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千斤頂零配件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千斤頂用閥體組件。
背景技術:
液壓千斤頂是一種小型起重設備,它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閥體將油箱內的油吸入,然后再將吸入的油壓入油缸,在壓強相等的條件下通過油缸缸體的大面積產生較大的頂托力,進而將重物頂起。閥體是千斤頂內關鍵部件之一,其通過吸油管路和單向閥實現從油箱吸油和向油缸排油的作業。
專利申請公告號CN203926200 U,專利名稱為一種液壓千斤頂的閥門,公開了一種液壓千斤頂的閥門,包括上閥腔和上閥腔下方的下閥體,上閥腔為圓筒形,下閥體為圓柱形,在下閥體上設有吸油和排油用的管路,且管路主要設置為三條相互連通的豎直管路,三條豎直管路里面分別設有三個單向閥口,且三條豎直管路均連通至下閥體的下表面。該結構雖然實現了所占體積小,輸油效率高,利于千斤頂小型化和起重效率提高的優點,但是第二豎直管路中的第二單向閥處的鋼珠用于防止液壓油在第二豎直管路中反向流動,工作中起著保證千斤頂頂起的關鍵作用,因此第二鋼珠的嚴密性非常重要,由于工作狀態中的第二鋼珠需要頻繁的上下移動,因此一旦液壓油中含有雜質很容易產生密封不嚴的問題,此時易導致千斤頂失效,頂起無力、無法頂起重物的情況或頂起重物后自行回落,維修時需要將千斤頂的外殼全部拆除,然后翻轉從底部打開將第二豎直管路中的彈簧和鋼珠取出清理或更換,該維修過程復雜,且易導致彈簧和鋼珠的自由脫落,甚至丟失。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千斤頂用閥體組件,解決現有技術杠鈴片無定位結構,安裝后不穩定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一種千斤頂用閥體組件,包括閥體,所述閥體的下方設有底座板,閥體和所述底座板通過螺栓連接,所述閥體包括相互連接的下閥體和上閥腔,所述下閥體的上表面為所述上閥腔的底面,沿下閥體中軸線方向設有頂針槽和第一豎直管路,所述頂針槽向上與上閥腔相連通,向下與所述第一豎直管路相連通,所述第一豎直管路上設有第一單向閥口;所述下閥體的側壁上設有輸油口,所述輸油口經過第一輸油管路與第二豎直管路相連通,所述第二豎直管路上設有第二單向閥口;所述第一豎直管路經第二輸油管路與所述輸油口相連通;
所述底座板上設有第一連通管路、第二連通管路和水平管路,所述第一連通管路、第二連通管路通過所述水平管路相連通,所述水平管路內設有第三單向閥口,水平管路通過油缸連通管路與油缸連接,所述第二連通管路通過油泵連通管路與油泵連接;其中,所述第一連通管路與所述第一豎直管路對齊連通,所述第二連通管路與所述第二豎直管路對齊連通。
再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豎直管路包括第一窄徑管路和第一寬徑管路,所述第一窄徑管路和第一寬徑管路連接處為第一單向閥口;所述第二豎直管路包括第二窄徑管路和第二寬徑管路,所述第二窄徑管路和第二寬徑管路連接處為第二單向閥口;所述水平管路包括第三窄徑管路和第三寬徑管路,所述第三窄徑管路和第三寬徑管路連接處為第三單向閥口。
再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寬徑管路內設有第一彈簧,所述第一彈簧的上端頂托有第一鋼珠至所述第一閥口處;所述第二寬徑管路內設有第二彈簧,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頂托有第二鋼珠所述第二單向閥口處;所述第三寬徑管路內設有第三彈簧,所述第三彈簧的一端頂緊第三鋼珠至第三單向閥口處。
再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寬徑管路在所述下閥體1的下表面處變粗形成第一連接槽,所述第二寬徑管路在所述下閥體的下表面處變粗形成第二連接槽。
再進一步的,所述輸油口通過管路與液壓站連接。
再進一步的,所述第三寬徑管路中設有連接螺紋,所述連接螺紋內旋緊有堵絲。
再進一步的,所述堵絲的內側設有密封用的O型圈,所述O型圈的材質采用橡膠或塑料。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技術效果:
本實用新型閥體組件,包括閥體和底座板,其中閥體內設有兩條交叉的豎直管路,底座板內設有水平管路,三條管路相互連通形成吸油、排油路線;水平管路替代了現有技術中的第二豎直管路,水平管路中的第三單向閥處的第三鋼珠用于防止液壓油的反向流動,保證了千斤頂頂起有效性,因此該第三鋼珠的嚴密性非常重要,當第三鋼珠密封性出現問題,僅需要從一側將底座板上的第三寬徑管路中的堵絲拆除,再將第三彈簧和第三鋼珠取出,進行清洗后或直接更換新零件即可完成維修作業。本實用新型構思巧妙,布局合理,維修簡單,拆卸方便快捷,減輕工人勞動強度,降低使用者維修難度,且管路更改后閥體可以進一步體積小型化,起重效率提高。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說明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閥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底座板結構主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底座板結構俯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閥體結構剖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閥體結構底面結構圖;
附圖標記說明:1、下閥體;2、上閥腔;3、輸油口;31、第一輸油管路;32、第二輸油管路;4、第一鋼珠;5、第二鋼珠;6、第一連接槽;7、第二連接槽;8、第一彈簧;9、第二彈簧;10、底座板;11、頂針槽;12、第一窄徑管路;13、第一寬徑管路;14、第二窄徑管路;15、第二寬徑管路;16、第三窄徑管路;17、第三寬徑管路;18、油泵連通管路;19、油缸連通管路;20、第一連通管路;21、第二連通管路;22、第三鋼珠;23、第三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5所示,一種千斤頂用閥體組件,包括閥體,所述閥體的下方設有底座板10,閥體和所述底座板10通過螺栓連接,所述閥體包括相互連接的下閥體1和上閥腔2,所述下閥體1的上表面為所述上閥腔2的底面,沿下閥體1中軸線方向設有頂針槽11和第一豎直管路,所述頂針槽11向上與上閥腔2相連通,向下與所述第一豎直管路相連通,所述第一豎直管路上設有第一單向閥口;所述下閥體1的側壁上設有輸油口3,所述輸油口3經過第一輸油管路31與第二豎直管路相連通,所述第二豎直管路上設有第二單向閥口;所述第一豎直管路經第二輸油管路32與所述輸油口3相連通;
所述底座板10上設有第一連通管路20、第二連通管路21和水平管路,所述第一連通管路20、第二連通管路21通過所述水平管路相連通,所述水平管路內設有第三單向閥口,水平管路通過油缸連通管路19與油缸連接,所述第二連通管路21通過油泵連通管路18與油泵連接;其中,所述第一連通管路20與所述第一豎直管路對齊連通,所述第二連通管路21與所述第二豎直管路對齊連通。
所述第一豎直管路包括第一窄徑管路12和第一寬徑管路13,所述第一窄徑管路12和第一寬徑管路13連接處為第一單向閥口;所述第二豎直管路包括第二窄徑管路14和第二寬徑管路15,所述第二窄徑管路14和第二寬徑管路15連接處為第二單向閥口;所述水平管路包括第三窄徑管路16和第三寬徑管路17,所述第三窄徑管路16和第三寬徑管路17連接處為第三單向閥口。
所述第一寬徑管路13內設有第一彈簧8,所述第一彈簧8的上端頂托有第一鋼珠4至所述第一閥口處;所述第二寬徑管路15內設有第二彈簧9,所述第二彈簧9的上端頂托有第二鋼珠5所述第二單向閥口處;所述第三寬徑管路17內設有第三彈簧23,所述第三彈簧23的一端頂緊第三鋼珠22至第三單向閥口處。
所述第一寬徑管路13在所述下閥體1的下表面處變粗形成第一連接槽6,所述第二寬徑管路15在所述下閥體1的下表面處變粗形成第二連接槽7。
所述輸油口3通過管路與液壓站連接。
所述閥體的外形優先設計為為圓形,也可以設計為方形或其它幾何形狀。
所述第三寬徑管路17中設有連接螺紋,所述連接螺紋內旋緊有堵絲;所述堵絲的內側設有密封用的O型圈,所述O型圈的材質采用橡膠或塑料。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如下:
首先,將該閥體和底座板10連接在一起,并與千斤頂的其它配件全部組裝到一起,過程包括以下幾步:
第一步,液壓油的吸入,因所述第二連通管路21通過油泵連通管路18與油泵連接,輸油口3與液壓站相連,油泵工作將液壓油從輸油口3吸入至第二寬徑管路15中,路線如圖1所示,液壓油依次經第一輸油管路31(AB段)、第二窄徑管路14(BC段)進入到第二寬徑管路15(CD段)內;因所述第二連通管路21與所述第二豎直管路對齊連通,則第二寬徑管路15與底座板上的第二連通管路21連通,在油泵的作用下,液壓油經第二寬徑管路15、第二連接槽7進入到第一連通管路20中;
第二步,液壓油的反推,油泵反向擠壓第一連通管路20內的液壓油,因第二豎直管路中的第二單向閥(C點)處的第二鋼珠5的阻擋,液壓油只能經過底座板10上的水平管路進入到油缸中,使油缸升起;路線如圖1、圖2所示,液壓油依次經第三窄徑管路16(HM段)、第三寬徑管路17(MN段)和油缸連通管路19進入到油缸中;
因所述第一連通管路20與所述第一豎直管路對齊連通,液壓油反推時通過第三寬徑管路17(MN段)的液壓油會經第一連通管路20、第一連接槽6進入到第一寬徑管路13(GF段)中,此時,因第一豎直管路中的第一單向閥(F點)處的第一鋼珠4的阻擋,液壓油只能經過油缸連通管路19進入到油缸中;
第三步,重復第一步和第二步的作業,油泵不斷將液壓油吸入、反推進油缸中,油缸升起直至將重物完全頂起;
第四步,重物回落液壓油的回流,上閥腔2內安裝有活塞,頂針槽11內安裝有頂針,千斤頂使用完成后,活塞推動頂針向下運動,將第一鋼珠4向下頂開以實現卸油作業,路線如圖1、圖2所示,油缸中的液壓油依次經油缸連通管路19、第一連通管路20、第一連接槽6、第一寬徑管路13(GF段)、第一窄徑管路12(FE段)進入到頂針槽11中,最后經第二輸油管32(EA段)回流到液壓站中。
經過長時間使用,因液壓油中有雜質或零件磨損導致第三鋼珠密封不嚴時,千斤頂在使用時會發生失效,頂不起來或頂起無力的問題,此時,僅需要從底座板10的側面操作,將水平管路中的第三寬徑管路17內的堵絲拆除,將第三彈簧23和第三鋼珠22取出清洗或更換即可,維修操作方便,拆卸作業簡單,與現有技術相比,不需要拆除整個千斤頂外殼,也不需要翻轉即可完成維修作業,簡化了操作流程,減輕了勞動強度。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