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帶卸荷功能的雙作用油缸。
背景技術:
:
目前許多雙作用液壓油缸,結合圖1,油缸包括缸體4,活塞桿5,活塞桿在缸體里的一側連接有活塞3,以及有桿腔7和無桿腔2。結合圖1,油缸活塞桿伸出時,液壓油自缸體4的第一油口1進入無桿腔2內,通過壓力將活塞3連同活塞桿5頂起,活塞3向上快速移動,當行程結束時,活塞3以較高的速度撞擊到缸體4的頂部,引起震顫,必然會影響液壓油缸和整個液壓系統的強度及正常工作。
結合圖1,油缸活塞桿縮回時,液壓油自缸體4的第二油口6進入有桿腔7內,通過壓力將活塞3連同活塞桿5向下壓,活塞3向下快速移動,當行程結束時,活塞3以較高的速度撞擊到缸體4的底部,引起震顫,必然會影響液壓油缸和整個液壓系統的強度及正常工作。
技術實現要素:
: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帶卸荷功能的雙作用油缸,可以減緩活塞運行到極限位置的速度,起到減少對缸體沖擊的目的,提高了液壓系統的可靠性。
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帶卸荷功能的雙作用油缸:
包括缸體,能在所述缸體內左右移動的活塞,所述活塞的一端固定連接有延伸出缸體的活塞桿;
所述活塞將缸體內分割為無桿腔和有桿腔,所述無桿腔、有桿腔處的缸體上分別設置有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
所述活塞內設有用于貫通/阻斷無桿腔與有桿腔的卸荷裝置。
所述卸荷裝置包括:固設于所述活塞內的閥套以及與所述閥套匹配的閥體,所述閥體的內腔為液壓油油道,在閥體的兩端設置有第一閥門和第二閥門,所述第一閥門控制無桿腔與閥體內腔之間的通斷,所述第二閥門控制有桿腔與閥體內腔之間的通斷。
所述第一閥門具有用于封堵閥體內腔液壓油油道的第一鋼球,在所述第一鋼球的一側設有用于推動鋼球的第一復位彈簧,在第一鋼球的另一側設有用于推動鋼球的第一閥桿,所述第一閥桿的外端延伸出活塞的端部。
所述第二閥門具有用于封堵閥體內腔液壓油油道的第二鋼球,在所述第二鋼球的一側設有用于推動鋼球的第二復位彈簧,在第二鋼球的另一側設有用于推動鋼球的第二閥桿,所述第二閥桿的外端延伸出活塞的端部。
所述閥體內腔中設有第一彈簧座,所述第一彈簧座為中空結構,其一端端面與第一鋼球的球面相抵配合,另一端端面與第一復位彈簧相抵配合。
所述閥體內腔中還設有第二彈簧座,所述第二彈簧座為中空結構,其一端端面與第二鋼球的球面相抵配合,另一端端面與第二復位彈簧相抵配合。
在所述閥套的圓周面與所述活塞的內壁之間設有密封圈。
與已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體現在:
本實用新型在活塞上設置一套卸荷裝置,當活塞快要運送到上下極限時,可以在較小的液壓力作用下慢慢運動到行程終了,這樣就減少了活塞對油缸頂部或是底部的沖擊;在運行到上下極限后,如果繼續供油,高壓油經過貫通的油道直接返回油箱,這樣就起到了油缸行程終了后,對油缸及整套液壓系統起到卸荷保護作用。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油缸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油缸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號:1第一油口,2無桿腔,3活塞,4缸體,5活塞桿,6第二油口,7有桿腔,8閥套,9第一閥桿,10第一鋼球,11閥體,12第一復位彈簧,13第二復位彈簧,14第二鋼球,15第二閥桿,16密封圈,17第一彈簧座,18第二彈簧座。
以下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結合圖2,本實施例的油缸,按常規,其包括缸體4,能在缸體內左右移動的活塞3,活塞3的一端固定連接有延伸出缸體4的活塞桿5;
活塞3將缸體4內分割為無桿腔2和有桿腔7,無桿腔2、有桿腔7處的缸體4上分別設置有第一油口1和第二油口6。
本實施例的油缸是一種具有帶卸荷功能的雙作用油缸,其在活塞3內設有用于貫通/阻斷無桿腔與有桿腔的卸荷裝置。
具體設置中,該卸荷裝置包括:固定設置于活塞3內的閥套8以及與閥套8匹配的閥體11,該閥體11的內腔為液壓油油道,在閥體的兩端設置有第一閥門和第二閥門,第一閥門用于控制無桿腔2與閥體內腔之間油路的通斷,第二閥門用于控制有桿腔7與閥體內腔之間油路的通斷。
結合附圖2,第一閥門的結構為:其具有用于封堵閥體內腔液壓油油道的第一鋼球10,在第一鋼球的一側設有用于推動鋼球的第一復位彈簧12,在第一鋼球10的另一側設有用于推動鋼球的第一閥桿9,該第一閥桿9的外端延伸出活塞3的端部。具體設置中,閥體內腔中心孔為臺階孔(用作油道),第一閥桿為臺階軸形狀可在臺階孔中沿軸向滑動,第一鋼球10可以封堵臺階孔的口部即封堵油道,第一閥桿9推開鋼球時油道即貫通,常態下,第一復位彈簧12抵緊第一鋼球10將油道封堵。
圖2所示,閥體內腔中設有第一彈簧座17,該第一彈簧座17為中空結構,其一端端面與第一鋼球10的球面相抵配合,另一端端面與第一復位彈簧相抵配合。
結合圖2,第二閥門的結構及原理與第一閥門結構相同:具有用于封堵閥體內腔液壓油油道的第二鋼球14,在第二鋼球的一側設有用于推動鋼球的第二復位彈簧13,在第二鋼球14的另一側設有用于推動鋼球的第二閥桿15,第二閥桿15的外端延伸出活塞3的端部。
同樣,閥體內腔中還設有第二彈簧座18,該第二彈簧座18為中空結構,其一端端面與第二鋼球的球面相抵配合,另一端端面與第二復位彈簧相抵配合。
為了提高密封效果,在閥套8的圓周面與活塞3的內壁之間設有密封圈16。
油缸工作過程及卸荷工作原理:油缸活塞桿5伸出時,油箱的液壓油經第一油口1進入無桿腔2,推動活塞3連同活塞桿5一起運動,同時推動第一閥桿9將第一鋼球10頂開,此時無桿腔2內液壓油進入閥體11內腔的油道,但無法通過第二閥門進入有桿腔7。活塞繼續運行,當即將終了時,第二閥桿15先到達缸體4頂部,此時第二閥桿15將第二鋼球14頂開。無桿腔2的高壓油通過貫通的閥體內腔(液壓油油道)進入有桿腔7,然后經第二油口6返回油箱,卸載了大部分的液壓力,活塞3在較小的液壓力作用下繼續緩慢運動到行程終了,減少了活塞3對缸體4的沖擊。
同樣道理,活塞桿5縮回時,油箱的液壓油經第二油口6進入有桿腔7,推動活塞3連同活塞桿5一起運動,同時推動第二閥桿15將第二鋼球14頂開。當即將終了時,第一閥桿9先到達缸體4底部,將第一鋼球10頂開。有桿腔7的高壓油通過貫通的油道進入無桿腔2,然后經第一油口1返回油箱,卸載了大部分的液壓力,活塞3在較小的液壓力作用下繼續緩慢運動到行程終了,減少了活塞3對缸體4的沖擊。
當活塞3在較小的液壓力作用下繼續緩慢運動到行程終了后,閥體內腔(液壓油油道)都是處于貫通狀態,此時如果繼續供油,高壓油經過打開的液壓油油道由油口直接返回油箱,不至于長時間的承受高壓載荷。
本實用新型可以解決油缸在運行到行程終了時的沖擊問題和整套系統的過載問題,使整套系統機構運行更平穩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