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壓縮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壓縮機和壓縮機的回油方法。
背景技術:
壓縮機工作時,壓縮機內部的一些機械部件易帶走其內部的潤滑油,泵體各部件缺油潤滑不足會導致零件磨損加劇;但如果初期加油量過多,又會造成液擊、堵塞,泵體運行時阻力加大,功率升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壓縮機和壓縮機的回油方法,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壓縮機油液供給不足或供給過量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壓縮機,包括:殼體;儲油盤,儲油盤設置在殼體內將殼體內的空間分隔為上部腔體和下部腔體;回油機構,回油機構控制上部腔體與下部腔體連通或斷開。
進一步地,回油機構設置在儲油盤上。
進一步地,回油機構具有進油口和出油口,進油口與上部腔體連通,出油口與下部腔體連通,回油機構具有調節件,調節件控制進油口與出油口連通或斷開。
進一步地,調節件的位置能夠移動以改變進油口與出油口連通或斷開。
進一步地,回油機構還包括筒體,筒體設置在儲油盤上,且筒體的上端設有進油口,筒體還具有出油口,出油口位于儲油盤的下方,調節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筒體內,且調節件能夠沿筒體的軸向滑動。
進一步地,調節件在油液浮力的作用下沿筒體的軸向上下運動。
進一步地,調節件包括:活塞,活塞可移動地設置在筒體內;連接件,連接件的第一端與活塞的下端連接,連接件的第二端沿筒體的下端向外伸出,出油口位于筒體的上端和下端之間;浮子,浮子設置在連接件的第二端。
進一步地,筒體與儲油盤一體成型。
進一步地,壓縮機還包括泵體組件,泵體組件的曲軸上設置有曲軸油孔,曲軸油孔的出口位于上部腔體內。
進一步地,壓縮機還包括泵體組件,泵體組件的氣缸具有安裝通孔,氣缸位于下部腔體內,筒體的下端位于安裝通孔內。
進一步地,當活塞位于筒體的下端時,浮子仍處于安裝通孔的頂端與底端之間。
進一步地,儲油盤的外周緣具有翻邊,翻邊朝向殼體的頂端伸出。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壓縮機的回油方法,壓縮機是上述的壓縮機,回油方法包括:當壓縮機的下部腔體中的油液位較低時,回油機構的調節件在回油機構的出油口的下方,此時,出油口與回油機構的進油口連通,上部腔體中的油液經進油口和出油口流入下部腔體中;隨著下部腔體中油液逐漸增多,油液位逐漸上升,調節件沿回油機構的筒體向上移動,直至移到出油口的位置封堵住出油口;隨著下部腔體中油液不斷消耗,油液位逐漸降低,調節件沿筒體向下移動,出油口再次被打開,與進油口連通,如此往復。
應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對下部腔體注油或補油時,回油機構控制上部腔體與下部腔體連通,上部腔體中的油液流入下部腔體,實現注油或補油。當下部腔體中的油液增加到預定值時,回油機構再控制上部腔體與下部腔體隔開。通過回油機構,下部腔體中的油液位處于一個平衡狀態,既能滿足泵體組件的各部件用油,又不會因為下部腔體中供油量過多增加泵體組件的運行阻力。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示出了本發明的一個可選實施例的壓縮機的剖視圖;
圖2示出了圖1中的壓縮機在注油時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3示出了圖1中的壓縮機的出油口被封堵時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4示出了圖1中的壓縮機在補油時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10、殼體;11、上部腔體;12、下部腔體;20、儲油盤;21、翻邊;30、回油機構;31、進油口;32、出油口;33、調節件;331、活塞;332、連接件;333、浮子;34、筒體;40、泵體組件;41、曲軸;411、豎直段;412、水平段;42、氣缸;421、安裝通孔;50、上蓋組件;60、下蓋;70、電機組件;80、儲液器;81、出口管路。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請使用的所有技術和科學術語具有與本申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相同含義。
在本發明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通常是針對附圖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針對豎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樣地,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針對附圖所示的左、右;“內、外”是指相對于各部件本身的輪廓的內、外,但上述方位詞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壓縮機潤滑油供給不足或供給過量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壓縮機和壓縮機的回油方法。
如圖1所示,該壓縮機包括殼體10、儲油盤20和回油機構30。其中,儲油盤20設置在殼體10內將殼體10內的空間分隔為上部腔體11和下部腔體12;回油機構30設置在儲油盤20上以控制上部腔體11與下部腔體12連通或斷開。
對下部腔體12注油或補油時,儲油盤20上的回油機構30控制上部腔體11與下部腔體12連通,上部腔體11中的油液流入下部腔體12,實現注油或補油。當下部腔體12中的油液增加到預定值時,回油機構30再控制上部腔體11與下部腔體12隔開。通過回油機構30,下部腔體12中的油液位處于一個平衡狀態,既能滿足泵體組件的各部件用油,又不會因為下部腔體12中供油量過多增加泵體組件的運行阻力。
需要說明的是,“注油”是指壓縮機運行前對下部腔體12加油液,“補油”是指壓縮機運行中對下部腔體12內的油液進行補充。
如圖2所示,回油機構30具有進油口31和出油口32,其中,進油口31與上部腔體11連通,出油口32與下部腔體12連通。回油機構30具有調節件33,調節件33控制上部腔體11與下部腔體12連通或斷開。對下部腔體12注油或補油時,調節件33控制進油口31與出油口32連通,從而實現上部腔體11與下部腔體12連通,上部腔體11中的油液流入下部腔體12,實現注油或補油。下部腔體12的油液增加到預定值后,調節件33控制進油口31與出油口32隔開,從而實現停止對下部腔體12注油或補油。調節件33控制進油口31與出油口32連通或隔開使下部腔體12油液量處于平衡狀態,從而避免了壓縮機供油不足或供油過量的問題。
可選的,調節件33的位置能夠移動以改變進油口31與出油口32連通或斷開。對下部腔體12注油或補油時,調節件33移動到打開進油口31與出油口32的位置,從而實現進油口31與出油口32之間連通;下部腔體12中的油液量達到預定之后,調節件33移動到封堵進油口31和/或出油口32的位置,以使進油口31與出油口32之間,從而停止注油或補油。在本實施例中,下部腔體12中的油液量達到預定之后,調節件33移動到封堵出油口32的位置,以使油液不能進入下部腔體12。
如圖2所示,回油機構30還包括筒體34,筒體34設置在儲油盤20上,且筒體34的上端設有進油口31,筒體34還具有出油口32,出油口32位于儲油盤20的下方,調節件3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筒體34內,且調節件33能夠沿筒體34的軸向滑動。對下部腔體12注油或補油時,上部腔體11中的油液從儲油盤20經進油口31流入筒體34內,再從筒體34的出油口32流向下部腔體12;無需注油或補油時,調節件33在筒體34內軸向滑動到封堵出油口32的位置,油液便不能進入下部腔體12中。
可選的,調節件33在油液浮力的作用下沿筒體34的軸向上下運動。在下部腔體12中的油液位較低時,調節件33在出油口32的下方,此時,出油口32與進油口31連通,上部腔體11中的油液經進油口31和出油口32流入下部腔體12中。隨著下部腔體12中油液逐漸增多,油液位逐漸上升,調節件33沿筒體34向上移動,直至移到出油口的位置封堵住出油口32。出油口32被調節件33封堵后與進油口31斷開,上部腔體11中的油液也就無法再流入下部腔體12中,下部腔體12中的油液位也就不再上升。隨著下部腔體12中油液不斷消耗,油液位逐漸降低,調節件33沿筒體34向下移動,出油口32被打開,與進油口31連通,上部腔體11中的油液又能流入下部腔體12中。如此往復,使得下部腔體12中的油液量能夠一直處于一個合適的范圍內。
也就是說,通過調節件33的上方和下方分別與上部腔體11和下部腔體12連通,調節件33上下的受力差導致調節件33沿筒體34軸向運動。當下部腔體12的油液位下降,調節件33受重力作用向下移動,出油口32打開,調節件33上方的油液從出油口32流入下部腔體12。隨著下部腔體12內油液逐漸增多,油液位逐漸上升,調節件33在油液浮力的作用下沿筒體34的軸向上運動,直至調節件33封堵住出油口32,油液便不能進入下部腔體12中,油液位便不再上升。
如圖3所示,調節件33包括活塞331、連接件332和浮子333,活塞331可移動地設置在筒體34內;連接件332的第一端與活塞331的下端連接,連接件332的第二端沿筒體34的下端向外伸出,出油口32位于筒體34的上端和下端之間;浮子333設置在連接件332的第二端。浮子333浮在下部腔體12的油液上,當下部腔體12內的油液減少,油液位下降,浮子333連同連接件332和活塞331向下移動,活塞331打開出油口32,筒體34內的油液從出油口32流入下部腔體12,實現注油或補油;隨著下部腔體12內油液逐漸增多,油液位逐漸上升,浮子333連同連接件332和活塞331向上移動,活塞331封堵住出油口32。可選的,活塞331與筒體34的內壁密封接觸。
可選的,筒體34與儲油盤20一體成型。一體成型結構,可以避免筒體34儲油盤20的連接處漏油。
作為一種可選的實施方式,筒體34與儲油盤20也可拆卸地連接,但在連接時在連接處設置密封件。
如圖1所示,壓縮機還包括泵體組件40,泵體組件40的曲軸41上設置有曲軸油孔,曲軸油孔的出口位于上部腔體11內。這樣,流經泵體組件40的曲軸41的油液可從曲軸油孔回到上部腔體11,再從上部腔體11流回下部腔體12中,供泵體組件40再次利用,從而實現油液循環利用,減少了油液的流失。
不僅如此,如圖4所示,泵體組件40包括氣缸42,氣缸42具有安裝通孔421,氣缸42位于下部腔體12內,筒體34的下端位于安裝通孔421內。通過將筒體34的下端置于安裝通孔421內,實現筒體34的部分與下部腔體12連通。氣缸42運行時,下部腔體12內的油液在吸力下流向泵體組件40,以對泵體組件40的各部件進行潤滑。
可選的,當活塞331位于筒體34的下端時,浮子333仍處于安裝通孔421的頂端與底端之間。這樣,可以使氣缸42能夠一直與下部腔體12中的油液接觸而被潤滑。
如圖4所示,儲油盤20的外周緣具有翻邊21,翻邊21朝向殼體10的頂端伸出。翻邊21的設置可以防止上部腔體11中的油液從儲油盤20與殼體10內壁的間隙流進下部腔體12。
如圖1所示,壓縮機還包括上蓋組件50和下蓋60,上蓋組件50設置在殼體10的頂端;下蓋60設置在殼體10的底端。通過上蓋組件50和下蓋60將殼體10的上下口進行密封,形成殼體10內的密閉空間。
可選的,壓縮機還包括電機組件70,電機組件70位于上部腔體11中且與曲軸41連接。電機組件70給泵體組件40的運行提供動力。
如圖1所示,曲軸油孔包括豎直段411和與豎直段411連通的水平段412,豎直段411沿曲軸41的底端向頂端伸出;水平段412的遠離豎直段411的一端連通至曲軸41的外表面。泵體組件工作時,流經泵體組件40的油液從豎直段411流到水平段412,在從水平段412流回上部腔體11。
如圖1所示,壓縮機還包括儲液器80,儲液器80位于殼體10的外側,且儲液器80的出口管路81與泵體組件40的氣缸42連接。
壓縮機在正常情況下由電機組件70帶動泵體組件40運轉,氣體通過儲液器80先被吸入并從出口管路81進入泵體組件40內,由于泵體組件40內的偏心運動其容積被強制縮小,氣體壓力升高,當達到一定壓力時氣體便被排出,最終從上蓋組件50排氣,實現周期性的吸氣-壓縮-排氣功能。在吸氣階段,下部腔體12被吸入泵體組件40,并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流向各油道,從油道流出的油流至泵體間隙,實現對泵體的潤滑。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因儲油盤20為開放式結構,在壓縮機運輸及搬運過程中可能存在因壓縮機傾斜或者平放導致儲油盤20上的油液流入壓縮機底部,但在壓縮機運行后,泵體組件40旋轉運動,油液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流向泵體組件40內部各油道,到達泵體組件40的零件間隙間,部分從曲軸油孔流出,回流到儲油盤20,實現在壓縮機內部油液循環。回流到儲油盤20上的油液增多,下部腔體12中的油液位逐漸下降,活塞331向下運動,儲油盤20上的油液將通過出油口32流入下部腔體12,油液位逐漸上升,直到堵住出油口32后,油液無法流入下部腔體12,油液位將不再上升。即儲油盤20為開放式結構對實現下部腔體12中油液位自平衡的功能無影響。
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發明上述的實施例實現了如下技術效果:
對下部腔體12注油或補油時,儲油盤20上的回油機構30控制上部腔體11與下部腔體12連通,上部腔體11中的油液流入下部腔體12,實現注油或補油。當下部腔體12中的油液增加到預定值時,回油機構30再控制上部腔體11與下部腔體12隔開。通過回油機構30,下部腔體12中的油液位處于一個平衡狀態,既能滿足泵體各部件用油,又不會因為下部腔體12中供油量過多增加泵體的運行阻力。
顯然,上述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的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使用的術語僅是為了描述具體實施方式,而非意圖限制根據本申請的示例性實施方式。如在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指出,否則單數形式也意圖包括復數形式,此外,還應當理解的是,當在本說明書中使用術語“包含”和/或“包括”時,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驟、工作、器件、組件和/或它們的組合。
需要說明的是,本申請的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及上述附圖中的術語“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區別類似的對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順序或先后次序。應該理解這樣使用的數據在適當情況下可以互換,以便這里描述的本申請的實施方式能夠以除了在這里圖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順序實施。此外,術語“包括”和“具有”以及他們的任何變形,意圖在于覆蓋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驟或單元的過程、方法、系統、產品或設備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驟或單元,而是可包括沒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對于這些過程、方法、產品或設備固有的其它步驟或單元。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