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家電設備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送風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舒適性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而送風裝置的種類也越來越多。
現有的送風裝置多為帶扇葉的普通風扇、帶換熱器的空調器、無扇葉的送風裝置等。
對于無扇葉的送風裝置而言,進風結構通常位于送風裝置的后端,而出風口通常位于送風裝置的前端,這樣,使得送風裝置的換熱效率低,能耗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送風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送風裝置換熱效率低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送風裝置,包括:外殼,外殼具有第一進風結構和環狀出風口,環狀出風口位于外殼的前端,外殼的后端與外殼的前端相對設置,第一進風結構相對于外殼的后端靠近外殼的前端;風機,風機設置在外殼內;第一氣路,第一氣路中的氣體經第一進風結構、風機后由環狀出風口流出。
進一步地,外殼還具有中心出風口,中心出風口位于環狀出風口的中心位置。
進一步地,外殼還具有第二進風結構,第二進風結構通過連通管路與中心出風口連通,送風裝置還包括:第二氣路,第二氣路的氣體經第二進風結構、連通管路后由中心出風口流出。
進一步地,第二進風結構相對于第一進風結構靠近外殼的后端。
進一步地,送風裝置還包括具有開口結構的內殼,內殼設置在外殼內并與外殼之間形成過風通道,風機相對于內殼靠近外殼的后端,開口結構朝向中心出風口,環狀出風口與中心出風口通過內殼的壁面隔開,內殼具有連通口,連通管路通過連通口與中心出風口連通。
進一步地,連通口為多個,連通管路為多個,多個連通口和多個連通管路一一對應連接,內殼的腔體為氣體混合腔。
進一步地,第二進風結構為進風孔,進風孔為多個,多個進風孔繞外殼的周向間隔設置,多個進風孔與多個連通管路一一對應連接。
進一步地,送風裝置還包括隔套,隔套設置在外殼內將過風通道分隔為進風段和出風段,進風段和出風段通過風機連通,隔套的一端與風機的外表面連接,隔套的另一端與外殼的內壁面連接,第一氣路的氣體經過第一進風結構、進風段、風機、出風段后由環狀出風口流出。
進一步地,第一進風結構為格柵結構,第一進風結構繞外殼的周向延伸。
進一步地,外殼為蛋形結構或球形結構。
進一步地,送風裝置還包括底座,外殼設置在底座上。
進一步地,外殼與底座可拆卸地連接。
進一步地,底座具有定位槽,外殼的至少一部分嵌設在定位槽內。
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外殼具有第一進風結構和環狀出風口,環狀出風口位于外殼的前端,外殼的后端與外殼的前端相對設置,第一進風結構相對于外殼的后端靠近外殼的前端,風機設置在外殼內,當風機運轉時,第一氣路中的氣體經第一進風結構、風機后由環狀出風口流出。這樣,由送風裝置前端吹出的風能夠快速地經第一進風結構回流至送風裝置內,從而再次實現送風,通過縮短空氣循環回路,加快循環速度,以提高送風裝置的換熱效率,進而降低送風裝置的能耗。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送風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示出了圖1的主視圖;
圖3示出了圖2的背向視圖;
圖4示出了圖2的左視圖;
圖5示出了圖4的俯視圖;
圖6示出了圖1中的送風裝置的第一氣路的流動示意圖;
圖7示出了圖1中的送風裝置的第二氣路的流動示意圖。
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10、外殼;11、環狀出風口;12、中心出風口;13、第一進風結構;14、第二進風結構;20、風機;30、過風通道;31、進風段;32、出風段;40、內殼;41、連通口;42、氣體混合腔;50、隔套;60、連通管路。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請使用的所有技術和科學術語具有與本申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相同含義。
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頂、底”通常是針對附圖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針對部件本身在豎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樣地,為便于理解和描述,“內、外”是指相對于各部件本身的輪廓的內、外,但上述方位詞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送風裝置換熱效率低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送風裝置。
如圖1至圖7所示,送風裝置包括外殼10、風機20和第一氣路,外殼10具有第一進風結構13和環狀出風口11,環狀出風口11位于外殼10的前端,外殼10的后端與外殼10的前端相對設置,第一進風結構13相對于外殼10的后端靠近外殼10的前端;風機20設置在外殼10內;第一氣路中的氣體經第一進風結構13、風機20后由環狀出風口11流出。
這樣,由送風裝置前端吹出的風能夠快速地經第一進風結構13回流至送風裝置內,從而再次實現送風,通過縮短空氣循環回路,加快循環速度,以提高送風裝置的換熱效率,進而降低送風裝置的能耗。
可選地,風機20是離心風機或貫流風機。當風機20為貫流風機時,需要將外殼10進一步拉長,以為貫流風機預留足夠的安裝空間。
如圖6和圖7所示,風機20的入口朝向外殼10的后端。具體而言,第一氣路的氣流的驅動力由風機20產生,風機20由軸向進風,徑向出風。
本實用新型中的第一進風結構13為格柵結構。格柵結構既能保證進風量,也能使送風裝置的外形美觀,并避免人手誤入送風裝置內造成傷害。
如圖1所示,第一進風結構13為格柵結構,第一進風結構13繞外殼10的周向延伸。這樣,送風裝置的周向能夠同時均勻進風,既保證進風量,也保證進風的均勻性,從而提高送風可靠性,有效降低噪音。
可選地,格柵結構為網孔狀結構或長條孔狀結構。
如圖1和圖2所示,外殼10還具有中心出風口12,中心出風口12位于環狀出風口11的中心位置。通過設置中心出風口12,能夠進一步提高送風面積和效率。
本實用新型中的環狀出風口11相對于中心出風口12而言呈窄環形結構,這樣能夠使得由該環狀出風口11處流出的氣體具有流速高的特點,從而在中心出風口12處形成一定的負壓,以使外殼10內的氣體在負壓的作用下,被從中心出風口12處抽出,起到了增加通風量和風速的效果,進而提高送風裝置的通風效率,保證室內環境的溫度更加舒適。
在圖7所示的具體實施例中,外殼10還具有第二進風結構14,第二進風結構14通過連通管路60與中心出風口12連通,送風裝置還包括第二氣路,第二氣路的氣體經第二進風結構14、連通管路60后由中心出風口12流出。
具體而言,第二進風結構14相對于第一進風結構13靠近外殼10的后端。通過設置第二進風結構14,能夠進一步增大送風裝置的進風量。而第一氣路和第二氣路能夠規劃送風裝置內氣體的流動路徑,以提高送風的可靠性。且第二進風結構14相對于第一進風結構13靠近外殼10的后端,能夠將送風裝置后端的氣體通過第二進風結構14吸入送風裝置內,以參與循環,從而提高送風裝置的送風效率。
需要說明的是,第二氣路的驅動力來源于第一氣路的氣流,由于環狀出風口11的環形寬度較窄,導致出風速度很高,在環狀出風口11的外圍形成了一定的負壓,在壓差的影響下誘導了中心出風口12的氣流,使得第二氣路的空氣流通起來。
為了更好地規劃外殼內氣體流動的路徑,送風裝置還包括具有開口結構的內殼40,內殼40設置在外殼10內并與外殼10之間形成過風通道30,風機20相對于內殼40靠近外殼10的后端,開口結構朝向中心出風口12,環狀出風口11與中心出風口12通過內殼40的壁面隔開,內殼40具有連通口41,連通管路60通過連通口41與中心出風口12連通。這樣,內殼40外側的氣體通過環狀出風口11吹出,而進入內殼40內的氣體會通過中心出風口12吹出。
可選地,連通口41為多個,連通管路60為多個,多個連通口41和多個連通管路60一一對應連接,內殼40的腔體為氣體混合腔42。這樣,通過第二進風結構14流入的氣體能夠經連通管路60、連通口41在內殼40的氣體混合腔42中匯聚,后由中心出風口12流出,從而保證第二氣路的順暢性。
如圖1至圖7所示,第二進風結構14為進風孔,進風孔為多個,多個進風孔繞外殼10的周向間隔設置,多個進風孔與多個連通管路60一一對應連接。這樣,有利于保證進風的均勻性,以降低噪音。
如圖6和圖7所示,送風裝置還包括隔套50,隔套50設置在外殼10內將過風通道30分隔為進風段31和出風段32,進風段31和出風段32通過風機20連通,隔套50的一端與風機20的外表面連接,隔套50的另一端與外殼10的內壁面連接,第一氣路的氣體經過第一進風結構13、進風段31、風機20、出風段32后由環狀出風口11流出。通過設置隔套50,分隔出進風段31和出風段32,從而有效規劃第一氣路的流動路徑,保證氣流順暢,提高送風裝置的送風可靠性。
本實用新型中的外殼10為蛋形結構或球形結構。優選為蛋形結構。蛋形結構的外殼10具有外形美觀的特點。第一進風結構13位于側段橢環型范圍內。
為了保證送風裝置能夠可靠放置,送風裝置還包括底座,外殼10設置在底座上。通過設置底座,能夠使得外殼10得到固定,以保證送風裝置可靠送風。
為了提高送風裝置的裝卸便捷性,外殼10與底座可拆卸地連接。這樣,能夠方便旋轉、移動該送風裝置。
可選地,底座具有定位槽,外殼10的至少一部分嵌設在定位槽內。這樣,外殼10能夠輕松在底座上實現定位,保證拆裝便捷性和放置穩定性。
在該實施例中,第一氣路和第二氣路在外殼內不會交匯,能夠有效避免擾流,降低送風裝置的運行噪音。
本實用新型中的送風裝置的回流路徑短,能夠實現空氣的快速循環,提高換熱效率。且整體進風結構的面積大,進風量更大,范圍更廣。
實施例二
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在該實施例中,僅有第一氣路,沒有第二氣路。
也就是將中心出風口、第二進風結構、連通管路、內殼上的連通口都去除,僅保留第一氣路,相比于實施例一,送風量會有減小。
實施例三
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在于,在該實施例中,沒有設置第二進風結構,第二氣路中僅保留內殼上的連通口。
這樣,外殼內的氣流,一部分經環狀出風口流出,另一部分穿過連通口經中心出風口流出。
顯然,上述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的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使用的術語僅是為了描述具體實施方式,而非意圖限制根據本申請的示例性實施方式。如在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指出,否則單數形式也意圖包括復數形式,此外,還應當理解的是,當在本說明書中使用術語“包含”和/或“包括”時,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驟、工作、器件、組件和/或它們的組合。
需要說明的是,本申請的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及上述附圖中的術語“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區別類似的對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順序或先后次序。應該理解這樣使用的數據在適當情況下可以互換,以便這里描述的本申請的實施方式能夠以除了在這里圖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順序實施。此外,術語“包括”和“具有”以及他們的任何變形,意圖在于覆蓋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驟或單元的過程、方法、系統、產品或設備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驟或單元,而是可包括沒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對于這些過程、方法、產品或設備固有的其它步驟或單元。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