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將溢流功能集成于主閥芯的直動式負載控制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液壓控制元件,尤其是涉及一種將溢流功能集成于主閥芯的直動式負載控制閥。
【背景技術】
[0002]負載控制閥即平衡閥是一種專門設計用于控制在負負載情況下流回油源的液壓油流量的液壓閥。負負載或稱超越負載,指的是負載力方向與負載運動方向相同的情況,在工程液壓及行走液壓系統中經常會出現。另外此種液壓閥通常還需要具有溢流的功能,以保證液壓執行器不被高壓損壞。
[0003]超越負載情況下負載控制閥的流量需要通過負載控制閥控制油路來控制,在應用于高壓系統時,為了使運動盡量平穩,通常需要復雜的控制網絡以減少或消除振動帶來的影響;另外,傳統直動式負載控制閥通常設置單獨的溢流閥以實現溢流功能。這些設置都占據了有限了閥體空間,且增加了加工難度。
[0004]為了實現高壓控制中節能要求,需要盡量增大先導比以降低控制同樣負載壓力所需要的先導壓力,因此上述兩點造成閥體內部空間的損失也會導致需要的先導壓力增加。
[0005]有鑒于此,應用新原理、新方法,對負載控制閥的控制油路進行原理和功能上的簡化,提出一種大先導比、將溢流功能集成于主閥芯上的直動式負載控制閥具有重要的工程意義。
【實用新型內容】
[0006]為了克服【背景技術】中存在于傳統直動式負載控制閥中的零件多、結構復雜、控制壓力要求高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將溢流功能集成于主閥芯的直動式負載控制閥,簡化控制網絡、將單向閥功能集成于閥套、將溢流功能集成于主閥芯的直動式負載控制閥,該閥對傳統負載控制閥中控制網絡進行了結構和原理上的改進,提高了先導比,將由一個單獨的閥芯完成的溢流功能集成在主閥芯上減少閥零件數,使閥體積更小,結構更緊湊。
[0007]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8]本實用新型包括螺阻,控制活塞,推桿,閥套彈簧,主閥芯,閥套,控制閥左端蓋,控制閥彈簧,控制閥芯,控制閥體,控制閥推桿,控制閥推桿彈簧,閥體,溢流球閥芯,溢流活塞,主閥彈簧,主閥彈簧套和預緊力調節螺栓;
[0009]控制閥體置于閥體上部,通過螺紋與閥體連接,其左端螺紋與閥體形成可調阻尼;控制閥左端蓋安裝于控制閥體左端螺紋孔內;控制閥彈簧一端頂在控制閥左端蓋右端臺肩上,另一端頂在控制閥芯左端臺肩上,將控制閥芯壓緊于控制閥體內部圓柱小孔右端;控制閥推桿彈簧位于第一控制腔內,控制閥推桿彈簧左端頂在控制閥體右端的圓柱孔底部,控制閥推桿彈簧右端頂在控制閥推桿左端的臺肩上;控制閥推桿小端穿過控制閥體內部小孔,其大端與控制閥體右端圓柱孔形成滑動配合;密封螺栓位于控制閥體右端,與控制閥體通過螺紋連接;閥體的上端設有控制口 S 口,控制口 S 口與第一控制腔相連;
[0010]控制活塞位于閥體左端圓柱孔內,控制活塞圓柱面與閥體左端圓柱孔形成滑動配合,螺阻通過閥體左端螺紋孔與閥體連接,控制活塞左端面與螺阻右端面接觸推桿圓柱面與閥體中間小孔構成滑動配合,推桿左端頂在控制活塞右端面上,推桿右端頂在主閥芯左端圓柱槽底面上;
[0011]閥套位于閥體右端圓柱孔內,閥套與閥體右端圓柱孔構成滑動配合;主閥芯位于閥體右端圓柱孔內,其左側小端圓柱面與閥套構成滑動配合,主閥芯右側大端圓柱面與主閥彈簧套圓柱孔構成滑動配合;閥體下端設有負載口 V 口,負載口 V 口與負載腔相連;閥套彈簧位于負載腔內,閥套彈簧左端頂在閥體右端圓柱孔底部,閥套彈簧右端頂在閥套左端凹槽上;
[0012]溢流活塞位于主閥彈簧套左端圓柱孔內,溢流活塞大端與主閥彈簧套圓柱孔構成滑動配合,溢流活塞大端左端面頂在主閥芯右端面上,溢流活塞左端球面頂在主閥芯右端凹槽臺肩上;閥體下端設有回油口 F 口,回油口 F 口連通回油腔;
[0013]主閥彈簧位于第一泄油腔內,其左端頂在溢流活塞右端臺肩上,其右端頂在預緊力調節螺栓左端臺肩上;預緊力調節螺栓與主閥彈簧套右端螺紋孔通過螺紋連接。
[0014]所述控制閥體內部小孔與控制閥芯右端球面、控制閥推桿左端和閥體共同形成第一控制腔。
[0015]所述控制活塞圓柱槽右端與螺阻右端面、控制閥體左端面、控制閥推桿右端面、密封螺栓14左端面和閥體共同形成第二控制腔;控制活塞右端面與閥體左端圓柱孔和推桿共同構成第二泄油腔;
[0016]所述主閥芯圓柱槽右端與閥套左端、閥體右端圓柱孔和溢流活塞左端球面構成負載腔;主閥芯錐面與閥體右端圓柱面、溢流活塞球面和閥套右端面共同構成回油腔。
[0017]所述溢流活塞右端面與預緊力調節螺栓左端面和主閥彈簧套左端圓柱面共同構成第一泄油腔。
[0018]所述控制閥芯,控制閥體和控制閥推桿構成的液控單向閥結構;以及控制閥體左端螺紋孔和閥體構成的可調阻尼結構共同組成控制油路。
[0019]本實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0020]將由一個單獨的閥芯完成的溢流功能集成在主閥芯上減少閥零件數,使閥體積更小,結構更緊湊;將主閥正向的單向閥功能集成于閥套上,簡化主閥結構,使單向閥反向密封更加可靠;對控制油路進行簡化并集成于一個控制模塊,節省閥體空間,降低控制油路加工的工藝要求。
【附圖說明】
[0021]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示意圖。
[0022]圖2是負載上升時直動式負載控制閥單向打開時的狀態圖。
[0023]圖3是負載下降時直動式負載控制閥控制打開時的狀態圖。
[0024]圖4是直動式負載控制閥溢流打開時的狀態圖。
[0025]圖5是直動式負載控制閥控制閥芯反向開啟時的狀態圖。
[0026]圖中:1、螺阻,2、控制活塞,3、推桿,4、閥套彈簧,5、主閥芯,6、閥套,7、控制閥左端蓋,8、控制閥彈簧,9、控制閥芯,10、控制閥體,11、控制閥推桿,12、控制閥推桿彈簧,13、閥體,14、密封螺栓,15、溢流活塞,16、主閥彈簧,17、主閥彈簧套,18、預緊力調節螺栓,19、第一泄油腔,20、第一控制腔,21、回油腔,22、負載腔、23、第二泄油腔,24、第二控制腔。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8]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螺阻1,控制活塞2,推桿3,閥套彈簧4,主閥芯5,閥套6,控制閥左端蓋7,控制閥彈簧8,控制閥芯9,控制閥體10,控制閥推桿11,控制閥推桿彈簧12,閥體13,密封螺栓14,溢流活塞15,主閥彈簧16,主閥彈簧套17和預緊力調節螺栓18。
[0029]控制閥體10置于閥體13上部,通過螺紋與閥體13連接,其左端螺紋與閥體13形成可調阻尼;控制閥左端蓋7安裝于控制閥體10左端螺紋孔內;控制閥彈簧8 一端頂在控制閥左端蓋7右端臺肩上,另一端頂在控制閥芯9左端臺肩上,將控制閥芯9壓緊于控制閥體10內部圓柱小孔右端;控制閥推桿彈簧12位于第一控制腔20內,控制閥推桿彈簧12左端頂在控制閥體10右端的圓柱孔底部,控制閥推桿彈簧12右端頂在控制閥推桿11左端的臺肩上;控制閥推桿11小端穿過控制閥體10內部小孔,其大端與控制閥體10右端圓柱孔形成滑動配合;密封螺栓14位于控制閥體13右端,與控制閥體13通過螺紋連接;控制閥體10內部小孔與控制閥芯9右端球面、控制閥推桿11左端和閥體13共同形成第一控制腔20,閥體13的上端設有控制口 S 口,控制口 S 口與第一控制腔20相連。
[0030]控制活塞2位于閥體13左端圓柱孔內,控制活塞2圓柱面與閥體13左端圓柱孔形成滑動配合,螺阻I通過閥體13左端螺紋孔與閥體13連接,控制活塞2左端面與螺阻I右端面接觸;控制活塞2圓柱槽右端與螺阻I右端面、控制閥體10左端面、控制閥推桿11右端面、密封螺栓14左端面和閥體13共同形成第二控制腔24 ;推桿3圓柱面與閥體13中間小孔構成滑動配合,推桿3左端頂在控制活塞2右端面上,推桿3右端頂在主閥芯5左端圓柱槽底面上;控制活塞2右端面與閥體13左端圓柱孔和推桿3共同構成第二泄油腔23。
[0031]閥套6位于閥體13右端圓柱孔內,閥套6與閥體13右端圓柱孔構成滑動配合;主閥芯5位于閥體13右端圓柱孔內,其左側小端圓柱面與閥套6構成滑動配合,主閥芯5右側大端圓柱面與主閥彈簧套17圓柱孔構成滑動配合;主閥芯5圓柱槽右端與閥套6左端、閥體13右端圓柱孔和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