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雙支撐式離心泵軸承潤滑裝置,屬于流體機械的軸承潤滑技術。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如圖1所示,傳統的雙支撐式離心泵軸承潤滑結構是由可承受軸向力的成對安裝的滾動軸承7和承受徑向力的滑動軸承4組成,滾動軸承由第一甩油環8進行潤滑,滑動軸承由第二甩油環9進行潤滑,在甩油環作用時,內側滾動軸承潤滑效果不好,導致軸承使用壽命降低;而且此種結構無法使用稀油站強制潤滑系統,且一般稀油站軸承潤滑結構,在外部稀油站系統故障時,會立刻導致軸承無潤滑,損壞軸承,使泵發生故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雙支撐式離心泵軸承潤滑裝置,其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軸承潤滑時更好密封,同時也解決了在運行過程中具有甩油環潤滑和稀油站潤滑的雙重功能,在稀油站潤滑故障時,甩油環正常運轉可使軸承持續潤滑,短期內泵依然能安全可靠運轉。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雙支撐式離心泵軸承潤滑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軸,環繞套設于所述軸的滾動軸承,還包括與滾動軸承配合連接的軸承內隔套、軸承外隔套和軸承內套、軸承外套;
設置于離心泵上的進油管將潤滑油通過軸承內隔套、軸承外隔套和軸承內套、軸承外套送至所述滾動軸承;
還包括單獨為滾動軸承提供潤滑油的第一甩油環。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軸承內隔套、軸承外隔套和軸承內套、軸承外套以及滾動軸承均固定在軸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軸以及滾動軸承安裝于軸承體內,所述進油管設置于所述軸承體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還包括環繞套設于所述軸的滑動軸承,所述滑動軸承處設置有單獨為滑動軸承提供潤滑油的第二甩油環。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軸承體上還同時設有稀油站潤滑系統用進油口和出油口,所述進油口設在軸承體的上方,該進油口與所述進油管連通,所述出油口設在軸承體的側方。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過改變滾動軸承新密封和稀油站潤滑與甩油環潤滑聯動的結構,既解決了軸承潤滑不好導致軸承壽命降低的缺陷,又確保在稀油站強制潤滑系統出故障而不會影響軸承及泵的運轉的情況。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其中:
圖1是傳統潤滑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是一種雙支撐式離心泵軸承潤滑裝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2,一種雙支撐式離心泵軸承潤滑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軸1,環繞套設于所述軸1的滾動軸承7,還包括與滾動軸承7配合連接的軸承內隔套13、軸承外隔套14和軸承內套6、軸承外套12;設置于離心泵上的進油管將潤滑油通過軸承內隔套13、軸承外隔套14和軸承內套6、軸承外套12送至所述滾動軸承7;還包括單獨為滾動軸承7提供潤滑油的第一甩油環8。具體地,所述軸承內隔套、軸承外隔套和軸承內套、軸承外套以及滾動軸承均固定在軸上。
另外地,所述軸1以及滾動軸承7安裝于軸承體10內,所述進油管設置于所述軸承體上。
在本實施例中還包括環繞套設于所述軸的滑動軸承4,所述滑動軸承4處設置有單獨為滑動軸承提供潤滑油的第二甩油環9。
其中軸承體10上還設有進油口11和出油口15,所述進油口設在軸承體的上方,該進油口與所述進油管連通,所述出油口設在軸承體的側方。
具體作用原理是:
當泵運行時,外部稀油站強制潤滑系統供油沿兩條管路進入軸承箱,一條流軸承內隔套13、軸承外隔套14和軸承內套6、軸承外套12,向兩邊分別潤滑兩個滾動軸承7,一般地滾動軸承7裝配在軸1最左端的外圓上,然后由出口流出;另一條流經上軸瓦,到下軸瓦產生油膜,潤滑滑動軸承,一般地滑動軸承4(即上、下軸瓦)裝配在滾動軸承4右方的軸1外圓上,然后沿油槽流出到油路出口。當外部稀油站潤滑系統故障時,第一甩油環8、第二甩油環9可繼續提供軸承潤滑所需的潤滑油,避免軸承因外部故障而導致軸承無潤滑損壞的情況,因出油口15在所述軸承體的側方,故外殼內存有可使甩油環隨時發揮作用的潤滑油。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作了進一步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對其作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