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泵,特別涉及一種具有串聯轉子的熱交換模塊及其串聯泵。
背景技術:
現今的部分計算機工作功率較高,因此憑借風扇進行氣體冷卻已不敷使用,進而需要倚賴液態冷卻。液態冷卻回路包含有導熱塊以及泵,憑借導熱塊自發熱源移除熱能,再憑借泵驅動工作流體在冷卻回路中流動,當工作流體流經導熱塊即能夠帶走熱能。
舊有的液態冷卻系統體積龐大,因此產生了將泵整合于導熱塊的設計,以縮減冷卻系統體積。但是,導熱塊上的空間有限,若不易隨意配置大型的泵,因此難以滿足較高的揚程需求時。
有鑒于此,本發明人遂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特潛心研究并配合學理的運用,盡力解決上述的問題點,即成為本發明人改良的目標。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串聯轉子的熱交換模塊及其串聯泵。
本發明提供一種串聯泵,其包含一泵體、一第一葉輪以及一第二葉輪。泵體內形成有一第一轉子腔、一第二轉子腔以及一引流道,第一轉子腔具有一第一出水口,第二轉子腔具有一第二入水口,引流道連通于第一出水口及第二入水口之間。第一葉輪樞設在第一轉子腔內,且第一葉輪的外緣對應第一出水口配置。第二葉輪樞設在第二轉子腔內,且第二葉輪的中心對應第二入水口配置。
于本發明中,第一轉子腔具有一第一入水口,且第一葉輪的中心對應第一入水口配置。泵體形成有一集水腔,集水腔連通第一入水口。泵體開設有連通集水腔的一汲水孔。第二轉子腔具有一第二出水口,且第二葉輪的外緣對應第二出水口配置。泵體形成有一排水腔,排水腔連通第二出水口。泵體開設有連通排水腔的一排水孔。第二葉輪與該第一葉輪共平面配置。泵體內設置有一隔 間板,隔間板具有一第一罩殼以及一第二罩殼,第一罩殼內形成第一轉子腔,且第二罩殼內形成該第二轉子腔。隔間板具有至少一擋墻,擋墻將泵體內的空間分隔成相互分隔離的集水腔以及排水腔。隔間板在該泵體內的空間的中間圍設形成引流道。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熱交換模塊,其包含一泵體、一導熱塊、一第一葉輪以及一第二葉輪。泵體內形成有一第一轉子腔、一第二轉子腔以及一引流道,第一轉子腔具有一第一出水口,第二轉子腔具有一第二入水口,引流道連通于第一出水口及第二入水口之間。導熱塊形成一有熱對流腔,且熱對流腔連通泵體。第一葉輪樞設在第一轉子腔內,且第一葉輪的外緣對應第一出水口配置。第二葉輪樞設在第二轉子腔內,且第二葉輪的中心對應第二入水口配置。
于本發明中,第一轉子腔具有一第一入水口,且第一葉輪的中心對應第一入水口配置。熱對流腔連通第一入水口。泵體形成有一集水腔,集水腔連通第一入水口。泵體開設有連通集水腔的一汲水孔。熱對流腔連通集水腔,且熱對流腔形成有一汲水孔。第二轉子腔具有一第二出水口,且第二葉輪的外緣對應第二出水口配置。熱對流腔連通第二出水口。泵體形成有一排水腔,排水腔連通第二出水口。泵體開設有連通排水腔的一排水孔。熱對流腔連通排水腔,且熱對流腔形成有一排水孔。熱對流腔連通引流道。引流道包含一入水段及一出水段,入水段連通在第一轉子腔及熱對流腔之間,且出水段連通在熱對流腔及第二轉子腔之間。第二葉輪與該第一葉輪共平面配置。泵體內設置有一隔間板,隔間板具有一第一罩殼以及一第二罩殼,第一罩殼內形成第一轉子腔,且第二罩殼內形成該第二轉子腔。隔間板具有至少一擋墻,擋墻將泵體內的空間分隔成相互分隔離的集水腔以及排水腔。隔間板在該泵體內的空間的中間圍設形成引流道。
本發明的熱交換模塊及其串聯泵憑借第一葉輪與該第二葉輪串聯配置對流動的工作流體加壓以提高工作流體的流動揚程,并且憑借引流道串聯配置而使得串聯流場能夠程平面配置以降低串聯泵的厚度,以利于空間運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串聯泵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串聯泵的立體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串聯泵的工作狀態示意圖(一)。
圖4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串聯泵的工作狀態示意圖(二)。
圖5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串聯泵的工作狀態示意圖(三)。
圖6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熱交換模塊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熱交換模塊的立體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熱交換模塊的工作狀態示意圖(一)。
圖9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熱交換模塊的工作狀態示意圖(二)。
圖10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熱交換模塊的工作狀態示意圖(三)。
圖11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熱交換模塊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12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熱交換模塊的立體示意圖。
圖13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熱交換模塊的工作狀態示意圖(一)。
圖14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熱交換模塊的工作狀態示意圖(二)。
圖15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熱交換模塊的工作狀態示意圖(三)。
圖16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熱交換模塊的立體示意圖。
圖17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熱交換模塊的工作狀態示意圖(一)。
圖18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熱交換模塊的工作狀態示意圖(二)。
圖19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熱交換模塊的工作狀態示意圖(三)。
圖20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熱交換模塊的工作狀態示意圖(四)。
附圖標記說明:100-泵體;101-汲水孔;102-排水孔;103-集水腔;104-排水腔;110-上蓋;120-基座;130-隔間板;131-第一罩殼;1311-第一轉子腔;1312-第一入水口;1313-第一出水口;132-第二罩殼;1321-第二轉子腔;1322-第二入水口;1323-第二出水口;133-引流道;1331-入水段;1332-出水段;134-擋墻;200-導熱塊;201-熱對流腔;310-第一葉輪;320-第二葉輪。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1及圖2,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串聯泵,其包含一泵體100、一第一葉輪310以及一第二葉輪320。
在本實施例中,泵體100較佳地包含有一上蓋110、一基座120以及一隔間板130。上蓋110及基座120相對套合密封,上蓋110開設有一汲水孔101以及一排水孔102,隔間板130夾設在上蓋110及基座120之間。隔間板130具有至少一擋墻134、一第一罩殼131以及一第二罩殼132。擋墻134將上蓋110以及基座120之間的空間分隔成相互隔離的一集水腔103以及一排水腔104,集水腔 103連通汲水孔101,排水腔104連通排水孔102。其中,第一罩殼131位于集水腔103內,并且第一罩殼131罩蓋于基座120的內壁而在第一罩殼131內圍設形成一第一轉子腔1311。第一罩殼131開設有一第一入水口1312以及一第一出水口1313,且集水腔103與第一轉子腔1311憑借第一入水口1312相互連通。相對地,第二罩殼132位于排水腔104內,并且第二罩殼132罩蓋于基座120的內壁而在第二罩殼132內圍設形成一第二轉子腔1321。同樣地,第二罩殼132開設有一第二入水口1322以及一第二出水口1323,且排水腔104與第二轉子腔1321憑借第二出水口1323相互連通。隔間板130在上蓋110及基座120之間圍設形成一引流道133,而此引流道133的二端分別連接第一出水口1313以及第二入水口1322,并且第一轉子腔1311及第二轉子腔1321憑借引流道133相互連通。
第一葉輪310樞設在基座120而位于第一轉子腔1311內,第一葉輪310的中心對應第一入水口1312配置,而第一出水口1313則是對應于第一葉輪310的外緣。
相對地,第二葉輪320樞設在基座120而位于第二轉子腔1321內。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葉輪320與第一葉輪310共平面配置,惟本發明并不以此為限。同樣地,第二葉輪320的中心對應第二入水口1322配置,而第二出水口1323則是對應于第二葉輪320的外緣。
參閱圖2至圖5,當第一葉輪310被驅動旋轉時,其能夠在第一入水口1312及第一出水口1313之間形成壓差,如此驅使工作流體通過第一入水口1312流入第一轉子腔1311,進一步通過第一出水口1313流出第一轉子腔1311。接著,工作流體會流入引流道133,并且工作流體沿著引流道133流入第二入水口1322。同樣地,當第二葉輪320旋轉時,其能夠在第二入水口1322及第二出水口1323之間形成壓差,如此驅使工作流體通過第二入水口1322流入第二轉子腔1321,并且通過第二出水口1323流出第二轉子腔1321。
憑借前述的第一葉輪310與第二葉輪320串聯配置,第一葉輪310驅動工作流體流動,而則第二葉輪320能夠對流動的工作流體加壓以提高工作流體的流動揚程。第一葉輪310與第二葉輪320共平面配置并且憑借引流道133串聯配置而使得串聯流場能夠程平面配置以降低串聯泵的厚度,當安裝串聯泵時有利于空間運用。
本實施例的串聯泵工作時,集水腔103的功用在于通過至少一汲水孔101 將工作流體引入串聯泵并且匯集于其內以供注入第一轉子腔1311,以使流量能夠增加。另外,排水腔104的功用則在于將工作流體引入至少一排水孔102,因此本實施例的串聯泵能夠用于驅動多個并聯的工作流體回路。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當只用于單一工作流體回路時,泵體100內也可以不設置集水腔103,第一轉子腔1311也對應地不設置第一入水口1312,改以在泵體100開設連通第一轉子腔1311的單一汲水孔101以供水至第一轉子腔1311。另外,泵體100內也可以不設置排水腔104,第二轉子腔1321也對應地不設置第二出水口1323,改以在泵體100開設連通第二轉子腔1321的單一排水孔102以供排水。
參閱圖6及圖7,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提供一種種熱交換模塊,其包含一泵體100、一導熱塊200、一第一葉輪310以及一第二葉輪320。
于本實施例中,泵體100較佳地包含有一上蓋110、一基座120以及一隔間板130。上蓋110罩蓋基座120,并且上蓋110開設有一汲水孔101以及一排水孔102。隔間板130夾設在上蓋110及基座120之間,并且隔間板130具有至少一擋墻134、一第一罩殼131以及一第二罩殼132。擋墻134將泵體100內分隔成相互分隔的一集水腔103,且集水腔103連通汲水孔101。第一罩殼131位于集水腔103內,第一罩殼131罩蓋于基座120的內壁而在第一罩殼131內圍設形成一第一轉子腔1311。第一罩殼131開設有一第一入水口1312以及一第一出水口1313,且集水腔103與第一轉子腔1311憑借第一入水口1312相互連通。相對地,第二罩殼132罩蓋于基座120的內壁而在第二罩殼132內圍設形成一第二轉子腔1321,第二罩殼132開設有一第二入水口1322以及一第二出水口1323。擋墻134的一部分連接在第一罩殼131及第二罩殼132之間而在上蓋110及基座120之間圍設形成一引流道133。引流道133的二端分別連接第一出水口1313以及第二入水口1322,而第一轉子腔1311及第二轉子腔1321憑借引流道133相互連通。
于本實施例中上蓋110進一步罩蓋導熱塊200而且上蓋110與導熱塊200封合,導熱塊200與基座120之間圍設形成一有熱對流腔201,于本實施例中,較佳地,熱對流腔201通過上蓋110與基座120之間之間隙而分別連通第二出水口1323及排水孔102。
第一葉輪310樞設在上蓋110而位于第一轉子腔1311內,第一葉輪310的中心對應第一入水口1312配置,且第一葉輪310的外緣對應第一出水口1313配置。
第二葉輪320樞設在上蓋110而位于第二轉子腔1321內,第二葉輪320與第一葉輪310共平面配置,第二葉輪320的中心對應第二入水口1322配置,且第二葉輪320的外緣對應第二出水口1323配置。
參閱圖8至圖10,當第一葉輪310旋轉時,其能夠在第一入水口1312及第一出水口1313之間形成壓差,如此驅使工作流體通過第一入水口1312流入第一轉子腔1311,進一步通過第一出水口1313流出第一轉子腔1311。接著,工作流體進一步流入引流道133,并且工作流體沿著引流道133流入第二入水口1322。當第二葉輪320旋轉時,其能夠在第二入水口1322及第二出水口1323之間形成壓差,如此驅使工作流體通過第二入水口1322流入第二轉子腔1321,并且通過第二出水口1323而自第二轉子腔1321流入熱對流腔201。導熱塊200用以接觸一發熱源而自發熱源移除熱能,工作流體在熱對流腔201中與導熱塊200進行熱交換而自導熱塊200移除熱能,當工作流體通過排水孔102排出熱交換模塊即能夠將熱能帶離熱交換模塊。
憑借前述的第一葉輪310與第二葉輪320串聯配置,第一葉輪310驅動工作流體流動,而則第二葉輪320能夠對流動的工作流體加壓以提高工作流體的流動揚程,第一葉輪310與第二葉輪320共平面配置并且憑借引流道133串聯配置而使得串聯流場能夠程平面配置以降低熱交換模塊的厚度,當安裝熱交換模塊時有利于空間運用。
參閱圖11及圖12,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提供一種熱交換模塊,其包含一泵體100、一導熱塊200、一第一葉輪310以及一第二葉輪320。
于本實施例中,泵體100較佳地包含有一上蓋110、一基座120以及一隔間板130。上蓋110及基座120相對套合密封,上蓋110開設有一汲水孔101以及一排水孔102。特別的是,在本實施例中,上蓋110板具有至少一擋墻134,并且一隔間板130夾設在上蓋110及基座120之間。另外,隔間板130具有一第一罩殼131以及一第二罩殼132。擋墻134將泵體100內分隔成相互分隔的一集水腔103以及一排水腔104,集水腔103連通汲水孔101。第一罩殼131位于集水腔103內,并且第一罩殼131罩蓋于基座120的內壁而在第一罩殼131內圍設形成一第一轉子腔1311。第一罩殼131開設有一第一入水口1312以及一第一出水口1313,并且集水腔103與第一轉子腔1311憑借第一入水口1312相互連通。相對地,第二罩殼132位于排水腔104內,第二罩殼132罩蓋于基座120的內壁而在第二罩殼132內圍設形成一第二轉子腔1321。同樣地,第二罩殼132 開設有一第二入水口1322以及一第二出水口1323,并且排水腔104與第二轉子腔1321憑借第二出水口1323相互連通。基座120具有一引流道133,并且引流道133的二端分別形成一入水段1331及一出水段1332。其中,入水段1331連接第一出水口1313,而出水段1332則連接第二入水口1322。如此一來,,第一轉子腔1311及第二轉子腔1321可以憑借引流道133相互連通。
導熱塊200與基座120之間圍設形成一有熱對流腔201,熱對流腔201連通在引流道133的入水段1331及出水段1332之間。
第一葉輪310樞設在上蓋110而位于第一轉子腔1311內,第一葉輪310的中心對應第一入水口1312配置,且第一葉輪310的外緣對應第一出水口1313配置。
第二葉輪320樞設在上蓋110而位于第二轉子腔1321內,第二葉輪320與第一葉輪310共平面配置。相對地,第二葉輪320的中心對應第二入水口1322配置,且第二葉輪320的外緣對應第二出水口1323配置。
參閱圖13至圖15,當第一葉輪310旋轉時,其能夠在第一入水口1312及第一出水口1313之間形成壓差,如此驅使工作流體通過第一入水口1312流入第一轉子腔1311,進一步通過第一出水口1313流出第一轉子腔1311。接著,工作流體進一步流入,且依序通過引流道133入水段1331流入、熱交換腔及出水段1332,并且流入第二入水口1322。當第二葉輪320旋轉時,其能夠在第二入水口1322及第二出水口1323之間形成壓差,如此驅使工作流體通過第二入水口1322流入第二轉子腔1321,進一步通過第二出水口1323流出第二轉子腔1321并且經由排水腔104后引導至排水孔102而排出熱交換模塊。導熱塊200用以接觸一發熱源而自發熱源移除熱能,工作流體在熱對流腔201中與導熱塊200進行熱交換而自導熱塊200移除熱能,當工作流體通過排口孔排出熱交換模塊即能夠將熱能帶離熱交換模塊。
憑借前述的第一葉輪310與第二葉輪320串聯配置,第一葉輪310驅動工作流體流動,而則第二葉輪320能夠對流動的工作流體加壓以提高工作流體的流動揚程,第一葉輪310與第二葉輪320共平面配置并且憑借引流道133串聯配置而使得串聯流場能夠程平面配置以降低熱交換模塊的厚度,當安裝熱交換模塊時有利于空間運用。
參閱圖16,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提供一種熱交換模塊,其包含一泵體100、一導熱塊200、一第一葉輪310以及一第二葉輪320。
于本實施例中,泵體100較佳地包含有一上蓋110、一基座120以及一隔間板130。上蓋110及基座120相對套合密封,上蓋110開設有一汲水孔101以及一排水孔102,隔間板130夾設在上蓋110及基座120之間,隔間板130具有至少一擋墻134,擋墻134將泵體100內分隔成相互分隔的一集水腔103以及一排水腔104,集水腔103連通汲水孔101;上蓋110內形成相互隔離的一第一轉子腔1311以及一第二轉子腔1321,第一轉子腔1311具有有一第一入水口1312以及一第一出水口1313,且集水腔103與第一轉子腔1311憑借第一入水口1312相互連通,第二轉子腔1321具有一第二入水口1322以及一第二出水口1323,且排水腔104與第二轉子腔1321憑借第二出水口1323相互連通;隔間板130的擋墻134在上蓋110及基座120之間圍設形成一引流道133,引流道133的二端分別連接第一出水口1313以及第二入水口1322,第一轉子腔1311及第二轉子腔1321憑借引流道133相互連通。于本實施例中,引流道133的二端分別形成一入水段1331及一出水段1332,入水段1331連接第一出水口1313,出水段1332則連接第二入水口1322,第一轉子腔1311及第二轉子腔1321憑借引流道133相互連通。
導熱塊200與基座120之間圍設形成一有熱對流腔201,熱對流腔201連通引流道133,于本實施例中,熱對流腔201連通在引流道133的入水段1331及出水段1332之間。
第一葉輪310樞設在上蓋110而位于第一轉子腔1311內,第一葉輪310的中心對應第一入水口1312配置,且第一葉輪310的外緣對應第一出水口1313配置。
第二葉輪320樞設在上蓋110而位于第二轉子腔1321內,第二葉輪320與第一葉輪310共平面配置,第二葉輪320的中心對應第二入水口1322配置,且第二葉輪320的外緣對應第二出水口1323配置。
參閱圖17至圖20,當第一葉輪310旋轉時,其能夠在第一入水口1312及第一出水口1313之間形成壓差,如此驅使工作流體通過第一入水口1312流入第一轉子腔1311,進一步通過第一出水口1313流出第一轉子腔1311。接著,工作流體進一步通過引流道133流入引流道133,并且工作流體沿著引流道133依序流過入水段1331、熱對流腔201以及出水段1332,接繼流入第二入水口1322。當第二葉輪320旋轉時,其能夠在第二入水口1322及第二出水口1323之間形成壓差,如此驅使工作流體通過第二入水口1322流入第二轉子腔1321, 進一步通過第二出水口1323而自第二轉子腔1321流入排水腔104,工作流體經由排水腔104分流而分別通過多個排水孔102離開熱交換模塊。導熱塊200用以接觸一發熱源而自發熱源移除熱能,工作流體在熱對流腔201中與導熱塊200進行熱交換而自導熱塊200移除熱能,當工作流體通過排口孔排出熱交換模塊即能夠將熱能帶離熱交換模塊。
憑借前述的第一葉輪310與第二葉輪320串聯配置,第一葉輪310驅動工作流體流動,而則第二葉輪320能夠對流動的工作流體加壓以提高工作流體的流動揚程,第一葉輪310與第二葉輪320共平面配置并且憑借引流道133串聯配置而使得串聯流場能夠程平面配置以降低熱交換模塊的厚度,當安裝熱交換模塊時有利于空間運用。
本實施例的熱交換模塊工作時,集水腔103的功用在于通過至少一汲水孔101將工作流體引入熱交換模塊并且匯集于其內以供注入第一轉子腔1311,因此本發明的熱交換模塊能夠用于驅動多個并聯的工作流體回路。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當只用于單一工作流體回路時,泵體100內也可以不設置集水腔103,第一轉子腔1311也對應地不設置第一入水口1312,改以在泵體100開設連通第一轉子腔1311的單一汲水孔101以供水至第一轉子腔1311。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其它運用本發明的專利精神的等效變化,均應俱屬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