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一般涉及電動泵。
【背景技術】
[0002]已知的電動泵被用于例如向由工作油驅動的裝置施加油壓。在JP2012-189015A(下文稱為專利文獻I)公開并且在圖3中示出了已知的電動泵的結構。
[0003]專利文獻I中公開的電動泵單元包括具有內置電動機的電機外殼。電機外殼固定于泵體。在泵體內形成有泵室。在電機外殼內設置有用于支撐該電動機的軸承裝置。圖3中以側截面圖(縱截面圖)示出的另一個電動泵100沿著轉軸150的軸向依次包括電機轉子111、軸承部130和泵轉子121。
[0004]已知的電動泵被要求盡可能小型化,以安裝于各種裝置。根據專利文獻I中公開的電動泵單元的結構,軸承裝置收納在電機外殼內,從而使電動泵單元小型化。然而,因為要求電動泵單元保證電機外殼內用于軸承裝置的空間,所以不容易使電動泵單元進一步小型化。圖3中所示的電動泵100要求保證電機轉子111、軸承部130和泵轉子121各自在轉軸150的軸向上的長度。因此,不容易在軸向上減小電動泵100的長度。
[0005]因此需要一種小型化的以安裝到各種裝置的電動泵。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方面,一種電動泵包括:電機轉子;泵轉子;轉軸,其安裝于所述電機轉子和所述泵轉子;殼體,其包括收納所述電機轉子的電機室、收納所述泵轉子的泵室以及支承所述轉軸的兩端部中的一個端部的軸承部,所述一個端部從所述泵轉子向與所述電機轉子相反的方向突出;輸入通道,其設置于所述殼體并且與所述泵室連通;以及輸出通道,其設置于所述殼體并且與所述泵室連通。所述輸入通道和所述輸出通道設置為在所述轉軸的徑向上比所述軸承部靠外側。
[0007]根據上述結構,所述軸承部、所述輸入通道和所述輸出通道沿著所述轉軸的軸向并列地配置。因此,與包括串聯設置或者在軸向上設置的軸承部和一組輸入通道和輸出通道的已知電動泵相比,該電動泵在軸向上的長度減小。因此,該電動泵被小型化。
[0008]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述軸承部、所述輸入通道和所述輸出通道沿著所述轉軸的軸向并列地配置。
[0009]根據上述結構,與包括串聯設置或者在軸向上設置的軸承部和一組輸入通道和輸出通道的已知電動泵相比,該電動泵在軸向上的長度減小。因此,該電動泵被小型化。
[0010]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述電機室和所述泵室被板狀分隔件分隔。
[0011]根據上述結構,沿著轉軸將電機室與泵室分隔的分隔件的長度減小。因此,電動泵被小型化。
[0012]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述分隔件包括設置在所述分隔件的外緣部的環形密封件。所述殼體包括限定所述電機室的電機殼和限定所述泵室的泵殼。所述電機殼和所述泵殼夾著所述密封件和所述分隔件的一部分,該一部分設置在所述分隔件的比所述密封件靠內周側,該一部分遠離所述密封件。
[0013]根據上述結構,被所述電機殼和所述泵殼夾著的所述分隔件的所述部分設置為比第二密封件靠內部。因此,由所述電動泵的輸出壓和輸入壓施加給所述分隔件的彎曲力矩減小。因此,防止所述分隔件變形。此外,所述分隔件的厚度可以較薄,從而使所述電動泵小型化。
[0014]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述分隔件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將所述分隔件固定到所述電機殼和所述泵殼中的一個。
[0015]根據上述結構,所述分隔件在被所述電機殼和所述泵殼夾著之前,被定位并臨時固定到所述電機殼和所述泵殼中的一個。因此,容易進行由所述電機殼和所述泵殼夾著所述分隔件的處理。
[0016]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述泵室包括輸入口和輸出口。所述分隔件包括設置在分別與所述輸入口和所述輸出口相對的位置的多個凹部。
[0017]根據上述結構,第一凹部與所述輸入口相對,第二凹部與所述輸出口相對,因此所述泵轉子和所述分隔件的接觸面積可以減小。因此,當所述泵轉子通過所述轉軸轉動時,由所述泵轉子的轉動引起的摩擦減小。
[0018]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述分隔件由金屬板制成并且通過壓印形成。
[0019]根據上述結構,容易進行所述分隔件的形成處理。
[0020]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所述電動泵還包括連通孔,所述連通孔沿著所述轉軸的徑向從所述軸承部延伸到所述輸入通道。
[0021]根據上述結構,所述軸承部和所述輸入通道沿著所述轉軸的軸向并列地配置。例如,在通過沿著所述轉軸的徑向進行穿孔處理來形成所述輸入通道的情況下,所述輸入通道可被用于形成所述連通孔。
【附圖說明】
[0022]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性和特征將從以下結合附圖的詳細描述而變得更明顯,其中:
[0023]圖1是根據公開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電動泵的側截面圖;
[0024]圖2是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電動泵的側截面圖;以及
[0025]圖3是已知電動泵的側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將參照圖1描述第一實施方式的電動泵I。電動泵I配置有電動機部10、泵部20、軸承部30和分隔件40。
[0027]電動機部10用作電動泵I的驅動源,并且包括與轉軸50 —體轉動的電機轉子11和定子。電機轉子11裝配到與電機轉子11 一體轉動的轉軸50。電機轉子11、定子和轉軸50設置在由電機殼15限定的電機室14。
[0028]泵部20包括泵轉子21、輸入通道22和輸出通道23。第一實施方式的泵部20對應于已知的次擺線泵。泵轉子21裝配到與泵轉子21 —體轉動的轉軸50。如上所述,電機轉子11裝配到轉軸50。因此,電機轉子11的轉動力經由轉軸50傳送到泵轉子21。泵轉子21收納在由泵殼25限定的泵室24中。殼體95包括泵殼25和電機殼15。
[0029]輸入通道22和輸出通道23都設置于泵體95并且與泵室24連通。輸入通道22對應于輸送并提供流體給泵室24的油通道。輸出通道23對應于輸送從泵室24排出的流體的油通道。
[0030]軸承部30支承轉軸50的兩端部中的一個端部,所述一個端部從泵轉子21向與電機轉子11相反的方向突出。因此,泵轉子21的軸向上的第一側設置有電機轉子11,泵轉子21的軸向上的第二側設置有軸承部30。根據第一實施方式,軸承部30對應于已知的滑動軸承,并且可轉動地支撐轉軸50。軸承部30設置于殼體95。
[0031 ] 輸入通道22和輸出通道23都設置在轉軸50的徑向上比軸承部30靠外的位置處。這樣,軸承部30、輸入通道22和輸出通道23沿著轉軸50的軸向并列地配置。因此,在軸向上電動泵I的長度可以減小。
[0032]分隔件40形成為板狀,并且將電機室14與泵室24分隔。電機轉子11收納在電機室14中。另一方面,泵轉子21收納在泵室24中。泵室24輸送提供給泵部20并且從泵部20排出的流體。分隔件40將電機室14與泵室24液密性地分隔,以防止泵室24內的流體進入電機室14。根據第一實施方式,在轉軸50處設置有第一密封件51,以防止流體到達靠近電機室14的分隔件40的一側或表面。第一密封件51例如由彈性件制成。
[0033]分隔件40包括設置在分隔件40的外緣部41的環形第二密封件45。外緣部41對應于板狀分隔件40的外周表面。第二密封件45覆蓋分隔件40的外周表面,并且在相反方向上從該外周表面突出并且在軸向上突出預設量。與第一密封件51類似,第二密封件45例如由彈性件制成。
[0034]分隔件40包括固定部,該固定部可以將分隔件40固定到電機殼15和泵殼25中的一個。根據第一實施方式,分隔件40固定到泵殼25。分隔件40設置有凹部43 (S卩,用作固定部),該凹部43用作固定部并且設置在與泵殼25相對的表面。泵殼25包括與凹部43相對的凸部35。通過將凸部35插入而嵌合到凹部43中而使得分隔件40固定到泵殼25。因此,分隔件40可被定位并且臨時固定到泵殼25。圖1中示出了多個凹部43和多個凸部35。作為選擇,分隔件40設置有至少一個凹部43和至少一個凸部35。
[0035]電機殼15和泵殼25夾著第二密封件45和分隔件40的一部分,該一部分設置在分隔件40的比第二密封件45靠內周側并且遠離第二密封件45。分隔件40的比第二密封件45靠內的所述圓周部分對應于設置在比第二密封件45固定的部分靠近轉軸50的位置處的部分。分隔件40被設置為使得在軸向上分隔件40的第一表面與電機殼15接觸,并且在軸向上分隔件40的第二表面與泵殼25接觸。這樣,分隔件40被電機殼15和泵殼25固定,以防止流體泄漏。
[0036]如上所述,在用螺栓70固定電機殼15和泵殼25之前,可以通過應用所述固定部將分隔件40固定到泵殼25或電機殼15。作為選擇,可以通過應用其他螺栓將分隔件40定位并臨時固定到電機殼15或泵殼25來代替用凹部43和凸部35固定。
[0037]分隔件40包括設置在分別與泵室24的輸入口 26和輸出口 27相對的位置處的第一凹部28和第二凹部29。輸入口 26設置在泵室24并且用作與輸入通道22連通的開口部。輸出口 27設置在泵室24并且用作與輸出通道23連通的開口部。通過應用泵部20,使施加于輸出口 27的流體液壓水平高于施加于輸入口 26的流體液壓水平。這樣,輸入口 26和輸出口 27被形成為在泵部24不彼此連通,以防止施加于輸出口 27的液壓水平減小。因此,第一和第二凹部28、29被形成為不彼此連通。第一凹部28與輸入口 26相對,而第二凹部29與輸出口 27相對,使得泵轉子21與分隔件40的接觸面積可以減小。這樣,當泵轉子21通過轉軸50轉動時,由泵轉子21的轉動引起的摩擦可以減小。
[0038]如上所述,軸承部30對應于已知的滑動軸承。根據第一實施方式,流體從泵室24移動到軸承部30,以減小軸承部30的摩擦阻力并且防止軸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