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的驅動系統。
背景技術:
由現有技術公知具有轉矩傳遞裝置和速比變換裝置的驅動系統。在此,轉矩傳遞裝置與機動車的往復活塞發動機連接,其中,在從動側速比變換裝置與轉矩傳遞裝置連接。根據轉矩傳遞裝置的構型而定,轉矩傳遞裝置與速比變換裝置可以構成振蕩回路,該振蕩回路通過由往復活塞發動機提供的轉矩中的轉動不均勻性激勵。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任務是,提供改善的驅動系統。
該任務借助于根據權利要求1的驅動系統解決。有利的實施方式在從屬權利要求中給出。
根據本發明看出,能夠以如下方式提供用于機動車的、改善的驅動系統,該驅動系統包括具有第一減振裝置的轉矩傳遞裝置和速比變換裝置,其中,第一減振裝置與速比變換裝置轉矩鎖合地連接。第一減振裝置具有第一彈簧剛度,并且速比變換裝置具有第二彈簧剛度。第一彈簧剛度相對于第二彈簧剛度的比例關系具有一值,其中,該值處于0.02到0.4范圍內。
由此可避免,往復活塞發動機的轉動不均勻性如此激勵包括轉矩傳遞裝置和速比變換裝置的振蕩回路,使得轉矩傳遞裝置的至少一個部件處于端位置中,從而驅動系統整體更安靜。
在此特別有利的是,所述比例構型具有一值,所述值處于0.03到0.3范圍內、優選處于0.04到0.2范圍內、尤其處于0.1到0.2范圍內和/或尤其處于0.05到0.15范圍內。
此外,有利的是,第一減振裝置包括至少一個輸入側和輸出側。
在此特別有利的是,第一減振裝置包括至少一個輸入側和至少一個輸出側。輸入側可與機動車的驅動發動機、尤其是往復活塞發動機連接。第一減振裝置構造用于至少部分地隔絕和/或減弱通過輸入側引入到第一減振裝置中的轉矩的轉動不均勻性。速比變換裝置具有變速器輸入側和變速器輸出側,其中,速比變換裝置構造用于使轉矩至少部分地在變速器輸入側和變速器輸出側之間速比變換。在此,輸出側與變速器輸入側轉矩鎖合地連接。
在另外的實施方式中,轉矩傳遞裝置具有第二減振裝置。第二減振裝置與輸出側轉矩鎖合地連接。第二減振裝置構造用于減弱來自第一減振裝置的轉矩中的轉動不均勻性。
特別有利的是,第二減振裝置具有至少一個離心力擺和/或至少一個彈簧質量減振器。
在此特別有利的是,離心力擺圍繞轉動軸線能夠轉動地支承并且具有至少一個擺法蘭和至少一個擺質量。擺質量可受限運動地與擺法蘭耦合。擺質量具有第一擺質量件和第二擺質量件。兩個擺質量件相互連接并且布置在擺法蘭的兩側。
此外,有利的是,擺法蘭具有第一擺法蘭件和至少一個第二擺法蘭件,其中,第一擺法蘭件至少部分地在軸向方向上與第二擺法蘭件隔開間距地地布置。擺質量至少部分地軸向布置在兩個擺法蘭件之間。
附圖說明
下面根據附圖詳細闡述本發明。在此示出:
圖1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驅動系統的半縱剖面;
圖2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驅動系統的半縱剖面;
圖3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驅動系統的半縱剖面;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示出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驅動系統10的半縱剖面。驅動系統10包括速比變換裝置15以及轉矩傳遞裝置20。轉矩傳遞裝置20圍繞轉動軸線21能夠轉動地支承,并且用于傳遞由機動車驅動發動機提供的轉矩。
轉矩傳遞裝置20包括第一減振裝置25和第二減振裝置30。第一減振裝置25包括第一輸入側35、第二輸入側40和輸出側45。輸入側35、40能夠與提供轉矩的驅動發動機連接。
速比變換裝置15具有變速器輸入側50和變速器輸出側55。輸出側45與變速器輸入側50轉矩鎖合地連接。變速器輸出側55能夠與驅動系的其它部件連接。
在本實施方式中,變速器輸入側50包括變速器輸入軸60。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設置有另外的軸65。在變速器輸入軸60上布置有第一齒輪70和相對于第一齒輪70軸向隔開間距地布置的第二齒輪75。第一齒輪70通過第一連接區段90與變速器輸入軸60連接,并且第二齒輪75通過第二連接區段95與變速器輸入軸60連接。
此外,在所述另外的軸65上布置有第三齒輪80和第四齒輪85。第一齒輪70與第三齒輪80處于齒嚙合中,并且第二齒輪75和第四齒輪85處于齒嚙合中。
齒輪80、85可以借助于轉換裝置86與軸65轉矩鎖合地連接。通過對應軸60、65的對應齒輪80、85的固定可以實現通過齒輪70、75、80、85和兩個軸60、65的轉矩鎖合的連接。根據速比變換裝置15的轉換狀態而定,通過連接區段90、95中的至少一個由變速器輸入軸60導出轉矩。所述變速器輸入軸在變速器輸入軸60的軸向對置的端部上具有用于軸轂連接裝置105的齒部87。
也可考慮的是,例如,軸65上的齒輪80、85與軸65轉矩鎖合地連接,而不同的是,第一和第二齒輪70、75相應地通過轉換裝置86與變速器輸入軸60轉矩鎖合地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速比變換裝置15示例性地構造為圓柱齒輪傳動裝置。顯然也可考慮的是,速比變換裝置15構造成其它類型,尤其構造為行星齒輪變速器、有序的變速器或其他類型。基于不同齒輪70、75、80、85的不同作用直徑,得出用于在變速器輸入側50和變速器輸出側55之間對轉矩進行速比變換的不同變速比。
此外也可考慮的是,齒輪70、75不直接布置在變速器輸入軸60上,而是布置在其它軸上,其中,變速器輸入軸60與所述另外的軸(未示出)轉矩鎖合地連接。因此例如可考慮,出于結構空間技術上的原因,變速器輸入軸60與速比變換裝置15的總延伸相比明顯更短地構造,并且與一另外的軸(未示出)連接,其中,例如,齒輪70、75則布置在所述另外的軸上。由此例如可以通過變速器輸入軸60運行另外的組件、例如輸送泵。
輸出側45具有轂100。轂100在徑向內側與變速器輸入軸60的齒部87相對應地構造。齒部87與轂100構成軸轂連接裝置105,從而轉矩傳遞裝置20與速比變換裝置15轉矩鎖合地連接。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輸入側35構造為摩擦離合器的摩擦片承載件110,以便將來自驅動發動機、尤其是往復活塞發動機的轉矩導入到轉矩傳遞裝置20中。顯然也可考慮,第一輸入側35構造成其他類型。在此,第一輸入側35的構造與驅動系統10的要連接到第一輸入側35上的部件有關。因此例如也可考慮,代替摩擦片承載件,在輸入側35上設置有法蘭,用于第一輸入側35與電動機的連接或用于與機動車的往復活塞發動機的直接連接。
此外,第一減振裝置25具有彈簧裝置120和保持架125。彈簧裝置120支承在保持架125中。在兩個側盤130之間軸向設置有盤135。在本實施方式中,盤135與轂100一件式并且材料相同地構成。為了構造保持架125,兩個側盤130設置有軸向對置地布置的、接片式構成的區段并且在盤135中設置有接收部136。
為了使在軸向方向上布置在盤135兩側的兩個側盤130相互耦合,設置有穿過盤135的連接器件140。軸向鄰接第一輸入側35的側盤130本身通過第二連接裝置145與第一輸入側35連接。在周向方向上,側盤130與彈簧裝置120的第一縱向端部耦合并且盤135與彈簧裝置120的在周向方向上與第一縱向端部相對置的第二縱向端部耦合。
第二減振裝置25布置在第一減振裝置25的徑向外側。第二減振裝置25通過盤135與輸出側45轉矩鎖合地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減振裝置25包括構造為偏轉質量減振器的離心力擺150。顯然也可考慮的是,偏轉質量減振器構造成其它類型。在此,離心力擺150具有擺質量155和擺法蘭156。擺質量155具有第一擺質量件160和第二擺質量件165。擺法蘭156構造為盤135的相對于接收部136布置在軸向外側的的區段。
兩個擺質量件160、165借助于間隔銷170相互連接。此外,擺法蘭156具有空隙175,間隔銷170延伸穿過該空隙。在此,擺質量155借助于未示出的滑槽導向裝置沿著擺軌道相對于擺法蘭156可受限移動地與擺法蘭156耦合。如果借助于轉矩傳遞裝置20要傳遞的轉矩具有轉動不均勻性,那么轉動不均勻性激勵擺質量155沿擺軌道擺動,從而第二減振裝置30至少部分減弱轉矩中的轉動不均勻性。
此外,第二輸入側45在第一減振裝置25的徑向內側布置在盤135上。第二輸入側45通過第三連接裝置180與未示出的液壓轉換器的渦輪190的渦輪法蘭185連接。在第二輸入側45上也可以連接有其它部件。
如果存在來自往復活塞發動機的轉矩供轉矩傳遞裝置20的例如第一輸入側35使用,那么該轉矩通過第一輸入側35和第一連接裝置140導入到側盤130中。在此,側盤130沿周向方向貼靠在彈簧裝置120的第一縱向端部上。在此,彈簧裝置120例如可以構造為弧形彈簧、壓力彈簧或渦輪彈簧。也可考慮的是,彈簧裝置120具有多個沿周向方向前后相繼布置的彈簧元件,從而在周向方向上串聯地操縱彈簧元件。側盤130壓抵彈簧裝置120的第一縱向端部并且壓縮彈簧裝置120。彈簧裝置120自身以第二縱向端部壓抵盤135并且將轉矩由彈簧裝置120進一步導入到盤135中。盤135將轉矩進一步導入到轂100上,其中,轉矩通過軸轂連接裝置105進一步導入到變速器輸入軸60中。轉矩從變速器輸入軸60通過根據軸65中的速比變換裝置15的轉換狀態進一步導至變速器輸出側55。如果轉矩具有轉動不均勻性,那么第一減振裝置25至少部分減弱轉動不均勻性。
第一減振裝置25在第一輸入側35和輸出側45之間具有第一彈簧剛度。在此,第一彈簧剛度理解為關于第一輸入側35的轉動軸線21相對于輸出側45的與轉矩有關的扭轉。在本實施方式中,擺法蘭156雖然僅間接地通過盤135與輸出側45連接。然而,這基于盤135和彈簧裝置120的轂100的剛性構型而在接下來基本上不對驅動系統10產生影響,從而在接下來不必考慮盤135的剛性。在此,在本實施方式中,盤135的剛度比第一彈簧剛度剛性至少10倍、優選至少100倍。
變速器輸入軸60在軸向上在轉矩通過軸轂連接裝置105的導入和轉矩由變速器輸入軸60的導出之間具有扭轉區段195。在此,扭轉區段195在軸向方向上在軸轂連接裝置105和第一連接區段90或第二連接區段95(根據速比變換裝置15的轉換而定)之間延伸。變速器輸入軸60的扭轉區段195具有第二彈簧剛度。由此,在本實施方式中,與速比變換裝置15的轉換有關,扭轉區段195具有不同的第二彈簧剛度。在此,第二彈簧剛度理解為關于齒部87的轉動軸線21的、在通過第一和第三齒輪70、80傳遞轉矩時相對于第一連接區段90或者在通過第二和第四齒輪75、85傳遞轉矩時相對于第二連接區段95的、與轉矩有關的扭轉。
在此,僅變速器輸入軸60的如下所述區段對于扭轉區段195是重要的,在所述區段之間轉矩被導入到變速器輸入軸60中并且又被導出。另外的區段對于變速器輸入軸60的第二彈簧剛度的進一步考慮是不重要的,所述另外的區段例如在通過第一連接區段90轉換第一齒輪70時布置在圖1右側。此外,例如軸65的彈簧剛度對于第二彈簧剛度的考慮也是不重要的。通過所述構型,第二減振裝置30不連接到轉矩流中,從而第二減振裝置30不對第一彈簧剛度提供貢獻。
如果轉動不均勻性從驅動發動機導入到第一減振裝置中,那么第一減振裝置25與速比變換裝置15結合兩個彈簧剛度構成振蕩回路,該振蕩回路能夠根據彈簧剛度的相互協調而如此激勵第二減振裝置30進行振蕩,使得擺質量155在驅動系統10的常規運行中也能夠止擋在擺軌道的端部上。當第一彈簧剛度對于第二彈簧剛度的比例關系具有處于0.02到0.4范圍內的值時,這可以避免。在此特別有利的是,該比例關系具有處于0.03到0.3范圍內、優選0.04到0.2范圍內、特別有利地0.1到0.2范圍內和/或0.05到0.15范圍內的值。由此可以降低第二減振裝置30的磨損并且改善驅動系統10的噪聲情況。
圖2示出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驅動系統10的縱剖面。驅動系統10基本上與圖1中示出的驅動系統10相同地構造。在此,在圖2中示出的驅動系統10的功能原理相應于在圖1中示出的驅動系統10。
擺法蘭156具有第一擺法蘭件200和第二擺法蘭件205。兩個擺法蘭件200、205在保持架125的徑向外側在軸向上相互隔開間距地布置。與在圖1中示出的實施方式不同,擺質量155一件式地構造并且借助于滑槽導向裝置210與擺法蘭156連接。
圖3示出根據第三實施方式的驅動系統10的半縱剖面。驅動系統10與圖1和圖2中示出的驅動系統10類似地構造。
在圖3中示出的實施方式中,彈簧裝置120具有第一彈簧元件300和第二彈簧元件305。在此,第一彈簧元件300通過第一保持架310既沿軸向方向也沿徑向方向固定。此外,設置有第二保持架315,該第二保持架將第二彈簧元件305沿軸向方向也沿徑向方向固定。兩個保持架310、315通過側盤130構成。此外,兩個彈簧元件300、305布置在盤135的接收部136中。如果轉矩通過第一輸入側35導入到轉矩傳遞裝置20中,那么側盤130分別同時操縱兩個彈簧元件300、305的兩個第一縱向端部。轉矩導致兩個彈簧元件300、305在接收部136中壓縮(Verstauchung),其中,兩個彈簧元件300、305的第二縱向端部壓抵盤135并且將轉矩進一步導到盤135上。通過兩個彈簧元件300、305并聯,彈簧裝置120可以與第一減振裝置25的彈簧剛度靈活地匹配。
指出的是,在圖1到3中的特征顯然可以相互組合。因此可考慮的是,彈簧元件300、305的構型同樣構造為壓力彈簧和/或弧形彈簧。也可考慮的是,沿周向方向和/或沿軸向方向將多個彈簧元件300、305沿周向方向相互并列地布置。也可考慮的是,設置多個接收部136或多個保持架125,在這些接收部或保持架中設置另外的彈簧元件300、305。
也可考慮的是,轉矩傳遞裝置20具有另外的輸入側或輸出側,以便通過所述另外的輸入側或輸出側將驅動系的另外的部件例如離合器、轉換器、電機和/或附加的減振器連接在轉矩傳遞裝置20上。
此外也可考慮的是,替代在圖中示出的離心力擺150設置有彈簧質量減振器。
也可考慮的是,偏轉質量減振器150具有多個擺法蘭件200、205,所述擺法蘭件具有布置在擺法蘭件200、205之間的擺質量155。
參考標記列表
10 驅動系統
15 速比變換裝置
20 轉矩傳遞裝置
21 轉動軸線
25 第一減振裝置
30 第二減振裝置
35 第一輸入側
40 第二輸入側
45 輸出側
50 變速器輸入側
55 變速器輸出側
60 變速器輸入軸
65 軸
70 第一齒輪
75 第二齒輪
80 第三齒輪
85 第四齒輪
86 轉換裝置
90 連接區段
95 連接區段
100 轂
105 軸轂連接裝置
120 彈簧裝置
125 保持架
130 側盤
135 盤
136 接收部
140 第一連接裝置
145 第二連接裝置
150 離心力擺
155 擺質量
156 擺法蘭
160 第一擺質量件
165 第二擺質量件
170 間隔銷
175 空隙
180 第三連接裝置
185 渦輪法蘭
190 渦輪
195 扭轉區段
200 第一擺法蘭件
205 第二擺法蘭件
210 滑槽導向裝置
300 第一彈簧元件
305 第二彈簧元件
310 第一保持架
315 第二保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