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與軸流風扇70的旋轉軸線9大致同軸地配置。靜翼單元50與軸11以及葉輪40是分開的。因此,在軸11以及葉輪40旋轉時,靜翼單元50不旋轉而靜止。如圖1所示,靜翼單元50具有:多個整流葉片51 ;以及切換整流葉片51的位置的切換機構52。風扇1的使用者操作切換機構52而切換多個整流葉片51的位置,由此能夠調整從葉輪40產生的氣流的擴散或聚集的程度。
[0035]罩60是將葉輪40以及靜翼單元50容納于內部的籠狀的框體。罩60容許由葉輪40產生的氣流通過,并防止使用者接觸到旋轉的葉輪40。如圖1所示,罩60具有外周環61、多個前方輻條62以及多個后方輻條63。外周環61、多個前方輻條62以及多個后方輻條63分別由鐵等金屬形成。但是,這些部件的表面也可以被樹脂薄膜覆蓋。
[0036]外周環61呈圓環狀包圍葉輪40的徑向外側。多個前方輻條62在靜翼單元50的前方呈放射狀擴展。各前方輻條62的徑向外側的端部固定于外周環61。并且,各前方輻條62的徑向內側的端部固定于靜翼單元50的切換機構52。多個后方輻條63在葉輪40的軸向后方呈放射狀擴展。各后方輻條63的徑向外側的端部固定于外周環61。并且,各前方輻條62的徑向內側的端部固定于馬達罩20。
[0037]<2.關于靜翼單元>
[0038]接著,參照圖2至圖4對靜翼單元50的更詳細的結構進行說明。
[0039]圖2是靜翼單元50的立體圖。圖3以及圖4是從軸向前方側觀察到的靜翼單元50以及葉輪40的圖。圖3以及圖4中的實線箭頭R0表示葉輪40的旋轉方向。從葉輪40產生的氣流如圖2中虛線箭頭F1那樣,作為整體向軸向前方流動。但是,該氣流如圖2中虛線箭頭F2那樣,具有向與葉輪40的旋轉方向R0相同的方向旋轉的旋轉分量。
[0040]如上所述,靜翼單元50具有:多個整流葉片51 ;以及切換整流葉片51的位置的切換機構52。
[0041]多個整流葉片51在切換機構52的周圍在周向上大致等間隔地配置。各整流葉片51從旋轉軸線9的附近向徑向外側延伸而形成。各整流葉片51的形狀既可以呈直線狀也可以呈圓弧狀。在本實施方式中,各整流葉片51呈圓弧狀彎曲且向徑向外側延伸。各整流葉片51的曲率中心位于比所述整流葉片51靠葉輪40的旋轉方向R0的前方側。換言之,多個整流葉片51分別以如下方式彎曲:整流葉片51的曲率中心位于比該整流葉片51靠軸流風扇70的旋轉方向R0的前方側的位置。即,各整流葉片51以向旋轉方向R0的后方側凸出的方式彎曲。并且,本實施方式中的各整流葉片51延伸至與葉輪40的旋轉葉片42的徑向外側的端部大致相同的徑向位置。
[0042]另外,在罩60的前方輻條62傾斜的情況下,也可以使各整流葉片51的前方輻條62側的端緣沿前方輻條62的傾斜而傾斜。例如,在前方輻條62以隨著向徑向外側而向軸向后方側移位的方式傾斜的情況下,各整流葉片51的前方輻條62側的端緣也可以以隨著向徑向外側而向軸向后方側移位的方式傾斜。如此一來,能夠有效地利用罩60的內部的空間來配置靜翼單元50。因此,風扇1能夠在軸向實現省空間化。
[0043]如圖2中放大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多個整流葉片51的各自的形狀呈所謂的翼型。即,各整流葉片51具有比軸向前端緣以及軸向后端緣厚度大的部分。并且,整流葉片51的軸向后端緣比整流葉片51的軸向前端緣尖。而且,整流葉片51的厚度最大的部分位于比整流葉片51的軸向中央靠前端緣側的位置。如此,只要使整流葉片51成翼型,便能夠將從葉輪40產生的氣流高效地送向軸向前方。并且,能夠降低由于整流葉片51而產生的風噪聲。
[0044]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各整流葉片51的相對于與旋轉軸線9正交的平面的仰俯角是恒定的。即,本實施方式的整流葉片51不進行如圖2中箭頭R1那樣的旋轉。各整流葉片51的相對于與旋轉軸線9正交的平面的仰俯角相對于從葉輪40產生的氣流被固定為最優選的角度。由此抑制氣流的損失。
[0045]如圖3以及圖4所示,切換機構52是支承多個整流葉片51且多級地切換各整流葉片51的位置的機構。切換機構52具有直接地或間接地與多個整流葉片51的內端部連接的操作部件521和外側部件523。多個整流葉片51具有連接部和葉片部。連接部位于比整流葉片51的內端部(未圖示)靠徑向外側的位置,并被外側部件523保持。葉片部位于比連接部靠徑向外側的位置。葉片部的形狀如上所述呈翼型。例如,本實施方式的操作部件521具有向軸向前方突出的旋鈕522和向軸向后方突出的多個操作銷(未圖示)。各整流葉片51的內端部分別具有孔,操作銷分別插入孔。操作銷能夠與操作部件521的旋轉相應地在孔內旋轉。外側部件523具有向軸向后方突出的多個支點銷(未圖示)。連接部分別具有長槽,多個支點銷分別插入長槽。長槽呈沿連接部延伸的形狀,支點銷與操作部件521的旋轉相應地在長槽內相對移動。若使用者把持旋鈕522使操作部件521旋轉,則多個整流葉片51的內端部的周向位置發生移位。如此一來,則各整流葉片51以位于外側部件523的軸向后方的支點銷為中心擺動。其結果是,如圖2中的箭頭R2那樣,各整流葉片51的外端部向與內端部相反的方向移位。由此切換整流葉片51的外端部相對于內端部的周向的相對位置。換言之,切換機構52是切換整流葉片51的外端部相對于內端部的周向的相對位置的機構。之后說明切換機構52是兩級以上地切換整流葉片51的外端部相對于內端部的周向的相對位置的機構。
[0046]上述的切換機構的結構只是一例,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外側部件523相對于操作部件521旋轉。
[0047]圖3示出將整流葉片51的外端部相對于內端部的周向的相對位置配置在葉輪40的旋轉方向R0的最靠后方側時的情形。圖4是示出將整流葉輪51的外端部相對于內端部的周向的相對位置配置在葉輪40的旋轉方向R0的最靠前方側時的情形。如圖3中虛線箭頭F3以及圖4中虛線箭頭F4那樣,從葉輪40產生的氣流的旋轉分量通過與整流葉片51相撞而改變流動的方向。
[0048]在圖3的例子中,撞到整流葉片51的氣流的旋轉分量的大部分如虛線箭頭F3那樣,向徑向內側變換方向。因此,與沒有靜翼單元50的情況相比,從葉輪40產生的氣流向旋轉軸線9附近聚集。因此,若是圖3的狀態,則能夠集中地向位于風扇1的軸向前方的使用者送強風。并且,能夠將從葉輪40產生的氣流送到軸向前方的更遠處。以下,將圖3的狀態稱作“點模式”。即,點模式是指與沒有靜翼單元50的情況相比,使從葉輪40產生的氣流向旋轉軸線9附近聚集的模式。
[0049]而在圖4的例子中,撞到整流葉片51的氣流的旋轉分量的大部分如虛線箭頭F4那樣,向徑向外側變換方向。因此,與沒有靜翼單元50的情況相比,從葉輪40產生的氣流向徑向外側擴散。因此,若是圖4的狀態,則能夠同時向位于較大的范圍內的多個使用者送從葉輪40產生的氣流。并且,能夠向各使用者送較緩的風。以下,將圖4的狀態稱為“廣域模式”。即,廣域模式是指與沒有靜翼單元50的情況相比,使從葉輪40產生的氣流向徑向外側擴散的模式。
[0050]如此,本實施方式的風扇1的使用者能夠通過操作切換機構52,將多個整流葉片51的位置在點模式與廣域模式之間兩級以上地切換。因此,能夠與使用情況相應地將從風扇1產生的氣流的擴散或聚集的程度調節到所期望的狀態。只要增加切換機構52可切換的級數,便能夠更細微地調節氣流的擴散或聚集的程度。另外,切換機構52也可以是無級、即連續地切換多個整流葉片51的位置的機構。
[0051]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操作設置在切換機構52的前表面的單一的操作部件521,多個整流葉片51的位置同時切換。因此,能夠以單一的操作容易地切換多個整流葉片51的位置。
[0052]葉輪4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