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氣動水泵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帶濾網的氣動水泵。
背景技術: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需要挖掘基坑,挖掘基坑的同時需要做好降水、排水的工作。管井降水是一種常用的基坑降水方式,在基坑周圍設置多個井點,井口直徑為600mm左右,傳統管井降水的方法是利用潛水泵進行排水。也可以通過氣動水泵進行排水,氣動水泵包括容器和高壓氣源,容器上設置進水口和出水口,進水口和出水口處設置單向閥,通過高壓氣源向容器內輸送氣體,不斷增加的氣體對水做功,從而使水從出水口排出;在使用氣動水泵的過程中,由于水從進水口流入的過程中經常會夾帶石塊或泥沙,導致出水口的單向閥很容易堵塞,導致氣動水泵停止工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帶濾網的氣動水泵,目的是:解決出水口容易堵塞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帶濾網的氣動水泵,包括水泵和濾網,所述水泵為單容腔氣動水泵,包括容器和排氣閥,所述容器為封閉體,包括容器壁和容腔,所述容器壁上設 置有與容腔連通的進水口、出水口和氣孔;所述進水口上安裝一個僅可以向容腔內進水的第一單向閥,所述出水口上安裝一個僅可以從容腔中排水的第二單向閥,所述出水口上設置有一個通向容腔底部的出水管,所述排氣閥的安裝在氣孔上;排氣閥與空壓機連接;所述濾網固定在進水口外側的容器壁上,且完全覆蓋進水口。
作為優選,所述水泵為雙容腔氣動水泵,包括第一容器、第二容器以及雙向氣動延時換向閥,所述雙向氣動延時換向閥與空壓機連接,雙向氣動延時換向閥用于控制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的進氣和排氣;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的容器壁上均設有進水口,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內接近容腔底部的位置設置出水口,所述兩個出水口均與一出水管相連通,所述進水口處設第一單向閥,所述出水口處設置第二單向閥。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單向閥包括基座、連桿和主體,所述基座固定在容器壁的內側上,連桿一端與基座活動連接,另一端與主體固定連接;所述主體包括密封圈、第一固定片、第二固定片,所述密封圈前端設置第一固定片,密封圈后端設置第二固定片,利用螺栓貫穿將第一、第二固定片和密封圈將它們鎖緊固定,所述密封圈為橡膠材質,密封圈前端向內形成凸起,凸起的截面形狀與進水口相同,使凸起剛好可以封住進水口;所述第二固定片大小可以完全覆蓋密封圈后端。
作為優選,所述進水口設置在容器的下端的側壁上;所述排氣閥設置在容器的頂面。
作為優選,所述進水口周圍的容器壁向容腔內凹陷,使進水口周 圍的容器壁形成平面,且進水口下端的容器壁向容腔內傾斜。
作為優選,所述濾網與容器壁為可拆卸的連接方式;
作為優選,所述容器壁上固定有一個螺栓,濾網通過網孔套在螺栓上,并使用螺母將濾網固定在容器壁上。
作為優選,所述容器壁上固定設置一濾網插盒,所述濾網插盒為上邊開口的U形槽,使濾網可以剛好插在U形槽中。
作為優選,所述濾網的整個內表面貼合在容器壁上,濾網的網孔的直徑為3-5毫米。
作為優選,所述容器壁的頂面上設置把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在氣動水泵上安裝濾網,大幅度減小第二單向閥堵塞的概率,濾網與容器壁之間設置成可拆的連接方式,可以方便更換容器內的零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不帶濾網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單向閥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容器,11-容器壁,12-容腔,13-進水口,14-出水口,15-氣孔,2-排氣閥,3-第二單向閥,4-第一單向閥,41-基座,42-連桿,43-主體,431-密封圈,432-第一固定片,433-第二固定片,434-螺栓,5-濾網,51-濾網插盒,6-把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具體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和圖2所示的,一種帶濾網的氣動水泵,包括水泵和濾網5,所述水泵為單容腔氣動水泵,包括容器1和排氣閥2,容器1可以通過沖壓制成,所述容器1為封閉體,包括容器壁11和容腔12,所述容器壁11上設置有與容腔12連通的進水口13、出水口14和氣孔15;所述進水口13上安裝一個僅可以向容腔內進水的第一單向閥4,所述出水口14上安裝一個僅可以從容腔中排水的第二單向閥3,所述出水口14上設置有一個通向容腔12底部的出水管141,所述排氣閥2安裝在氣孔15上;排氣閥2與空壓機(圖中未示)連接;所述濾網5固定在進水口13外側的容器壁11上,且完全覆蓋進水口13。一種較好的濾網5結構是:濾網5的整個面與容器壁11貼合,濾網5的網孔直徑為3-5毫米。
實施例2
如圖4所示的另一種帶濾網的氣動水泵,包括水泵和濾網5,所述水泵為雙容腔氣動水泵,包括第一容器61、第二容器62以及雙向氣動延時換向閥63,所述雙向氣動延時換向閥63與空壓機(圖中未示)連接,雙向氣動延時換向閥63用于控制第一容器61和第二容器62的進氣和排氣;所述第一容器61和第二容器62的容器壁11上均設有進水口13,所述第一容器61和第二容器62內接近容腔12底部的位置設置出水口14,所述兩個出水口14均與一出水管141相連通,所述進水口13處設第一單向閥4,所述出水口處設置第二單向閥3。 所述第一容器61和第二容器62的進水口13處均設置濾網5,所述濾網5固定在容器壁11上,且完全覆蓋進水口13。一種較好的濾網5結構是:濾網5的內表面與容器壁11的外表面貼合,濾網5的網孔直徑為3-5毫米。
實施例3
為了更加適應基坑降水的需求,使第一單向閥4發揮更好的效果,保持較高的進水速率,結合圖1、圖2、圖3和圖4所示的,在實施例1或2的基礎上,所述第一單向閥4包括基座41、連桿42和主體43,所述基座41固定在容器壁11的內側上,連桿42一端與基座41活動連接,另一端與主體43固定連接;所述主體43包括密封圈431、第一固定片432、第二固定片433,所述密封圈431前端設置第一固定片432,密封圈431后端設置第二固定片433,利用螺栓434貫穿將第一固定片432、第二固定片433和密封圈431將它們鎖緊固定;由于水下的壓強較大,需要第一固定片432、第二固定片433支撐密封圈431,防止密封圈431變形;這種單向閥的結構簡單,基本不會出現損壞的情況。為了使液體進入容腔12內后,密封效果更好,所述密封圈431為橡膠材質,密封圈431前端向內形成凸起,凸起的截面形狀與進水口13相同,使凸起剛好可以封住進水口13;所述第二固定片433大小可以完全覆蓋密封圈431后端。
實施例4
為了方便進水和排氣,減小進水口13堵塞的概率,在實施例3的基礎上,所述進水口13設置在容器1的下端的側壁上;所述排氣 閥2設置在容器的頂面。
實施例5
為了進一步防止流入容腔12內的水從進水口13回流,在實施例4的基礎上,結合圖4所示的,所述進水口13周圍的容器壁11向容腔12內凹陷,進水口13周圍的容器壁11形成平面,且進水口13下端的容器壁11向容腔12內傾斜。
實施例6
為了方便更換容器內的零件,在實施例3或5的基礎上,所述濾網5與容器壁11為可拆卸的連接方式。
可拆的連接方式可以是:所述容器壁11上固定有一個螺栓,利用網孔將濾網5套在螺栓上,并使用螺母將濾網固定在容器壁上。
另一種較好的可拆卸連接方式是:所述容器壁11上固定設置一濾網插盒51,所述濾網插盒51為上邊開口的U形槽,使濾網5可以剛好插在U形槽中。
實施例7
為了方便運輸和放置水泵,在實施例3或5或6的基礎上,在容器壁11的頂面上設置把手6。
本實用新型的原理是:將水泵放入井底時,由于水壓使水從進水口13流入到容腔12內,當水充滿容腔12時,控制空壓機向容器1內輸入氣體,隨著容腔12內氣體逐漸增多,氣壓越來越大,使容腔12內的水沿著出水管141流向出水口14,并通過出水口14外接的水管排出到基井外。當水全部流出時,控制排氣閥打開使容腔12內氣 體逐漸排出,隨著氣壓不斷降低,水從進水口13流入到容腔12內,如此反復實現基坑排水的效果。雙容腔的氣動水泵原理基本相同,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依次充水、排水,在氣動水泵的進水口13處加上濾網5后,水中的泥沙石塊會隔離在濾網外不能流入到容腔12內,從而減小第二單向閥3的堵塞機率。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