表1]變速級TpTsLgLrLr-Lgα1(最低檔變速比)3070648.62648-0.623.323169647.786480.223.333268646.986481.023.343367646.226481.783.353466645.516482.493.363565644.846483.163.373664644.216483.793.383764646.926481.083.393863646.366481.643.3103962645.846482.163.3114061645.376482.633.3124160644.946483.063.3134259644.556483.453.3144359647.376480.633.3154458647.056480.953.3164557646.776481.233.3174656646.546481.463.3184755646.346481.663.3194854646.196481.813.3204953646.096481.913.3215052646.026481.983.322(等速變速比)515164664823.3235250646.026481.983.3245349646.096481.913.3255448646.196481.813.3265547646.346481.663.3275646646.546481.463.3285745646.776481.233.3295844647.056480.953.3305943647.376480.633.3315942644.556483.453.3326041644.946483.063.3336140645.376482.633.3346239645.846482.163.3356338646.366481.643.3366437646.926481.083.3376436644.216483.793.3386535644.846483.163.3396634645.516482.493.3406733646.226481.783.3416832646.986481.023.3426931647.786480.223.343(最高檔變速比)7030648.62648-0.623.3在此,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p及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s分別是最小為30,最大為70。另外,鏈條6的單位鏈節長度UC為6mm,鏈條6的鏈節數為108節。因此,實際鏈條長度Lr為648mm。另外,以作為伸長系數k使用1.0042,作為后述的規定長度α使用3.3mm(單位鏈節長度UC的0.55鏈節量的長度)為例進行說明。另外,這些各參數只要對應于周圍的構成及要求規格等設定即可,可采用各種值。在以下的說明中,著眼于變速比從最低檔變速比(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p為30,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s為70,對應于表1的STEPl)的狀態向等速變速比(在此,輸入側及輸出的復合鏈輪5、5的齒數Tp、Ts均為51)變更的情況說明復合鏈輪5、5的齒數的設定。連動機構60在各變速階段(對應于表1及圖10的各STEP),若鏈條6的松弛比規定長度大,則將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p增大一個(以增加一齒的量進行一級擴徑)的同時,將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s減小一個(以增加一齒的量進行一級縮徑)。即,連動機構60使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外接圓半徑的擴徑量和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外接圓半徑的縮徑量相同。另一方面,連動機構60在各變速階段,若鏈條6的松弛比規定長度大,則停止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s的縮徑。換言之,若鏈條6的松弛比規定長度大,則連動機構60使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外接圓半徑的縮徑量比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外接圓半徑的擴徑量小。具體地,在滿足下述式(4)時,即鏈條6的松弛為規定長度α以下時,使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p增大一個(Tp+1)且使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s減小一個(Ts-1)。另一方面,在不滿足下述式(4)時,即鏈條6的松弛比規定長度α大時,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p增大一個為(Tp+1)且保持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s。[式4]Lr-Lg≤α…(4)這樣,規定長度α作為判定鏈條6的松弛的閾值,預先由實驗或按照經驗設定。該規定長度α能夠設定為比在運轉本變速機構時可允許的鏈條6的最大的松弛向安全側(伸張側)接近規定余量的值。以下,參照表1及圖10對各階段的復合鏈輪5、5的齒數的設定進行說明。在將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p從30依次變更到35且將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s從70依次變更到65時(對應于STEP1~6),比實際鏈條長度Lr與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之差(對應于鏈條6的松弛)比規定長度α小。因此,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擴徑量和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縮徑量相同接著,在將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p從35變更到36且將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s從65變更到64時(對應于STEP7),比實際鏈條長度Lr與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之差(對應于松弛)比規定長度α大。因此,在變速比向下一階段(對應于STEP8)的變更中,將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p從36向37變更并且將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s保持在64。接著,在將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p從37依次變更到41且將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s從64依次變更到60時(對應于STEP8~12),實際鏈條長度Lr與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之差(對應于松弛)比規定長度α小,使擴徑量和縮徑量相同。接著,在將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p從41變更到42且將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s從60變更到59時(對應于STEP13),實際鏈條長度Lr與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之差(對應于松弛)比規定長度α大。因此,在向下一階段(對應于STEP14)的變速比的變更中,將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p從42向43變更并且將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s保持在59。接著,在將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p從43依次變更到51且將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s從59依次變更到51時(對應于STEP14~22),實際鏈條長度Lr與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之差(對應于松弛)比規定長度α小,使擴徑量和縮徑量相同。另外,省略詳細的說明,在將變速比從最高檔變速比向等速變速比變更的情況下,替換了從上述的最低檔變速比向等速變速比的變速比的變速中的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p和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s。〔1-1-9-3.盤的放射狀槽〕連動機構60如表1及圖10所示地,依次變更復合鏈輪5、5的齒數Tp、Ts。因此,連動機構60具有形成有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12的固定盤10、形成有可動放射狀槽19a、19b的可動盤19、相對旋轉驅動機構30。在此說明的連動機構60通過跨越兩組復合鏈輪5、5而設置的梅花扳手叉35使兩組復合鏈輪5、5各自的擴徑或縮徑機械地連動,通過分別設定固定盤10的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12的形狀和可動盤19的可動放射狀槽19a、19b的形狀,如上述地變更復合鏈輪5、5的齒數TP、Ts。即,以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12和可動放射狀槽19a、19b的交叉部位通過可動盤19相對于固定盤10的相對旋轉成為與復合鏈輪5、5的齒數Tp、Ts對應的徑向位置的方式設定放射狀槽11a、11b、11c、12、19a、19b的形狀。以下,依次說明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12和可動放射狀槽19a、19b。〔1-1-9-3-1.固定放射狀槽〕如圖3所示,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除了配設部位之外分別同樣地構成。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中,著眼于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進行說明。另外,在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的說明中,將固定小齒輪鏈輪21簡稱為小齒輪鏈輪21。在此,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形成為沿著固定盤10的徑向θs的直線狀。另外,桿用固定放射狀槽12除了各自的配設部位不同之外,同樣地構成。在此,桿用固定放射狀槽12與上述的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同樣地,形成為沿著固定盤10的徑向的直線狀。另外,桿用固定放射狀槽12以在小齒輪鏈輪20(參照圖1)位于任意的徑向位置時,均使引導桿29等間隔地位于小齒輪鏈輪20間的方式,對應于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而配設。〔1-1-9-3-2.可動放射狀槽〕如圖4及圖5所示,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19a除了配設部位之外分別同樣地構成。該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19a分別與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交叉而設置,故而可動盤19相對于固定盤10的旋轉相位和各復合鏈輪5中的小齒輪鏈輪20的徑向位置與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19a的形狀對應。在以下的說明中,著眼于與固定小齒輪鏈輪21對應的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19a進行說明。另外,在關于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19a及桿用可動放射狀槽19b的說明中,將固定小齒輪鏈輪21簡稱為小齒輪鏈輪21。在此,對應于各變速階段(對應于表1及圖10的各STEP)的可動盤19相對于固定盤10的相對旋轉角度相等地設定。另外,對應于各變速階段的可動盤19的相對旋轉角度既可以不相等,也可以使用對應于此的形狀的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19a。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19a在與將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p增大一個的同時將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s減小一個的變速階段對應的部位,隨著朝向外周而相對于徑向向周向(在此,相對于公轉方向為相反方向)傾斜設置。如圖4所示,例如,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19a的內周側端部191相對于與該相位對應的徑向θc傾斜。在此所說的徑向θc與在內周側端部191的相位上的軸中心通過的徑向線的方向對應。另一方面,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19a在與保持復合鏈輪5、5的任一方的齒數T的變速階段(對應于表1的STEP7~8、13~14、30~31、36~37)對應的部位,形成為沿著可動盤19的周向的形狀、即保持與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的交叉部位的徑向位置的形狀。若著眼于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19a,則如圖11所示,與保持齒數TP的變速階段(對應于表1及圖10的STEP30~31、36~37)對應的部位設定為沿著可動盤19的周向的形狀,與其他的變速階段對應的部位相對于徑向向周向傾斜設置。另外,雖然省略圖示,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中的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也同樣地,與保持齒數Ts的變速階段(對應于表1及圖10的STEP7~8、13~14)對應的各部位設定為沿著可動盤19的周方向r1、r2的形狀,與其他變速階段對應的部位相對于徑向向周向傾斜設置。這樣,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和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19a形成為如下的形狀,即,在將變速比向等速變速比變更的情況下,在相對于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的實際鏈條長度Lr比規定長度α大時,比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中的外接圓半徑的擴徑量更加減小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中的外接圓半徑的縮徑量,另外,若比規定長度α大,則形成為使輸入側的擴徑量和輸出側的縮徑量相同。如圖4及圖5所示,桿用可動放射狀槽19b與上述的桿用固定放射狀槽12交叉而設置,在這些交叉部位配設各桿支承軸29a。另外,各桿用可動放射狀槽19b除了配設部位不同之外,相互同樣地構成。桿用可動放射狀槽19b與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19a同樣地,在與將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p增大一個的同時將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s減小一個的變速階段對應的部位,隨著朝向外周而相對于徑向向周向(在此相對于公轉方向為相反方向)傾斜設置,在與保持復合鏈輪5、5的任一方的齒數T的變速階段(對應于表1的STEP7~8、13~14、30~31、36~37)對應的部位,形成為沿著可動盤19的周向的形狀、即保持與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的交叉部位的徑向位置的形狀。另外,在圖4及圖5中示例了,在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的相互之間設置六條桿用可動放射狀槽19b,在同徑向位置進行比較時,各桿用可動放射狀槽19b相對于徑向的傾斜角度隨著朝向公轉方向而增大。在此,桿用可動放射狀槽19b以在小齒輪鏈輪20(參照圖1)處于任意的徑向位置時均使引導桿29等間隔地位于小齒輪鏈輪20之間的方式,對應于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而配設。其中,各桿用可動放射狀槽19b可以使同徑向位置上的相對于徑向的傾斜角度相互相等地設定。這樣,可動放射狀槽19a、19b具有在與保持復合鏈輪5、5的任一方的齒數T的變速階段對應的部位形成有臺階的帶臺階的槽形狀。〔1-2.鏈條〕接著,對鏈條6進行說明。如圖12所示,被引導桿29引導的鏈條6設有與各小齒輪鏈輪21、22、23的齒輪的列數(在此為三列)對應的個數。在此,設有三條第一鏈條6A、第二鏈條6B及第三鏈條6C。這些鏈條6A、6B、6C以相位在動力傳遞方向上偏移的方式相互錯開間距而卷掛在小齒輪鏈輪20上。在此,相互的間距錯開1/3間距。與此對應,與各鏈條6A、6B、6C嚙合的小齒輪鏈輪20的各齒21c、22c、23c(以下在不區別而進行表示時,稱為“齒20c”)的相位也偏移配置。另外,鏈條6A、6B、6C除了配設間距之外同樣地構成。另外,根據變速機構的傳遞扭矩而使用兩根或四根以上的鏈條6,但在該情況下,優選將各鏈條的間距錯開“1/鏈條的根數”的間距而設置。〔2.作用及效果〕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變速機構如上地構成,故而能夠得到以下的作用及效果。在將變速比向等速變速比變更的情況下,連動機構60如下地動作。連動機構60在相對于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的實際鏈條長度Lr比規定長度α大時,使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外接圓半徑的縮徑量比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外接圓半徑的擴徑量小。因此,相對于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的實際鏈條長度Lr、即實際鏈條長度Lr與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之差比規定長度α大的話,通過使輸出側的外接圓半徑的縮徑量比輸入側的外接圓半徑的擴徑量小,能夠抑制實際鏈條長度Lr與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之差的增大,并且抑制鏈條6的松弛。另外,在相對于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的實際鏈條長度Lr不比規定長度α大時,連動機構60使輸入側的擴徑量和輸出側的縮徑量相同。因此,在鏈條6不松弛或大致不松弛時等的實際鏈條長度Lr與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之差為規定長度α以下時,通過使輸出側的外接圓半徑的縮徑量與輸入側的外接圓半徑的擴徑量相同,能夠抑制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的變化,并且抑制鏈條6的松弛。負荷實際鏈條長度Lr2由于設定得比最大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max大,故而負荷實際鏈條長度Lr總是比最大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max大,不會由于鏈條張緊而不能進行變速。實際鏈條長度Lr基于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max和負荷實際鏈條長度Lr2中的伸長設定,故而與不考慮負荷實際鏈條長度Lr2的伸長相比,能夠將實際鏈條長度Lr的設定范圍擴大該伸長量。若復合鏈輪5、5的齒數Tp、Ts不為整數,則由上述外觀上的齒和鏈條6的槽會產生相位偏移。對此,本變速機構中的復合鏈輪5、5各自的擴徑或縮徑以復合鏈輪5、5的齒數TP、Ts依次整數地變更的方式進行,故而能夠抑制在復合鏈輪5與鏈條6之間的相位偏移。由此,能夠良好地將鏈條6架設在復合鏈輪5上,能夠順暢地進行動力傳遞。另外,在變更變速比時、即變更復合鏈輪5、5的齒數TP、Ts時,上述的齒數TP、Ts暫時成為不為整數的狀態,在TP、Ts的變更中產生鏈條6的相位偏移,但能夠被上述的相位偏移允許動力傳遞機構及盤簧積極地吸收。其中,即使不裝備這些機構,變速所需的時間(復合鏈輪5、5的齒數TP、Ts的變更時間)為瞬間,在松弛導致的鏈條6的脫落及噪音產生之前,變速完成,故而事際上,不成為問題。在這樣地將復合鏈輪5、5的齒數TP、Ts依次整數地變更時,連動機構60在各變速階段,若鏈條6的松弛比規定長度α大,則將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P增大一個(一階段擴徑)的同時將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S減小一個(一階段縮徑),故而能夠抑制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的變化,抑制鏈條6的松弛。另一方面,連動機構60在各變速階段,若鏈條6的松弛比規定長度α大,則停止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齒數TS的縮徑,故而能夠抑制實際鏈條長度Lr與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之差的增大,抑制鏈條6的松弛。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和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19a形成為如下的形狀,即,在將變速比向等速變速比變更的情況下,在相對于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的實際鏈條長度Lr比規定長度α大時,使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外接圓半徑的縮徑量比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外接圓半徑的擴徑量小,另外,若相對于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的實際鏈條長度Lr不比規定長度α大,則使輸入側的擴徑量和輸出側的縮徑量相同,故而連動機構60能夠經由小齒輪鏈輪20及引導桿29機械地抑制鏈條6的松弛。另外,連動機構60由于具有包括跨越兩組復合鏈輪5、5而設置的梅花扳手叉35的相對旋轉驅動機構30,故而能夠使復合鏈輪5、5的齒數TP、TS機械地連動。這樣,連動機構60能夠不使用控制程序,使復合鏈輪5、5的齒數TP、TS機械地連動并且抑制鏈條6的松弛。由于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形成為沿著徑向的直線狀,故而在通過復合鏈輪5、5傳遞扭矩時,在將旋轉軸1和旋轉動力輸入輸出的固定盤10,在各小齒輪鏈輪21、22、23的支承軸21a、22a、23a通過而作用的反作用力(在此稱為“扭矩反作用力”)沿著周向作用在鏈輪用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的壁部,能夠抑制扭矩反力導致的小齒輪鏈輪21、22、23向徑向的移動。另外,由于固定放射狀槽11a、11b、11c、12形成為直線狀,故而形成容易,能夠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其他〕以上,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的實施方式,能夠在不脫離本發明主旨的范圍進行各種變形而實施。上述一實施方式的各構成能夠根據必要而取舍選擇,也可以適當組合。實際鏈條長度Lr也可以不考慮鏈條6的伸長,基于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而設定。即,也可以設定為實際鏈條長度Lr比最大幾何學的鏈條長度Lgmax大的構成中,單位鏈節長度UC乘以最小的偶數的長度。該情況下,鏈條6若不在動力傳遞時,則不伸長而卷掛在復合鏈輪5、5上,鏈條6的耐久性可提高。另外,在變更變速比時,不限于將復合鏈輪5、5的各齒數從整數向其他整數依次變更的情況,也可以為使復合鏈輪5、5縮徑、擴徑而無級地變速的變速機構。該情況下,與上述的一實施方式同樣地,若鏈條6的松弛比規定長度大,則連動機構60使輸出側的復合鏈輪5的外接圓半徑的縮徑量比輸入側的復合鏈輪5的外接圓半徑的擴徑量小。此時的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19a不限于上述的帶臺階的槽形狀,在與鏈條6的松弛比規定長度大的變速階段對應的徑向位置,也可以形成為順暢地連續的形狀(在圖11由雙點劃線示例一部分)。在上述一實施方式中,作為連動裝置,表示了通過梅花扳手叉35使兩組復合鏈輪5、5各自的擴徑或縮徑機械地連動的連動機構60,但也可以使用如下的連動裝置。也可以在復合鏈輪5、5分別設置相對旋轉驅動機構30,復合鏈輪5、5的外接圓半徑分別個別地擴徑或縮徑。該情況下,變速機構具有表1及圖10所示那樣的預先設定有復合鏈輪5、5的齒數TP、TS的映像圖,基于該映像圖使各相對旋轉驅動機構30對應的復合鏈輪5的外接圓半徑擴徑或縮徑。即,也能夠利用基于映像圖控制各相對旋轉驅動機構30的軟件構成連動裝置。另外,該情況下,鏈輪用可動放射狀槽19a及桿用可動放射狀槽19b無需形成為圖4及圖11所示那樣的帶臺階的形狀,顯然可以為單純的曲線形狀。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