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煤礦開采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礦石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煤礦開采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煤礦開采裝置結構復雜,鉆頭容易損壞,并且在開采的過程中無法對開采的煤礦進行有效的收集,導致部分資源的浪費,同時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時在開采的過程中無法對開采機械進行固定,導致開采效率低。
[0003]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煤礦開采裝置。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種煤礦開采裝置,所述煤礦開采裝置包括底座、位于所述底座上方的收料裝置、位于所述收料裝置左側的第一固定裝置、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裝置右側的第二固定裝置、位于所述底座上方的支架裝置及位于所述收料裝置上方的鉆礦裝置,所述底座上設有固定塊及位于下方的第二滾輪,所述收料裝置包括收料框、位于所述收料框右側的第一斜桿、位于所述第一斜桿上方的第一滾輪、設置于所述第一滾輪上的收集齒及位于所述收料框左側的第二斜桿,所述支架裝置包括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支架右側的第二支架、位于所述第二支架左側的第一橫桿、位于所述第二支架右側的第二橫桿及位于所述第二橫桿下方的第三橫桿,所述第一固定裝置包括第一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桿下方的第一氣缸、位于所述第一氣缸下方的第一定位桿及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桿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桿,所述第二固定裝置包括第二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桿下方的第二氣缸、位于所述第二氣缸下方的第二支撐桿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之間的第二定位桿,所述鉆礦裝置包括電機、位于所述電機左側的彈簧、位于所述電機右側的轉軸、位于所述轉軸右側的支撐板、位于所述支撐板右側的第一鉆桿、第二鉆桿及位于所述轉軸上下兩側的頂靠裝置,所述頂靠裝置包括頂靠桿、位于所述頂靠桿右側的第三支架及設置于所述第三支架上的滾柱,所述第二鉆桿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一鉆桿的長度。
[0007]所述收料框上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滾輪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中且與所述收料框軸轉連接。
[0008]所述收集齒呈彎曲狀,所述收集齒與所述第一滾輪的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呈右上方向左下方傾斜,所述第一斜桿的左表面與所述收料框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下方。
[0009]所述第二支架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支架的下表面與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與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架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0010]所述第二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橫桿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二支架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橫桿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二支架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0011]所述第一固定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氣缸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0012]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氣缸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0013]所述第一定位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氣缸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桿的下端呈圓錐狀。
[0014]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
[0015]本實用新型煤礦開采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對煤礦進行快速有效的開采,同時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固定,使得其開采的效率大大提高,同時開采的過程中可以將煤礦進行全部收集,防止資源的浪費,并且采用多鉆頭,可以快速的完成開采任務,同時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001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煤礦開采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煤礦開采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煤礦開采裝置包括底座1、位于所述底座1上方的收料裝置2、位于所述收料裝置2左側的第一固定裝置3、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裝置3右側的第二固定裝置5、位于所述底座1上方的支架裝置4及位于所述收料裝置2上方的鉆礦裝置6。
[0019]如圖1所示,所述底座1呈長方體,所述底座1水平放置,所述底座1上設有固定塊11及位于下方的第二滾輪12。所述固定塊11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固定塊11呈長方體,所述固定塊1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滾輪12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第二滾輪12設置于所述底座1的下表面上。
[0020]如圖1所示,所述收料裝置2包括收料框21、位于所述收料框21右側的第一斜桿22、位于所述第一斜桿22上方的第一滾輪23、設置于所述第一滾輪23上的收集齒24及位于所述收料框21左側的第二斜桿25。所述收料框21呈長方體,所述收料框21的下表面與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收料框21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第一收容腔,所述第一收容腔呈長方體狀,所述收料框21上設有第一凹槽211,所述第一凹槽21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滾輪23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23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211中且與所述收料框21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滾輪23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211中旋轉。所述收集齒24呈彎曲狀,所述收集齒24與所述第一滾輪23的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收集齒24設有若干個。所述第一斜桿22呈右上方向左下方傾斜,所述第一斜桿22的左表面與所述收料框2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斜桿22位于所述第一凹槽211的下方。所述第二斜桿25呈傾斜狀,所述第二斜桿25的一端與所述收料框2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0021]如圖1所示,所述支架裝置4包括第一支架41、位于所述第一支架41右側的第二支架42、位于所述第二支架42左側的第一橫桿43、位于所述第二支架42右側的第二橫桿44及位于所述第二橫桿44下方的第三橫桿45。所述第二支架42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支架42豎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架42的下表面與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41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41的一端與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41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架42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43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橫桿43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桿4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架4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4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架4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桿44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橫桿44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橫桿44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二支架42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橫桿45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橫桿45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橫桿45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二支架42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0022]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固定裝置3包括第一固定桿31、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桿31下方的第一氣缸32、位于所述第一氣缸32下方的第一定位桿34及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桿34左右兩側的第一支撐桿33。所述第一固定桿31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桿31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固定桿31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支架4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31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支架4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氣缸32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固定桿3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33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支撐桿33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桿33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33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氣缸3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33的下端與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桿34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氣缸32連接,使得所述第一定位桿34可以上下移動,所述第一定位桿34的下端穿過所述底座1的上下表面延伸至所述底座1的下方,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