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換向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自動換向閥。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自動換向閥結構大多如專利ZL201320431681.8,其缺點是:單向閥芯與單向閥體之間依靠錐度面的貼合進行密封,單向閥體的外圓與內孔要求有較高的同心度,閥體的加工難度較大;同時,單向閥芯的后端外圓與前端精度亦較高,是單向閥芯加工難度提高;由于單向閥芯與單向閥體的加工難度較大,使自動換向閥的整體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換向閥,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動換向閥,包括:
設有中間通孔的閥體,所述閥體設有分別與所述中間通孔相連通的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控制油孔;
閥堵,固定設置于所述中間通孔的一端,設有可容納彈簧與鋼球的盲孔;
單向閥座,固定設置于所述中間通孔的中部;所述單向閥座設置閥芯孔;所述閥芯孔的一端設置密封錐面;所述單向閥座上設置徑向通孔;所述第一油口通過所述閥堵的所述盲孔、所述閥芯孔、所述徑向通孔與所述第二油口相連通;所述盲孔中心線與所述密封錐面的中心線相重合;
彈簧,設置于所述盲孔內;
鋼球,設置于所述盲孔內,其一端與所述彈簧相抵靠,另一端在彈簧彈力的作用下與所述密封錐面相抵靠;當所述鋼球與所述密封錐面相抵靠時,所述第二油口與所述第一油口阻斷;
控制閥芯,設置于所述中間通孔內,當控制油孔進油時,控制閥芯在油壓作用下向左端移動,所述控制閥芯推動鋼球離開密封錐面,使所述第二油口與所述第一油口相連通;
油堵,設置于中間通孔的另一端,與所述閥體螺紋連接,用于防止油液的流出。
優選的,所述閥堵與所述閥體之間設有油封。
優選的,所述單向閥座的軸肩與所述中間通孔的端面之間設置密封墊。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自動換向閥,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因閥體和閥芯加工難度較大而造成的制造成本高的缺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單向閥座的零件圖;
圖中:1閥堵、2彈簧、3鋼球、4單向閥座、5密封墊、6控制閥芯、7油堵、8中間通孔、9閥體、10第一油口、11第二油口、12控制油孔、401密封錐面、402徑向通孔、403閥芯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請參閱圖1。須知,本說明書附圖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實用新型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內容所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疇。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動換向閥,包括:
設有中間通孔8的閥體9,閥體9設有分別與中間通孔8相連通的第一油口10、第二油口11和控制油孔12;
單向閥座4,固定設置于中間通孔8的中部;單向閥座4設置閥芯孔;閥芯孔403的一端設置密封錐面401;單向閥座4上設置徑向通孔402;第一油口10通過閥堵1的所述盲孔、閥芯孔403、徑向通孔402與第二油口11相連通;
單向閥座4的軸肩與中間通孔8的端面之間設置密封墊。
閥堵1,固定設置于中間通孔8的一端,設有可容納彈簧2與鋼球3的盲孔,盲孔中心線與密封錐面401的中心線相重合;
閥堵1與閥體9之間設有油封。
彈簧2,設置于所述盲孔內;
鋼球3,設置于所述盲孔內,其一端與彈簧2相抵靠,另一端在彈簧2彈力的作用下與所述密封錐面相抵靠;當鋼球3與所述密封錐面相抵靠時,第二油口11與第一油口10阻斷;
控制閥芯6,設置于中間通孔內,其一端探入到所述盲孔內,當控制油孔12進油時,控制閥芯6在油壓作用下向左端移動,控制閥芯6推動鋼球離開密封錐面,使第二油口11與第一油口10相連通;
油堵7,設置于中間通孔8的另一端,與閥體9螺紋連接,用于防止油液的流出。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