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管幕頂管施工的移動平臺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管幕頂管施工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用于管幕頂管施工的移動平臺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新管幕法是全新的暗挖工法,它是利用大直徑的頂管施工,形成全部或部分永久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此永久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支護下,進行暗挖結構土方大開挖,最終完成全部地下結構。面對城市擁擠的交通、建筑結構物的林立和地下管線的密集,如何選用適當的施工方法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是各方所關心的問題,新管幕法越來越多的被選擇了應用。
[0003]管幕施工一般通過兩側工作井來實現的,管幕工作井一般為矩形結構,深度大,施工空間狹小,因要保證工作井結構的穩定,頂部、中間、底部都有設混凝土支撐結構,使工作井可起吊的空間變得更加狹小,多數管節和施工部件不能直接起吊到位,需要再使用電葫蘆等輔助工具配合人工將其吊裝到位,既費工又費時,狹小空間內再次倒運4噸多的部件,增加了施工風險。
[0004]例如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拱北隧道暗挖段采用“曲線管幕+凍結法”施工,頂管平均長度257.927m/根,由36根Φ 1620mm管組成的管幕,管間距為35cm,單根管節重4.4t。工作井凈空尺寸為:長24m、寬10.7m,深27.5m,中板將工作井分為13.5m和14m上下兩部分。根據施工組織需要多根鋼管同時施工,頂管工序復雜,從始發井頂進開始,到接收井接收完成,每個工序均要使用施工平臺來輔助施工。每根頂管的工期約為一個月,要求有安全可靠穩定的施工平臺。現有的施工平臺一般直接采用剛性的緊固件直接連接固定,其整體的負荷承載能力不夠強。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管幕頂管施工的移動平臺結構,能夠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提高了施工用平臺的負荷承載能力。
[0006]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7]一種用于管幕頂管施工的移動平臺結構,包括框架底部橫梁,框架底部橫梁上設置有框架立柱,框架立柱的頂部設置有吊車橫梁,吊車橫梁下方設置有平臺骨架,所述框架立柱內均勻設置有若干個彈性金屬球,相鄰的彈性金屬球通過第一連接桿連接,吊車橫梁內水平方向設置有兩個相互鉸接的第二連接桿,兩個第二連接桿分別與兩側的框架立柱內的第一連接桿軸接,兩個第二連接桿的鉸接處的底部設置有硬質金屬墊塊,硬質金屬墊塊的頂面設置有弧形凹槽,兩個第二連接桿的鉸接處的頂部設置有軟質橡膠墊塊,平臺骨架內部設置有三個首尾相互軸接的第三連接桿,第三連桿的軸接部位的位置分別位于平臺骨架的兩端以及頂部,位于平臺骨架兩端的軸接部位通過彈簧墊將兩個第三連接桿進行連接,彈簧墊與彈性金屬球緊密接觸,位于平臺骨架頂部的軸接部位與平臺骨架的兩端之間設置有第一加強筋,彈性金屬球的外側設置有第二加強筋。
[0008]作為優選,所述框架底部橫梁與框架立柱之間設置有斜撐梁。
[0009]作為優選,所述平臺骨架下方滑動吊接有吊籃,平臺骨架上設置有護欄。
[0010]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帶來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框架立柱內設置彈性金屬球,在整個平臺受到不同負荷的時候進行相應的彈性形變,通過第一連接桿將這個彈性形變分別傳遞至吊車橫梁和平臺骨架,并同時將吊車橫梁和平臺骨架上受到的負荷反饋至彈性金屬球上,使得整個施工平臺形成一個承載負荷的整體。當平臺骨架上安裝重型設備或者有其它負載時,第三連接桿會產生一個向兩端擴張的擠壓力,這個擠壓力通過彈性金屬球和第一連接桿傳遞至吊車橫梁,使第二連接桿的鉸接處形成一個向上的移動趨勢,這就可以將吊車橫梁上受到的向下的拉拽力進行平衡。第一加強筋可以提高平臺骨架對于縱向負荷的承載能力,當彈性金屬球被第一連接桿擠壓形變時,第二加強筋可以在彈性擠壓力的推動下與施工平臺外側的工作面進行更加牢固的連接,從而提高整個施工平臺的牢固性。斜撐梁用來提高框架底部橫梁與框架立柱的連接牢固性,吊籃用于工作人員乘坐和對施工面進行操作檢查,護欄起到了保護人員安全的作用。硬質金屬墊塊可以限制第二連接桿鉸接部位向下移動,弧形凹槽用于容納第二連接桿的鉸接部位,軟質橡膠墊塊可以對第二連接桿的鉸接部位向上的位移進行緩沖。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圖。
[0012]圖中:1、框架底部橫梁;2、框架立柱;3、吊車橫梁;4、平臺骨架;5、彈性金屬球;6、第一連接桿;7、第二連接桿;8、硬質金屬墊塊;9、弧形凹槽;10、軟質橡膠墊塊;11、第三連接桿;12、第一加強筋;13、第二加強筋;14、斜撐梁;15、吊籃;16、護欄;17、彈簧墊。
【具體實施方式】
[0013]本實用新型中使用到的標準零件均可以從市場上購買,異形件根據說明書的和附圖的記載均可以進行訂制,各個零件的具體連接方式均采用現有技術中成熟的螺栓、鉚釘、焊接、粘貼等常規手段,在此不再詳述。
[0014]參照圖1,本實用新型一個【具體實施方式】包括框架底部橫梁1,框架底部橫梁I上設置有框架立柱2,框架立柱2的頂部設置有吊車橫梁3,吊車橫梁3下方設置有平臺骨架4,所述框架立柱2內均勻設置有若干個彈性金屬球5,相鄰的彈性金屬球5通過第一連接桿6連接,吊車橫梁3內水平方向設置有兩個相互鉸接的第二連接桿7,兩個第二連接桿7分別與兩側的框架立柱2內的第一連接桿6軸接,兩個第二連接桿7的鉸接處的底部設置有硬質金屬墊塊8,硬質金屬墊塊8的頂面設置有弧形凹槽9,兩個第二連接桿7的鉸接處的頂部設置有軟質橡膠墊塊10,平臺骨架4內部設置有三個首尾相互軸接的第三連接桿11,第三連桿11的軸接部位的位置分別位于平臺骨架4的兩端以及頂部,位于平臺骨架4兩端的軸接部位通過彈簧墊17將兩個第三連接桿11進行連接,彈簧墊17與彈性金屬球5緊密接觸,位于平臺骨架4頂部的軸接部位與平臺骨架4的兩端之間設置有第一加強筋12,彈性金屬球5的外側設置有第二加強筋13。彈性金屬球5在整個平臺受到不同負荷的時候進行相應的彈性形變,通過第一連接桿6將這個彈性形變分別傳遞至吊車橫梁3和平臺骨架4,并同時將吊車橫梁3和平臺骨架4上受到的負荷反饋至彈性金屬球5上,使得整個施工平臺形成一個承載負荷的整體。當平臺骨架4上安裝重型設備或者有其它負載時,第三連接桿11會產生一個向兩端擴張的擠壓力,這個擠壓力通過彈性金屬球5和第一連接桿6傳遞至吊車橫梁3,使第二連接桿7的鉸接處形成一個向上的移動趨勢,這就可以將吊車橫梁3上受到的向下的拉拽力進行平衡。第一加強筋12可以提高平臺骨架4對于縱向負荷的承載能力,當彈性金屬球5被第一連接桿6擠壓形變時,第二加強筋13可以在彈性擠壓力的推動下與施工平臺外側的工作面進行更加牢固的連接,從而提高整個施工平臺的牢固性。框架底部橫梁I與框架立柱2之間設置有斜撐梁14,斜撐梁14用來提高框架底部橫梁I與框架立柱2的連接牢固性。平臺骨架4下方滑動吊接有吊籃15,平臺骨架4上設置有護欄16,吊籃15用于工作人員乘坐和對施工面進行操作檢查,護欄16起到了保護人員安全的作用。
[0015]框架底部橫梁I采用16mm厚鋼板焊接而成,截面尺寸為300 X 300mm,兩端設有連接鋼板與立柱相連。框架立柱2采用16mm厚鋼板焊接而成,截面尺寸為300 X 300mm,側面縱向150mmm距離設置兩排Φ 20mm螺栓孔,一側螺栓孔通過平臺骨架固定彎板將平臺骨架固定,另一側螺栓孔與內襯砌墻錨固螺栓相連,內襯砌墻錨固螺栓縱向間距2.0m0框架立柱2兩端設有連接鋼板,中部每300mm設一道加勁鋼板。這種截面布置優點是在較小的占地面積上大大提高立柱的剛度,方便框架立柱2與平臺骨架固定彎板螺栓連接,并且特殊的凹槽可以與平臺骨架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加強了頂管施工自動移動平臺的穩定。吊車橫梁3的短邊框架橫梁截面尺寸為300 (寬)X 500mm(高),梁的翼板采用24mm厚鋼板,腹板和加勁鋼板采用16mm厚鋼板,加勁鋼板梁中每1200mm設一道,短邊框架橫梁上部中間設有軌道,軌道兩端有吊車行走限位裝置,短邊框架橫梁兩端下部設有四個?20mm螺栓孔,與立柱端頭連接板相連。
[0016]由于在管幕頂管施工自動移動平臺中柱正好有根管幕,為了不影響該管幕的施工,把上部中間吊車軌道梁設計為兩個梯形梁上下疊錯,上部梯形梁截面尺寸為:上寬6