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傳動裝置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無軸承壓蓋的泵用傳動體結構。
背景技術:
應用于泵的傳動裝置多種多樣,有些要么結構復雜,要么運行振動較大,轉動部件(例如:軸承等)的軸向和徑向很難定位,使得泵運行不穩定、不可靠。
目前的傳動裝置多采用以下形式:傳動體部分的軸承安裝在油箱內環,軸向由軸承壓蓋固定于軸承外圈處。此種結構的傳動裝置零部件較多,相對配合處加工尺寸過多,且油箱腔體要分隔,鑄造加工工藝較麻煩。
因此,本領域尚缺乏一種結構簡單,加工制造成本低,運行更加可靠的傳動體結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無軸承壓蓋的泵用傳動體結構。該傳動體結構所需零部件較少,結構簡單,各個零部件間的加工配合面也少,減少各配合面之間的誤差,提高運行可靠性,降低加工制造成本。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無軸承壓蓋的泵用傳動體結構,所述傳動體結構包括泵軸、軸承、止動軸套、固定裝置、油箱以及油箱蓋;所述油箱為一腔體,所述腔體的一端開口,用于儲存潤滑油;所述油箱蓋位于所述油箱開口端,用于密封所述油箱;所述泵軸貫穿所述油箱與所述油箱蓋的中部;所述固定裝置環繞于所述泵軸,并位于所述油箱與所述泵軸之間,用于固定所述泵軸;所述軸承環繞于所述固定裝置,并位于所述固定裝置與所述油箱蓋之間;所述止動軸套環繞于所述泵軸,并與所述軸承遠離所述油箱的一側相鄰,用于軸向固定所述軸承;所述泵軸、所述軸承和所述止動軸套的中心軸線在一條直線上。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油箱蓋設有油箱連接部與軸承連接部,所述油箱連接部與所述油箱固定連接,所述軸承連接部與所述軸承的外側面相配合,用于徑向固定所述軸承,所述軸承連接部垂直連接于所述油箱連接部的內側,二者一體成型。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油箱蓋高度h1與所述軸承高度h2之比為0.5-2,優選地0.8-1.6,更佳地1-1.3。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止動軸套的直徑d為1-50cm,優選地2-30cm,更佳地5-20cm。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止動軸套的直徑d與所述軸承的內徑D之比為0.3-1.5,優選地0.5-1,更佳地0.6-0.9。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固定裝置設有一凹部,所述軸承環繞所述凹部,所述凹部用于軸向固定所述軸承。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固定裝置設有油槽,用于流通潤滑油,潤滑所述軸。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油箱蓋與所述油箱之間為螺栓連接。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傳動體結構設有冷卻水箱,所述冷卻水箱環裹所述油箱。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軸承為深溝球軸承。
應理解,在本實用新型范圍內中,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各技術特征和在下文(如實施例)中具體描述的各技術特征之間都可以互相組合,從而構成新的或優選的技術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做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例中的無軸承壓蓋的泵用傳動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一種有軸承壓蓋的泵用傳動體結構的示意圖。
各附圖中,各標示如下:
1-油箱蓋;
2-油箱;
3-止動軸套;
4-軸承;
5-潤滑油腔體;
6-冷卻水腔體;
7-軸承壓蓋;
8-泵軸;
9-固定裝置;
10-冷卻水箱;
11-常規油箱蓋。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人經過廣泛而深入的研究,通過大量篩選,首次開發了一種無軸承壓蓋的泵用傳動體結構。該傳動體結構具有特定的結構,新結構相對原結構減少了零部件及各個零部件之間的加工配合面,從而避免了因各個配合面之間的加工誤差使得軸承對中性出現問題,從而引起軸承過熱,影響泵的運行,在此基礎上完成了本實用新型。
術語
如本文所用,術語“軸承的外圈”、“軸承的外側面”、“外圈”、“外側面”等指的是同一部位,可互換使用。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無軸承壓蓋的泵用傳動體結構,它是一種具有特定結構的傳動體結構。
典型地,所述無軸承壓蓋的泵用傳動體結構與原有結構相比,油箱蓋形狀以及軸承位置放生了變化,此外,將軸承壓蓋替換為止動軸套。具體地,在原有結構中,傳動體部分軸承安裝在所述油箱的內環,所述軸承的軸向位置,一側由所述固定裝置的凹部固定于所述軸承的內圈處,一部分由所述軸承壓蓋固定于所述軸承外圈處。此種結構零部件較多,相對配合處加工尺寸過多,且油箱腔體要分隔,鑄造加工工藝較麻煩。在本實用新型的傳動體結構中,所述軸承安裝于所述油箱蓋內,所述油箱蓋設有油箱連接部與軸承連接部,所述油箱連接部與所述油箱固定連接,所述軸承連接部與所述軸承的外側面相配合,用于徑向固定所述軸承,所述油箱連接部垂直連接于所述軸承連接部的一端,二者一起體成型;所述軸承的軸向位置,一側由所述固定裝置的凹部固定于所述軸承的內圈處,一部分由所述軸止動軸套固定于所述軸承外圈處。本實用新型的油箱結構簡單易于鑄造加工,而且將原結構中的軸承壓蓋外圈定位,改為止動軸套內圈固定,減少了原結構中軸承壓蓋與油箱蓋改的徑向配合,避免壓蓋與軸承端面配合面出現不同心,從而導致軸承損毀。
所述泵軸的材料可以是優質碳素結構鋼或合金鋼或其他材料。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軸承為滾動軸承,包括滾動體、內圈、保持架以及外圈。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軸承內圈與所述固定裝置過盈配合。
在另一優選例中,所述傳動體結構還設有冷卻水箱,用于冷卻所述油箱中的潤滑油,所述冷卻水箱位于所述油箱的外部并環繞于所述油箱,所述冷卻水箱的開口端與所述油箱的開口端在同一平面內,可通過所述油箱蓋將所述油箱和所述冷卻水箱一起進行螺栓密封。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優點包括:
(a)結構簡單。
(b)加工制造成本低。
(c)優化軸承的對中性,避免軸承摩擦過熱。
(d)提高了運行的可靠性。
(e)安裝或拆卸軸承更加方便。
因此,本實用新型減少了零部件,結構更加簡單,零件間的加工配合面減少,工藝要求降低,加工制造成本降低,便于安裝與拆卸,提高了運行的可靠性。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此外,附圖為示意圖,因此本實用新型裝置和設備的并不受所述示意圖的尺寸或比例限制。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專利的權利要求和說明書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實施例
本實施例的一種無軸承壓蓋的泵用傳動體結構如圖1所示。該傳動體結構包括泵軸8、軸承4、止動軸套3、固定裝置9、油箱2、油箱蓋1以及冷卻水箱10,所述固定裝置9、所述油箱蓋1與所述止動軸套3用于固定所述軸承4,所述泵軸8、所述軸承4、所述止動軸套3的中心軸線在一條直線上。所述油箱2為一腔體,所述腔體的一端開口,所述腔體稱為潤滑油腔體5,用于儲存潤滑油。所述油箱蓋1位于所述油箱2開口端,用于密封所述油箱2。所述油箱2外側環繞著所述冷卻水箱10,形成冷卻水腔體6,用于冷卻所述油箱2中的潤滑油,所述冷卻水箱10的開口端與所述油箱2的開口端在同一平面內,可通過所述油箱蓋1將所述油箱2和所述冷卻水箱10一起進行螺栓密封。
所述泵軸8貫穿所述油箱2與所述油箱蓋1的中部。所述固定裝置9環繞于所述泵軸8,并位于所述油箱2與所述泵軸8之間。所述固定裝置9上設有凹部,所述凹部位于所述固定裝置9靠近所述軸承4的一端,且與所述止動軸套3相接合,用于軸向固定所述泵軸8。所述軸承4環繞于所述凹部,并位于所述固定裝置9與所述油箱蓋1之間,所述固定裝置9與所述油箱蓋1用于徑向固定所述泵軸8,其中,所述油箱蓋高度h1與所述軸承高度h2之比為1.2。所述止動軸套3環繞于所述泵軸8,并與所述軸承4遠離所述油箱2的一側相鄰,與所述凹部一起軸向固定所述軸承4。所述止動軸套的直徑d為20mm,且所述止動軸套的直徑d與所述軸承的內徑D之比為0.8。
所述油箱蓋1設有油箱連接部與軸承連接部,所述油箱連接部與所述油箱固定連接,所述軸承連接部與所述軸承4的外側面相配合,用于徑向固定所述軸承4。所述油箱連接部為一圓環,且所述油箱連接部上設有螺栓孔,用于與所述冷卻水箱10的外壁進行螺栓固定;所述軸承連接部為一空心圓柱體,與所述軸承4的外圈相配合。所述軸承連接部垂直連接于所述油箱連接部的內側,二者一體成型。
對比例
一種帶有軸承壓蓋的泵用傳動體結構如圖2所示,包括泵軸8、軸承4、軸承壓蓋7、固定裝置9、油箱2、常規油箱蓋11以及冷卻水箱10,所述固定裝置9與所述軸承壓蓋7用于固定所述軸承4,所述泵軸8、所述軸承4、所述軸承壓蓋7的中心軸線在一條直線上。所述油箱2為一腔體,所述腔體的一端開口,所述腔體稱為潤滑油腔體5,用于儲存潤滑油。所述常規油箱蓋11位于所述油箱2開口端,用于密封所述油箱2。所述油箱2外側環繞著所述冷卻水箱10,形成冷卻水腔體6,用于冷卻所述油箱2中的潤滑油,所述冷卻水箱10的開口端與所述油箱2的開口端在同一平面內,可通過所述常規油箱蓋11將所述油箱2和所述冷卻水箱10一起進行螺栓密封。
所述泵軸8貫穿所述油箱2與所述常規油箱蓋11的中部。所述固定裝置9環繞于所述泵軸8,并位于所述油箱2與所述泵軸8之間。所述固定裝置9上設有凹部,所述凹部位于所述固定裝置9靠近所述軸承4的一端,用于軸向固定所述泵軸8。所述軸承壓蓋7環繞于所述固定裝置9,位于所述固定裝置9與所述常規油箱蓋11之間,所述軸承壓蓋7的外側通過螺栓固定于所述常規油箱蓋11上,所述軸承壓蓋7的內側延伸到所述油箱2的內部與所述軸承4的外圈相卡合,用于軸向固定所述軸承4。所述軸承4環繞于所述凹部,所述軸承4一側的內圈通過所述凹部的凸起進行固定,所述軸承4另一側的外圈通過所述軸承壓蓋7進行固定,即所述軸承壓蓋7與所述凹部一起軸向固定所述軸承4。
上述結構零部件較多,相對配合處加工尺寸過多,且油箱腔體要分隔,鑄造加工工藝較麻煩。
本實用新型的油箱結構簡單易于鑄造加工,而且將對比例中的軸承壓蓋外圈定位,改為止動軸套內圈固定,減少了原結構中軸承壓蓋與油箱蓋的徑向配合,避免壓蓋與軸承端面配合面出現不同心而導致軸承損毀。
在本實用新型提及的所有文獻都在本申請中引用作為參考,就如同每一篇文獻被單獨引用作為參考那樣。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實用新型的上述講授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