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線性壓縮機(Alinearcompressor)。
背景技術:
:通常,壓縮機(Compressor)是從電動馬達或渦輪機等動力發生裝置接收動力,來壓縮空氣、制冷劑或者其以外的各種工作氣體,以提升壓力的機械裝置。被廣泛地使用在如冰箱和空調等家電設備或者整個產業上。所述壓縮機大地可分為:往復式壓縮機(Reciprocatingcompressor),在活塞(Piston)與氣缸(Cylinder)之間形成工作氣體吸入和排出的壓縮空間,從而活塞在氣缸內部進行直線往復運動來壓縮制冷劑;旋轉式壓縮機(Rotarycompressor),在偏心旋轉的滾筒(Roller)與氣缸之間形成工作氣體吸入和排出的壓縮空間,滾筒沿氣缸內壁偏心旋轉并且壓縮制冷劑;渦旋式壓縮機(Scrollcompressor),在旋轉渦旋盤(Orbitingscroll)與固定渦旋盤(Fixedscroll)之間形成工作氣體吸入和排出的壓縮空間所述旋轉渦旋盤沿固定渦旋盤旋轉并且壓縮制冷劑。最近,在所述往復式壓縮機中開發比較多的有線性壓縮,通過活塞與進行往復直線運動的驅動馬達直接連接,使得沒有因運動轉換而產生的機械損失,從而提供壓縮效率能夠提高且結構簡單的線性壓縮機。通常,線性壓縮機是在封閉的殼內部,活塞通過線性馬達在氣缸內部進行往復直線運動,來吸入制冷劑并壓縮之后排出。所述線性馬達是在內定子與外定子之間設置永久磁鐵,永久磁鐵借助永久磁鐵與內定子(或者外定子)之間的相互電磁力來進行直線往復運動。并且,所述永久磁鐵在與活塞連接的狀態下驅動,使得活塞在氣缸內部一邊進行往復直線運動一邊吸入制冷劑并壓縮之后排出。詳細而言,圖1示出了現有技術的線性壓縮機的結構。參照圖1,現有技術的線性壓縮機1包括:氣缸3,其設置在外殼2的內部;活塞4,其在所述氣缸3的內部進行往復直線運動;馬達組件20,其 向所述活塞4提供驅動力。所述外殼2包括:吸入部2a,其供制冷劑流入;排出部2b,其供在所述氣缸3的內部壓縮的制冷劑排出。經由所述吸入部2a吸入的制冷劑經過吸入消音器30在所述活塞4的內部流動。在制冷劑經過所述吸入消音器30的過程中,可以降低噪音。所述氣缸3的內部形成有通過所述活塞4來壓縮制冷劑的壓縮空間P。并且,所述活塞4形成有使制冷劑向所述壓縮空間P流入的吸入孔,所述吸入孔的一側形成有選擇性地開放所述吸入孔的吸入閥5。所述壓縮空間P的一側設置有用于排出在所述壓縮空間P壓縮的制冷劑的排出閥組件。即,所述壓縮空間P是形成在所述活塞4的一側端部與排出閥組件之間的空間。所述排出閥組件包括:排出蓋7,其形成制冷劑的排出空間;排出閥6,當所述壓縮空間P的壓力為排出壓力以上時,使制冷劑流入所述排出空間;閥彈簧8,其設置在所述排出閥6與排出蓋7之間,向軸向提供彈性力。其中,所述“軸向”是指所述活塞4進行往復運動的方向,即圖1中的橫向。所述線性壓縮機1還包括框架10。所述框架10是用于固定所述氣缸3的結構,可以與所述氣缸3形成為一體或者利用單獨的緊固構件來緊固。所述馬達組件20包括定子21、22以及永久磁鐵23。詳細而言,所述定子21、22包括:外定子21,其固定于所述框架10,并以包圍所述氣缸3的方式配置;內定子22,其以向所述外定子21的內側隔開的方式配置。并且,所述永久磁鐵23可位于所述外定子21與內定子22之間的空間。所述永久磁鐵23可通過所述外定子21與內定子22之間的相互電磁力來進行直線往復運動。所述永久磁鐵23可通過連接構件24來與所述活塞4結合。所述連接構件24可以從所述活塞4的一側端部向所述永久磁鐵23延伸。通過所述永久磁鐵23進行直線移動,所述活塞4可以與所述永久磁鐵23一同向軸向進行直線往復運動。所述外定子21包括線圈纏繞體和定子芯。所述線圈纏繞體包括線軸以及向所述線軸的圓周方向纏繞的線圈。所述定子芯通過多個疊層(lamination)向圓周方向層疊而形成,并且可以以包圍所述線圈纏繞體的方式配置。當所述馬達組件20接通電流時,電流在所述線圈上流動,通過在所述線圈上流的電流,使得在所述線圈周邊形成磁通(flux),所述磁通沿所述外定子21和內定子22形成閉環電路并流動。沿所述外定子21和內定子22流動的磁通與所述永久磁鐵23的磁通彼此相互作用,從而產生使所述永久磁鐵23移動的力。所述外定子21的一側設置有定子蓋28。所述外定子21的一側端可以由所述框架11支撐,另一側端由所述定子蓋28支撐。所述內定子22固定于所述氣缸3的外周。并且,所述內定子22通過多個疊層在所述氣缸3的外側向圓周方向層疊而形成。所述線性壓縮機10還包括:支撐件25,其支撐所述活塞4;后蓋26,其從所述活塞4朝向所述吸入部2a延伸。所述后蓋26可以以覆蓋所述吸入消音器30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所述線性壓縮機1包括各固有頻率已調節的多個彈簧27、28,以使所述活塞4進行共振運動。所述多個彈簧27、28包括:第一彈簧27,其被所述支撐件25與定子蓋28之間支撐;第二彈簧28,其被所述支撐件25與后蓋26之間支撐。在所述氣缸3或者活塞4的兩側可設置多個所述第一彈簧27,向所述氣缸3或者活塞4的后方可設置多個所述第二彈簧28。與所述現有的線性壓縮機關聯地,本申請人申請了特許申請(以下稱為現有技術)而授予了專利權(授權特許KR10-1454550,發明名稱:線性壓縮機)。另外,為了增加壓縮機的能力,有必要增加所述壓縮機的運轉頻率或者和/或增加氣缸的內徑(Bore)。如果考慮到壓縮機的大小或者操作可靠性等,所述運轉頻率和氣缸的內徑需要分別固定為特定值,則有必要增加活塞的行程(或者往復運動)以增加所述壓縮機的能力。但是,根據現有的線性壓縮機,由于活塞與周邊構造物之間的干涉,構成馬達的定子以及永久磁鐵的長度等受限,因此存在使所述活塞的形成增加為設定水平以上是受到限制的問題。結果,不能夠改善線性壓縮機的能力。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為了解決所述問題而提出,提供一種能夠改善壓縮機的能力的線性壓縮機。本發明實施例的線性壓縮機,包括:氣缸,其與排出閥結合;第一活塞,其以能夠進行往復移動的方式設置在所述氣缸的內部;第二活塞,其以能夠進行往復移動的方式設置在所述第一活塞的內部;第一壓縮室,其形成在所述排出閥與所述第一活塞之間;以及第二壓縮室,其形成在所述第一活塞與所述第二活塞之間,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動。此外,所述第一活塞包括:第一活塞主體,其形成第一內部流路,并且形成吸入孔;以及第一吸入閥,其設置在所述第一活塞主體的一表面,用于向所述第一壓縮室引導所述第二壓縮室的制冷劑。此外,所述第二活塞包括:第二活塞主體,其具有第二內部流路;以及第二吸入閥,其設置在所述第二活塞主體的一表面,用于向所述第二壓縮室引導所述第二內部流路的制冷劑。此外,所述彈簧設置有多個,多個所述彈簧包括:第一彈簧,其設置于所述第二活塞的制冷劑排出側;以及第二彈簧,其設置于所述第二活塞的制冷劑吸入側。此外,所述彈簧包括螺旋彈簧。此外,還包括第一彈簧安裝部,其支撐所述第一彈簧的一側,并且設置在所述第一活塞的內表面。此外,還包括第二彈簧安裝部,其支撐所述第一彈簧的另一側,并且與所述第二活塞的一表面結合。此外,還包括第三彈簧安裝部,其支撐所述第二彈簧的一側,并且與所述第二活塞的另一表面結合。此外,還包括:蓋部,其支撐所述第二彈簧,并且設置有用于向所述第一活塞的內部流入制冷劑的連通部;以及支撐件,其與所述蓋部和所述第一活塞結合。此外,所述第一彈簧安裝部包括:第一安裝主體,其引導制冷劑的流動;及活塞支撐部,其從所述第一安裝主體的外緣部凸出,并且由所述第一活塞的內表面支撐。此外,還包括階梯部,該階梯部從所述第一活塞的內周面向半徑方向延伸,并且支撐所述活塞支撐部的一表面,所述第一安裝主體通過所述階梯部從所述第一活塞隔開。此外,所述第二彈簧安裝部還包括:第二安裝主體,其形成有用于引導制冷劑的流動的貫通部;彈簧支撐部,其從所述第二安裝主體凸出來支撐所述第一彈簧。此外,所述第二彈簧安裝部還包括閥按壓部,其從所述第二安裝主體的一表面向半徑方向延伸,并且通過對所述第二吸入閥施壓,使得所述第二吸入閥安裝于所述第二活塞的閥安裝部。此外,還包括用于產生驅動力的馬達,向所述馬達輸入的電壓的頻率形成在預先設定的范圍,以使所述氣缸和所述第一活塞以彼此相反相位動作。此外,以所述氣缸和所述第二活塞以彼此相同相位動作的方式形成在預先設定的范圍內。其他實施例的線性壓縮機包括:氣缸,其與排出閥結合;第一活塞,其以能夠移動的方式設置在所述氣缸的內部;第二活塞,其能夠移動的方式設置在所述第一活塞的內部;第一壓縮室,其形成在所述排出閥與所述第一活塞之間;以及第二壓縮室,其形成在所述第一活塞的內部,在所述第一活塞向一方向移動,且所述第二活塞向另一方向移動的過程中,所述第二壓縮室的制冷劑向所述第一壓縮室吸入,在所述第一活塞向所述另一方向移動,且所述第二活塞向所述一方向移動的過程中,所述第一壓縮室的制冷劑向外部排出,從而實現向所述第二壓縮室吸入制冷劑。此外,所述一方向是從所述第一壓縮室朝向所述第二壓縮室的后方,所述另一方向是從所述第二壓縮室朝向所述第一壓縮室的前方。還包括:第一吸入閥,其將所述第二壓縮室的制冷劑向所述第一壓縮室引導;第二吸入閥,其將所述第二活塞的內部流路的制冷劑向所述第二壓縮室引導。還包括:第一彈簧和第二彈簧,設置在所述第二活塞的制冷劑吸入側和排出側;第一彈簧安裝部,其設置在所述第一活塞的內表面來支撐所述第一彈簧的一側;第二彈簧安裝部,其與所述第二活塞的一表面結合來支撐所述第一彈簧的另一側;第三彈簧安裝部,其與所述第二活塞的另一表面結合來 支撐所述第二彈簧的一側。根據本發明,在氣缸的內部設置多個壓縮室,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在各壓縮室能夠移動,因此,具有活塞的形成能夠增加的效果。結果,在不改變壓縮機整體大小的前提下,能夠改善壓縮機的能力。此外,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動,即進行反相位動作,因此,能夠執行制冷劑依次在多個壓縮室壓縮并排出的作用。此外,設置于壓縮機的內部的動作物體,即通過馬達、第一活塞及第二活塞來規定3個共振頻率,將壓縮機的運轉頻率調節為對應于所述3個共振頻率中的最高頻率,從而能夠有效地進行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的反相位動作。此外,通過第二活塞壓縮的第二壓縮室的大小形成為比第一活塞壓縮的第一壓縮室的大小大,從而能夠容易地實現制冷劑的兩段壓縮。附圖說明圖1是示出現有的線性壓縮機的內部結構的剖視圖。圖2是示出設置于本發明實施例的線性壓縮機的移動組件結構的剖視立體圖。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移動組件的立體分離圖。圖4是示出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一彈簧安裝部的結構的立體圖。圖5是示出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二彈簧安裝部的結構的立體圖。圖6是示出本發明實施例的移動組件與氣缸結合樣子的剖視圖。圖7至圖11是示出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進行反相位動作的示意圖。圖12是隨著本發明實施例的線性壓縮機的輸入電壓頻率的變化,示出3個部件的輸入電壓的相位差的圖表。圖13是隨著本發明實施例的線性壓縮機的輸入電壓頻率的變化,示出與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的相位之間的關系的圖表。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的思 想不限于所公開的實施例,對理解本發明的思想的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在相同思想范圍內能夠容易得到其他實施例。圖2是示出設置于本發明實施例的線性壓縮機的移動組件結構的剖視立體圖,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移動組件的立體分離圖,圖4是示出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一彈簧安裝部的結構的立體圖,圖5是示出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二彈簧安裝部的結構的立體圖。參照圖2至圖5,本發明實施例的線性壓縮機包括以能夠移動的方式設置的移動組件100。所述移動組件100可以與永久磁鐵結合。作為一個例子,如現有技術中所示,所述移動組件100可通過連接構件(未圖示)來與所述永久磁鐵結合。所述永久磁鐵借助由馬達的驅動所產生的磁通與永久磁鐵的磁通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力來進行往復運動。關于所述馬達和永久磁鐵的結構及作用的說明,引用現有技術中的說明。所述移動組件100包括:第一活塞110,其形成制冷劑的流動空間(以下稱為第一內部流路),能夠進行往復運動;第二活塞120,其設置在所述第一活塞110的內部,能夠進行往復運動。所述第一活塞110的內部可形成有能夠由所述第二活塞120壓縮制冷劑的空間,即可形成有第二壓縮室195(參照圖6)。所述第二壓縮室195形成所述第一內部流路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活塞110形成有吸入孔112,該吸入孔112用于將經由所述第一活塞110的第一內部流路的制冷劑向第一壓縮室190(參照圖6)排出。所述第一活塞110的至少一部分被貫通而形成所述吸入孔112。作為一個例子,所述吸入孔112可形成有多個。詳細而言,所述第一活塞110包括:第一活塞主體111,其大致形成為圓筒形狀;活塞凸緣113,其從所述第一活塞主體111的后方端部向半徑方向延伸來與永久磁鐵連接。所述吸入孔112可形成在所述第一活塞主體111的前面部。所述前面部包括觀看所述排出閥210(參照圖6)的面。以下定義方向。制冷劑流入所述第一活塞110的內部并流動的方向定義為“前方”,與其相反的方向定義為“后方”。在整個說明書中,所述定義可相同地適用。所述移動組件100還包括與所述第一活塞主體111的前面部結合的第一吸入閥140。作為一個例子,所述第一吸入閥140的大致中央部可以與所述 第一活塞主體111的前面部中央螺絲緊固。并且,所述第一吸入閥140可以以能夠選擇性地開閉所述吸入孔112的方式移動。詳細而言,所述第一吸入閥140包括:第一開閉部141,其能夠覆蓋所述吸入孔112;第一切開部143,其通過所述第一吸入閥140的至少一部分被切開而形成。所述第一切開部143可以沿所述第一開閉部141的外周面形成。當所述第一內部流路的壓力比所述第一壓縮室190的壓力大時,所述第一吸入閥140以開放所述吸入孔112的方式進行動作。相反,當所述第一壓縮室190的壓力比所述第一內部流路的壓力大時,所述第一吸入閥140以關閉所述吸入孔112的方式進行動作。所述第二活塞120設置于所述第一活塞110的第一內部流路。詳細而言,所述第二活塞120包括形成制冷劑的流動空間125(以下稱為第二內部流路)的第二活塞主體121。所述第二內部流路125形成在所述第一活塞110的第一內部流路的內側,并且形成所述第一內部流路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活塞主體121包括:流入口121a,其形成在所述第二活塞主體121的一側端部,用于將制冷劑導入所述第二內部流路125;排出口121b,其形成在排出口121b的另一側端部,用于從所述第二內部流路125排出制冷劑。所述第二內部流路125從所述流入口121a延伸至所述排出口121b,并且供所述第二活塞主體121的至少一部分貫通。所述第二活塞120還包括閥安裝部127,該閥安裝部127從所述第二活塞主體121延伸,并且第二吸入閥145能夠放置于閥安裝部127。作為一個例子,所述第二吸入閥145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緊固于所述閥安裝部127。并且,所述排出口121b可以延伸至所述閥安裝部127。即,在所述閥安裝部127形成有所述排出口121b。詳細而言,所述第二吸入閥145包括:第二開閉部146,其設置成能夠覆蓋所述排出口121b;第二切開部148,其通過所述第二吸入閥145的至少一部分被切開而形成。所述第二切開部148可以沿所述第二開閉部146的外周面形成。所述移動組件100還包括與所述第一活塞110的一側結合的支撐件170。作為一個例子,所述支撐件170可以與所述活塞凸緣113的后表面結合。所 述支撐件170可以與所述第一活塞110一同向前方或者后方移動。所述支撐件170可包括用于支撐設置于線性壓縮機的多個彈簧的支撐部171、175。所述支撐部171、175包括第一支撐部171和第二支撐部175。所述第一支撐部171可以與第一彈簧結合,該第一彈簧設置在所述支撐件170與定子蓋(參照圖1)之間。并且,所述第二支撐部175可以與第二彈簧結合,該第二彈簧被所述支撐件170與后蓋(參照圖1)之間支撐。作為一個例子,所述第一支撐部171分別設置在所述支撐件170的上部和下部,所述第二支撐部175可分別設置在所述支撐件170的左側部和右側部。所述移動組件100還包括與所述支撐件170的一側結合的蓋部180。作為一個例子,所述蓋部180可以與所述支撐件170的后表面結合。總結:所述活塞凸緣113與所述支撐件170的前表面結合,所述蓋部180與所述支撐件170的后表面結合。在其他視角下,所述支撐件17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活塞凸緣113與所述蓋部180之間。所述蓋部180可包括其內部形成制冷劑的流動空間的中空的主體。詳細而言,所述蓋部180可包括用于引導制冷劑的流動的連通部182。所述連通部182可以與所述第一活塞110的第一內部流路連接。因此,經過了所述連通部182的制冷劑可以流入所述第一活塞110的第一內部流路。并且,所述蓋部180還可包括用于支撐第二彈簧135的彈簧支撐部185。所述移動組件100還包括:第一彈簧130,其設置在所述第二活塞120的制冷劑排出側;第二彈簧135,其設置在所述第二活塞120的制冷劑吸入側。作為一個例子,所述第一彈簧130可設置在所述第二活塞120的前方,所述第二彈簧135可設置在所述第二彈簧135的后方。換言之,所述第一彈簧130從所述第一活塞110的前面部朝向所述第二活塞120延伸。并且,所述第二彈簧135從所述第二活塞120朝向所述蓋部180延伸。所述第一彈簧130和第二彈簧135可具有所調節的固有頻率,以使所述第一活塞110和第二活塞120以彼此相反方向進行共振運動,即進行反相位共振運動。作為一個例子,所述第一彈簧130或者第二彈簧135可包括螺旋彈簧。并且,所述第一彈簧130可設置在所述第一活塞110的前面部內側面與所述第二活塞120的前表面之間。所述移動組件100還包括用于支撐所述第一彈簧130的一側的第一彈簧 安裝部150。所述第一彈簧安裝部150包括:第一安裝主體151;活塞支撐部153,其從所述第一安裝主體151向前方凸出,并且由所述第一活塞110的內表面支撐。所述第一安裝主體151形成有用于引導制冷劑的流動的第一貫通部152。作為一個例子,所述第一貫通部152形成為:在所述第一安裝主體151的大致中央部,向前后方向貫通。所述活塞支撐部153形成為:從所述第一安裝主體151的外緣部向前方凸出。并且,所述第一活塞110的內表面形成有所述階梯部116。所述階梯部116以所述活塞支撐部153的前表面被支撐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一活塞110的前面部后表面,并且從所述第一活塞110的內周面向半徑方向延伸。通過所述活塞支撐部153被所述階梯部116支撐,使得所述第一安裝主體151從所述第一活塞110的前面部隔開,由此,能夠防止所述吸入孔112因所述第一彈簧安裝部150而被關閉。所述第一安裝主體151包括放置有所述第一彈簧130的放置部154。所述放置部154以所述第一安裝主體151的后表面中至少一部分凹陷的方式構成。所述移動組件100還包括用于支撐所述第一彈簧130的另一側的第二彈簧安裝部155。所述第二彈簧安裝部155包括:第二安裝主體156;彈簧支撐部159,其從所述第二安裝主體156向前方凸出,并支撐所述第一彈簧130。所述第二安裝主體156形成有用于引導制冷劑的流動的第二貫通部157。所述第二貫通部157配置在所述第二吸入閥145的前方,當所述第二吸入閥145開放時,從所述第二活塞120的排出口121b排出的制冷劑經由所述第二貫通部157向前方流動。作為一個例子,所述第二貫通部157形成為:在所述第二安裝主體156的大致中央部,向前后方向貫通。所述彈簧支撐部159大致形成為環狀,并且從所述第二安裝主體156的外緣部向前方凸出。所述第一彈簧130的另一側部配置在所述彈簧支撐部159的外周面,并且由所述第二安裝主體156的一表面支撐。即,所述彈簧支撐部159插入于所述第一彈簧130的內側,來支撐所述第一彈簧130。因此,在壓縮機驅動期間,可以保持所述第一彈簧130對第二彈簧安裝部155支撐的穩定的支撐狀態。所述第二彈簧安裝部155還包括閥按壓部158,該閥按壓部158以使所述第二吸入閥145安裝于所述第二活塞120的閥安裝部127的方式對所述第二吸入閥145施壓。所述閥按壓部158形成在所述第二安裝主體156的后表面,并且以向半徑方向延伸的方式構成,并發揮按壓所述第二吸入閥145的前表面的作用。即,所述第二吸入閥145的后表面放置在所述第二活塞120的閥安裝部127,前表面由所述閥按壓部158按壓。根據如上所述的結構,所述第二吸入閥145可以由所述第二活塞120和所述第二彈簧安裝部155而穩定地支撐。所述移動組件100還包括用于支撐所述第二彈簧135的一側的第三彈簧安裝部160。所述第三彈簧安裝部160的結構與所述第二彈簧安裝部155的結構相同,因此省略詳細說明。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第三彈簧安裝部160所配置的方向與所述第二彈簧安裝部155的配置方向相反。即,設置于所述第三彈簧安裝部160的彈簧支撐部可設置在所述第三彈簧安裝部160的后表面。所述第二活塞120的后方部設置有從所述第二活塞主體121向后方凸出的凸出部123。所述流入口121a形成在所述凸出部123的內側。所述凸出部123與所述第三彈簧安裝部160的內側結合。換言之,所述第三彈簧安裝部160以包圍所述凸出部123的外側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三彈簧安裝部160可以與所述第二彈簧135的一側部結合。所述第二彈簧135的一側部配置在設置于所述第三彈簧安裝部160的彈簧支撐部的外周面,并且由所述第三彈簧安裝部160的安裝主體的一表面支撐。所述蓋部180設置有用于支撐所述第二彈簧135的另一側部的彈簧支撐部185。所述彈簧支撐部185以包圍所述連通部182的方式配置。換言之,在所述彈簧支撐部185的中央部規定所述連通部182。根據上述的第一彈簧130和第二彈簧135的安裝結構,所述第二活塞120可通過所述第一彈簧130和第二彈簧135來進行向前方和后方的壓縮行程。圖6是示出本發明實施例的移動組件與氣缸結合樣子的剖視圖。參照圖6,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一活塞110以能夠移動的方式插入于氣缸200的內部。所述氣缸200的前方可設置有能夠選擇性地開放的排出閥210,以排除在所述氣缸200的內部壓縮的制冷劑。在所述第一活塞110與所述排出閥210之間形成有第一壓縮室190。所述第一壓縮室190形成所述氣缸200的內部空間的一部分,其體積可隨著所述第一活塞110的移動而縮小或者擴大。作為一個例子,當所述第一活塞110向后方移動時所述第一壓縮室190擴大,在該過程中,所述第一吸入閥140開放,從而制冷劑向所述第一壓縮室190吸入。相反,當所述第一活塞110向前方移動時所述第一壓縮室190縮小,在該過程中,所述第一壓縮室190內的制冷劑被壓縮。所述第一活塞110包括供制冷劑流動的第一內部流路。所述第一內部流路可設置有第二活塞120、第一彈簧130和第二彈簧135。在所述第二活塞120與所述第一活塞110的前面部之間形成有第二壓縮室195。所述第二壓縮室195形成所述第一活塞110的第一內部流路的一部分,其體積隨著所述第二活塞110的移動而縮小或者擴大。作為一個例子,當所述第二活塞120向后方移動時所述第二壓縮室195擴大,在該過程中,所述第二吸入閥145開放,從而制冷劑向所述第二壓縮室195吸入。相反,當所述第二活塞120向前方移動時所述第二壓縮室195縮小,在該過程中,所述第二壓縮室195內的制冷劑被壓縮。下面,說明第一活塞110和第二活塞120的反相位運動及第一閥140和第二閥145的作用。圖7至圖11是示出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進行反相位動作的示意圖,圖12是隨著本發明實施例的線性壓縮機的輸入電壓頻率的變化,示出3個部件的輸入電壓的相位差的圖表,圖13是隨著本發明實施例的線性壓縮機的輸入電壓頻率的變化,示出與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的相位之間的關系的圖表。本發明實施例的線性壓縮機在運轉過程中,構成線性壓縮機的3個部件進行動作。所述3個部件可包括靜態動作部(stationarypart)、主動作部(mainmovingpart)以及副動作部(submovingpart)。作為一個例子,所述靜態動作部包括用于產生驅動力的馬達和收容所述第一活塞110和第二活塞120的氣缸200。所述主動作部包括所述第一活塞110和永久磁鐵(參照圖1的23)。并且,所述副動作部可包括所述第二活塞120。詳細而言,所述馬達可以由設置于線性壓縮機的殼下部的彈簧支撐,所述氣缸200由框架10支撐。所述馬達和氣缸實質上不進行較多的運動,但是作為進行與所述移動組件100的運動相反的運動,可以進行規定方向上的移動。通過馬達和氣缸的相反運動,能夠降低線性壓縮機的振動。另外,如上所述,所述第一活塞110和第二活塞120向前方或者后方移動,并且進行壓縮制冷劑的行程。另外,所述第一活塞110和第二活塞120進行彼此反相位(或者相反相位)運動,即進行運動方向彼此相反方向進行的運動。詳細而言,進行運動的3個部件,即靜態動作部、主動作部及副動作部具有彼此不同的質量。作為一個例子,所述靜態動作部的質量最大,所述主動作部的質量比所述副動作部的質量大。所述3個部件可通過向所述線性壓縮機的馬達輸入的電壓來進行動作。詳細而言,圖12是示出:根據輸入電壓的頻率值,所述3個部件與所述輸入電壓之間的相位差變化的圖表。所述輸入電壓可以是正弦(Sine)波。一部件的輸入電壓的相位差為0度時,理解為:所述一部件以所述正弦波的形式運動。相反,一部件的輸入電壓的相位差為180度時,可以是余弦波。作為一個例子,任意兩個部件的相位與輸入電壓的相位之差都是0度或者180度的情況下,理解為:所述兩個部件向相同方向移動。相反,一部件的相位與輸入電壓的相位之差為0度,而另一部件的相位與所述輸入電壓的相位之差為180度時,所述一部件和另一部件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移動(反相位動作)。【表1】頻率[Hz]20.0~27.527.5~31.831.8~34.434.4~40.140.1~50.0主動作部同相位反相位同相位同相位反相位副動作部同相位反相位反相位反相位同相位靜態動作部反相位同相位同相位反相位同相位上表1是示出:如圖12所示,根據輸入電壓的頻率范圍,對3個部件的輸入電壓的相位差進行整理的內容。其中,“同相位”是指具有與輸入電壓的相位相同的相位,即,表示相位差為0度。并且,“反相位”是指具有與輸入電壓的相位相反的相位,即,表示相位差為180度。為了通過本實施例的線性壓縮機來實現兩段制冷劑的壓縮,有必要在所述3個部件之間預先設置相位差。作為一個例子,需要所述靜態動作部(氣缸)和所述主動作部(第一活塞)進行彼此相反相位動作、所述主動作部和副動作部(第二活塞)進行彼此相反相位動作,這樣才能夠有效地進行兩段的所述制冷劑的壓縮。該情況下,所述靜態動作部與所述副動作部進行相同相位動作。參照圖12和表1,為了進行兩段的制冷劑壓縮,滿足所述3個部件的相位差條件的輸入電壓的頻率范圍為34.4Hz以上。圖13示出了根據輸入電壓的頻率的第一活塞110或者第二活塞120的往復運動的相對位移。所述相對位移越大,線性壓縮機的制冷能力增加。參照圖13,f1的頻率和f2的頻率中,所述主動作部的往復運動或者副動作部的往復運動的相對位移急劇增加。所述f1及f2的頻率表示本實施例的線性壓縮機的共振頻率。作為一個例子,所述f1具有25~30Hz的范圍,所述f2具有37~42Hz的范圍。當輸入電壓的頻率和共振頻率一致時,能夠以低的電力發揮大的制冷能力。需要說明的是,所述f1的頻率可以是不適于本實施例的線性壓縮機的動作條件的頻率。即,由于所述f1的頻率相對非常低,因此對確保制冷能力方面受到限制。因此,當將本實施例的輸入電壓的頻率調節成與所述f2對應時,具有能夠較大地確保所述壓縮機的制冷能力的優點。總結:當所述輸入電壓的頻率設定為34.4HZ以上時,所述3個部件的相位差條件成立,從而進行兩段壓縮,其中,當設置為37~42Hz的范圍時,具有相對較大地確保壓縮機的制冷能力的優點。圖7示出了:在第一壓縮室190壓縮制冷劑之后,經過了排出閥210的制冷劑的排出結束的樣子。這時,所述第一活塞110向最前方移動并位于上死點(TopDeadCenter,TDC1),所述第二活塞120向最后方移動并位于下死點(BottomDeadCenter,BDC2)。并且,所述第一吸入閥140和第二吸入閥145、所述排出閥210都處于被關閉的狀態。并且,所述第一壓縮室190幾乎沒有制冷劑,所述第二壓縮室195具有 經由所述第二活塞120的第二內部流路125流入的制冷劑。以移動組件100的基準位置來理解圖7。圖8示出了:在圖7的狀態下,所述第一活塞110向后方移動、所述第二活塞120向前方移動的樣子。這時,所述第二壓縮室195的制冷劑隨著所述第二活塞120向前方移動而被壓縮。并且,當所述第二活塞120向前方移動至第一設定位置時,所述第二壓縮室195的壓力變得比所述第一壓縮室190的壓力大,由此,所述第一吸入閥140開放。根據所述第一吸入閥140的開放,所述第二壓縮室195的制冷劑流入所述第一壓縮室190。通過第一活塞110向后方移動,以及制冷劑向所述第一壓縮室190吸入,所述第一活塞110可到達最后方位置,即到達下死點(BDC1)。另外,所述第二吸入閥145維持被關閉的狀態,所述第二活塞120可移動至最前方位置,即可移動至上死點(TDC2)。圖9示出了:在圖8的狀態下,制冷劑向所述第一壓縮室190吸入結束之后,所述第一吸入閥140關閉,所述第一活塞110向前方移動的樣子。通過所述第一活塞110向前方移動,所述第一壓縮室190體積變小,制冷劑被壓縮。并且,所述第二活塞110向后方移動,由此,所述第二壓縮室195的體積逐漸變大。根據所述第二壓縮室195的體積變大,當所述第二活塞110到達第二設定位置時,所述第二壓縮室195的壓力變得比所述第二活塞120的第二內部流路125的壓力小。因此,如圖10所示,所述第二吸入閥145開放,在所述第二內部流路125流動的制冷劑經由所述排出口121b后吸入至所述第二壓縮室195。上述的第二活塞110向后方移動至最后方位置,即到達下死點(BDC2)。在圖10的狀態下,所述第一活塞110向前方進一步移動,從而所述第一壓縮室190的壓力變得比所述排出閥210的外部壓力大時,所述排出閥210打開,并且所述第一壓縮室190的制冷劑排出。當制冷劑從所述第一壓縮室190排出結束時,所述第一活塞110和第二活塞120的位置處于圖7的狀態。通過如上所述的作用,流入所述第一活塞110的內部流路的制冷劑在所述第二壓縮室195第一次被壓縮,在所述第一 壓縮室190第二次被壓縮。結果,可以容易實現制冷劑的兩段壓縮。另外,所述第二壓縮室195的體積形成為比所述第一壓縮室190的體積大。換言之,所述第二活塞120的行程(stroke)比所述第一活塞110的行程(stroke)大。通過如上所述的結構,有效地實現:在所述第二壓縮室195壓縮一段之后,在所述第一壓縮室190壓縮二段。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