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裝置用送風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空調裝置用送風機
[0001]關聯申請的相互參照
[0002]本申請基于2013年I月10日申請的日本申請號2013-2781號,在此援引其記載內容。
技術領域
[0003]本發明涉及一種空調裝置用送風機。
【背景技術】
[0004]在現有的車輛用空調裝置中,在兩個通路的上游部,分別在渦旋狀的殼體內設有離心式風扇。各離心式風扇在旋轉軸方向上隔開規定的空間而配置,兩個離心式風扇借助一個電動機而一體地旋轉。為了形成兩個通路,在殼體中形成有將內部的空氣通路分隔為兩個的平板的分隔壁。在這樣的現有的車輛用空調裝置中,會產生空氣從一方的通路向另一方的通路泄漏的泄漏流,由于泄漏流而導致蝸殼內的流動的紊亂,可能會導致噪音惡化以及送風效率的降低。
[0005]在專利文獻I和專利文獻2中,為了提高兩個風扇之間的密封性而采用迷宮結構等。然而迷宮結構在制造上課題多,成本較高。并且在迷宮結構中不能完全阻止漏風,泄漏的氣流混入一方的通路,從一方的通路的風扇噴出的主流形成的回旋流與泄漏流正面碰撞,成為不穩定的渦旋內流,可能導致噪音惡化。
[0006]在專利文獻3中公開了向一方的通路泄漏來的氣流與從一方的風扇噴出的氣流以正交的方式碰撞的結構。由此,使泄漏流引起的碰撞狀態固定,使碰撞中的渦旋內的紊亂氣流成為比較穩定的狀態,從而實現低噪音化。
[0007]在先技術文獻
[0008]專利文獻
[0009]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0-71828號公報
[0010]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1-213134號公報
[0011]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2-127729號公報
[0012]在專利文獻3中,盡管是正交,卻也積極地使泄漏流碰撞,因而并未抑制亂流產生。因此,以亂流為起因,可能會產生噪音,且送風效率降低。并且由于正交的泄漏流還會產生氣簾那樣的影響,因而送風效率可能降低。
【發明內容】
[001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降低從一方的通路朝向另一方的通路的泄漏流引起的噪音以及阻力的空調裝置用送風機。
[0014]根據本發明的一例,空調裝置用送風機具備:殼體,其在內部形成空氣通路;離心式風扇,其收納在所述殼體內,且從旋轉軸方向的兩側吸入空氣;以及分隔壁,其在所述離心式風扇的旋轉軸方向上將所述殼體內分隔為第一空氣通路和第二空氣通路。所述離心式風扇至少具有配置于所述第一空氣通路中的第一風扇和配置于所述第二空氣通路中的第二風扇作為多個風扇。所述第一風扇以及所述第二風扇構成為通過一個電動機一體地被驅動。在所述第二風扇的、位于所述旋轉軸方向上的所述第一風扇側的端部,設有在徑向上向外側突出的突出部。在所述分隔壁上設有傾斜部,所述傾斜部以與所述突出部隔開間隔地覆蓋所述突出部的方式設置。傾斜部以隨著朝向所述徑向外側而在所述旋轉軸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二風扇側的方式傾斜,從所述第一空氣通路向所述第二空氣通路引導由所述第一風扇吹送的空氣。
[0015]這樣,在第二風扇上設有突出部。突出部在位于旋轉軸方向上的第一風扇側的端部以在徑向上向外側突出的方式設置。另外,在分隔壁上,以在第一風扇側與突出部隔開間隔地覆蓋突出部的方式設有傾斜部。傾斜部以隨著朝向徑向外側而朝向第二風扇側的方式傾斜。第一風扇與第二風扇由于通過一個電動機一體地被驅動,因而當電動機驅動時,向第一空氣通路以及第二空氣通路這雙方送風。
[0016]吹送來的空氣與殼體內的內壁碰撞,也產生回旋的氣流。在第一空氣通路中,在分隔壁上具有傾斜部,傾斜部相對于徑向傾斜。因此,能夠抑制傾斜部成為由第一風扇產生的第一空氣通路內的回旋流的阻力的情況。另外,通過傾斜部與突出部之間并從第一空氣通路向第二空氣通路流入的泄漏流借助傾斜部在第二空氣通路內向徑向外側引導。由此,能夠抑制傾斜部在第二空氣通路內成為由第二風扇產生的向徑向外側的空氣流的阻力的情況。因此,能夠降低泄漏流所引起的噪音以及阻力。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送風機的剖視圖。
[0018]圖2是放大示出圖1所示的送風機的局部的剖視圖。
[0019]圖3是放大示出圖2的區域III的剖視圖。
[0020]圖4是示出傾斜部的傾斜角度為45度時的示意圖。
[0021]圖5是示出傾斜部的傾斜角度為20度時的示意圖。
[0022]圖6是示出傾斜部的傾斜角度為70度時的示意圖。
[0023]圖7是示出傾斜部的傾斜角度與噪音之間的關系的一例的曲線圖。
[0024]圖8是放大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送風機的局部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以下,參照附圖,針對用于實施本發明的方式,對多個方式進行說明。在各實施方式中,有時對與在先的實施方式中說明過的內容對應的部分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或向在先的附圖標記中追加一個文字,省略重復的說明。另外,在各實施方式中,在說明結構的一部分的情況下,結構的其他部分與在先說明的實施方式相同。不僅可以將在各實施方式中具體說明了的部分進行組合,只要不會對組合產生障礙,也可以將實施方式彼此局部組合。
[0026](第一實施方式)
[0027]使用圖1?圖7對第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車輛用空調裝置中的室內單元大致分為對向車室內吹送的車室內送風空氣進行吹送的送風機單元10、以及對從送風機單元10吹送來的車室內送風空氣的溫度進行調整的空調單元(未圖示)。室內單元配置在隔板與車室內最前部的儀表板(儀表盤)之間的空間內,所述隔板對發動機室和車室內進行分隔。
[0028]在未圖示的空調單元的內部形成有供從送風機單元10吹送來的車室內送風空氣流動的空氣通路。而且,在該空氣通路內配置有對車室內送風空氣進行冷卻的冷卻用熱交換器、對由冷卻用熱交換器冷卻后的冷風進行再加熱的加熱用熱交換器、以及對由加熱用熱交換器再加熱的冷風量進行調整的空氣混合門等。
[0029]在空調單元內進行溫度調整后的車室內送風空氣經由形成于空調單元的空氣流最下游部的開口部以及通道而從設于車室內的吹出口向車室內吹送。
[0030]送風機單元10是使對內部氣體與外部氣體進行切換導入的內外部氣體切換裝置(未圖示)、和將由內外部氣體切換裝置導入的內部氣體以及外部氣體朝向空調單元吹送的送風機11構成為一體而形成的單元。在圖1的例子中,將內外部氣體切換裝置配置在上方側,將送風機11配置在下方側。
[0031]送風機11是將共用的一個送風機用電動機12作為驅動源,對第一風扇13以及第二風扇14這兩個風扇進行旋轉驅動的離心式風扇。送風機用電動機12是其旋轉軸僅向電動機主體部的一個方向(一端側)突出的單軸電動機。在圖1的例子中,送風機11的軸向Y (旋轉軸方向)朝向上下方向。
[0032]可以采用直流電動機以及交流電動機中的任一種作為送風機用電動機12。送風機用電動機12通過從空調控制裝置(未圖示)輸出的控制信號(控制電壓或控制頻率信號等)來控制其動作。
[0033]第一風扇13以及第二風扇14為離心式多葉片風扇(離心式風扇),是從其軸向Y的一端側吸入空氣的單吸風扇。具體而言,第一風扇13以及第二風扇14通過繞送風機用電動機12的旋轉軸將多片葉片以固定間隔配置為環狀而構成。各葉片一體形成在圓板狀的主板15、16上。因此,第一風扇13以及第二風扇14彼此配置在同軸上。第一風扇13從上方吸入空氣,第二風扇14從下方吸入空氣。因此,第一風扇13的主板15位于下方,第二風扇14的主板16位于上方。換言之,第一風扇13的位于旋轉軸方向Y上的第二風扇14側的端部成為第一風扇13的主板15。同樣地,第二風扇14的位于旋轉軸方向Y上的第一風扇13側的端部成為第二風扇14的主板16。在將第一風扇13以及第二風扇14作為一個離心式風扇觀察時,成為從旋轉軸方向Y的兩側吸入空氣的風扇。
[0034]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送風機用電動機12位于第二風扇14側,因而第二風扇14的風扇內徑比第一風扇13的風扇內徑大。由此,能夠防止第二風扇14側的吸入阻力與第一風扇13側的吸入阻力相比過大的情況。
[0035]第一風扇13以及第二風扇14分別可旋轉地收納在不同的第一蝸殼17以及第二蝸殼18(以下,有時分別稱為第一殼體以及第二殼體)內。
[0036]第一殼體17是在其內部形成有供從第一風扇13吹出的空氣通過的渦旋狀的第一空氣通路17a的殼體。具體而言,在從與旋轉軸垂直的方向觀察時,第一殼體17的外壁面成為距旋轉軸的距離(渦旋半徑)朝向第一風扇13的旋轉方向而逐漸擴大的形狀。在第一殼體17中的、與旋轉軸垂直且遠離送風機用電動機12的一側的壁面上,形成有向第一風扇13的內周側吸入空氣的圓形狀的第一吸入口 17b。另外在第一殼體17的空氣通路的渦旋結束側形成有吹出空氣的第一吹出口(未圖示)。
[0037]第二殼體18是在其內部形成有供從第二風扇14吹出的空氣通過的第二空氣通路18a的殼體,其基本結構與第一殼體17同樣。因此,在第二殼體18中也形成有與第一殼體17同樣的第二吸入口 18b以及第二吹出口(未圖示)。第二風扇14配置在比第一風扇13靠送風機用電動機12側處,第二吸入口 18b朝向下方側開口。
[0038]另外,第一風扇13的主板15與第二風扇14的主板16在旋轉軸方向Y(圖1的上下方向)上隔開規定的間隔而配置。另外在第一殼體17以及第二殼體18的交界處形成有分隔壁19。分隔壁19以不妨礙第一風扇13以及第二風扇14的旋轉的方式形成為從第一殼體17與第二殼體18的交界朝向各風扇的徑向X上的內側X2呈直線地延伸。通過分隔壁19對第一空氣通路17a與第二空氣通路18a進行分隔,從而防止從第一風扇13吹出的空氣與從第二風扇14吹出的空氣混合的情況。
[0039]在第二風扇14中,如圖2所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