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風扇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風扇防護罩及風扇。
背景技術:
風扇是一種價格較低、較為常用的散熱裝置,在夏天的時候使用較為頻繁。風扇通常包括殼體,殼體內安裝有扇葉,為了保護扇葉,殼體上會安裝有風扇防護罩,扇葉位于殼體與風扇防護罩之間。
目前,風扇中使用的風扇防護罩都是格柵式的防護罩,通電后,扇葉旋轉產生氣流,氣流經由格柵式的風扇防護罩的空隙吹出,從而增加風扇周圍空氣流動,進而起到對位于風扇周圍的物體或人體散熱降溫的作用。
但是,風扇吹出的風經過風扇防護罩后溫度并不會變化,僅是起到了增加空氣流動的作用,因此,電扇周圍的溫度并不會降低,當環境溫度較高時,風扇的散熱降溫效果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風扇防護罩,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風扇散熱降溫效果較差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風扇防護罩,包括:
防護罩本體,所述防護罩本體上設置有至少一個導風槽,所述導風槽具有進風口和出風口,所述進風口與所述出風口相對設置,且所述出風口的面積小于所述進風口的面積;
吸熱體,所述吸熱體設置于所述防護罩本體的背風面,所述吸熱體包括吸熱層和隔熱層,所述吸熱層位于所述防護罩本體和所述隔熱層之間,所述吸熱層與所述防護罩本體可拆卸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導風槽為環形凹槽,所述環形凹槽上設置有一個所述進風口和多個所述出風口,所述進風口為環形,多個所述出風口沿所述環形凹槽均勻設置。
優選地,所述環形凹槽的兩個側壁之間的距離由設置有所述出風口的一端至設置有進風口的一端逐漸增加。
進一步地,所述環形凹槽的數量為兩個,分別為第一環形凹槽和第二環形凹槽,所述第一環形凹槽位于所述第二環形凹槽的外圍,所述出風口包括第一出風口和第二出風口,所述第一出風口設置于所述第一環形凹槽內,所述第二出風口設置于所述第二環形凹槽內。
可選地,各所述出風口均為弧形。
較佳地,所述防護罩本體的邊緣上設置有用于與風扇的殼體連接的第一翻邊。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翻邊上設置有通孔。
優選地,所述防護罩本體包括導風筒和蓋板,所述導風筒與所述蓋板的迎風面的邊緣區域相連,所述導風槽設置于所述蓋板上,所述出風口位于所述導風槽遠離所述導風筒的一側,所述進風口位于所述導風槽靠近所述導風筒的一側。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風扇防護罩具有以下優勢: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風扇防護罩應用于風扇中,在將風扇防護罩安裝到風扇中時,使得導風槽的出風口位于導風槽中遠離扇葉的一側。在使用安裝有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風扇防護罩的風扇時,通電后,扇葉旋轉從而產生氣流,氣流從導風槽的進風口進入風扇防護罩的導風槽,并從導風槽的出風口流出。由于在導風槽中,出風口的面積小于進風口的面積,因此,氣流在導風槽中被壓縮,壓縮的氣流從出風口噴出,由于膨脹做功使得空氣的內能減小,溫度降低,因此,使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風扇防護罩可以吹出溫度較低的空氣,從而降低環境溫度,使得風扇的散熱降溫效果更好。
此外,由于氣流在導風槽中壓縮會產生熱量,由于防護罩本體上設置有吸熱體,吸熱體中的吸熱層將熱量吸收,隔熱層防止熱量散發到空氣中,當吸熱層的溫度較高,可將吸熱層從防護罩本體上拆卸下來進行冷卻處理,并更換溫度較低的吸熱層,如此循環使用。
與現有技術中格柵式的風扇防護罩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風扇防護罩應用于風扇中后,風扇吹出的氣流溫度較低,除可增加空氣的流動性外,還可降低周圍空氣的溫度,極大提高了風扇的散熱降溫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種風扇,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風扇散熱降溫效果較差的技術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風扇,包括:具有開口的殼體,所述殼體的開口處安裝有如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風扇防護罩,所述殼體與所述風扇防護罩之間安裝有扇葉。
優選地,所述風扇防護罩和所述殼體相對的一側邊緣分別設置有第一翻邊和第二翻邊,所述第一翻邊和所述第二翻邊上均設置有通孔,螺栓穿過所述第一翻邊上的通孔及所述第二翻邊上的通孔以連接所述殼體和所述風扇防護罩。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風扇在使用的過程中,扇葉旋轉從而產生氣流,氣流從導風槽的進風口進入導風槽,并從導風槽的出風口流出。由于在導風槽中,出風口的面積小于進風口的面積,因此,氣流在導風槽中被壓縮,壓縮的氣流從出風口噴出,由于膨脹做功使得空氣的內能減小,溫度降低,因此,使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風扇可以吹出溫度較低的空氣,從而降低環境溫度,使得風扇的散熱降溫效果更好。
與現有技術中使用格柵式的風扇防護罩的風扇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風扇吹出的氣流溫度較低,除可增加空氣的流動性外,還可降低周圍空氣的溫度,極大提高了散熱降溫效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風扇防護罩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風扇防護罩中出風口的分布示意圖一;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風扇防護罩中出風口的分布示意圖二;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風扇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0-防護罩本體; 11-導風筒; 12-蓋板;
21-第一環形凹槽; 22-第二環形凹槽; 30-進風口;
31-第一進風口; 32-第二進風口; 40-出風口;
41-第一出風口; 42-第二出風口; 51-第一翻邊;
52-第二翻邊; 53-通孔; 54-連接件;
61-殼體; 62-扇葉; 63-底座;
71-吸熱層; 72-隔熱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實施例一
如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風扇防護罩,包括:防護罩本體10和吸熱體,防護罩本體10上設置有至少一個導風槽,導風槽具有進風口30和出風口40,進風口30與出風口40相對設置,且出風口40的面積小于進風口30的面積;吸熱體設置于防護罩本體10的背風面,吸熱體包括吸熱層71和隔熱層72,吸熱層71位于防護罩本體10和隔熱層72之間,吸熱層71與防護罩本體10可拆卸連接。吸熱層71與防護罩本體之間可以使用卡合連接、螺紋連接、過盈配合等方式連接,隔熱層與吸熱層之間可以采用過盈配合、粘結等方式連接。
需要說明的是,當將風扇防護罩安裝到風扇中時,風扇防護罩朝向扇葉62的一側為迎風側,防護罩本體10位于迎風側的一面為迎風面,相對的另一側為背風側,防護罩本體10位于背風側的一面為背風面。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風扇防護罩應用于風扇中,在將風扇防護罩安裝到風扇中時,使得導風槽的進風口30位于導風槽的迎風側,出風口40位于導風槽中遠離扇葉62的一側。在使用安裝有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風扇防護罩的風扇時,通電后,扇葉62旋轉從而產生氣流,氣流從導風槽的進風口30進入風扇防護罩的導風槽,并從導風槽的出風口40流出。由于在導風槽中,出風口40的面積小于進風口30的面積,因此,氣流在導風槽中被壓縮,壓縮的氣流從出風口40噴出,由于膨脹做功使得空氣的內能減小,溫度降低,因此,使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風扇防護罩可以吹出溫度較低的空氣,從而降低環境溫度,使得風扇的散熱降溫效果更好。
此外,由于氣流在導風槽中壓縮會產生熱量,由于防護罩本體10上設置有吸熱體,吸熱體中的吸熱層71將熱量吸收,隔熱層72防止熱量散發到空氣中,當吸熱層71的溫度較高,可將吸熱層71從防護罩本體10上拆卸下來進行冷卻處理,并更換溫度較低的吸熱層71,如此循環使用,或者待更換下來的吸熱層71冷卻之后重新安裝到防護罩本體10上繼續使用。需要說明的是,在將吸熱層71從防護罩本體10上取下后,可將吸熱層71與隔熱層72分離之后再對吸熱層71進行冷卻處理,或者,同時對吸熱層71和隔熱層72進行冷卻處理。
與現有技術中格柵式的風扇防護罩相比,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風扇防護罩應用于風扇中時,風扇吹出的氣流溫度較低,除可增加空氣的流動性外,還可降低周圍空氣的溫度,極大提高了風扇的散熱降溫效果。
一個導風槽中,當進風口30與出風口40的數量均為一個時,導風槽可以為半球狀或者蚌狀,在圖3中,導風槽為半球狀,導風槽的進風口30和出風口40均為圓形。當進風口30的數量為一個,出風口40的數量可以為一個或者多個,在圖2中,導風槽為環形凹槽,進風口30為環形,出風口40的數量為多個,且多個出風口40沿環形凹槽均勻設置。出風口40可以為圓形、矩形、三角形、弧形等多種形狀,在圖2中,各出風口40均為弧形,在同一個環形凹槽中,各出風口40圍成圓形區域。
為了使得風扇的扇葉62產生的氣流在導風槽中的壓縮效果更好,在一種優選地實施方式中,環形凹槽的兩個側壁之間的距離由設置有出風口40的一端至設置有進風口30的一端逐漸增加。如此設計,使得空氣在導風槽中被逐漸壓縮。
為了使得經由防護罩本體10吹出的風更為均勻,環形凹槽的數量為多個,多個環形凹槽同心設置,為便于描述,下面以環形凹槽的數量為兩個為例進行描述:如圖2所示,防護罩本體10上設置有兩個環形凹槽,分別為第一環形凹槽21和第二環形凹槽22,第一環形凹槽21位于第二環形凹槽22的外圍,進風口30包括第一進風口31和第二進風口32,出風口40包括第一出風口41和第二出風口42,第一出風口41設置于第一環形凹槽21內,第二出風口42設置于第二環形凹槽22內。
在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吸熱體安裝于防護罩本體10上第一出風口41和第二出風口42之間的區域,吸熱層71為鋁制薄板沖壓成型,隔熱層72由發泡塑料制成。當將吸熱層71和隔熱層72安裝到防護罩本體10上后,吸熱層71與防護罩本體10緊密貼合,隔熱層72與吸熱層71緊密貼合。當防護罩本體10的溫度升高時,吸熱層71利用金屬鋁吸熱快的特點吸收罩體的熱量,同時吸熱層71的另一側設置有由發泡塑料制成的隔熱層72,阻止了熱量的散失,使的吸熱層71的溫度會越來越高。由于膨脹率不同,溫度升高后的吸熱層71會從防護罩本體10上脫出,此時取下吸熱層71使用物理方式降溫(例如使用水沖、放置于冰塊中等方式),然后重新裝入防護罩本體10上,如此反復使用,以使的防護罩本體10的大部分溫度不會散發到環境空氣中。可以準備備用的吸熱層71,在其中原本安裝于防護罩本體10上的吸熱層71在進行冷卻的時候,將備用的吸熱層71安裝到防護罩本體10上。
此外,吸熱體還可以如下設置:吸熱體與防護罩本體10的結構相同,并在與防護罩本體10上出風口40相對的位置開設有通風口,吸熱體扣合于防護罩本體10的背風面,吸熱體上的通風口與防護罩本體10上的出風口40相對,吸熱體的邊緣與防護罩本體10的邊緣卡合連接或者螺紋連接。
防護罩本體10和風扇的殼體61之間可以采用螺紋連接、卡合連接等直接連接方式或者通過連接件54連接的間接連接方式。
為了便于將防護罩本體10安裝到風扇中,防護罩本體10的邊緣上設置有用于與風扇的殼體61連接的第一翻邊51。可以將第一翻邊51的結構形狀設置為與風扇的殼體61的邊緣區域匹配,從而直接將防護罩本體10扣合于風扇的殼體61上。
當防護罩本體10通過連接件54與殼體61相連時,為了便于連接,第一翻邊51上設置有通孔。通孔可用于安裝連接件54,連接件54可以為綁繩、卡扣、螺栓等,如此設計,防護罩本體10通過連接件54與風扇的殼體61相連。
如圖1所示,防護罩本體10包括導風筒11和蓋板12,當將防護罩本體10安裝于風扇中,蓋板12朝向扇葉62的一側的表面為迎風面,導風筒11與蓋板12的迎風面的邊緣區域相連,導風槽設置于蓋板12上,出風口40位于導風槽遠離導風筒11的一側,進風口30位于導風槽靠近導風筒11的一側。
如此設計,由于防護罩本體10包括導風筒11,因此,當扇葉62產生的氣流到達導風槽的進風口30處之前,氣流產生一定壓強,并向前流動,導風筒11使得扇葉62產生的氣流先聚集并流向一致,從而使得空氣在防護罩本體10中的壓縮效果更好,如此一來,經由導風槽的出風口40處吹出的空氣在膨脹做功時吸收的熱量越多,同時可以減輕導風槽的側壁受到的氣流的沖擊強度。
在本實施例中,防護罩本體10各處的壁厚可相等或不等,當防護罩本體10上具有壁厚的不等的區域時,防護罩上設置有導風槽處的壁厚較薄,未設置有導風槽處的壁厚較厚;當防護罩本體10各處的壁厚相等時,從防護罩本體10的迎風側看,防護罩本體10上具有凹槽,從防護罩本體10的另一側看,防護罩本體10上具有多個鼓包。
在防護罩本體10中,導風筒11、第一環形凹槽21、第二環形凹槽22之間由連接筋連接,優選地,導風筒11、第一環形凹槽21和第二環形凹槽22為一體結構,在制作過程中一體成型。具體地,風扇防護罩可以采用塑料材質注塑成型,或者使用金屬薄板材沖壓成型,加工簡單。
實施例二
如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了一種風扇,包括:具有開口的殼體61,殼體61的開口處安裝有如上述實施例一提供的風扇防護罩,殼體61與風扇防護罩之間安裝有扇葉62。此外,風扇還包括底座63、支撐件、驅動器等結構,驅動器和殼體61均安裝于支撐件上,支撐件安裝于底座63上,驅動器與轉軸相連,扇葉62安裝于轉軸上,電線通過底座63的空腔以及支撐件的空腔后與驅動器相連,通電后,驅動器驅動轉軸轉動,從而帶動扇葉62轉動。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風扇在使用的過程中,扇葉62旋轉從而產生氣流,氣流經由導風槽的進風口30進入風扇防護罩的導風槽,并從導風槽的出風口40流出。由于在導風槽中,出風口40的面積小于進風口30的面積,因此,氣流在導風槽中被壓縮,壓縮的氣流從出風口40噴出,由于膨脹做功使得空氣的內能減小,溫度降低,因此,使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風扇可以吹出溫度較低的空氣,從而降低環境溫度,使得風扇的散熱降溫效果更好。
此外,由于氣流在導風槽中壓縮會產生熱量,由于防護罩本體10上設置有吸熱體,吸熱體中的吸熱層71將熱量吸收,隔熱層72防止熱量散發到空氣中,當吸熱層71的溫度較高,可將吸熱層71從防護罩本體10上拆卸下來進行冷卻處理,并更換溫度較低的吸熱層71,如此循環使用,或者待更換下來的吸熱層71冷卻之后重新安裝到防護罩本體10上繼續使用。
與現有技術中使用格柵式的風扇防護罩的風扇相比,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風扇吹出的氣流溫度較低,除可增加空氣的流動性外,還可降低周圍空氣的溫度,極大提高了散熱降溫效果。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風扇中,風扇防護罩可以與殼體61固定連接或者可拆卸連接,為了便于清潔殼體61內腔以及扇葉62,風扇防護罩與殼體61優選為可拆卸連接。風扇防護罩與殼體61的可拆卸連接方式有多種,例如卡合連接、螺紋連接等直接連接方式,或者通過連接件54連接的間接連接方式多種方式。
當風扇防護罩與殼體61之間卡合連接時,可以采用如下設置方式:在殼體61的邊緣設置有卡槽,在防護罩本體10的邊緣設置有卡塊,卡槽與卡塊相匹配,當將風扇防護罩與殼體61的邊緣對準后,卡塊與卡槽的位置相對,推動防護罩本體10,從而將卡塊推入到卡槽中,從而使得卡塊與卡槽卡合,從而將殼體61與風扇防護罩連接。
當風扇防護罩與殼體61之間為螺紋連接時,可以采用如下設置方式:在殼體61的邊緣設置有外螺紋,在防護罩本體10的邊緣設置有內螺紋,當將防護罩本體10與殼體61的螺紋對和后,轉動防護罩本體10,從而將防護罩本體10擰到殼體61上,使得風扇防護罩與殼體61連接。
當風扇防護罩與殼體61之間通過連接件54連接時,連接件54可以為螺栓,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二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風扇防護罩和殼體61相對的一側邊緣分別設置有第一翻邊51和第二翻邊52,具體地,第一翻邊51設置于風扇防護罩上,第二翻邊52設置于殼體61上;第一翻邊51和第二翻邊52上均設置有通孔,螺栓穿過第一翻邊51上的通孔及第二翻邊52上的通孔以連接殼體61和風扇防護罩。
第一翻邊51和第二翻邊52的數量可以為一個或者多個,當第一翻邊51和第二翻邊52的數量為一個時,第一翻邊51和第二翻邊52均為環形板,第一翻邊51的內圈與風扇防護罩的外邊緣相連,第二翻邊52的內圈與殼體61的外邊緣相連,第一翻邊51與第二翻邊52上均設置有多個貫穿其厚度的通孔,在安裝時,將第一翻邊51與第二翻邊52上的通孔一一對應,將螺栓穿過第一翻邊51和第二翻邊52的通孔,并使用螺母緊固,從而將風扇防護罩與殼體61連接在一起。或者,第一翻邊51上的通孔具有內螺紋,而第二翻邊52上的通孔不具有內螺紋,在安裝的時候,將螺栓從第二翻邊52的通孔插入,并與第一翻邊51的通孔配合,從而將風扇防護罩與殼體61連接在一起;當然,還可以將第二翻邊52上的通孔設置有內螺紋,而第一翻邊51上的通孔不具有內螺紋,在安裝的過程中,將螺栓從第一翻邊51的通孔插入,并與第二翻邊52的通孔配合,從而將風扇防護罩與殼體61連接在一起。
第一翻邊51的數量為多個時,第一翻邊51沿風扇防護罩的邊緣均勻設置,同樣地,當第二翻邊52的數量為多個時,第二翻邊52沿風扇防護罩的邊緣均勻設置,第一翻邊51的數量可以與第二翻邊52的數量可以相等或不等,但是,不論第一翻邊51的數量是否與第二翻邊52相等,在風扇防護罩上設置的所有第一翻邊51中的通孔的總數與在殼體61上設置的所有第二翻邊52中的通孔的總數相等且一一對應。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