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雙向排灌的全貫流電泵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雙向排灌全貫流潛水電泵裝置。
二、
背景技術:
水利工程往往需要泵站工程具有雙向排灌功能,排水方向用于解決防洪排澇,灌溉方向用于向農田灌溉。由于任何水泵都只有一個工作方向是高效率的,另一個方向是低效率的。為了雙向排水功能,現有技術中有三種解決方案:
其一,是利用多個閘門控制的水流流向,泵處于流道交點中心,進出流道各有兩個分支,在每個分支上都設有閘門,水泵始終向一個方向排水,控制開閉對應流道上的閘門控制水流的方向,實現泵站裝置具有排灌的兩個方向的排水功能,這一方案在水利工程上應用很多,成立一個專用技術名詞“X”型流道雙向排灌泵站裝置,其缺點是土建工作量很大,“X”型流道的裝置效率很低,操作管理復雜。
其二,對現有泵進行改造,把只能單向排水泵葉輪的葉片從平滑的斜面改為雙向彎曲的“S”型工作面,而利用控制電機的正反旋轉方向實現水流調向,這一方案也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具有一個專用技術名詞“S”葉片雙向排灌泵,其缺點是“S”型葉片不符合水力學的規律,因此泵的運行效率低。在操作上也不是很方便,大功率大型泵電機要實現旋轉方向改變,就要改變電機主電源相序,無論是自動控制還是人工實施都要有一套嚴格的程序,保證電網和操作人員的人生安全,因此在大功率、大型泵站上用的較少。
其三,水泵整機調向,為了實現雙向排水,將泵提出泵坑,轉向180°,重新調整水泵的方向重新安裝,水泵本身排水方向不變,但進出水流道進行了改變,實現雙向排灌。這一方案在潛水貫流泵出現以后,出現了帶建壓間隙的安裝方式,已可比較方便的實現整機調向雙向排水,并已列入國家水利部的標準,在部分泵站工程上得到利用。其優點是:電泵的旋轉方向不變,葉輪的工作面始終不變,可以選用高效率的商用單向排水水力模型,有成熟的理論及實踐經驗,從而可保持原始模型的排灌兩個方向的高效率。其缺點是:需要先將電泵從泵坑中提起,然后人工旋轉180°,在此過程中需要進行吊具的準備及具有各種資質的工種配合,所用時間長。因此不易被泵站工程所接受。
三、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雙向排灌的全貫流電泵裝置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雙向排灌全貫流潛水電泵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本方案的一種雙向排灌全貫流潛水電泵裝置,包括泵坑、潛水電泵、電動蝸輪蝸桿驅動回轉裝置、空心錐形軸和回轉支撐裝置,所述泵坑兩側內壁設置有第一預埋管和第二預埋管;所述第一預埋管上設置有柱型法蘭,所述潛水電泵上設置有吸水室柱型法蘭,所述第二預埋管上設置有第二柱型法蘭,所述潛水電泵上設置有導葉體前端柱型法蘭;所述回轉支撐裝置與泵坑底面固定連接,所述回轉支撐裝置頂部設置有回轉底座,潛水電泵與回轉底座活動連接,所述空心錐形軸連接潛水電泵和電動蝸輪蝸桿驅動回轉裝置;所述柱型法蘭、第二柱型法蘭、吸水室柱型法蘭和導葉體前端柱型法蘭尺寸互相匹配。
所述潛水電泵工作時,所述柱型法蘭與吸水室柱型法蘭緊密貼合,所述導葉體前端柱型法蘭與第二柱型法蘭之間形成建壓間隙。
所述柱型法蘭、第二柱型法蘭、吸水室柱型法蘭和導葉體前端柱型法蘭均為帶柱面軟橡膠密封板的法蘭。
所述回轉支撐裝置包括滾珠軌道預埋件,所述滾珠軌道預埋件與泵坑底面固定連接,所述滾珠軌道預埋件上有滾珠和及上滾珠軌道,所述滾珠上設置有用于防止滾珠滑脫的滾珠保持架,所述上滾珠軌道與回轉底座固定連接。
所述回轉底座包括底座、和斜面,所述底座與上滾珠軌道固定連接,所述斜面上自高點向低點方向對稱設置有軌道,所述潛水電泵底部設置有輪對,該輪對與軌道連接;所述斜面上的軌道的最低點設置有防止輪對移動的擋板。
所述電動蝸輪蝸桿驅動回轉裝置包括固定連接槽板、傳動軸、軸承座、連接筒和減速電機,所述固定連接槽板的中心位置與兩套和軸承座固定連接,任意所述軸承座上均設置有圓錐滾子軸承,所述傳動軸與圓錐滾子軸承連接,所述傳動軸頂端設置有聯軸器,所述軸承座上設置有包裹住聯軸器的連接筒,所述減速電機的輸出端與聯軸器連接,所述減速電機底座與連接筒外壁固定連接,所述空心錐形軸底部與潛水電泵裝置固定連接,所述空心錐形軸頂部設置有滑差式離合器,該滑差式離合器與傳動軸底端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之處在于:該設備能夠有效的解決帶建壓間隙、雙向排灌的全貫流潛水電泵裝置歷史所存在的問題,既可以保持電泵旋轉方向不變,也可保持葉輪工作面始終不變,因此可以保持原始模型的高效率,而且只需要功率很小的電動執行機構就可實現整機調向,不需要任何工種的配合,用時時間短。
四、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回轉底座11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回轉支撐裝置10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電動蝸輪蝸桿驅動回轉裝置6結構示意圖
五、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出簡要說明。
如圖所示的一種雙向排灌全貫流潛水電泵裝置,包括泵坑29、潛水電泵8、電動蝸輪蝸桿驅動回轉裝置6、空心錐形軸7和回轉支撐裝置10,所述泵坑29兩側內壁設置有第一預埋管和第二預埋管;所述第一預埋管上設置有柱型法蘭1,所述潛水電泵8上設置有吸水室柱型法蘭2,所述第二預埋管上設置有第二柱型法蘭5,所述潛水電泵8上設置有導葉體前端柱型法蘭4;所述回轉支撐裝置10與泵坑29底面固定連接,所述回轉支撐裝置10頂部設置有回轉底座11,潛水電泵8與回轉底座11活動連接,所述空心錐形軸7連接潛水電泵8和電動蝸輪蝸桿驅動回轉裝置6;所述柱型法蘭1、第二柱型法蘭5、吸水室柱型法蘭2和導葉體前端柱型法蘭4尺寸互相匹配。
所述潛水電泵8工作時,所述柱型法蘭1與吸水室柱型法蘭2緊密貼合,所述導葉體前端柱型法蘭4與第二柱型法蘭5之間形成建壓間隙。
所述柱型法蘭1、第二柱型法蘭5、吸水室柱型法蘭2和導葉體前端柱型法蘭4均為帶柱面軟橡膠密封板的法蘭。
所述回轉支撐裝置10包括滾珠軌道預埋件16,所述滾珠軌道預埋件16與泵坑29底面固定連接,所述滾珠軌道預埋件16上有滾珠19和及上滾珠軌道18,所述滾珠上設置有用于防止滾珠滑脫的滾珠保持架17,所述上滾珠軌道18與回轉底座11固定連接。
所述回轉底座11包括底座15、和斜面13,所述底座15與上滾珠軌道18固定連接,所述斜面13上自高點向低點方向對稱設置有軌道12,所述潛水電泵8底部設置有輪對9,該輪對9與軌道12連接;所述斜面13上的軌道12的最低點設置有防止輪對9移動的擋板14。
所述電動蝸輪蝸桿驅動回轉裝置6包括固定連接槽板21、傳動軸28、軸承座22、連接筒25和減速電機24,所述固定連接槽板21的中心位置與兩套和軸承座22固定連接,任意所述軸承座22上均設置有圓錐滾子軸承27,所述傳動軸28與圓錐滾子軸承27連接,所述傳動軸28頂端設置有聯軸器23,所述軸承座22上設置有包裹住聯軸器23的連接筒25,所述減速電機24的輸出端與聯軸器23連接,所述減速電機24底座與連接筒25外壁固定連接,所述空心錐形軸7底部與潛水電泵裝置8固定連接,所述空心錐形軸7頂部設置有滑差式離合器20,該滑差式離合器20與傳動軸28底端連接。
具體工作方式:潛水電泵8在運行時,由于水推力的作用,使潛水電泵8通過滾輪9向第一預埋管的柱形法蘭1端面移動,直至電泵8的吸水室柱形法蘭2端面緊貼第一預埋管的柱形法蘭1端面,在潛水電泵8導葉體前端柱形法蘭4端面處形成建壓間隙。
潛水電泵8停止運轉時,在自重的作用下,潛水電泵8隨滾輪9沿軌道12下滑至擋板14處,實現自行與電動蝸輪蝸桿驅動回轉裝置6對中。
潛水電泵8需要反向排水時,啟動減速電機24,通過電動蝸輪蝸桿驅動回轉裝置6層層傳動帶動回轉支撐裝置10,使底座15帶動上滾珠軌道18在滾珠19的輔助下轉動,實現潛水電泵8的整機180°調頭工作,此時潛水電泵8的吸水室柱形法蘭2口對齊第一預埋管的柱形法蘭1口,從而實現全貫流潛水電泵裝置8的雙向排灌功能。有效解決帶建壓間隙、雙向排灌的全貫流潛水電泵裝置歷史所存在的問題,既可以保持電泵旋轉方向不變,也可保持葉輪工作面始終不變,因此可以保持原始模型的高效率,而且只需要功率很小的電動執行機構就可實現整機調向,不需要任何工種的配合,用時時間短。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