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流體機械研究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濕式電機泵滑動軸承冷卻循環液的動力濾清結構。
背景技術:
基于礦用透水的快速搶險泵,采用變頻增速濕式電機直接驅動泵葉輪。泵轉子在滑動軸承支承下旋轉,內循環冷卻回路是濕式電機泵機組的關鍵技術之一。在泵機組運轉過程中,由于內部滑動軸承及其對磨部件的磨損以及本身內循環液體含有雜質,現有冷卻回路方式無法清除液體中的雜質,這些雜質將會導致滑動軸承加快磨損,影響滑動軸承的使用壽命。另一方面,現有的濕式電機泵運轉時,推力盤與推力軸瓦的間隙小,壓力損失大,無法為后續回路提供足夠的冷卻介質動力,影響濕式電機泵散熱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濕式電機泵滑動軸承冷卻循環液的動力濾清結構,改善現有濕式電機泵密封腔中冷卻循環流量,去除了液體中的固體顆粒雜質,解決冷卻介質雜質易磨損滑動軸承的難題,提高了泵的運行壽命。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濕式電機泵滑動軸承冷卻循環液的動力濾清結構,包括圓錐筒、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
所述圓錐筒安裝在密封腔內,所述密封腔由滑動軸承端蓋、推力盤、支架、第一軸套、第二軸套及滑動軸承圍成;所述圓錐筒靠近滑動軸承的部分為圓筒形,靠近推力盤的部分為圓錐形;所述圓錐筒圓筒形的部分與滑動軸承端蓋靠近軸的一端可拆卸連接,所述圓錐筒圓錐形的部分與第一軸套可拆卸連接;
所述第一通道開設在滑動軸承端蓋的內部;第二通道開在圓錐筒與滑動軸承端蓋的連接處;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開口連通滑動軸承端蓋離推力盤近一端,另一端開口通過第二通道與所述圓錐筒連通;所述第三通道開在圓錐筒軸向靠近滑動軸承的壁面與軸之間。
上述方案中,所述圓錐筒上還設有旋葉;所述旋葉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軸套上。
進一步的,所述旋葉的位置正對著第二通道的出口。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軸套靠近推力盤處開一徑向通孔,靠近推力盤端開一軸向孔,軸向孔與徑向通孔相通;所述推力盤與上述軸向孔同一軸線位置開與C腔相通的軸向通道,軸向孔與軸向通道相通。
上述方案中,還包括輔助密封;
所述輔助密封設置在圓錐筒靠近推力盤的一端,輔助密封的靜環與圓錐筒通過定位銷固定連接,輔助密封的動環與第一軸套連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圓錐筒圓筒形的部分與滑動軸承端蓋靠近軸的一端通過螺栓連接,所述螺栓上還套有墊片。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在濕式電機泵工作時,采用本實用新型所述動力濾清結構后,增加濕式電機泵滑動軸承冷卻循環回路壓力,為電機冷卻循環通道提供了更大的動力;過濾了冷卻介質中的雜質,在濕式電機泵的工作狀態下,該結構能保證濕式電機散熱的冷卻循環回路擁有足夠的冷卻清潔介質,同時減小了滑動軸承磨損,延長了滑動軸承的使用壽命,提高了泵機組的運行可靠性,降低了檢修費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滑動軸承冷卻循環液的動力濾清結構示意圖;
圖2為濕式電機泵現有滑動軸承結構示意圖。
圖中:1、軸向通道;2、推力盤;3、推力軸瓦;4、軸向孔;5、支架;6、輔助密封;7、定位銷;8、徑向通孔;9、鍵;10、螺栓;11、墊片;12、電機筒體;13、第一通道;14、圓錐筒;15、第一軸套;16、第二通道;17、旋葉;18、第二軸套;19、第三通道;20、滑動軸承端蓋;21、滑動軸承壓蓋;22、滑動軸承;23、軸;24、密封腔;25、C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在各圖中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附圖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不代表本實用新型的實際結構和真實比例。
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濕式電機泵滑動軸承冷卻循環液的動力濾清結構的一種實施方式,所述濕式電機泵滑動軸承冷卻循環液的動力濾清結構,包括圓錐筒14、第一通道13、第二通道16、旋葉17和第三通道19。
所述圓錐筒14安裝在密封腔24內,所述密封腔24由滑動軸承端蓋20、推力盤2、支架5、第一軸套15、第二軸套18及滑動軸承22圍成;所述圓錐筒14靠近滑動軸承22的部分為圓筒形,靠近推力盤2的部分為圓錐形;滑動軸承端蓋20軸向靠近軸23的一端為滑動軸承端蓋20的底端,所述圓錐筒14圓筒形的部分通過螺栓10可拆卸的固定在滑動軸承端蓋20的底端,所述螺栓10上還套有墊片11。所述圓錐筒14靠近支架5的一端為圓錐筒14的底端;所述圓錐筒14圓錐形的部分與第一軸套15可拆卸連接。所述第一通道13開設在滑動軸承端蓋20的內部;第二通道16開在圓錐筒14與滑動軸承端蓋20的連接處;所述第一通道13的一端開口連通滑動軸承端蓋20離推力盤2近一端,另一端開口通過第二通道16與所述圓錐筒14連通;所述第三通道19開在圓錐筒14軸向靠近滑動軸承22的壁面與軸23之間。
所述推力盤2通過鍵9連接在軸23上,隨軸23一起轉動,所述滑動軸承端蓋20與電機機架通過緊固件連接,在滑動軸承端蓋20內部開一傾斜的第一通道13,冷卻介質由此引入到所述圓錐筒14內,通過所述滑動軸承冷卻循環液的動力濾清結構,即由推力盤2內部徑向通孔甩出的液體將流入滑動軸承端蓋20內部的第一通道13,通過第二通道16進入圓錐筒14內,通過第三通孔19流出。
所述圓錐筒14上還設有旋葉17;所述旋葉17固定安裝在所述第二軸套18上遠離推力盤2的一端、且正對著第二通道16的出口。所述旋葉17對流進圓錐筒14的液體進行加速旋轉。
所述第一軸套15靠近推力盤2處開一徑向通孔8,靠近推力盤2端開一軸向孔4,軸向孔4與徑向通孔8相通;所述推力盤2與上述軸向孔4同一軸線位置開與C腔25相通的軸向通道1,軸向孔4與軸向通道1相通,安裝時保證軸向孔4與軸向通道1的軸線一致。
所述圓錐筒14圓錐形的部分與第一軸套15的連接處設有輔助密封6,所述輔助密封6設置在圓錐筒14靠近推力盤2的一端,輔助密封6的靜環與圓錐筒14通過定位銷7固定連接,輔助密封6的動環與第一軸套15連接,使固體顆粒集聚流出。
濕式電機泵旋轉時,軸23轉動,通過鍵9傳遞扭矩帶動推力盤2轉動,液體流經推力盤2徑向通孔后,一部分經推力盤2與推力軸瓦3間隙流出,但絕大部分流進滑動軸承端蓋20內部第一通道13,然后經第二通道16流入圓錐筒14內部。由于旋葉17隨軸23一起轉動,含雜質液體進入圓錐筒14后,經旋轉的旋葉17而產生強烈旋轉,液體沿筒體呈螺旋形向圓錐筒14底端流動,密度大的固體顆粒在離心力作用下被甩向圓錐筒14的壁,并在重力作用下,沿圓錐筒14的壁下落流至靠近推力盤2的第二軸套18所開的徑向通孔8和軸向孔4內,經過推力盤2內部軸向通道1,流回壓力較低的C腔25內。凈化后的清潔液體在圓錐筒14內由下而上作螺旋運動,且收縮向中心流動,最后通過第三通道19流出,潤滑滑動軸承22。
圖2所示為濕式電機泵現有滑動軸承結構示意圖,現有的濕式電機泵運轉時,推力盤與推力軸瓦的間隙小,壓力損失大,無法為后續回路提供足夠的冷卻介質動力,影響濕式電機泵散熱效果。本實用新型與圖2所示的現有技術相比在滑動軸承端蓋20內部開第一通道13,在滑動軸承端蓋20、推力盤2、支架5、第一軸套15、第二軸套18及滑動軸承22圍成的密封腔24內放置圓錐筒14,圓錐筒14底端設置輔助密封6,第二軸套18上設置旋葉17,達到除去雜質,減小滑動軸承磨損的作用,并且增加了濕式電機泵滑動軸承冷卻循環回路壓力。
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是按照各個實施例描述的,但并非每個實施例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例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例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